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1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1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5 12:00:37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国新 ——路国家 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前提内容实质目的一、寻路(改什么)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 制度的前提下,改革 中不适应
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增长率波动图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寻路(改什么)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变化和调整 吹哨集合,等齐下地, 干活一窝蜂,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劳动纪律松弛,生产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普遍“磨洋工”,(人民公社)社员干活毫无积极性。
——林志友《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比较研究》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生产存在什么问题?二、探路(为何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集体劳动 平均分配二、探路(为何改) 1978年,全国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年12月)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生死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三、筑路(怎么改)从农村到城市(一)农村改革:试一试:请你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的责任、利益。责任:保证国家集体的
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979年,粮食产量增长6倍多三、筑路(怎么改)从农村到城市(一)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小岗村
生产责任制1978年尝试1983年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
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以前21年增长的粮食……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邓小平时代》不变: 土地公有制 变: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统分结合按劳分配三、筑路(怎么改)从农村到城市 乡村建设……更要紧的还是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农村改革最终将走向何方?国家三、筑路(怎么改)从农村到城市(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的讲话)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1984年担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CEO)三、筑路(怎么改)从农村到城市(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 材料一:
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要买风扇、鼓风机降温,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盖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广州日报 就单一
公有制政企不分平均分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政企分开按劳分配为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三、筑路(怎么改)从农村到城市1984年的
青岛电冰箱厂亏损147万元现在的
海尔集团2017年全球营业额2419亿元(2018年1月统计数据)青岛海尔总部大楼1991年组建
海尔集团1992年利润8亿元四、达路(改啥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明确提出:
3.基本框架确立:1.含义:4.完善:……
四、达路(改啥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2年,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四、达路(改啥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点:国家计划市场机制行政手段经济、法律手段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结构单一结构多元平均主义注重效率四、达路(改啥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说我们身边的幸福生活学生奶哺育工程地铁1号线2018年12月通车水磨沟公园兰新高铁……四、达路(改啥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厉害了 我的国国家小结1978年1992年21世纪1984年开始农村改革重点
城市
改革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策调整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模仿苏联的路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习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 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习近平谈感悟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回望来路 不忘初心谢谢大家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由于历史学科本身所蕴含
的思想性和帮助学生构建思想、完善人格的职责,这就赋予历史教学体现以思想感悟为主体的教学“主题”或教学“立意”的使命。所以,在历史课堂中确立教学立意有着重要意义。“新路”一词是教材中提到的,所以我在研读教材后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立意——“大国新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开头的导课《厉害了 我的国》,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中国开辟了一条大国新路,到本课结构:寻路(改什么)——探路(为何改)——筑路(怎么改)——达路(改啥样),再到后来的小结:模仿苏联的路(计划经济体制)——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后升华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结课,点明:回望来路,不忘初心。使本课的教学立意贯穿始终,并且润物细无声地直达学生心灵。
1.内容要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2.认知提示: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改革的主要过程,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8课,上承《伟大的历史转折》,具体介绍党和国家的经济重心转移是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的。要求学生了解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前提(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措施(如何改革),并且改革不断深化,成就日新月异。教材中有很多经济学名词及深奥的理论知识,需要老师仔细研读教材,把握各个子目间的内在联系,梳理线索,深入浅出地讲解。
八年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求知欲较强。民族责任感初步确立。但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形成,缺乏相应的主动性。由于年龄和知识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认识仍以感性认识为主,理解本课的理论知识难度很大,需要借助文字、图片资料,论从史出,化难为易。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1.重点:
(1)农村改革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难点: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1.教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历史情境法
2.学法:收集整理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
请欣赏一段视频(略,老师写板书)。我们跟随着镜头,穿越了时空隧道,
走过了1978,走过了改革开放40年,走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开辟了一条大国新路。选择这条新路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那么,当年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又是如何走上改革之路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设计意图:以热点歌曲《厉害了 我的国》、改革开放40年等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把握时代特征,创设历史情境,且一开始就抛出“大国新路”这一教学立意。
/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按照寻路(改什么?解决: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探路(为何改?为什么要改革,即改革的背景)——筑路(怎么改?从农村到城市改革)——达路(改啥样?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重新组合。
(一)寻路——改什么?
思考:给出一段材料,让学生找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内容、实质和目的,
并总结归纳: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变和不变的是什么?(生产关系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不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改革的
含义,寻路——改什么),因为理论性强,所以通过读材料让学生层层深入,归纳总结,论从史出。
(二)探路——为何改?
