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抗战 B. 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
C. 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日军 D. 美国向日本国土投掷两枚原子弹
2.今天在北京有两条马路分别叫“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其命名的原因是( )
A. 他们二人都是出生于北京的名人 B. 这两条路是由他们设计的
C. 他们在卢沟桥战役中为国捐躯 D. 他们为解放北京立下了战功
3.蒋介石是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中国台湾网2017年2月26日报道,蔡当局以“转型正义”为名,对中正纪念堂“去蒋化”,旺旺中最新民调显示,5成民众不赞成蔡当局把与蒋中正有关展示商品移除;更有高达7成民众认为此举造成社会对立。下列历史事件中没有蒋介石参与的是( )
A. 建立黄埔军校 B. 西安事变 C. 百团大战 D. 重庆谈判
4.小明在“暑假旅游照片展”中展出下列一组照片。据此可推断他去旅游的地方是( )
A. 西北边塞 B. 四川盆地 C. 东北地区 D. 东南沿海
5.日军在六周内屠杀中国居民30多万,制造出令世人发指的大屠杀的地点是在( )
A. 南京 B. 北京 C. 沈阳 D. 卢沟桥
6.“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材料中的“上海一隅之抵抗”指的是( )
A. 长沙会战 B. 枣宜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徐州会战
7.“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借口出兵沈阳。”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
A. 七七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九一八事变
8.1937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南京大屠杀
9.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以后的不同时期,这支人民军队拥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0.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下列哪一阶段( )
A. 防御阶段 B. 相持阶段 C. 决战阶段 D. 大反攻阶段
11.小说《青春之歌》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中共北平党组织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次学生运动是( )
A. 五四运动 B. “五二〇”惨案
C.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1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①是多方面协商的结果②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④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到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要想了解八路军一一五师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全国军民抗战热情的史实,最好去参观下列哪个纪念馆( )
A.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B. 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C. 百团大战纪念馆 D.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14.一位网友为纪念某一事件作诗一首“百年病体气悠悠,又遇独夫乱九州。安内为由兄害弟,引得鲜血灌卢沟。”该诗纪念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5.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 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 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 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16.历史上有两次国共合作,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 南京大屠杀
17.血染卢沟桥、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B. 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
C. 抗日游击队伍游击战 D. 中国全民族抗战
18.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平型关大捷 D. 淞沪会战
19.台儿庄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是( )
A.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B.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C. 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胜利 D. 淞沪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盟军与日军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会战胜利( )
A. 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 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彻底地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D. 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21.“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此项土地政策出现于(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朝鲜战争时期
22.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战役,它是谁指挥的( )
A. 毛泽东 B. 彭德怀 C. 林彪 D. 邓小平
23.推动了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关键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重庆谈判
24.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中国参战的军队是( )
A. 刘邓大军 B. 新四军 C. 国民党李宗仁部队 D. 八路军115师
25.某校八年级几位学生在一次晚餐用餐过程中,七嘴八舌再现百团大战相关知识。甲说指挥者是彭德怀。”乙说:“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丙说:“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丁说:“时间发生在1940年8月。”以上四位同学中肯定有一位记错了,他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中共“七大”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请回答:
(1)上述内容是中共几大制定的政治路线?
(2)“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标志是什么?
(3)在制定此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什么报告?
(4)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27.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政客一方面表示希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在进行有悖于国家关系正常化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否认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而这是不为世人所容许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受害者┅┅德国应该承担起永恒的责任。这种反思必须一代一代保留下去。”
——2013年1月2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讲话
材料四:2013年2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发表演讲称,历史和国际法均可证明“尖阁列岛”(即钓鱼岛)是日本领土┅┅4月23日他在日本媒体上表示多名内阁成员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的。
(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谁?
(2)材料一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什么历史事件?日军在当地共杀害了多少中国人?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日本怎样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重大事件?东北人民是何时回到可爱的家乡,欢聚一堂的?
材料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
(2)材料二歌曲的创作与日军发动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导致“二十九军不是孤军”与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关系?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3)请举出三例中国人民用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案例。
(4)今天,日本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为侵略战争翻案,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请你举出两例日本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为战争翻案的行为
30.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守土之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学良、杨虎城叩文(十二日)
(1)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蒋介石对日态度如何?
