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锁分】化学一轮复习加分宝专题复习学案 第13讲 燃烧、能源与环境(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锁分】化学一轮复习加分宝专题复习学案 第13讲 燃烧、能源与环境(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1-16 10:21:55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第13 讲 燃料能源与环境
■考点一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 发生的一种 剧烈的 。
反应物 现象 本质
2、燃烧的条件:① 。② 。③ 。
注意: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考点二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 。
2、 。
3、 。
注意:
1、 。
2、常见灭火器:
①干粉灭火器:用于扑灭一般失火及 引起的火灾。
②二氧化碳灭火器。 着火。
③水基型灭火器:用于扑灭 等的失火。
练习:着火的森林中,砍出隔离带的目的: 。
练习:用水灭火的原理: 。
■考点三 易燃与易爆物安全常识?
1、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 。
爆炸的原因: 。
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标有“严禁烟火”的目的: 。
3、爆炸有 (如气球爆炸、锅炉爆炸)和 (如瓦斯爆炸)之分。
■考点四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伴随着 , 。
大部分反应放热:如:所有的 、 、 等。
部分反应吸热:如: ,都为吸热反应。
判断方法:反应条件为 的。如木炭与二氧化碳、碳酸钙高温分解等反应。
2、人类对能量的利用
生活燃料的利用、利用爆炸产生的能量、利用食物在体内反应放出的能量等。
■考点五 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化石燃料包括: 。 。
1、煤:主要含 ;称为 “工业的粮食”。
: ; 。
“煤气”的主要成分:H2、CH4、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
区别水煤气的成分:H2、CO。
2、石油:主要含 ;称为“工业的血液”。
、 、 。
3、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不是绿色能源。 或 或 的主要成分为:CH4 (甲烷)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 。
化学性质: 。CH4 +2O2 2H2O + CO2(蓝色火焰)
注意: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 、 。
4、可燃冰: 与 、 是不同的物质,可燃冰是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
5、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 。
6、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① ; ② 。
7、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1) 等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物如 等。
(2) 等。
(3) 。
8、煤的燃烧:产生的 等与雨水作用形成 。
酸雨的危害:① 。② 。
③ 。④ 。
防止酸雨的措施:① 。② 。
9、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尾气污染物:
■考点六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乙醇
① 俗 名: ;化学式: 。 ② 物理性质: 。
③ 化学性质: : (产生 火焰)
④ 用 途: ,如乙醇汽油。
作用: 。
2、氢气
①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 。
② 化学性质:
( 火焰)
③ 实验室制法。
原理:
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H2O2制O2 或实验室制CO2的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 。
④ 氢能源的优点: ; ; 。
⑤ 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氢能源的困难之处: 。
3、其它新能源: 。
■考点一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典例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考查角度】促进燃烧的方法
【解析】解:促进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中的氧气的浓度。
A.可燃物的热值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错误;
B.“火要虚”的实质就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错误;
D.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会改变,故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
1.1 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   )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
1.2 如图实验中,小石块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此实验结果表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
A.有助燃剂 B.是可燃物
C.需要一定的温度 D.需要酒精灯点燃
【考查角度】
【解析】
■考点二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典例1:许多成语隐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杯水车薪”﹣﹣可燃物的量少,导致火焰熄灭
C.“钻木取火”﹣﹣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D.“煽风点火”﹣﹣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考查角度】灭火方法
【解析】解::A、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此选项正确;
B、杯水车薪指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故此选项错误;
C、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此选项正确;
D、煽风点火,促进空气的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使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
【答案】 B
◆变式训练
2.1 实验时不小心打翻酒精灯,在桌上燃烧起来,简单合理的扑救措施是(  )
A.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用泥沙扑灭
C.用是湿抹布扑灭 D.用水冲灭
2.2 2018年3月25日,俄罗斯一家名为“冬季樱桃“的购物中心发生火灾,造成64人死亡,其中61名遇难者是儿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灾逃生时拿个湿毛巾捂住口鼻并直立身体往光亮处跑
B.保温材料内的电气线路故障所致火灾可用水马上浇灭
C.工人切割装修材料时,附近的堆放物品具有可燃性,可能导致发生火灾
D.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利用水能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
■考点三 易燃与易爆物安全常识?
