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设计
?
课程名称: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
?
教学内容:
1、进行多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2、了解齐唱、合唱以及无伴奏合唱等声乐演唱形式,并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加以巩固和深化;
3、结合听赏体会“回声”特点,并能通过有力度控制的演唱营造“回声”效果;
4、了解曲作者拉索的简要生平和创作特点。
?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对合唱、无伴奏合唱相关知识的认识;
2、技能目标:感受音乐各要素所传达的信息,从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与音乐的共鸣,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体验“回声”效果并能运用力度的变化制造“回声”;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唤起学生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这种人类音乐精髓的情感共鸣,使其心灵得到美的洗礼和熏陶,加深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热爱。
?
作品分析:
无伴奏合唱《回声》是十六世纪“尼德兰乐派”重要作曲家拉索的代表作品,也是迄今仍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的经典无伴奏合唱名曲。作品采用“卡农”等复调手法结合主调音乐和声技法创作而成。 “回声”效果的营造主要是由于采用了“双合唱队”——即大型合唱+小型合唱或重唱进行多次模仿、追逐,再辅以力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堪称妙趣横生。
?
设计理念及思路:
1、无伴奏合唱是声乐演唱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其纯人声特点更能体现音乐作品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无伴奏合唱的感受力和鉴别力,体现艺术课程“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用美妙动听的音乐打动孩子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2、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的认识作为本课知识点应予以重视,但应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经验结构,不宜作专业性过强的讲授与操练,以感性认识为主。
3、在欣赏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说教与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应加大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探求、争辩等互动成分,使学生真正做到“听有所感”、“感有所思”、“思有所言”。
4、在欣赏过程中设计必要的音乐表现活动内容,对欣赏教学的目标达成是很好的辅助。学生只有亲自去尝试表现音乐了,才会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的艺术感受力,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
2、辨别齐唱与合唱、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的区别,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学生用课堂记录纸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一、准备活动:演唱歌曲《小瓜棚》,注意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播放教师在电子琴上事先录制好的多轨合成伴奏,教师指挥)。
分?析?点?评:通过对一首歌曲的复习演唱,引出学生对“齐唱”这种演唱形式的认识和理解,再结合两个合唱曲片段的欣赏,指导学生体会齐唱与合唱的区别、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的区别。
二、谈话与讨论:
(师):请大家说出刚才这首歌曲我们采用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生):回答并讨论?。
预见:学生有可能说出是“合唱”而非“齐唱”,所以讨论的中心应集中在明确齐唱是单声部的,大家一齐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合唱则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这个要点。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个声乐作品的片段,请大家保持安静,仔细聆听,并能够在听完音乐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欣赏行为提出必要的要求)。
课件播放两首合唱作品片段,同时出示作品标题
1、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有伴奏)
2、童声无伴奏合唱《牧歌》
(师):音乐欣赏完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适时评价)现在老师有任务交给大家:
1、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对两个作品的感受
2、说出两首作品在演唱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方法: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纸上?,然后随机请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教师对结果应予以肯定,并面向全体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预见:通过前面对齐唱的讨论,学生应该能够说出两个作品的演唱形式都是合唱,大部分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两个作品有无伴奏这样显著的区别,所以在此环节不必过分纠缠,浪费时间。
(师):“无伴奏合唱”是一种纯人声的、不加任何乐器烘托和渲染的合唱形式,因此对演唱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高难度的、高级的合唱形式。无伴奏合唱能够很好地展现“人声”的美感,更深刻、更准确、更真挚、更贴切、更自然地表达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总结归纳知识点)。
分?析?点?评:合理地设置问题和悬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问题的解决尽量避免教师包办代替,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师):今天这节课重点欣赏的作品就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经典曲目,也是我们本课的课题,至于是什么,还需要同学们通过聆听来给出答案。
分?析?点?评:继续设疑,步步为营,完成导课环节。
?