(2)从材料二中看出材料一中蒋介石的做法带来了什么后果?张学良、杨虎城何时何地发表该文?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4)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经过八年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本题选A。
2.【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队坚决抵抗,壮烈殉国。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把北京的两条马路分别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故选C。
3.【答案】C
【解析】A项建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B项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C项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组织的,与蒋介石无关。 D项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了东北,开始了侵略中国的侵华战争,题干的图片描述的就是日军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所以答案选择C。
5.【答案】A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关键信息是“日军在六周内屠杀中国居民30多万”判断是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罪行,本题选A。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 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ABD不符合题干的地点,所以答案选C。
7.【答案】D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可知是九一八事变。故选D。
8.【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37年”、“日本发动”,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A项错误;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B项正确;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C项错误;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本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D项错误。故答案为B。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C正确。其他选项中,A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至今的称呼,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抗美援朝军队的名称。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全面抗战共分为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故选B。
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一二·九运动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2.【答案】D
【解析】西安事变是中共、国民党内以宋美龄、宋子文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和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两位将军共同协商努力的结果,①正确。中共之所以力主和平解决,目的是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一致抗日,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正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意味着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民族开始团结抗日。所以③④都正确,答案应是D。
13.【答案】D
【解析】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所以答案选D。
14.【答案】B
【解析】诗句内容所涉及到的事件有:中国衰落,日本入侵,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由此引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所以与诗句内容相符的为B。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由于战略指导失误,战役指挥失当,加之国民党政府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空军基地、场站被毁。豫湘桂战役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是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表现。所以答案选择D。
16.【答案】C
【解析】分析题目和选项可知,A、B两项是日本侵略中国发动的事变,激化了民族矛盾,D项是日本侵华的罪行,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局面基本结束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本题选C。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血染卢沟桥,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平型关大捷是当时忻口会战的一部分,是林彪(共产党)指挥的抗战,是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国民党将领)指挥的,是中国军队正面战场上第一次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彭德怀(共产党)指挥的,是中共指挥的一场主动出击的的战斗;因此反映的主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8.【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李宗仁,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可见这件事和李宗仁抗战有关。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38年春,在山东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其他三个选项的战役不是李宗仁领导的。所以答案选A。
19.【答案】B
【解析】“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可知,台儿庄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故选B。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在这次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题文的“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体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BCD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无关,故选A。
2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2.【答案】B
【解析】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它的指挥者是彭德怀,故选B。
23.【答案】B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也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故选B。
2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埋伏于平型关一带与日军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百团大战是抗日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6.【答案】(1)中共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
(2)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论联合政府》。
(4)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打败日本侵略者”指的是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7.【答案】(1)学校:黄埔军校。成果:创办黄埔学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或西安事变)。
胜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战(或人民战争);国共两党的合作。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一是1924 年5 月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成果。1926年的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所以又称国民革命。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中国的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4)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要加强两党的合作。
28.【答案】(1)鉴真。
(2)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日本应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的道路,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解析】(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鉴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2)材料一两幅图片分别反映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之后,在长达六个星期内,共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
(4)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如何,将影响到日本同亚洲的邻国的关系是否和谐,日本应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的道路,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9.【答案】(1)九一八事变;1945年
(2)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血战卢沟桥;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
【解析】(1)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东北人民过上了亡国奴的生活,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解放,东北人民结束了14年的亡国奴生活。
(2)根据《大刀进行曲》歌词中的二十九军可以判定歌曲的创作和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变有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导致“二十九军不是孤军”和西安事变有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峙开始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相关史实有: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守军二十九军血战卢沟桥;国民党正面战场李宗仁将军组织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组织敌后军民进行的百团大战等。
(4)今天,日本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为侵略战争翻案,具体表现为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美化侵略;日本一些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等。
30.【答案】(1)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2)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1936年12月在西安发表。
(3)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4)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时间“九一八”和地点“北大营”可以判定该事件为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2)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张学良、杨虎城是在1936年12月的西安发表的文章。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杨虎城是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