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三节 探索宇宙
同步练习
1.在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中,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进行了大量天文观测,支持了哥白尼的( )
A.日心说 B.地心说 C.星云说 D.大爆炸说
2.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奧秘,科学家们不懈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3.哈勃望远镜使我们感受到宇宙的浩瀚,电子显微镜使我们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深遂。关于宇宙和粒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体之间和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B.用光年表示宇宙时间,用纳米量度分子大小
C.人类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D.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相似
4.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太阳是恒星,所以太阳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B.电子的发现从而揭示了原子还可以再分
C.液体中的分子是运动的,固体中的分子是不运动的
D.银河系、地球、质子、原子、分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5.在太阳系中,月球是( )
A.恒星 B.卫星 C.行星 D.彗星
6.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次重大变革。日心说模型的创立者是( )
A.古希腊,克劳迪亚斯?托勒玫 B.波兰,尼古拉?哥白尼
C.意大利,伽利略?伽利雷 D.英国,艾萨克?牛顿
7.2018年3月14日,英国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被誉为“宇宙之王”的霍金逝世。关于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宇宙膨胀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
C.光年是速度的单位 D.恒星都是静止不动的
8.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两个最重要的近邻,人类对它们的探索永无止境。太阳是一个由炽热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组成的球体,每天东升西落,温暖着地球。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 ,即月坑。
9.天文学家 (选填“托勒密”或“哥白尼”或“哈勃”)提出了日心说;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宇宙在 。
10.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 (选填“原子”或“原子核”)是有结构的。科学家对其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2 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 (选填:“远离”或“靠近”)我们,根据这一现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年前的一次 。
11.宇宙在膨胀,我们可以用如图的实验来理解这一事实:在一只气球上黏一些小金属粒,这些小金属粒可看成是宇宙中的 ;对气球打气,当气球膨胀时,任意两个金属粒间的距离都在增大,这里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 (选填“等效法”、“类比法”或“转换法”)。
1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 ,周围有 绕其运动。宇宙是一个有 的天体结构,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的一次 。
13.下列是教材中有关实验与现象的插图,其中图甲是比较物质的 ;图乙模拟宇宙大爆炸,说明星系在 (填“靠近”或“远离”)我们;图丙说明分子间存在 。
14.如图所示,当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周围的其他金属粒子都在相互 (远离/靠近),这个实验可模拟 (分子的运动/宇宙的膨胀)。
15.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备受关注。下列与月球相关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会发光
B.宇宙飞船登月后不会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
C.月球上有氧气,宇宙员在月球上可以自由呼吸
D.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昼夜温差大
16.小瑶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后,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雪花漫天飞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带负电
D.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7.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大体结构系统,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宇宙中的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C.在下列微观粒子中,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排列是:原子、原子核、夸克、质子
D.原子中的电子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时那样有固定的轨道
18.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是由13亿光年之外的双黑洞合并形成的。双黑洞的初始质量分别是太阳的29倍和36倍。合并后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62倍。亏损的质量以强大引力波的形式释放到宇宙,经过漫长的旅行抵达地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B.双黑洞合并过程质量守恒
C.该引力波产生于13亿年前 D.引力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
19.“夸父计划”是我国的一个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又称为“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由于2012年将是太阳活动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阳活动将会很强烈,因此“夸父计划”三颗卫星计划在这个时间内发射。下列有关太阳及太阳活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太阳大气从内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B.太阳活动将诱发台风和火山爆发
C.太阳活动时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可能出现极光
D.太阳活动将可能使无线电短波通信短暂中断
20.关于对宇宙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平坦的,并不太大的土地、天空似乎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它从不远处自上而下和周围的地面融为一体
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都围绕着它在转动
C.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D.宇宙起源于一个稳定的“原始火球”的爆炸,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升高
2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建立在相关依据上的,以下论述错误的是( )
A.太阳东升西落﹣﹣﹣﹣宇宙以地球为中心
B.星系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大﹣﹣﹣﹣宇宙起源于原始大火球
C.太阳系的行星公转的方向与太阳的自转方向一致﹣﹣﹣太阳系由一块星云演变而来
