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王进喜等人的图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艰辛的探索,讲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与失误。二是建设成就,介绍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大批模范人物。
本课教材通过这两条主线,既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艰辛,道路的曲折,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时空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实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价值观。但是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层次多,理论色彩浓,学生又缺乏亲身的感受。因而学生要正确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图像或资料,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各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使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将难点问题分层解析,通过设问置疑,层层递进,形成对历史史事的客观判断。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齐鹏飞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第二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5)人民网。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探索”一词的含义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那么,还有什么疑问是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呢?这一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该怎样展开?中国共产党需要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毛泽东先后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这些理论成果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些理论成果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的新形势下,为了全面的总结经验,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6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新闻。《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名。1949年,中共中央决定以《人民日报》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和社论往往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调整。因此,《人民日报》也是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现代史时可以参考的较为可靠的史料来源之一。9月28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大会经过充分的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份政治报告。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报告中的文字,报告指出,本次会议主要提出和解决了哪些问题?
报告指出:本次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
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也是伟大的!报告最后强调:“我们就一定可以尽可能迅速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定可以”表现了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尽可能迅速”表现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
中共八大闭幕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社论中说:“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和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详细地指明了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应当在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和内政外交的工作中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政策。”有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这些政策的指引,中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1958年5月的一张《人民日报》,通过这张报纸你能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国家大事吗?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观察这两张报纸,你能告诉我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吗?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是?
同学们认为“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应该是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那么,当时党和国家的决策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报!
总路线制定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力争高速度》。在社论中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为了尽快地把我国建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起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农业为例,1958年7月3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农业“大跃进”取得的成果:“早稻亩产超过万斤”!水稻亩产超过万斤。我们的农业真的是“大跃进”了吗?
这是《人民日报》2017年的一则报道。(据《人民日报》报道:(2017年)10月15日,由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在河北邯郸进行现场测产。经过实打实收,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再创单季亩产新高。)请同学们思考:这两组数据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可见,“大跃进”时期有关水稻产量的报道显然是违背了客观规律的。
在“大跃进”中,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发展起来。1858年8月23日到9月1日,《人民日报》连载了《徐水人民公社颂》的长篇报道。文章赞颂:“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那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如何“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呢?中共徐水县委员会《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行修正草案》中有这样的规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这些举措实行后,效果如何呢?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老师叙述的这些情况呢?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但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请同学们分析下这张统计图表,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1959年到1961年,我国旱灾特别严重。
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面对困难该怎么办?
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1961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实际出发》,提出“办事情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 因此,党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正确指挥生产”。
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由于共有711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因此这次会议通常被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召开的效果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的“相关史事”,简要说明这次会议的作用。
由于中共中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1966年,正当我国克服了国民经济中的严重困难,胜利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时, “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人民日报》刊载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6年夏,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文化大革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我给出的图片进行说明。
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口号煽动下,许多地方的造反派组织打、砸、抢;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也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这些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刘少奇,是一个埋藏在党内的叛徒、内奸、工贼”。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并遭受了残酷的迫害,这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由此可见,“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老一辈革命家感到严重的忧虑和愤怒,他们与江青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林彪周围形成了一个反革命集团。这个反革命集团有什么阴谋?他们企图策动反革命政变,夺取最高权力。
发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后,毛泽东、周恩来果断采取措施。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中还形成了另一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其主要成员有江青、姚文元、王洪文、张春桥。他们勾结起来,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毛泽东多次批评他们,说他们是“四人帮”。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面对伟人的离去,全国人民无限悲痛,举国上下深切哀悼。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时,江青反革命集团却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23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喜讯:《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得知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全国人民衷心拥护、奔走相告,各地还纷纷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热烈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回顾这20年的探索之路,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是曲折的。中共八大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随后提出的“总路线”,推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反映了人民的迫切要求,但由于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困难,党和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却又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直至1976年党中央采取措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会走了弯路?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所以说: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尽管有曲折和失误,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依旧取得了巨大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第三个子目“建设成就”,进行知识点的整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哪些具体的建设成就,涌现出了哪些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
同学们整理了许多具体的建设成就,现在老师再展现给大家一组图片和图表,帮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这些建设成就。
1958年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我国的钢铁产量。
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探井喜出原油。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相继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从这张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到了1965年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有了明显增长。通过工业、交通等各方面的建设,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这一基础之上,中国人民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不断奋斗。武钢从1958年第一座高炉的投产,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企业之列;大庆从原来的一片荒原已经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石油新城。大庆油田曾经保持了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高产稳产记录,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但在科技上我们仍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例如: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1976年籼型杂交稻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这期间又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挫折,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重重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依然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主要原因有:1、面对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党和国家能够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政策。
2、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干部依然坚持工作,尽可能地纠正错误、减少损失。
3、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
这一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刚才同学们已经指出了其中的典型代表。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了建设者们的艰辛,感受到了他们的奉献。
在这些模范人物的身上你学习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热爱人民、鞠躬尽瘁;“铁人”王进喜不怕困难、 艰苦创业;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这些模范人物身上体现了哪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富强、爱国、敬业、友善。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说法虽然是2006年才出现的,但其实中国人民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共八大的良好开端,还是面对“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甚至是“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挫折,都有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为这些人一直奉行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最后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