◇典例1:2017年7月4日14时45分许,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繁华路巷路施工过程中造成燃气泄漏,燃气公司在抢修时发生爆炸。这样的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次爆炸都给我们带来惨痛教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易燃易爆物品的爆炸是化学变化
B.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将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
C.发生爆炸时应就近隐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
D.有毒物泄漏时消防员做好防护措施才可以进入现场
【考查角度】是否产生新物质分析变化类型;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根据安全避险分析;根据有毒物质的危害分析。
【解析】解:A、易燃易爆物品的爆炸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B、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C、将发生爆炸时,应就近隐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如头部,以减少伤害,故说法正确;
D、有毒物泄露时,应该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才能进入现场,故说法正确;
【答案】 B
◆变式训练
3.1 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和运输储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存放时要露天存放,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砸摔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3.2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措施的是(   )
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应严禁烟火
D.发现煤气管道泄露用打火机检查泄露点
■考点四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典例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
B.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能量
D.电解水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考查角度】.根据煤油燃烧的现象与能量转化;据电池的工作原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电解水时的能量转化。
【解析】解:A.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故正确;
B.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故正确;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能量,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故错误;
D.电解水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正确。
【答案】 C
◆变式训练
4.1 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有专家指出:如果对燃烧产物如 CO2、H2O、N2等能够实现利用太阳能让它们重 新组合(如图),可以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在此构想的物 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
A.热能 B.电能
C.化学能 D.生物质能
【考查角度】
【解析】
4.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C.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考点五 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典例1: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氢气 D.天然气
【考查角度】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解析】解:化石燃料是指动植物遗体经过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年才形成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氢气不是化石燃料。
【答案】 C
◆变式训练
5.1 在上海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中(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管道煤气有毒,天然气无毒
D.1mol甲烷比1mol丁烷完全燃烧后CO2排放量高
5.2 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使用会污染环境,所以应该积极开发“绿色能源”
B.为了方便,我们应该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出门尽量开私家车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污染水
D.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考点六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典例1:2017年11月,我市启用首个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插头图案表示新能源汽车可充电或插电
B.渐变绿色底色寓意新能源、环保
C.新能源汽车耗能巨大,不值得推广
D.新能源汽车充分体现节能减排理念
【考查角度】新能源的利用
【解析】解:A、电插头图案表示新能源汽车可充电或插电,故A正确;
B、渐变绿色底色寓意新能源、环保,故B正确;
C、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值得推广,故C错误;
D、新能源汽车能既能节约化石燃料,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充分体现节能减排理念,故D正确。
【答案】 C
◆变式训练
6.1 “可燃冰”(CH4?nH2O)是天然气水合物的简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2017年5月18日上午10时许,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稳定产气。下列关于“可燃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
B.“可燃冰”遇火即可燃烧,具有可燃性
C.若CH4?nH2O中的n=8,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克
D.“可燃冰”将是人类未来的一种重要能源
6.2 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地热能 B.天然气 C.可燃冰 D.风能

1.下列场合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加工棉花、羊毛的车间 B.加油站或加气站
C.储存大白菜的地窖 D.煤矿矿井
2.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夜间发现煤气管道漏气,马上打开抽油烟机
B.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
D.冬天紧闭门窗用煤炉取暖
3.下列四种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
A. B.
C. D.
4.如图是淮安富士康公司2015年12月18日火灾现场拍摄的照片,结合图片和你已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火灾及逃生知识正确的是(  )
A.一切火灾都是人为造成的
B.一般来说,形成火灾必须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
C.发生火灾,我们应不问原因第一时间冲进火场救火
D.进入火灾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一切有毒气体进入人体
5.对下列成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煽风点火﹣﹣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大量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7.下列化学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
A.镁与稀盐酸反应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C.煤燃烧 D.生石灰与水反应
8.下列关于“水与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寻找合适的光分解催化剂,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解是最理想的氢能来源
B.利用海水的潮汐变化可以获得电能
C.电解水时,能量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天然循环,太阳为其提供能量
9.石油是一种重要能源,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难题。下列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
A.鼓励个体企业加快煤炭的开采
B.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
C.建造水电站开发水利资源
D.开发可再生能源
10.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使用会污染环境,所以应该积极开发“绿色能源”
B.为了方便,我们应该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出门尽量开私家车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污染水
D.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11.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会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填序号)。
A.移走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2.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①②③为火柴头,位置如图所示,其中③表面覆盖细沙。
(1)点燃酒精灯后,观察到②比①先燃烧,原因是   。
(2)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对比实验是   。
1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挤压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   。
(2)请写出挤压滴管后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据澳大利亚媒体2013年8月13日报道,印度一名3个月大的男婴在出生后身体已经4次自燃起火,印度一儿科称是罕见疾病“人体自燃症”,他皮肤毛孔中会分泌可燃气体和液体,并建议其父母应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
(1)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要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的原因是:   。
(2)新近的一种解释是人体内可能存一种比原子还小的“燃粒子”,可以引起燃烧,可见,这种“燃粒子”具有   性。
(3)结合所学知识,为保护好该婴儿,提出一条宝贵建议:   。
15.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途径有:   (写出一个即可)。
(3)飞机使用的航空煤油是由   (填“煤”或“石油”)炼制的产品。
(4)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市大部分公交车的燃料为压缩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就可以得到乙醇汽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乙酸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16.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汽车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排放污染较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
②完成汽车用铅酸电池充电的反应:2PbSO4+2   =Pb+2H2SO4+PbO2 (填化学式)。
17.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的是   (填序号)。
A.酸雨 B.温室效应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2)烟气脱硫是目前控制燃煤的重要途径。硫燃烧产生的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该反应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能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例如工业上利用CO2和NH3生产尿素的反应:CO2+2NH3CO(NH2)2+X,则X的化学式为   。
(4)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生活,保护环境”这一理念的是   (填序号)
①焚烧纸质垃圾②步行上学(或骑“共享单车”上学)③随手关灯④使用一次性餐具
1.下列做法或推理不合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可在火情附近砍掉草木建立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
B.走进公园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可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D.家中遇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2.运输浓硫酸的罐车应贴的安全警示标志是(  )