D.依据化石的研究﹣﹣﹣﹣原始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
22.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 星,太阳大气可分为三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太阳实际是它的 层。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常见的太阳活动有 、耀斑、日珥等。
(2)如图为某市民拍下的日晕照片。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由于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 或反射而形成的。
23.关于宇宙的起源,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其重要的证据之一是天文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 ”现象,说明星系在 我们而去,宇宙空间还在继续膨胀。
24.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 (选填“行星”、“恒星”或“卫星”),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对 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请将下列物体按照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原子、电子、生物体、太阳系、地球 。
25.大多数科学家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 亿年前的一次 ;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 ”,这一现象说明光波的频率在变 ,星系在 (“远离”或“靠近”)我们。16世纪,哥白尼创立了“ 说”。
26.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松软的馒头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B.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炒菜时油烟上升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
27.今年5月4日(农历四月初六)晚,太阳系的“大个子”﹣﹣木星与月亮距离达到最近,上演了一幕“木星合月”的美景,木星合月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为( )
28.在下列各星球中,属于恒星的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水星
29.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大约需要…( )
A.28天 B.29天 C.31天 D.365天
30.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地球 太阳系”一节后,整理的知识结构如图所示。在有下划线的四项内容中,归类不正确的是( )
A.(1) B.(2) C.(3) D.(4)
31.关于浩瀚的宇宙,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行星 B.在太阳系中,太阳是唯一的恒星
C.银河系中有众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 D.“海王星”是一颗卫星
32.下列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光子是有质量的粒子
B.物体间存在万有引力
C.所有的行星和恒星都是宇宙大爆炸后慢慢形成的
D.在太阳的核心,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3.关于宇宙和微观世界,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B.物质只是由分子组成的
C.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D.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34.科学家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可以看到它的光谱,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 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这种现象被称为 ,说明了 。
35.同学们知道,地球周围的物体均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必须克服地球的引力才能飞出地球。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告诉我们:如果人造地球卫星以7.9k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就能环绕运转,这个速度就叫第一宇宙速度;如果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达到11.2km/s就能克服地球的引力而绕太阳运行,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如果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达到16.7km/s,它就能飞离开太阳系,到达其他恒星去,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1)物体环绕地球速度叫 速度,大小为 km/s。
(2)物体环绕太阳速度叫 速度,大小为 km/s。
(3)物体能飞离太阳的速度叫 速度,大小为 km/s。
36.如图实验所示,根据粒子和宇宙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如图(1)所示甲杯中盛的是5℃的冷水,乙杯中盛的是80℃的热水,甲、乙两杯中水的质量相等。它们都静静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向两个水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由此可知,温度越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2)如图(2)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
(3)如图(3)所示,往装有50cm3水的量筒中注入50cm3的酒精,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cm3.这说明 。
(4)如图(4)所示是小华模拟宇宙膨胀的实验,气球上的小圆点可以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时,任意两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都在 。在实际的观察中,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我们。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 。
37.请用连线将下列物理家与其对应的成就连接起来。
38.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古至今,直至永远,太阳是何等辛苦。何止是太阳,我们看到的月亮和星星,不也是围绕我们地球团团转吗?据此,公元2世纪,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星围绕地球转动,教会还认为这是上帝为了地球上的人类而特意创造的。请问:
(1)日出日落现象是否因太阳绕地球运转而产生?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1543年,哥白尼提出一个与上述不同的学说,叫什么?
39.信息阅读
我国的“嫦娥二号”正在绕月航行中,目前一切运行都在按预定设计进行,国人为之振奋、自豪。小陈同学心里也兴奋极了,他在好友小王的QQ中留言:将来要是我们能成为宇航员,那该多好啊!我们要在月球上建造酒店,种植花草,让月球成为天上人间、真正的香格里拉。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在月球的土地上快乐地生活了!我们并肩漫步,亲切地自由交谈,微风佛面,尽情地呼吸着月球上的新鲜空气,我该有多高兴呀!运动会上,我一蹦就能蹦5m高,我们百米赛跑的速度甚至可以比地球上的赛车还快。我的质量变得那么小,我甚至可以用一只手拉着自己的头发就能把自己提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漂浮在空中,像梦境一样。有趣吧!下雨了,我们就装一杯月亮水喝,那口味肯定很纯正!我们在野外唱着、跳着,周围洋溢着小鸟快乐的歌声。头顶是美丽的蓝天白云,脚下是神奇的月球土地,多么令人神往啊!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那一天的早日到来而奋斗,好吗?
