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唐诗二首 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唐诗二首 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14 08: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唐诗二首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古诗中有一种   ,它的特点是    ,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   的“    ”诗。?
2.杜甫(712—770),字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    ,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代      主义诗人,被称为“     ”。有《杜工部集》。?
3. 公元759年岁末,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   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由  联想到      ,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




3.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第一节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默读第二节,思考:
(1)群童为何抱茅?

(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
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再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文体不限)
第2课时
一、资料助读
1.白居易(772—846),字   ,号    ,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   代伟大的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与    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   最深的时候。他对   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   ,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参考课文注释理解文意。思考:说说这首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


三、研读品味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2.“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 为什么这样写?


3.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


4.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的?


6.《卖炭翁》一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卖炭老人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请大家想象一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以 “卖炭老人回家后……”开头续写故事。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歌行体  不讲究格律  句式整齐  自由体
2.子美  少陵野老  唐  现实  诗圣  
3.浣花溪畔 自身遭遇  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略。
2.第一节:秋风卷屋;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节:夜雨湿屋;第四节:忧国忧民。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痛惜之情。
2.(1)“南村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也有调皮的成分,更深层的原因应该是社会现实。杜甫是在叹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2)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无法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提示 借助联想与想象,联系现实,文从字顺即可。
第2课时
一、资料助读
1.乐天  香山居士 唐 现实主义 元白 刘禹锡 
2.宫市为害 宫市 深切的同情
二、初读感知
地点——宫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三、研读品味
1.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年龄大;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3.“一尺雪”——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路途遥远。
“困”“饥”“歇”——运炭的艰辛。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
4.愿望没有实现。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却是“半匹红纱一丈绫”,少得可怜!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5.是从心理角度刻画卖炭翁的。自己身上“衣正单”,本应愿天“暖”,可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老人知道,天寒,炭价才会高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四、拓展延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