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走进微观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综合)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走进微观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综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1-14 15:0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
同步练习
1.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以氢原子为例,下图中的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  )
2.下列物质中没有一定体积的是(  )
A.金刚石 B.木头 C.氧气 D.矿泉水
3.如图1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最小的粒子是(  )
A.夸克 B.原子核 C.电子 D.质子
4.下列各项排列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银河系、太阳系、分子、原子核、电子、夸克
B.太阳系、银河系、原子核、分子、电子、夸克
C.银河系、太阳系、原子核、分子、夸克、电子
D.太阳系、银河系、分子、原子核、夸克、电子
5.如图所示为卢瑟福依据大量的观察实验汇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图,1911年卢瑟福根据大量的散射实验结论图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下列四个选项中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最相似的是(  )
6.下列微粒及物体尺度由小到大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子核、生物体、分子、中子、地球、太阳系、总星系
B.夸克、电子、原子、病毒、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C.质子、夸克、原子、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总星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月球、人、分子、原子核
7.物质都是由   、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   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8.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带   电,核外电子带
   电。
9.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在卢瑟福提出得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中,原子由   和核外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的   组成。
10.在探索微观粒子过程中,人们首先发现   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原子   结构模型,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   构成。
11.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图中乙对应为   态,丙对应为   态
 
12.图是氢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则(  )
A.电子带正电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C.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将带负电
D.原子核和电子都带电,所以氢原子整体会显电性
13.将质子、氢原子、水分子、夸克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氢原子、夸克、质子 B.水分子、氢原子、质子、夸克
C.水分子、夸克、氢原子、质子 D.氢原子、水分子、质子、夸克
14.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α粒子轰击金箔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该实验说明(  )
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方向不变,说明原子所带正电是均匀分布的
B.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说明任何实验都存在一些偶然现象
C.原子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体积较小的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15.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1)打开白酒瓶或醋瓶,可闻到酒香或酸味;(2)走过面包房,可闻到面包香味;(3)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水会变红。你认为下列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哪种能较好地解释上述现象?(  )
A.物质由微小的颗粒组成,颗粒之间是有空隙
B.物质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各个颗粒是紧靠着排在一起
C.物质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各个颗粒是不停地运动
D.物质由微小的颗粒组成,颗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排斥力
16.中国科技馆有一个“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演示仪”,如图甲所示。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利用高速的a粒子轰击金箔,穿过金箔的a粒子在荧光屏上呈现出亮点。1911年,卢瑟福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乙中所示的四种模型中与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最为相似的是(  )
17.2016年3月3日,物理学家杰拉德?杰克逊和史蒂芬?霍维试图就反物质湮灭释放巨大的能量来制造宇宙飞船的推进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质子、正电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分别与质子、电子的质量、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如图关于反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8.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它和电子、原子核、分子等粒子一起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PM2.5、分子、原子核、电子 B.分子、PM2.5、原子核、电子
C.分子、原子核、PM2.5、电子 D.分子、原子核、电子、PM2.5
19.把分子看成球体,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10m,合   nm,如果把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cm,该正方形中约有   个分子。
20.原子核是由质子和   组成的,若一个原子的直径是10﹣10m,我国科学家制造的纳米碳纤维管的直径是33nm,相当于   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
21.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   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指出原子由带正电的   和带负电的   组成。
22.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如图所示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是由   个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周围有带负电荷的   绕核做高速运动。
23.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   .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   电的核外电子构成。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   电,这是因为橡胶棒   (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
(2)以氢原子为例,下面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图   (甲/乙/丙/丁)。
24.在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能得出的结论是(  )
A.a和c数量不相等 B.b决定原子种类
C.质量集中在c上 D.a和c之间存在吸引的力
25.下列有关原子模型,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26.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原子中不带电的是(  )
A.质子 B.电子 C.中子 D.核子
27.按人类发现原子结构的历史顺序对以下四种原子型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1)(2)(3)(4)。 B.(3)(4)(2)(1)。
C.(1)(2)(4)(3)。 D.(3)(2)(1)(4)
28.浩瀚的宇宙由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星系团…组成,按尺寸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银河系、星系团、太阳系、地月系 B.星系团、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星系团、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
29.据报道,今年4月,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约39光年的矮恒星、他们进一步用“凌星法”发现了它的一颗行星,精确测定了这颗行星的体积(为地球的2.75倍)、质量(为地球的6.6倍),并推测它是目前发现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可以推断,该行星(  )
A.能够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到 B.接受太阳光所需时间约39年
C.密度为地球的2.4倍 D.绕矮恒星运转时机械能不守恒
30.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证实科学家的说法是(  )
A.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 B.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构成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1.人类在探索微观粒子的过程中,首先发现的是   ,它的发现说明了   是可分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   组成。
3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   和   组成。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   (选填“A”或“B”)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33.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   电的原子核和带   电的   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   和不带电的   组成。
34.如图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甲图表示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体积   ,分子间的作用力   。
35.原子核是由    和   组成的。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是   。2001年第47届世乒赛,国际乒联做出重大改革:为了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将乒乓球改为“大球”。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2   (填单位)
36.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   。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   模型。
(2)以氢原子为例,如下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该结构的是   .
