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110~11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片、圆形纸片;学具:三角形纸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数游戏,看谁想得快,猜得准。
学生观看课件,课件分别出现以下练习:
1、6=●+●+● 2、★+▲=9
师:题中●、★、▲分别代表数几?你是怎样想的?
继续观看课件,课件出示课本例题。
▲ +●=12
▲=●+●+●
●=?▲=?
师:你还能猜出题中●、▲分别代表数几吗?
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提出猜想,教师记录学生猜想的数字。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根据例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猜数游戏,目的一是复习旧知,消除学习障碍;二是激趣增信,让学生兴致盎然、信心十足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三是通过“你是怎样想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寻找正确答案。
课件出示活动提示:
1.可以利用学具纸片摆一摆、画一画帮助思考。
2.及时记录思考过程。
3.将自己的方法在本组内交流。
学生开始分组进行活动,教师主动参与各组研究活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研究氛围,让学生学会有根据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合作验证,及时记录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汇报交流,展示想法
1.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师:哪个小组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分别代表数几?你们组是怎样研究的?
预设1:从▲+●=12入手,用列举法一个一个试。直到试准为止。
预设2:从▲=●+●+●入手,有序一一列举,直到找到符合▲+●=12的情况。
预设3:把一个▲换成3个●来试,通过4个●等于12,找到答案。
预设4:因为▲=●+●+● 所以▲+●=12→●+●+●+●=12→●=3 ▲=9(格式可能有不同)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呈现以上四种方法的思考过程。
师:评价一下这个小组介绍的几组方法。对哪种方法还存有疑问?
预设1: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第三种方法(或第四种方法)比较简单。
预设2:给4种方法分类:第一、二种方法类似,第三、四种方法思路相同。
预设3:第一、二种都是用的列举的方法进行验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列举法。
师:这两种列举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1: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是因为试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第二种是有序列举,所以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快。
预设2:第一种方法是从▲+●=12开始试,第二种方法是从▲=●+●+●开始试,试的范围小,所以比第一种简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在列举法后面板书:有序。
师总结:列举法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序列举更简单快捷。
2.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第三、第四种方法你能看懂吗?说说这些同学怎么想的。
学生通过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初步体会等量代换这种思想方法。
师:这两种方法一个用文字描述,一个用更简洁的符号语言,其实用的都是等量代换的方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我们本节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教师板书:等量代换。
师:▲+●=12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怎样进行代换的,为什么可以代换?这样代换有什么好处?
预设1:把▲换成了3个●。
预设2:因为▲=●+●+●,一个▲和3个●相等。
预设3:原本在▲+●=12里,▲和●都是未知的,没办法确定它们是几,换完后,●+●+●+●=12里面就只有●,就能确定它们分别表示几了。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提供小纸片,让他们在黑板上摆一摆,把代换的过程动态展示在黑板上,再次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师: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预设1:这个等式▲=●+●+●很关键,因为要利用它进行代换。
预设2:▲+●=12很关键,因为用它才能求出未知数。
预设3:还是▲=●+●+●最关键,因为首先要从信息中找到它们的关系,才能进行等量代换。
预设4:▲=●+●+●是两种图形的倍数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代换更简单。
师总结:等量代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能通过代换,把两个未知数变成一个未知数。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找到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教师板书:找关系
【设计意图】最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交流展示这个平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刨根问底、深入思考,利用教具操作化静为动,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考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规范学生语言,让他们言之有理。同时,在评价、质疑、争辩中,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掌握等量代换的策略,深刻体验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强大。
(三)应用生活,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这种等量代换思想?
预设1:教室里的星级评价,10颗星换一个月亮,5个月亮换一个太阳。
预设2:10张十元的人民币可以换1张百元大钞。
预设3:1个大瓶可乐可以换3个小瓶可乐。
师:我们就用刚才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师:一只鹅相当于几只小鸡?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组织学生边交流,评价,体会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很简单巧妙。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尝试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等量代换的思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概括——内化提升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回顾梳理本课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知识、方法、感受多个方面反思。
师:我们今天用列举法和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了遇到的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总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头看,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所以本环节重点关注方法的归纳总结,同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1.
师:独立思考后填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是从哪条信息知道两种图形的关系?
师生再次确认,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通过信息找两个未知数的关系最关键。
2.一大盒和一小盒水彩笔共36支,大盒里的支数是小盒的2倍。大盒和小盒各装了多少只彩笔?
学生读题,独立思考。
师:你能用图把这道题中未知数的关系表示出来吗?为什么这样表示?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预设:★+◎=36 ★=◎+◎
师:画图有什么好处?
预设:画图以后,数量关系清楚明白,题变简单了。
根据图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体验数形结合的魅力。
【设计意图】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在本节课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现分层教学,本环节的练习设计从看图题到文字题,再到多次代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层次,有梯度。
四、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师:我们班里的星级评价是这样规定的:10枚小星星换1枚大星星,5颗大星星换一个月亮,3个月亮换一个太阳。一学期得到一个太阳就能评为“十佳少年”。你知道要获得多少枚小星星才能被评为“十佳少年”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多次等量代换,生活中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应用很广泛。
师:想获得“十佳”称号要付出努力,从获得每一枚小星星做起。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边事例,深入体会等量代换的应用价值,用多次代换打开学生思路,拓宽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此问题的解决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鼓励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