(1)小陈的留言中有多处不符合物理原理或月球上的实际情况,请你任意找出一处,填在下面的空格中不合理的是: 。
理由: 。(字数不能超过10个字)
(2)假如有一天你成为国家“嫦娥计划”的总设计师,你认为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的科学基地,有哪些困难?(任意举出一项即可)
40.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彗星,它是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705年首先指出,1531年、1607年和1682年观测记录到的彗星实际上是同一颗彗星,并预言这颗彗星在1758年会再次出现,结果真如他所料。现在知道,每隔76年左右,哈雷彗星就回归前来访问一次,届时,地球上的人们可以一睹它的芳容,我国对哈雷6的观测记录,始见于《春秋》,记载着“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163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的古代名称)于北斗”。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观测的可靠记录,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二千多年间,我国共保存有31次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1986年4月,哈雷彗星回归时,我国的天文学家也对它进行了成功的观测,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图2所示)
(1)彗星由 、 和 组成。
(2)哈雷彗星回归的周期为 年,下次哈雷彗星回归将在 年。
(3)最早有文字记录哈雷彗星的国家是 ,我国历史考古学家利用当时有关哈雷彗星的记载成功地完成了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你能说出其中的原理吗?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三节 探索宇宙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A、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即原子是有结构的),故A正确;
B、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B正确;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故C正确;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但宇宙没有中心,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要熟悉课本上的物理常识,是一道基础题。
3.【分析】解答本题要了解字宙和粒子的知识:分子动理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原子结构等,据此对选项中的描述做出判断。
【解答】解:
A、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说法正确;
B、光年是长度单位,天文学中用光年表示宇宙距离;分子的直径非常小,用纳米量度分子大小,故B说法错误;
C、人类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永无止境,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两者相似,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宇宙的知识和分子动理论的知识。
4.【分析】①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大到天体小到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②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
③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④宇宙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银河系很大,太阳系只是其中之一,地球是太阳系中一员;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部分。
【解答】解:A、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恒星,相对于地球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
B、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故B正确;
C、不论固体,还是液体与气体,分子均是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比太阳小,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普通天体之一,所以它们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银河系、地球、分子、原子、质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结构的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及应用,包含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5.【分析】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星体称为恒星,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为太阳;同时应记清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太阳系中月球是属于地球的天然卫星,因为月球在围绕地球运转,所以是一颗卫星。
【解答】解:
地球、土星为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太阳为能够发光发热的,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在太阳系中,月球是卫星。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太阳系中星体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6.【分析】根据物理学史上一些物理学家的贡献进行解答。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出版了《天球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的科学家是哥白尼。
【解答】解:哥白尼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出版了《天球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并不是伽利略、开普勒和布鲁诺。故A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的了解,不要与其他科学家混淆。
7.【分析】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②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我们称之为“原始火球”,“原始火球”不稳定,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③光年是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
【解答】解:A、宇宙是无限的,不存在所谓的中心,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故A错误;
B、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宇宙开始膨胀,克服阻力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温度继续下降。故B正确;
C、光的传播速度最快,光年指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所以光年是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故C错误;
D、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也是在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宏观宇宙的认识,是一道科普常识题,难度不大。
8.【分析】根据对太阳组成的了解,以及对月球表面地形特点的理解可做出解答。
【解答】解:由太阳的组成特点可知,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
故答案为:气体; 环形山。
【点评】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两个最重要的近邻,对它们的特点是我们有必要了解的,属物理常识。
9.【分析】根据对物理学家及其成就的了解作答。
【解答】解: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提出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模型,简称“地心说”;近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模型,简称“日心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宇宙在膨胀,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故答案为:哥白尼;膨胀。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宇宙模型及谱线红移现象的认识,属于天文学常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0.【分析】①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②关于宇宙的起源,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其理论依据是谱线红移现象。
【解答】解:
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
科学家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根据这一现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故答案为:原子;远离;大爆炸。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知识,属于基础题,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1.【分析】“宇宙大爆炸”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解答】解:为了形象地说明宇宙大爆炸,课本上将一个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看着宇宙,金属粒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都在离它远去,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类比法。