(3)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成果也正是许多哲学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渊源。
37.如图为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示意图,请用语言描述原子核式结构的大概内容。
38.甲型HIN1流行性感冒是由甲型HIN1病毒引起的,图中所示为H1N1病毒在30万倍电子显微镜下成的像与刻度尺比对情况,该病毒的实际整体宽度为   m.使用透气孔径为3.0×10﹣6m的N95型口罩   (能/不能)有效遮挡甲型HIN1病毒。
39.体积为1cm3的水,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如果将这些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排列成长列,这列队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00km,水分子直径约为4×10﹣10m。
40.查阅有关资料,自己设计图表,按质子、氢原子、水分子、周岁婴儿、中央电视台电视塔、中国、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顺序,用科学记数法标出物体尺度的大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处于核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核外电子构成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的核式模型的掌握,难度不大,属于识记性内容。
2.【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解答】解:A、金刚石属于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故A不符合题意;
B、木头属于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故B不符合题意;
C、氧气属于气体,没有具体的形状和体积。故C符合题意;
D、矿泉水属于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具体的形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是基础性题目。
3.【分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
【解答】解: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与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因此,图中粒子中,最小的应该是夸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要知道不同粒子的大小关系,是一道基础题,应当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分析】(1)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这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太阳只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太阳周围存在八大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夸克则是比质子更小的微粒。
【解答】解:银河系、太阳系、分子、原子核、电子、夸克是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物质尺度的了解,属于基础的考查,比较简单。
5.【分析】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解答】解: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认为: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而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就像太阳系中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结合本题的太阳系图形来记忆比较形象。
6.【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尺度非常小,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也是有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的。
根据对地球、太阳系、总星系和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来作答。
【解答】解:A、原子核比中子大,分子也比中子大,其正确排列顺序是中子、原子核、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总星系,故A错误;
B、夸克、电子、原子是物质的微观世界,一般的显微镜根本看不到,病毒一般的显微镜能看到,所以病毒的尺度比原子大,符合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故B正确;
C、质子比夸克大,总星系比河外星系大,其正确排列顺序是夸克、质子、原子、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故C错误;
D、正好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我们对于微观世界的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物质的内部结构及尺度大小,属于记忆性的题目。
7.【分析】根据对物质组成及原子结构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故答案为:分子;电子;质子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性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容易解答。
8.【分析】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组成类似;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故答案为:正;负。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的特点和原子内各微粒所带电荷的情况,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
9.【分析】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由处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解答】解: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高速运动的带负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故答案为:原子核;电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及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
10.【分析】(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1897年发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中间是原子核,核外是高速运动的电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解答】解: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1897年发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中间是原子核,核外是高速运动的电子;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答案为:电子;核式;中子。
【点评】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相关的物理学史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分析】主要从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去分析。
固态时分子只在平衡位置上振动,分子间距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固态时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液态时分子在平衡位置上振动一段时间,还要移动到其他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距比固态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态小,液态时保持一定的体积,但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不易被压缩。
气态分子除碰撞外,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几乎没有。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易被压缩。
【解答】解:甲、学生排列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学生之间作用力很大,空间小而紧密,不易被压缩,故对应的是固态;
乙、学生排列的间距很大,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学生之间作用力极小,几乎没有,容易被压缩,对应的是气态;
丙、学生排列保持一定的体积,但是没有一定的形状,略显不规则,学生之间作用力大,不易被压缩,故对应的是液态。
故答案为:气;液。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三态及基本特征,正确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2.【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且核外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得失电子的过程中,得到电子的显负电性,失去电子的显正电性;据此回答问题。
【解答】解:A、电子是带负电,故A错误;
B、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B正确;
C、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将带正电,故C错误;
D、原子核和电子都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所以氢原子整体会不显电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记住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就可解决此题。