1.复习: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上已经进行了哪三次生产关系的调整,
引出新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经济增长率波动图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公社有弊端,需要改革。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结合经济增长率波动图更加直观,为探究改革原因埋下伏笔。
2.探究:究竟人民公社有什么弊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学生从材料中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指出改革的必要性,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改革的原因,探路——为何改)
设计意图:挖掘事件内在联系,帮学生还原鲜活的历史,通过材料,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情境,理解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改革,吃饱肚子,从而理解改革的原因。
(三)筑路——怎么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核心内容
(1)思考: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改革必须先从农村开始。但是究竟怎么改?(即改革的措施,达路——怎么改)安徽凤阳小岗村摸索出了一个办法。通过分析协议书,让学生思考农民有哪些责任和利益?从而体会到改革的结果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一做法取得了成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并感受到小岗村率先实行改革所冒的风险及取得的成效,体会改革的艰辛与成绩。
(2)归纳总结:农村改革从小岗村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用数轴形式展现一目了然。从字面意思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再让学生在书上找出精准定义。提出美的、格兰仕是之前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成的。并带领学生思考:农村改革不变的土地公有制,变的是生产方式(集体生产变为集体与家庭统分结合)和分配方式(平均主义变为按劳分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3)追问:农村改革最终将走向何方?通过材料,得出:最终将创造新文化。出示两幅图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树立中华美德。
设计意图:延伸课程的外延,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确:改革永远在路上,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目标和要求。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过渡: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了城市。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科尔时说过: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改革的过程:从农村到城市,体会两者之间的内在
联系,通过过渡使这两个知识点有机结合。
(2)讨论活动:出示两则材料,给出关键词,带学生解读张瑞敏担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说的“53份请假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走人。”进行材料的二次加工,增加两个字帮助学生理解:上班8点钟才来,9点钟就走人。让他们明白:8点相当于新疆的10点,这个时间算是迟到,9点就走是早退。留下悬念:请假、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说明其分配方式是怎样的?给2分钟时间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填写旁边表格(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本课的难点。通过材料讨论完成表格,让学生意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国有企业的弊端,解决这些弊端就是城市改革的措施,明白其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突破难点。
(3)数据还原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它是全球第一白色家电品牌。介绍还有很多企业也是从1984年城市体制改革开始起步并且腾飞的,如:万科,联想等等。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数据对比一目了然,使学生理解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明白城市体制改革的作用。
(四)达路——改啥样?
1.解读漫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含义。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改啥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是什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提出、确立、完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通过漫画解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比较,即点明课题了,又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的目标。
2.设计学生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新成就。说说我们身边的幸福生活。老师先举例发放学生奶票,播放截取的歌曲《乌鲁木齐我的家》,给学生30秒时间思考,从歌词中寻找灵感。学生讲到了0-6岁儿童领免费牛奶的“哺育工程”、地铁1号线年底通车、“田字路”、BRT等令出行更加方便、旧城改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兰新高铁、社区菜点、南湖广场和红山公园的环境、煤改气蓝天工程……)。整理吴晓波《激荡四十年》的数据统计,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厉害了,我的国”的心声,增加民族自豪感,并且与导课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幸福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再从数据的变化中由衷地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课要点,让学生谈感悟。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揭示出中国改革从实践的探索到顶层设计的路程,点明本课课题: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是我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1978年,我国首先在农村开始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78-1992年,属于改革的政策调整阶段,是从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开始进行的调整。1992年至今,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且仍然在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模仿苏联的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40年来,摸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的是一条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出示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制度自信就是说我们坚定所选择的道路,坚持所创立的制度,自信地认为我们必然因此不断发展前进。有了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我们最终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设计意图:从学习苏联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升华到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使本课教学立意贯穿始终,且自然流畅,不生硬。
中国的改革始终在路上,我们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结课,厚重
而具有时代感。最后一张幻灯片:回望来路,不忘初心,再次回归教学立意:大
国新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 国 新 路


寻路 探路 筑路 达路
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在历史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将改革中的一些抽象理论、概念(如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史实相结合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题。我认为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通过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线索清晰,教学立意定位符合教情和学情,并且能够始终落实到位。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解决容量大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问题,教法和学法的指导和学生活动上还有加强和完善的空间。这是我今后应该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