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说课课件(36张+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说课课件(36张+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5 10:28:01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目 录教法与学法6
教学重点、难点
5教 学 过 程7设 计 反 思8 本课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两个板块“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新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因而有重要的地位。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求知欲较强,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
但对问题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比较低,归纳能力欠缺,而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1.课程内容: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教学活动建议:
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 法 与 学 法6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点拨启发,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教 学 过 程7教学内容分为两个篇章: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
教 学 过 程7(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观看,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环节一:看图片,识信息图中人物是谁?
他的生平、著名事迹分别是什么?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环节一:看图片,识信息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西洋”
指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张图片的观看,并结合教材70页的《人物扫描》、“西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认识郑和,以及对“西洋”空间概念掌握。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环节二:读材料,找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结合教材与材料,想想郑和下西洋
的目的是什么?①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③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设计意图:出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环节三:快速抢答,学概况1405~1433年最多时200多膄海船;最少时60余膄海船。每次出海2.7~2.8万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先后7次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郑和远航范围
(1405-1433)刘家港西洋:明代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越南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度沙特索马里印 度 洋刘家港刘家港占
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南亚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今印度科泽科德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今江苏太仓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天方刘家港刘家港红
海占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阿拉伯地区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红
海天方木骨都束慢八撒刘家港刘家港红
海红
海占城非洲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今肯尼亚蒙巴萨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来到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榜葛剌进麒麟图》返航时,许多国王、使臣搭乘郑和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
例如第6次返航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人随船队来到中国。“和平友好之师”
“和平的使者”设计意图:通过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史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榜葛剌进麒麟图》,落实基础知识,感受郑和船队是和平友好之师。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环节四:中西航海对比,明特点、悟意义郑和宝船哥伦布旗舰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环节四:中西航海对比,明特点、悟意义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活动比较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环节四:中西航海对比,明特点、悟意义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结合教材,谈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设计意图:通过中西航海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感受这一壮举,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环节五:合作探究,晓原因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明成祖的大力支持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造船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四段材料,学生小组讨论,从材料中分析出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环节一:看图片,谈背景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思考:倭寇的含义?倭患形成的原因、危害?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环节一:看图片,谈背景思考:倭寇的含义?倭患形成的原因、危害?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倭患形成的原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强盗;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官僚、奸商与海盗相互勾结。倭患的危害:倭寇的武装抢劫烧杀活动,威胁到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到国家海防安全。倭患危害严重
——抗倭斗争
迫在眉睫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注释②,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环节二:识戚继光,学抗倭概况戚继光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环节二:识戚继光,学抗倭概况思考:
戚继光抗倭的经过、结果怎样?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环节二:识戚继光,学抗倭概况戚家军戚继光的军事著作鸳鸯阵戚继光与俞大猷结合图片与教材,
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教材研读,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环节三:得胜利,议评价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战争?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戚继光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倭患的严重危害:倭寇的武装抢劫烧杀活动,威胁到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到国家海防安全。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环节三:得胜利,议评价问题思考:
对比前面朝代,明朝的对外关系有何新特点?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设计意图:对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斗争,需要学生从“倭寇之患”去理解,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是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特点 。 教 学 过 程7(三)课堂总结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明中后期——国势衰落战争冲突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形成整体的认识,同时点明中国已经由强盛走向衰落。 教 学 过 程(四)当堂练习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
2.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1.为了纪念郑和;
2.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这些地区,所到之处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受到当地居民热烈欢迎。7 教 学 过 程(四)当堂练习7“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2.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教 学 过 程(四)板书设计7 设 计 反 思8七年级新教材的内容丰富、补充的史料较多,内容上与老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因而上好七年级的课具有较大的难度;再加上这一学年没有教授七年级,对新教材十分的不熟悉,本课的设计也没有用于实际的教学,因而设计上存在较多的不足,请大家批评指正。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两个板块“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战争冲突。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这一不同特点与明朝时中外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明朝时,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农耕文明的前列,在对外关系上秉承开放心态,郑和七下西洋,主动外交,开创了明朝对外交往的盛世局面;另外,16、17世纪,欧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给明朝带来很大冲击,随着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受到倭寇的侵扰,为了保家卫国,一场反侵略战争在所难免——戚继光抗倭。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因而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求知欲较强,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问题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比较低,归纳能力欠缺,而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三、课程标准
1.课程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教学活动建议: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减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法与学法
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点拨启发,教师讲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篇章:
“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
教师:视频中讲到: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今天的学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下西洋。
(设计意图:视频观看,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友好往来篇”——郑和下西洋
环节一:看图片,识信息
1.展示:郑和图像。
设问:图中人物是谁?他的生平、著名事迹分别是什么?