13.【分析】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夸克则是比质子更小的微粒。
【解答】解: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所以水分子大于氢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氢原子比质子大得多;而夸克则是组成质子更小的微粒。
因此,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水分子、氢原子、质子、夸克。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微观结构的认识,准确的掌握构成物质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为:α粒子穿过原子时,只有当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才会受到很大库仑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就很少,所以只有极少数大角度的偏转,而绝大多数基本按直线方向前进。
【解答】解:A、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原子核,离核远则α粒子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改变小。故A错误;
B、当α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会受到很大库仑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就很少,所以只有极少数大角度的偏转。故B错误;
C、绝大多数α粒子能够按直线方向前进,说明原子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体积较小的原子核里。故C正确;
D、根据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知道,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但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不能得到此结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5.【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做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据此分子答题。
【解答】解:(1)打开白酒瓶或醋瓶,可闻到酒香或酸味;(2)走过面包房,可闻到面包香味;(3)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水会变红,都是扩散现象的结果,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知道分子动理论内容、分析清楚各现象即可正确解题。
16.【分析】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解答】解: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而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就像太阳系中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结合本题的太阳系图形来记忆比较形象。
17.【分析】氢原子是由原子核内一个质子和核外一个电子构成的,明确反氢原子和氢原子的不同点。
【解答】解:首先要明确一个氢原子是由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构成的,那么,一个反氢原子就是由一个反电子和一个反质子构成的。反电子带正电,反质子带负电。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信息题,关键根据信息找出反氢原子与氢原子的不同点。
18.【分析】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构成。
【解答】解: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属于物体,因此它的尺度最大,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在中间像太阳一样,电子则在原子核周围,围着他运动,就像太阳周围的行星一样,原子核大于电子。所以正确的排列是:PM2.5、分子、原子核、电子。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宏观和微观物质的尺度大小,是一道基础题,比较简单
19.【分析】长度单位的换算:1nm=10﹣9m;分子直径约10﹣10m、统一单位后,先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进而可求出分子个数。
【解答】解:根据1nm=10﹣9m得10﹣10m=0.1nm。
正方形的边长:a=1cm=1×10﹣2m;正方形的面积:S=a2=(1×10﹣2m)2=1×10﹣4m2;
正方形中分子个数:n==1×1016 个。
故答案为:0.1;1×101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物理知识是分子直径及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与计算。
20.【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又有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2)纳米是长度单位,1nm=10﹣9m。
【解答】解: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33nm=3.3×10﹣8m,一个原子的直径是10﹣10m,
=330(个),则33nm相当于330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
故答案为:中子;330。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组成及长度单位的换算,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21.【分析】卢瑟福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核核式模型。
【解答】解:1911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 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是由处于核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核外电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卢瑟福;原子核;电子。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微观世界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22.【分析】解决本题应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是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解答】解: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核做高速运动;
故答案为:质子;电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带电情况。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3.【分析】我们把保持物体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卢瑟福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核核式模型;不同的物质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有强有弱,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的转移。
【解答】解:(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分子;
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得到了电子而带负电。
(2)氢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电子构成,且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其体积比较小,故丙图正确。
故答案为:(1)分子;负;负;得到;(2)丙。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微观世界的了解,以及物质带电的实质,是一道基础题。
24.【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转动,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解答;
(2)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解答;
(3)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解答。
(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转动,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A、在原子,带正电的质子c和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a的数目一定相同,对外不显电性,故A正错误;
B、质子数c决定元素的种类,故B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C错误。
D、带正电的质子c和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a之间由于带异种电荷而存在吸引的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组成,难度不大,掌握课本知识即可解答。
25.【分析】(1)根据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进行解答;
(2)根据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是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进行解答;
(3)根据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进行解答;
(4)根据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进行解答。