新课赏析部分
一、听赏并为乐曲命名:播放童声无伴奏合唱《回声》,但不出示作品标题,请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意境的感受,写出个性化的标题。
预见:练习中,学生写出与“回声”相关的标题的可能性极大,因歌词中有多处“回声”;但即使写出与实际不符的标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复听《回声》并出示标题:
童声无伴奏合唱《回声》
(尼德兰)拉索?曲
情境:课件播放《回声》——美丽的山谷,迷人的欧洲风情,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在《回声》如天籁般渺远而空灵的音乐衬托下渐次展开。我们仿佛置身于空旷宁静的山谷,大自然各种生命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我们的心灵不禁怦然而动——啊,美妙的回声!
(师):当我们再次聆听了《回声》这首作品,你们一定有所感触,请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三、深化与拓展:
(师):《回声》这首无伴奏合唱创作于16世纪,距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但它仍然是世界各国合唱音乐会的经典曲目,常演不衰。你们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生):发表看法。
方法: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作品的演唱形式、旋律特点以及情绪、意境等方面分析,特别要注意从实际感受出发,说真话。
四、教师归纳《回声》艺术特色:
1、作品采用了无伴奏合唱这种纯人声的音乐表现手法,使音乐高雅圣洁,给人心灵以宁静与安详;
2、采用了特殊的作曲技法,营造出“回声”的美妙音响,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从中感受自然、人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分?析?点?评:摒弃传统欣赏教学忽视学生感受,将学生思维局限于标题框架之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还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重要理念,为学生提供美的音响,用美妙动听的音乐打动孩子们的心灵;发挥音乐欣赏中的“通感”功能,音画交融,激发联想与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转化,使其对作品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升华。
五、曲作者拉索的相关链接:
(师):感谢四百年前这位作曲家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让老师带你们来了解一下《回声》的作者拉索。
课件播放拉索简要生平及作品——
拉索??1532-1594)尼德兰(现在的比利时)人,十六世纪“尼德兰乐派”重要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以声乐作品为主),包括弥撒曲、经文歌、牧歌、无伴奏合唱等。他继承了尼德兰乐派旋律优美、风格清新、丰富感人的音乐风格并将其发扬光大,他的作品从宗教音乐的传统束缚下逐步解放出来,充满世俗情怀和生活情趣,通俗风趣,明朗乐观。他的代表作无伴奏合唱《回声》历经漫长的岁月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各国音乐会常演不衰的经典合唱曲目。
分?析?点?评:与音乐作品相关联的作曲家链接是音乐欣赏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浏览,开阔了音乐视野,积累了必要的欣赏手段和知识储备,使欣赏教学的目标达成得以顺利实现。
?
音乐实践部分
一、再听《回声》,注意“回声”效果有哪些特点?
(生):旋律的多次模仿、力度的渐弱变化。
(师):为了更好地体验“回声”的效果,我们不妨亲自实践一下,用你们自己的演唱来营造出“回声”,有信心完成吗?
二、“回声”练习
1、《回声》主题节奏动机的多次模仿,力度渐弱:(略)
方法:将学生分成四个声部,人数递减,进行节奏卡农练习;
2、《回声》主题旋律动机的卡农练习,如下例:
1=G 4/4
5 - 3 - | ?0 ??1 ??1 ??3 ?| ?6 ???5 ???0 ???0 ?||
回???声??????????美??妙??的????回??声
0 ?0 5 - | ?3 ?- ??0 ??1 ?| ?1 ???3 ???6 ???5 ?||
回??????声??????????美????妙???的???回???声
分?析?点评:在欣赏过程中设计必要的音乐表现活动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亲自去表现音乐了,才会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同时欣赏教学也可以摆脱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
尾声部分
一、教师总结:
(师):在今天这节欣赏课里,我们听到的所有作品都是由国内著名的童声合唱团演唱的。你们知道一个合唱团如何才能演唱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吗?对,他们一定要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特别重要的是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合唱是一种合作的演唱活动,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的极好的教育方式。日本NHK少年合唱团的教学口号是“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意思是说在合唱团里演唱者必须牺牲自己声音的个性而积极地融于群体的音色中,达到声音的和谐、均衡和统一。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合唱的欣赏和实践,培养起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二、在《回声》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分?析?点评:渗透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多学科合作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体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