故答案为:天体;类比法。
【点评】(1)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2)宇宙大爆炸理论被谱线的红移现象所证实。
12.【分析】根据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宇宙的组成的了解来进行解答。
【解答】解: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后来研究又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它们又是由夸克组成的。
宇宙的层次结构:行星﹣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起源于距今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故答案为:原子核;电子;层次;大爆炸。
【点评】本题考查了宇宙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属于常识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3.【分析】(1)硬度就是描述材料坚硬程度,即阻止其被刮破、刮伤或产生凹陷能力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硬度不同;
(2)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特点可对照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1)图甲铁钉在石蜡上刻下划痕,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出物质的硬度是不同的;
(2)图乙中气球膨胀时,金属颗粒间的距离都在增大,这个模型可以模拟宇宙大爆炸的情形,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
(3)图丙中将两个底面平整的铅棒压紧后,两个铅块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挂一个大钩码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故答案为:硬度;远离;引力。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小实验,反应了不同的物理知识,涉及的面较广,都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但总体难度不大。
14.【分析】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解答】解:为了形象地说明宇宙大爆炸,课本上将一个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看着宇宙,金属粒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都在离它远去,该实验可以模拟宇宙的膨胀。
故答案为:远离;宇宙的膨胀。
【点评】红移的现象目前多用于天体的移动及规律的预测上,简而言之,红移说明天体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天的变大,所以说明宇宙大爆炸,而且目前处于膨胀阶段。
15.【分析】(1)月球是一颗不会发光的卫星,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
(2)月球车在月球上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
(3)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4)月球表面以岩石为主。
【解答】解:A、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但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故A错误;
B、月球车在月球上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因此宇宙飞船登月后仍然会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故B错误;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也就没有氧气,宇航员在月球上无法自由呼吸。故C错误;
D、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不能正常传播,所以月球上是无声世界;月球表面以岩石尘埃为主,它们的比热容很小,吸放热能力很小。同时没有大气层的隔热和保温性能,所以月球昼夜温差巨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源的概念、月球表面的物理特征,还涉及到比热容的应用,是一道科普题,难度不大。
16.【分析】(1)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分子运动是微观现象,机械运动是宏观运动;
(2)宇宙是无限的,不存在所谓的中心;
(3)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4)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解答】解:
A、雪花漫天飞舞,是固体颗粒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宇宙是无限的,不存在所谓的中心,太阳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故B错误;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故C错误;
D、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不是很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7.【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
①宇宙浩瀚无边,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整个宇宙是在运动和变化的。
②宇宙间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这一规律最早是牛顿发现的,称为万有引力定律。
③微观粒子的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夸克、
④汤姆生设想电子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在核外绕核旋转,这一模型叫做“行星模型”。以后的实验进一步表明,原子中的电子不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时那样有固定的轨道,而是形成“电子云”。
【解答】解:A、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但恒星也不是静止的,相对于其它参照物来说,也可能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宇宙中的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称为万有引力定律。故B正确;
C、在下列微观粒子中,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排列是: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故C错误;
D、原子中的电子不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时那样有固定的轨道,而是形成“电子云”。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宇宙的组成、万有引力、物质组成、微观粒子的运动等知识,是一道学科综合题。
18.【分析】关于引力波,在牛顿引力理论中是没有引力波的,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认为引力波与电磁波类似,以光速传播并携带能量。
【解答】解:
A、在牛顿的引力理论中是没有引力波的,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故A错误;
B、双黑洞的初始质量分别是太阳的29倍和36倍,合并后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62倍,所以双黑洞合并过程质量不守恒,故B错误;
C、双黑洞碰撞发生的位置到地球的距离为13亿光年,引力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所以两黑洞碰撞产生的引力波经过13亿年传播到地球,即该引力波产生于13亿年前,故C正确;
D、引力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式与电磁波类似,以光速传播且不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发现引力波题材为背景材料,设计新颖,关键是结合已学的知识和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分析解题,难度不大。
19.【分析】根据对太阳及太阳活动的了解,可对选项中的描述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解:A、根据太阳大气的结构可知,太阳大气从内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故A正确;
B、台风和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热能活动的结果,不是太阳活动诱发的,故B错误;
C、太阳活动时形成太阳风,或使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故C正确;
D、太阳活动可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故可能使无线电短波通信短暂中断,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记忆性知识,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能做出准确判断。
20.【分析】根据对地球、太阳系、宇宙等的了解,可对选项中的表述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解:A、地球是一个球体,而不是平坦的,故A错误;
B、宇宙是有层次的天体结构,但宇宙没有固定的中心,故B错误;
C、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故C正确;
