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5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5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4 21:0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六单元 宋元时期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
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手下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就这样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宋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东京(开封)
建立事件: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960年
赵匡胤
一、宋朝的建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太祖长拳应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赵匡胤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轶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
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杯酒释兵权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读史料: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在地方,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1)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1)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①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由皇帝直接统辖;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在地方,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②、政治上: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担任知州等,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在地方,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③财政、司法:将地方上的赋税收入上交中央,设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司法权也被中央收走。
(1)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①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由皇帝直接统辖;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政治上: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担任知州等,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③财政、司法:将地方上的赋税收入上交中央,设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司法权也被中央收走。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读史料: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1)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①、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②、改革发展科举考试,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重文轻武的后果?
积极:在全国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繁荣的文治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北宋军人
课堂练习
1、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2、北宋的建立时间是( )
A、960年 B、936年 C、959年 D、965年
3、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
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来建立大一统
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 )
A.嬴政 B.刘邦 C.杨坚 D.赵匡胤
C
C
A
D
5.“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6.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7.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A
C
8.“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D
9.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8日文章:宋朝司法中的“情理法不协”及对判例的影响。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
10、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
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11、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李(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2)宋太祖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3)为此,宋太祖在军事上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赵匡胤 开封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建立禁军,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