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5 09:19:36

文档简介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路线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认识郑和远航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正确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课型、教学时数】
新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
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路线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认识郑和远航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郑和下西洋
播放视频,引入本课题。 (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本第一子目:
西洋在哪里?
为什么派郑和去?
为什么要下西洋?
看图,找出西洋的地理范围。——西洋在哪里?(由学生在地图上指出)
/
介绍郑和的生平——为什么派郑和去?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后被明宣宗钦封为“三宝太监“。
1381年,明军进攻云南时,郑和被俘虏,遭受“宫刑”。
1384年,14岁时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侍。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
在“靖难之役”中,郑和立下功劳。
深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与重用。
史料分析:——为什么要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出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成祖即朱棣,惠帝即朱允炆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为什么明成祖要派郑和下西洋?(引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目的:①寻觅下落不明的明惠帝,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与威望。结合教材,可以得出第三点目的:③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
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3、路线:到达亚、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活动:
①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
②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材料一:
/
/
阅读表格,思考,和哥伦布的航海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教师提问,学生积极回答)
①郑和下西洋,时间长,规模大,航海技术先进,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②和哥伦布的航海相比,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之行。
材料二:
郑和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他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结合课本,想一想,上述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怎样的影响或意义?(教师提问,学生积极回答)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zī,计量)。——《明史·郑和传》
分析材料,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什么负面意义?(教师提问,学生积极回答)
劳民伤财
(通过三段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意义:(总结所有的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⑤郑和下西洋也有劳民伤财的一面。
问题思考,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可以取得成功?(教师提问,学生积极回答)
背靠大树好乘凉。
前提条件:明朝初期国力雄厚。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政府越来越保守,并逐渐禁止了海外探索,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朝的故步自封,却没能阻止来自于海上的威胁——倭寇 (引出下文)
二、戚继光抗倭
1、定义——什么是“倭寇”、“倭患”?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2、“倭患”的背景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处在战国时代。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皇帝昏庸,奸臣当道。
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由老师精彩的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具体过程。)
(1)练兵抗倭:创立鸳鸯阵
(2)台(tāi)州九战九捷
4、评价
①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再想一想,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爱国者?(教师提问,学生积极回答)
②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强调反侵略,解释戚继光是民族英雄的原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本子目仅作简单介绍。)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_1553年_,__葡萄牙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广东澳门_的居住权。
课堂小结:
/
【随堂练习】
考点一 郑和下西洋
1.泰国有“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
A.建立明朝,统一了全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抗击倭寇的是戚继光,英勇抗元的是文天祥,A、B、D三项均可排除。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与地区的友好关系。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考点二 戚继光抗倭
2.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了很多“卫”“所”等军事机构。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是( )
A.周瑜 B.岳飞
C.戚继光 D.文天祥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朝”“抗击倭寇”即可判断是戚继光。周瑜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岳飞是抗金名将,文天祥是抗元名将,A、B、D三项均可排除。
答案:C
【板书设计】
/
【作业布置】
本课练习册的相应部分
【教学反思】
课件39张PPT。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荡平倭寇的呢?明朝的对外关系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路线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认识郑和远航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目标目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西洋在哪里?
为什么派郑和去?
为什么要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本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西洋”在哪里啊?童年的郑和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后被明宣宗钦封为“三宝太监“。
1381年,明军进攻云南时,郑和被俘虏,遭受“宫刑”。
1384年,14岁时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侍。郑和下西洋童年的郑和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明惠帝朱允炆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明惠帝。
朱允炆继位后,采取削藩的政策,导致藩王朱棣造反。
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首都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不久,朱棣称帝,即明成祖,随后迁都北京。童年的郑和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
在“靖难之役”中,郑和立下功劳。
深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与重用。史料分析: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出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成祖即朱棣,惠帝即朱允炆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为什么明成祖要派郑和下西洋?1、目的:①寻觅下落不明的明惠帝,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与威望。结合教材,可以得出第三点目的:③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下西洋政治目的经济目的2、时间
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观察图片,郑和途径了哪些国家?到达了哪些地方?3、路线:到达亚、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活动:
①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
②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阅读表格,思考,和哥伦布的航海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郑和下西洋,时间长,规模大,航海技术先进,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和哥伦布的航海相比,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之行。时间长规模大材料二:
郑和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他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阅读材料,想一想,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其它特点或意义?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下西洋5、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zī,计量)。
——《明史·郑和传》分析材料,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什么负面意义?劳 民 伤 财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5、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⑤郑和下西洋也有劳民伤财的一面。郑和下西洋问题思考,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可以取得成功?背靠大树好乘凉。
前提条件:明朝初期国力雄厚。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政府越来越保守,并逐渐禁止了海外探索,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朝的故步自封,却没能阻止来自于海上的威胁——倭寇1、定义——什么是“倭寇”、“倭患”?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戚继光抗倭二、戚继光抗倭2、“倭患”的背景日本战国时代
大致对应中国的明朝中期。
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分裂,诸侯争霸,老百姓民不聊生。二、戚继光抗倭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2、“倭患”的背景明世宗朱厚熜
(1521—1566年在位)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嘉靖皇帝是一位超级大“宅男”,在位四十多年,,却长年幽居深宫,炼丹求仙,足不出户。在外,极宠幸奸臣严嵩。二、戚继光抗倭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2、“倭患”的背景戚继光(1528年-1588年,抗倭名将)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二、戚继光抗倭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二、戚继光抗倭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1)练兵抗倭:创立鸳鸯阵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 …… 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戚继光传》“戚家军”狼筅二、戚继光抗倭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2)台(tāi)州九战九捷二、戚继光抗倭4、评价想一想,戚继光除了很厉害之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评价他?二、戚继光抗倭4、评价①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再想一想,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爱国者?二、戚继光抗倭4、评价①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②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________的居住权。葡萄牙广东澳门1553年考点一 郑和下西洋
1.泰国有“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
A.建立明朝,统一了全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抗击倭寇的是戚继光,英勇抗元的是文天祥,A、B、D三项均可排除。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与地区的友好关系。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考点二 戚继光抗倭
2.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了很多“卫”“所”等军事机构。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是( )
A.周瑜 B.岳飞
C.戚继光 D.文天祥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朝”“抗击倭寇”即可判断是戚继光。周瑜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岳飞是抗金名将,文天祥是抗元名将,A、B、D三项均可排除。
答案:C明朝的对外关系1、目的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2、时间4、评价3、路线5、意义2、背景1、定义1405-1433年 7次下西洋友好交往军事冲突3、过程4、活动① ② ③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①赠送礼品,②开展贸易① ② ③ ④ ⑤倭寇、倭患日本……,中国……。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反侵略的战争,民族英雄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