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周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曲周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4 17:4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三专题一至专题六;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2.2013 年 3 月 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媒体时说,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领导者治国要有的态度。原话出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引文体现的思想
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董仲舒认为“礼”的主要原则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据此可知董仲舒
A.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相异之处 B.认为礼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C.认为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D.使儒家思想形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4.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
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5.“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
夫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程颐意在( )
A.约束妇女婚嫁 B.勉励士大夫要守节 C.强调男女平等 D.反对儒家纲常礼教
6.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
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 )
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 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
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
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8.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
论语卷一 经 文 评 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按:此为略言,意思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9.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
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
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
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为。”
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0.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
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
C.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1.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
A.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略长,笔画圆勻,富于图案美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
12.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
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
A.仁爱至上 B.人文关怀 C.强调民本 D.批判怀疑
13.以下是中国某些政治阶层在近代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作用是
1865 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 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 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末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 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实现中国工业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启蒙与救亡并重 D. 推动中国近代化
14.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
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C.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 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
15.1917 年 4 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 “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16.“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 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17.下表为 1917—1921 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的合理推论应是:
A. 报刊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
B. 《新青年》特别关注西方习俗礼仪是为了反对封建礼教
C. 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新青年》最主要的撰稿者
D.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一股强大潮流
18.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逐鞑虏”
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 ”。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A.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 B.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入内地
C.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认识 D.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19.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
在强调( )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0.1978 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 “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
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1.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19 世纪戊戌变法托古改制,二者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势力的顽固、强大
C.新兴的思想诞生之初薄弱 D.新兴经济、新兴阶层相对弱小
22.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概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
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此观点( )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23.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B.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D.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24.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 82
票对 0 票通过,众议院 388 票对 l 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 1973 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 3 道小题,第 26 题 25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5 分,共 52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公元前 5 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代希腊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
古代中国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 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其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图中 a 点至 b
点变化的原因。(13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启
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 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8 分)(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东西方思想家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4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籍贯
思想主张
黄宗羲
浙江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江苏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湖南
循天下之公
康有为
广东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梁启超
广东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
福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
广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
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28、【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 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 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
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9 分)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承认现状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D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治大国如烹小鲜”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B项正确;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依法治国;墨家希望统治者“兼爱”“尚贤”。
3、【答案】A材料强调“以人随君”“屈民而伸君”,这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与孟子民本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B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C项是朱熹的思想,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学是个严密的思想体系,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手段,与政府的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材料突出强调以大夫为界,来论述再娶之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夫以上无再娶礼”,强调了士大夫的守节意识,故B项正确;强调男女平等与儒家阴阳理念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程朱理学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可见没有对正统地位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可见不仅是吸收佛道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可见儒学的世俗和大众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其世俗化和大众化,没有提及哲理化,故D项错误。
7.【答案】D 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A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
8.【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孔子的论述“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反对神化孔子。A项强调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B项李贽反对以孔子思想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反对神化孔子,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C项是康梁利用孔子为变法制造依据,没有体现出反对神化孔子,故C项错误;D项是近代新文化运动对孔子的批判,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黄宗羲的思想影响不大,并没有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故A项错误;黄宗羲并不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C项错误;黄宗羲和卢梭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重视人伦纲常,轻视对自然的研究的特点,故A项正确;儒学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八股取士,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不是科学发展的表现,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这是楷书的特点,不符合秦朝的篆书特点,故A项错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是隶书的特点,不符合小篆的特点,故B项错误;字形略长,笔画圆勻,富于图案美是篆书的特点,故C项正确;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是行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仁爱至上是先秦儒家思想,不是诗经和智者学派命题体现的,故A项错误;《诗经》赞美爱情,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价值,体现的都是人文关怀,故B项正确;强点民本是重视民众,这是先秦儒家的思想,不是东西方思想的共性,故C项错误;《诗经》赞美爱情,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的是人文主义,不是批判怀疑,故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郑观应、梁启超等代表的维新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与章太炎等革命派提倡的民主共和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D;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要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不主张思想启蒙,也不主张政治变革,排除ABC。
14.【答案】B【解析】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西学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救亡图存,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进程,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故B正确;AC项从属于B项,A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5.【答案】D 【解析】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文明借鉴西方文明,而不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突出了中国文明借鉴西方文明,并没有突出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地位是否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文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可知其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故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负面作用,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不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严重的灾难,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些口号并非胡适主导提出,故D项错误。
17.【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最多,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故B项正确;A项错在“唯一”,应排除;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有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者,故C项错误;西方习俗礼仪在《新青年》的主题统计中最少,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处于晚清政府时期,并未出现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帝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驱逐鞑虏”的矛头对的是满清政府,并未涉及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此时的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势力的“木偶”,“驱逐鞑虏”并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并非理性认识,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没有涉及革命领导权,故A项错误;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B项错误;材料“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因此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还未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有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这并不是“百花齐放”,故A项错误;题目中老同志的思想仍然是“左”的表现,这说明人们当时还没有真正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故B项正确;这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故C项错误;“两个凡是”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消除,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在欧洲则是宗教神学居于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统治势力顽固和强大是二者的相同点,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新思想在诞生之初比较薄弱是二者的共同点,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在分析“根本原因”的时候,一般要从经济方面去思考,即新兴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新兴的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故D项正确。
22.【答案】C 【解析】材料仅肯定了文艺奖励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该观点未能准确表明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慷概的文艺奖励……特别……教皇的赞助”,说明部分社会上层对文艺复兴起了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指在强调上层对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23.【答案】A 卢梭言论的主旨是主权者的权利的不可转让性,即人民永远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故A项正确;“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说明卢梭主张直接民主,而非代议制的间接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主权是相对的和公共意志高于法律,故CD项错误。
24.【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材料中“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体现了对女议员敢于坚持不同意见的伟大精神表示崇高敬意,据此分析可知与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观点最为接近,A符合题意。B、C是说民主、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D反映的是人的美德,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
①春秋孔子创立儒家思想;(1分)
②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使儒家思想更家完整;(1分)
③秦朝儒家思想受到冷遇;(1分)
④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汉武帝大力推,儒家思想“独尊”,开始成为正统;(1分)
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家思想有了新发展,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1分)
⑥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1分)
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形成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与挑战(1分)
2、变化的原因:
①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为巩固统一,需要思想文化的统一;(2分)
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的需要);(2分)
③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2分)
(2)①古代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以人为本)。(2分)古代中国:重民(或:民本、仁政)(2分)
②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任两点4分)
(3)中国:社会的人;(2分)西方:个体的人(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的发展。从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先秦儒学、董仲舒的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时进步思想等几个阶段去分析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可以从汉代儒学的改造、西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表格内容“认识你自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社会的人;西方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个体的人。
27.(12分)答案示例一:
信息: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3分)
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主专制思想,在一定意义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近代中国沿海地区最早遭到列强入侵,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所以中国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6分)
这表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分)
答案示例二:
信息: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为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实行众治等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近代中国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继承。
【解析】根据籍贯一栏可以提取信息: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分析可以分为两部分:明清之际和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明清之际可以从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角度,近代中国可以从近代中国沿海地区最先受到列强入侵,受到的西方文化影响和民主观念较早的角度,从而得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并通过表中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得出信息二: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为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分析可以从明清之际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和与近代谋求政治近代化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运动的思想主张的联系上进行分析,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28.(15分)(1)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从保障民主建设发展到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从“法制”发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受到宪法的保障;依法治国理念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6分)
(2)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9分)
【解析】(1)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