【解答】解: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故A错误;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是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故B错误;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C正确;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是一道基础题,掌握有关知识即可解答。
26.【分析】根据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分析答题。
【解答】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认为: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27.【分析】根据人们对物质结构认识过程的掌握分析答题。
【解答】解:最早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提出来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经过进一步研究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理论,后来提出了原子的电子云模型;
故选:C。
【点评】了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探索过程,即可正确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28.【分析】宇宙最大,银河系较大,太阳系较小,地月系最小。
【解答】解: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星系团按尺寸从大到小排列是星系团、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的大小关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9.【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下列知识:
(1)望远镜能直接观察的距离比较近。
(2)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3)根据密度公式ρ=推断该行星与地球密度的关系
(4)能够发现外星生命,说明有上面有空气。
【解答】解:A、该行星距离地球比较远,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到。故A错误;
B、矮恒星距离太阳的39光年,也就是说接受太阳光所需时间约39年,故B正确;
C、因为ρ地=,所以ρ行===2.4×=2.4ρ地,故C正确;
D、矮恒星周围有空气,行星绕矮恒星运转要克服阻力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准确获得对解题有用的信息,调用课本相关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0.【分析】根据原子与原子核结构的知识分析答题。
【解答】解:A、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分成夸克,故A正确;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B错误;
C、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故C正确;
D、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故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的认识,对这些知识要有所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31.【分析】(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解答】解: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指出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绕核转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故答案为:电子;原子;中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属识记型题目。
32.【分析】分子是人们认识物质微观世界的一道大门,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分子则由更小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还可以再分。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太阳运动一样。
【解答】解:(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称为核式结构,如图B所示。
故答案为:原子核;核外带负电的电子;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以及物质的微观世界,属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记忆,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33.【分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还可以再分,分成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解答】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可以再分,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正;负;电子;质子;中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组成以及带电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34.【分析】甲图体积小,分子间结合紧密,从丙到乙体积减小分子间结合相对紧密。
【解答】解:分子间排列有规律,结合紧密,为固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体积明显减小,从气体变为液体,分子间结合相对紧密,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故答案为 固体;减小;增大。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三种状态和基本特征以及分子间作用力。
35.【分析】(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的测量实验室中采用的是天平;
(3)第47届世乒赛时改用“大球”后世乒坛上的首次高水平的较量,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加大了2mm,由原来的38mm变为了40mm。
【解答】解:(1)根据卢瑟福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2)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3)“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2mm。
故答案为:质子;中子;天平;mm。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但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36.【分析】(1)我们把保持物体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卢瑟福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
(2)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解答】解:(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分子;
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 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
(2)氢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电子构成,且原子核相比原子的体积很小,故C正确。
故答案为:(1)分子;核式结构;(2)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概念、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37.【分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理论。
【解答】答: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点评】熟悉基本的物理学史,掌握主要的物理学家的主要成就。
38.【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会读刻度尺的示数,长度单位的换算,以及电子显微镜下成的像与实际物体的倍数关系。
【解答】解:(1)由图可知,30万倍电子显微镜下,成像的甲型HIN1病毒的整体宽度是3.60cm,即0.036m;
实际整体宽度为m=1.20×10﹣7m。
(2)N95型口罩透气孔径为3.0×10﹣6m,远大于病毒的整体宽度,所以不能有效遮挡甲型HIN1病毒。
故答案为:1.20×10﹣7m;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刻度尺、显微镜的使用以及长度的换算能力。
39.【分析】由圆的周长公式求出地球的赤道的周长,除以单个分子的直径即为可绕地球的圈数。
【解答】解:地球的周长
C=2πr=2×3.14×6400×103m=4×107m。
排列可绕地球的圈数
h=圈=3.35×lO5圈。
答:将体积为1cm3的水中的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排列成长列,这列队可以绕地球3.35×lO5圈。
【点评】本题说明了分子很小,但在体积为1cm3的水中的分子数的之多。
4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记数法以及对于宏观物体和微观微粒大小的了解和对于计量单位的换算。
【解答】解:
质子直径0.8×10﹣15 m,氢分子直径是2.3×10﹣10 m,水分子的直径约=4×10﹣10 m,周岁婴儿 身高约8.5×10﹣1m,中央电视台电视塔 4.05×102 m,中国海岸线长度约1.8万公里=1.8×108m,地球均匀半径是:6371.2公里=6.3712×106m.太阳系直径120亿千米=1.2×1017m,银河系直径大约为十万光年=105×9.461×1015=9.461×1020m.对以上数据综合可以得出以下答案:
【点评】数据的获得有些困难,很多还要自己进行单位的换算,并且有的数值换算难度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