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比的认识整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比的认识整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1-15 19:5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 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二)教学比的意义。
1.引出比的意义。
(1)引导学生质疑。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照片相像问题,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有什么特点?
(2)引出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3)理解比。
在比的意义中,你觉得关键的词是什么?(相除)
2.比的读写法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1)自学教材69页认一认。
(2)生反馈自学成果,师根据汇报完善。
①比的读写法:6÷4写作6∶4,其中“∶”是比号,读作“比”,6∶4读作6比4。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

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叫作比值。
设计意图: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向教材学习,在自学中交流,在交流中反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巩固
(课件出示一面国旗)这面国旗长6 dm,宽4 dm。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长和宽的比是6∶4,宽和长的比是4∶6)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图片像不像”可知:生活中的两个量之间存在“倍比”关系。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课后请同学们用你们智慧的双眼去寻找更多的比,用你们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们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们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
五、布置作业
教材70页1、2题。




第2课时 比的化简
教学内容:课本第72页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正确化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调制蜂蜜水的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2.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出示课堂活动卡。
预设
生1: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40 mL蜂蜜、360 mL水。
生2: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
3.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出的蜂蜜水更甜?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并交流方法)
4.除了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调制蜂蜜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自体验调制的过程,并且用语言叙述自己的调制方法,在议一议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课件出示教材72页情境图)
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找出所需的信息。
   蜂蜜       水
男孩:3小杯     12小杯
女孩:4小杯     16小杯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1)探究判断方法。
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可以通过求出男孩和女孩各自杯中蜂蜜和水的比来比较。
学生写出比。
男孩:3∶12

女孩:4∶16
(2)哪杯水更甜?现在你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无法比较,如果能知道两杯蜂蜜水中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就可以比较了。
(3)怎样才能知道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①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
②小组交流看法。
③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再转化成比的方法。
(4)得出结论。
3∶12===1∶4
4∶16===1∶4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4,所以两杯水一样甜)
(5)揭示化简比的必要性。
当比的前项和后项数值较大时,有时会给判断带来不便,这时就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在不改变比值大小的情况下,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这种现象称之为化简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哪杯水更甜”的同时,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最简整数比。
像1∶9,3∶7……这样的比我们称为最简整数比。
(1)观察一下最简整数比的前项和后项,你发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了吗?你能说说什么样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

(2)学生汇报发现。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4.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下面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
24∶42 ∶ 0.7∶0.8
(1)小组讨论。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化简比。
(3)全班交流化简比的方法。
预设
生1: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生2:我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化简。
生3:我利用除法进行化简。
生4:我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如果有学生用此法,教师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如果没有,教师从比和分数的关系入手,引导教学。
(4)化简比的方法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①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整数比分数最简分数最简整数比
整数比除法最简整数比
②分数比的化简方法:
分数比除法最简分数最简整数比
③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小数比整数比最简整数比
化简比的方法不唯一,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成最简整数比。
三、课堂巩固
请选用《名校课堂》相关习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化简比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
1.整数比:先改写成分数的形式,再约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改写成比的形式;或者把整数比改写成除法的形式,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化成最简整数比。
2.分数比:先改写成除法的形式,再约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改写成比的形式。
3.小数比: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规律化成最简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教材73页1、3题。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74页
教学目标: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广泛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1班 2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课件出示)
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各小组汇报不同分法,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方法一 实际操作法。
次数 1班 2班
第1次 30个 20个
第2次 30个 20个
第3次 6个 4个
第4次 6个 4个
第5次 6个 4个
第6次 6个 4个


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启发学生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方法二 根据比的意义计算。
引导学生建立表象,把1班画成3份,2班画成2份,一共有5份,可以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出1班和2班分到的橘子数。
__□□□__□□__
140个
板书:

140÷(3+2)=28(个)
1班:28×3=84(个)
2班:28×2=56(个)
方法三 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
引导学生先求出总份数,1班分到5份中的3份,即140的;同理,2班分到140的,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分别求出1班和2班分到的个数。
板书:
3+2=5
1班:140×=84(个)
2班:140×=56(个)
方法四 列方程解答。
引导学生先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即3份(1班)+2份(2班)=140个,如果知道了每份橘子是多少个,那么此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可以先设每份橘子是x个,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板书:
解:设每份橘子是x个,那么1班应分得橘子3x个,2班应分得橘子2x个。
3x+2x=140
5x=140
x=28
3 x=28×3=84
2 x=28×2=56

答:1班应分得橘子84个,2班应分得橘子56个。
3.说一说以上方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方法二是根据比的意义计算的,先求出总量一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采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相应的具体数量;方法三是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的,先求出总量一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相应的分数来表示各部分量,最后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方法四是列方程解答的,先设每份的量为x,再用每份量乘各部分量占的份数,表示各部分量,最后根据部分量+部分量=总量列方程解答。
4.比较四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将上面的方法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中体会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三、课堂巩固,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教材75页“试一试”情境图及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75页1、2题。




第4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79页
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能化简各个类型的比,并解决和比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整理知识的进程中感受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化简各个类型的比,并求比值。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和比的应用)
什么叫做比?
怎样求比值与化简比?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试的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填在下面表内(投影出示)。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3、 =( )÷8=( ): 24=(填小数: )
4、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2 : 3 : 0.5 0.6 : 0.8 :
二、独立练习
第1题练习后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第2题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第3 、4题先弄懂题意,再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第5、6、7、8、题是运用比的意义解决一实际问题,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或全班交流不同的方法。
三、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然后教师介绍黄金分割。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