D、由大爆炸理论可知,宇宙起源于一个稳定的“原始火球”的爆炸,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但其温度是相应下降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宇宙认识的一些基本观点,是天文学的基础,也属物理知识的范畴,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21.【分析】结合对宇宙和宏观世界的认识,对选项中的描述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解:A、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不能说明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宇宙是没有中心的,故A错误;
B、星系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大是因为宇宙起源于原始大火球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故B正确;
C、太阳系的行星公转的方向与太阳的自转方向一致,即都是自西向乐的,这间接说明太阳系由一块星云演变而来,故C正确;
D、大约40亿年前,地球还是炽热状态,陨石撞击导致地球失去了大部分的原始大气,因此,依据化石的研究,原始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我们对宇宙及一些天文常识的认识,要求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22.【分析】本身能够发热发光的天体叫恒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
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1)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2)阳光通过密度不均匀的云层或大气时,会发生折射。
【解答】解:太阳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恒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它的对流层;
(1)常见的太阳活动包括黑子、耀斑和日珥等;
(2)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由于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恒;对流;(1)太阳黑子;(2)折射。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太阳物理结构的了解,属于天文知识的考查,解答此类问题关键在平时的积累。
23.【分析】天文学家哈勃发现了谱线的红移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解答】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现象”,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故答案为:红移现象;远离。
【点评】本题考查了哈勃的贡献,为了纪念他,1990年,人类发射的太空望远镜命名为“哈勃”望远镜。
24.【分析】①银河系中有大约2000亿颗恒星,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
②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所有的星系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那么整个宇宙的体积也就在不断的扩大,也就是整个宇宙在不断的膨胀中。
③太阳周围有八颗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个;地球及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解答】解:①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②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③原子、电子、生物体、太阳系、地球中,按照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原子、电子。
故答案为:恒星;宇宙大爆炸;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原子、电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知道宇宙大爆炸理论,对物体尺度大小要有一定的了解。
25.【分析】哈勃发现了谱线的红移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解答】解:大多数科学家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这就是大爆炸理论;
哈勃最先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这种现象称之为谱线红移现象;这说明光波的频率在变小,也说明了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从而证实了大爆炸理论。
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故答案为:大爆炸;红移现象;小;远离;日心。
【点评】本题考查大爆炸理论及谱线红移的意义,要求能熟记谱线红移的意义,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式,并能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物理学史。
26.【分析】(1)松软的馒头是多孔结构的物质;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很小,用肉眼直接观察不到分子;
(4)宇宙是有层次的天体系统,它的层次结构:行星﹣﹣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
【解答】解:
A、松软的大馍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是物体结构松散,不能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A错误;
B、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故B错误;
C、炒菜时油烟上升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故C错误;
D、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系,星系中又有很多星体,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并且处于不断的膨胀和演化过程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原子结构、宇宙结构等,所考查内容均为物理中的常见知识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27.【分析】农历四月初六,月亮是上弦月是出现在上半夜,亮面朝西,在西半天空,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距离远远大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解答】解:
农历四月初六的夜晚看到的月亮应为上弦月,亮面朝西,在西半天空,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距离远远大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所以木星看起来要比月球小,因此A图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上弦月的特点和视角对看到的物体大小的影响。
28.【分析】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星体称为恒星;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为太阳;同时应记清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
【解答】解:地球、水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太阳为能够发光发热的,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恒星及行星的认识,属于基础内容。
29.【分析】月球绕地球公转是27日7时43分11秒。月球绕地球公转就相当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样。
【解答】解: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的真实时间为27.32天,这是月球绕地球一周的真实时间,不过由于地球本身也在绕太阳运行,因此月亮绕到和地球与太阳在一个角度的时间为29.54天,是为朔望月,因此农历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由此而来我国的农历就是参照月球的运行制定的。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要分清是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30.【分析】(1)太阳系为银河系里的一个恒星,而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金星为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太阳为能够发光发热的,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解答】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此月球不属于行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恒星及行星的认识,属于基础内容。
31.【分析】宇宙有众多的星系组成,银河系是其中一个星系;而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由里向外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解答】解:A、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故A正确;
B、太阳系中有只有太阳为恒星,故B正确;
C、银河系中有很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故C正确;
D、海王星是八大行星中的一颗,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宇宙的了解,在学习中应特别注意掌握,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及太阳系等相关知识。
