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3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3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5 12:05:14

文档简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内容与立意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为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关于“外交成就”的内容。该学习主题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外交理论的基础和不断发展丰富的源泉,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笔者在整合教学资源中,试图从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的互动中,寻求新中国外交内在的延续性,从而构成本课的一条明线。尝试理解外交理论与实践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双向互动,构成本课的一条暗线,即国家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但这远远是不够的,这些目标的实现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这又构成了本课的另一条暗线。所以,本课的基本立意为:国家利益的实现不仅依靠外交理论与实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基于对课标的理解,笔者将本课目标确定为:(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2)通过对时事热点和材料的解读,认识新中国外交内在的延续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理解能力。(3)通过中国与国际关系的互动,了解外交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领悟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外交理论与实践也将不断进行调整。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认识到外交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感悟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要在国内恢复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在国际上广泛宣传,树立新中国的形象,广交朋友,扩大影响。基于这样的特点,我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作为本课的重点。
我的学生是一群十三四岁的中学生,他们对外交缺乏认识,其人生阅历,更难以理解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内涵。因此,我把外交理论和实践——国家利益实现的重要途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实现的根本保证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时事导入 引入2018年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你如何展望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王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大国外交之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为服务国内改革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
2018年中国外交的大幕已经拉开,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将为中国自身发展营造更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更多正能量。
问题:结合材料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概括外交的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外交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的出发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设计意图】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使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教学立意。
外交理论和实践——国家利益实现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金冲及《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外交具有怎样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归纳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
/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五:
/ /
思考:为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中国是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采取“一边倒”是基于国家利益主动做出的选择;同时理解这样的外交实践有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本课教学立意的进一步理解。
材料六:中苏结成同盟关系首先是出于对各自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但国家利益还涉及主权、尊严、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将要面临的分歧和冲突是十分明显的。
——沈志华:《从西柏坡到莫斯科: 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思考:中国的选择是一劳永逸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为同盟关系,中苏之间还存在一个重大漏洞和隐患,即国家利益问题。
过渡: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学生自主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
思考: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一政策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
【设计意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尊重、平等、和平的理念,有助于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符合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回归本课的教学立意。同时,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核心和实践指南。
过渡: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了民族独立道路。相同的经历和愿望让中国与亚非拉国家互相支持,大力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团结合作,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看视频,学生自主学习万隆会议的概况)
材料八:
思考:如果你参加了万隆会议,面对大会中的分歧,你该如何应对?假如我们采取这些方式,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以具体时空条件下关联的相关史料为基础,建构对历史的理性认知,给批判性思维以维度空间。同时认知理性的妥协也是一种政治智慧,理解万隆会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中的成功运用。
过渡:半个世纪的中国外交始终没放弃对国家利益和国际主义的一致性的考虑,正因为如此,新中国外交……才寓含着丰富而深远的启示。
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实现的根本保证
材料九:
/ /
思考:“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通过下面两幅外交图的对比,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古今纵向对比,把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下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国家利益的实现不仅依靠外交理论与实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材料十: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将采取措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限制中国投资,并将相关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据外电报道,波及的中国产品价值高达600亿美元。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谈谈外交部在处理中美贸易战时,应该体现怎样的立场和观点?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如果美方采取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动,中方必将采取坚决和必要的应对措施,维护好自身的正当权益。
(呈现中美贸易战的最终解决方案)
新华社报道,中美两国19日在华盛顿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此次中美经贸磋商的最大成果是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
这次磋商取得积极成果的根本原因是维护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悟,借助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呈现中美贸易战的最终解决方案,让学生重回本课的教学立意。
小结:本节课我们在教学立意的引领下了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面对世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世界,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这无不体现着新中国外交内在的延续性和外交家的智慧。今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依然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国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哪些启示呢?留给大家的应是深深的反思。
【设计意图】历史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互动,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是缩小的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中的许多原则,其实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让教育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感悟历史学科的特点,这是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关注的重点。
教学总结与反思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课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以新中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的调整为明线,从内容上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外交内在的延续性。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核心和实践指南。通过创设情境,理解“求同存异”的内涵,认识到万隆会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中的成功运用。最终让学生感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基础和不断发展丰富的源泉。
以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为暗线,从方法上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通过专业阅读,选择适合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外交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难点。另外,注重把外交放在一个长时段中进行观察、分析,做好近现代中国外交的横向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
外交目标的实现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