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课程标准】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本课主题——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造成的后果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妖猫传》“极乐之宴”安史之乱前夕的大唐
真的像影片中这样繁盛吗?安史之乱·背景/原因杨国忠隐瞒战败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任人唯亲追求享乐安史之乱·背景/原因②社会矛盾尖锐安史之乱·背景/原因节:旌节。一种皇帝给予的全权印信
→ 可全权调度所辖地区戏曲中的旌节形象安史之乱·背景/原因节度使的由来:拱卫边疆的需要我国的边防战士藩镇保卫唐安史之乱·背景/原因安史之乱·背景/原因安史之乱·过程安禄山史思明天宝十四载(755年)
安史之乱唐玄宗→四川太子李亨
→灵武(唐肃宗)755年
→发动叛乱763年
→平定叛乱反击叛军陈玄礼杨国忠杨玉环安史之乱·过程安禄山:
兼任三地节度使为什么像安禄山这样深受国家重用的节度使要选择造反?
为什么他不利用手上的重兵来保卫边疆?安史之乱·过程你出生在河朔,是汉人口中的胡人。你的心中其实瞧不起汉人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但碍于大唐国力强盛,只能忍着。天宝十四载,你成为了大唐边疆的一名节度使。天高皇帝远,有钱又有权。没想到刚上任一年,隔壁一个姓安的节度使居然造反了……你暗道不好,这下皇帝老儿肯定要打击节度使了。安史之乱·情境体验最可怕的是,这些新上任的节度使,根本不听皇帝的话,一个个就像山大王,日子过得滋润的不行。还有这种操作???于是你决定……A.安分守己,等待提拔B.跟随潮流,立地为王没想到,混乱过后,大唐皇帝居然任命了更多的节度使来防止谋反。甚至,造反造一半投降的那些人也被任命为节度使了。皇帝拿他们毫无办法。安史之乱·情境体验A→红色B→蓝色唐朝还能控制不服朝廷控制,武力对抗中央安史之乱·后果/影响节度使权力大安禄山造反任用更多节度使镇压藩镇增加藩镇割据将叛乱投降者任命为节度使以毒攻毒,恶性循环安史之乱·后果/影响石壕吏
杜甫 (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安史之乱·后果/影响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安史之乱·后果/影响安史之乱·后果/影响藩镇割据逐渐形成社会矛盾加剧社会经济遭破坏安史之乱前,
“盛”有多“盛”?安史之乱后,
“衰”有多“衰”?人家粮储,皆及数岁。
——元结《问进士》三四方丰稔,百姓殷富。
……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诸郡人相食,城邑榛墟。
——《新唐书》卷25《逆臣传》安史之乱·后果/影响安史之乱前,
“盛”有多“盛”?安史之乱后,
“衰”有多“衰”? 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
——《新唐书·食货一》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 杜甫《忆昔》岂闻一绢直万钱,
有田种谷今流血。
——唐 杜甫《忆昔》太仓空虚,鼠雀犹饿。
——《全唐文》卷380
《元吉问进士》安史之乱·后果/影响安史之乱前,
“盛”有多“盛”?安史之乱后,
“衰”有多“衰”? 自天宝十四年至干元三年,损户总五百九十八万二千五百八十四,损口总三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三。
——《通典第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天宝十四载,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此国家之极盛也。
——《通典第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安史之乱·后果/影响安史之乱前,
“盛”有多“盛”?安史之乱后,
“衰”有多“衰”? 安史之乱,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府库耗竭。
——《资治通鉴》卷226 天宝十四载,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此国家之极盛也。
——《通典第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安史之乱·后果/影响安史之乱前,
“盛”有多“盛”?安史之乱后,
“衰”有多“衰”?万国朝未央、
万国贺丰岁。
——《全唐诗》
卷1《太宗皇帝》
卷52《省试冤裳羽衣曲》黄巢起义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时间:唐朝后期原因: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人民困苦
连年灾荒领袖:黄巢过程:攻入长安,
建立政权结果:被朱温等
人镇压性质:农民起义五代十国·特点五代十国·特点五代十国·影响中原南方、河东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五代十国·趋势(课后作业)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第一回 结合书本第26页的知识拓展,谈一谈你如何看待课本所说的“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组建六人小团队,在课后合作进行探究)小结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李约《过华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