32.【分析】(1)光子静止没有质量。 但光子运动起来以后,根据相对论可知,高速运动的物体质量会增大,就会有动质量;
(2)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这就是牛顿所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
(3)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
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4)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
【解答】解:A、光子没有静止质量,但光子的运动质量m具有有限值,故A不正确;
B、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故B正确;
C、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一开始是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的火球发生了大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和行星等,故C正确;
D、在太阳内部时刻发生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故D不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关键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中考的热点。
33.【分析】(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宇宙的物质在不断地运动、发展与变化中;
(2)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由更小的原子组成,原子还可以再分,分子不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解答】解:A、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故A正确;
B、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故B不正确;
C、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故C正确;
D、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由更小的原子组成,原子还可以再分,分子不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故D不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宇宙的组成与发展变化、物质的组成,是一道基础题。
34.【分析】知道哈勃发现了谱线的红移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科学家们又发现了红移现象,就是远距离星球射向地球的光以红光为多,近距离的则以紫光为主。
【解答】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现象”,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故答案为:哈勃;谱线“红移”;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点评】本题考查了哈勃的贡献,为了纪念他,1990年,人类发射的太空望远镜命名为“哈勃”望远镜。宇宙由物质构成,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
35.【分析】阅读短文,据短文中的信息逐个判断即可解决。
【解答】解:(1)据“如果人造地球卫星以7.9k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就能环绕运转,这个速度就叫第一宇宙速度”可知,物体环绕地球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为 7.9km/s;
(2)据“如果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达到11.2km/s就能克服地球的引力而绕太阳运行,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可知,物体环绕太阳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大小为 11.2km/s;
(3)据“如果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达到16.7km/s,它就能飞离开太阳系,到达其他恒星去,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可知,物体能飞离太阳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大小为 16.7km/s;
故答案为:(1)第一宇宙;7.9;(2)第二宇宙;11.2;(3)第三宇宙;16.7。
【点评】本题是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考查,从文中获取相关信息是关键。
36.【分析】(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表现为引力。
(3)分子间有间隙。
(4)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
科学家们又发现了红移现象,就是远距离星球射向地球的光以红光为多,近距离的则以紫光为主。红移现象说明星系正在远离我们,宇宙正在膨胀。
【解答】解:
(1)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所以乙杯是80℃的热水,杯中水会很快的变黑。
(2)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3)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
(4)宇宙膨胀学说提出: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气球上斑斑点点,随着气球被吹胀,任意两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都在增大;
后来科学家借助天文望远镜对宇宙有了更深的认识,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运动;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故答案为:(1)高;(2)分子间有引力;(3)小于;分子间有间隙;(4)增大;远离;距今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以及宇宙爆炸理论的相关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7.【分析】根据五位科学家的主要突出贡献来选择。
【解答】解:(1)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3)牛顿,以其名字命名的运动三大定律;
(4)伽利略,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点,而且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5)玛丽?居里,发现并命名新元素“钋”和“镭”。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涉及了多名生物学家的事迹,注意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事迹,注意知识的积累。
38.【分析】(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2)哥白尼的贡献是提出了日心体系。
【解答】解:(1)日出日落现象不是因太阳绕地球运转而产生的,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自西向东的旋转,让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由西方落下,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
(2)哥白尼的贡献是提出了日心体系,用“日心说”否定了托罗密的“地心说”。
答:(1)日出日落现象不是因太阳绕地球运转而产生;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
(2)1543年,哥白尼提出一个与上述不同的学说,叫“日心说”。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根据物理学史上一些物理学家的贡献解答此题。
39.【分析】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所以不可能在月球上种植花草,也不能尽情地呼吸着月球上的新鲜空气。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所以也听不到小鸟快乐的歌声。还有,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位置无关,所以即使到了月球,我们的质量也不会发生变化。
【解答】解:本题是完全开放性试题:
(1)不符合物理原理或月球实际的有:
①微风拂面;理由: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
②尽情地呼吸着月球上的新鲜空气;理由: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
③我的质量变得那么小;理由: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位置无关;
④我们在野外唱着、跳着,周围洋溢着小鸟快乐的歌声;理由: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2)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的科学基地,困难有:
①如何解决宇航员用水的循环利用,
②如何解决长期供宇航员工作、生活所需的氧气,
③如何解决宇航员生活食品的长期供应。
故答案为:(1)我的质量变得那么小;质量与物体位置无关;(2)如何解决宇航员用水的循环利用
【点评】本题是一道创新题,通过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寻找小陈留言中的错误。虽然涉及的知识较多,但学生做这类题是比较有兴趣的,印象深刻。
40.【分析】(1)读图可得出彗星的组成有哪些;
(2)从阅读资料中可得出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并可推算其下次回归的时间;
(3)从阅读资料中可找出最早有文字记录哈雷彗星的是哪个国家,并分析得出其意义。
【点评】本题偏重于对天文学知识的考查,也属于物理学范畴,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找出相关的信息,是顺利解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