引出: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成祖时七下西洋,明宣宗时封为“三宝太监”。
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设问: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哪里?
引出: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
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张图片的观看,并结合教材70页的《人物扫描》、“西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认识郑和,以及对“西洋”空间概念掌握。)
环节二:读材料,找目的
展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设问:结合教材与材料,想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设计意图:出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环节三:快速抢答,学概况
1.展示:郑和下西洋概况表格,学生快速抢答。
指导学生学习71页《相关史事》,归纳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2.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学生抢答
郑和航海的路线,注意古今地名的对比。
指导学生学习72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与1985年
郑和下西洋邮票的图片。学生抢答,邮票
反应的是到达路线图上的哪个地方,并说说是如何判断出来的。指导学生看教材72页《榜葛剌进麒麟图》和注释①。
引出: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是和平友好之师。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史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榜葛剌进麒麟图》,落实基础知识,感受郑和船队和和平友好之师。)
环节四:中西航海对比,明特点、悟意义
1.展示:郑和下西洋“宝船”与哥伦布船舰的图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活动比较表”。
设问:通过比较说明说明?
引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早、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展示材料: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设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结合教材,谈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引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中西航海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感受这一壮举,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环节五:合作探究,晓原因
1.展示: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设问: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引出: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根本原因);明成祖的大力支持;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进步;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设计意图:出示四段材料,学生小组讨论,从材料中分析出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第二篇:“战争冲突篇”——戚继光抗倭
环节一:看图片,谈背景
展示:明朝绘画《倭寇图卷》局部与几张图片,学生阅读教材72页的内容
设问:倭寇的含义;倭患形成的原因、危害?
引出: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寇。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患形成的原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强盗;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官僚、奸商与海盗相互勾结。倭患的危害:倭寇的武装抢劫烧杀活动,威胁到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到国家海防安全。
倭患危害严重——抗倭斗争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注释②,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环节二:识戚继光,学抗倭概况
1.展示:戚继光的像,了解戚继光的生平。
2.展示:抗倭形势图
设问:戚继光抗倭的经过、结果怎样?
引出:台州九战九捷,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争取得胜利。
3.展示:戚家军、戚继光军事著作、鸳鸯阵等几张图片
设问:结合图片与教材,小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引出: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教材研读,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三:得胜利,议评价
1.展示:戚继光的图像
设问: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战争?
引出: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问题思考:教材74页:为什么说戚继光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从“倭寇”的组成及其活动,以及“倭患的严重危害”中,理解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问题思考:对比前面朝代,明朝的对外关系有何新特点?
引出: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设计意图:对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斗争,需要学生从“倭寇之患”去理解,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是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特点。)
(三)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形成整体的认识,同时点明中国已经由强盛走向衰落。)
(四)当堂练习
教材74-75页的两个课后活动
1. 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答:为了纪念郑和;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这些地区,所到之处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受到当地居民热烈欢迎。
2.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答: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友好往来 强胜 国 力 衰弱 战争冲突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八、设计反思
七年级的新教材内容丰富、补充的史料较多,内容上与老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因而上好七年级的课具有较大的难度;再加上这一学年没有教授七年级,对新教材十分的不熟悉,本课的设计也没有用于实际的教学,因而设计上存在较多的不多,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