A. B.
C. D.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隔绝空气
4.利用“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能将蜡烛火焰熄灭的为法是(  )
A.用水浇灭 B.剪掉烛芯 C.吹灭蜡烛 D.罩上烧杯
5.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C.厨房内天然气泄漏开启排气扇通风
D.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6.某学校新建一座图书馆,较适宜用于图书的灭火器材是(  )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消防水龙头 D.黄沙箱
7.下列变化属于剧烈氧化的是(  )
A.呼吸作用 B.火药爆炸 C.酿制米酒 D.食物腐烂
8.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9.下列燃料最清洁的是(  )
A.化石燃料 B.一氧化碳 C.氢气 D.酒精
10.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11.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   ,另一方面   。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填字母序号)。
12.小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制得的氧气来探究白磷燃烧的条件.
(1)指出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
(2)乙中的白磷不燃烧,丙中的白磷燃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3.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与氧反应放出的   ;氧气不充足时,煤中的碳燃烧会产生   等物质污染空气。
(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用作汽车燃料的产品之一是   。压缩天然气也可用作汽车燃料,主要成分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人们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之一是   。
14.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凉山州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变废为宝,制止焚烧桔杆,提倡利用桔杆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清洁能源。
(1)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2)沼气池漏气时,须排尽气体才能进入维修,且不可用明火照明。沼气还出现在煤矿的矿井、坑道,如通风不畅遇明火或铁镐撞击岩石产生火花,就会发生瓦斯爆炸。瓦斯爆炸由于发生在地下,氧气不足,生成的产物有三种,其中一种有剧毒,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15.如图,要使石头滚下,山羊必须给石头一个足够“翻越小坡”的能量(E),当石头滚落到谷底时会释放能量,化学反应就如那块石头一样,反应物需要一定的能量才能“翻越小坡”,反应才会发生。若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可降低“翻越小坡”需要的能量,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若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则为吸热反应,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等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差值。
(1)图1表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差值是   (用代数式表示,下同),反应所需“翻越小坡”的能量是   。
(2)图2中曲线a、b表示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过程,曲线   (填“a”或“b”)表示一定加入了催化剂的反应过程。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
16.“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我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请回答:
(1)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   
(2)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   (填一种)。
(3)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   。
17.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温度降低B.氧气耗尽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D.着火点升高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填名称)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3)热水的作用是   和   。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第13 讲 燃料能源与环境
■考点一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反应物 现象 本质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注意: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着火点是不可改变的。
■考点二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清除可燃物或将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
灭火的三种原理,任何一种均可灭火。
2、常见灭火器:
①干粉灭火器:用于扑灭一般失火及油、气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着火。
③水基型灭火器:用于扑灭棉布、木材等的失火。
练习:着火的森林中,砍出隔离带的目的:隔离可燃物。
练习:用水灭火的原理: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考点三 易燃与易爆物安全常识?
1、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
爆炸的原因: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标有“严禁烟火”的目的:严禁烟火,防止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发生爆炸。
3、爆炸有物理爆炸(如气球爆炸、锅炉爆炸)和化学爆炸(如瓦斯爆炸)之分。
■考点四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大部分反应放热:如: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等。
部分反应吸热:如:需要持续不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为吸热反应。
判断方法:反应条件为“△”或“高温”的。如木炭与二氧化碳、碳酸钙高温分解等反应。
2、人类对能量的利用
生活燃料的利用、利用爆炸产生的能量、利用食物在体内反应放出的能量等。
■考点五 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主要含碳元素;称为 “工业的粮食”。
煤的干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煤气”的主要成分:H2、CH4、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
区别水煤气的成分:H2、CO。
2、石油:主要含主要含碳、氢元素;称为“工业的血液”。
石油不能直接作燃料、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 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
3、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不是绿色能源。天然气或沼气或瓦斯的主要成分为:CH4 (甲烷)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可燃烧。CH4 +2O2 2H2O + CO2(蓝色火焰)
注意: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通风、禁止烟火。
4、可燃冰:可燃冰与冰、干冰 是不同的物质,可燃冰是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
5、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要有足够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6、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①燃料利用率低,浪费资源; ②产生CO、黑烟等污染空气。
7、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1)杂质如硫等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8、煤的燃烧:产生的SO2 、 NO2 等与雨水作用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① 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② 影响作物生长。
③ 危害人体健康。④ 腐蚀建筑。
防止酸雨的措施:① 使用脱硫煤。②用清洁能源代替煤。
9、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尾气污染物:CO、C、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烟尘
■考点六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乙醇
① 俗 名:酒精;化学式:C2H5OH。
② 物理性质:无色、有气味易挥发。
③ 化学性质:可燃烧:C2H5OH +3O2 3H2O + 2CO2(产生淡蓝色火焰)
④ 用 途:做燃料,如乙醇汽油。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优点:可节省石油资源;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2、氢气
①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② 化学性质:可燃性
2H2+O2 2H2O(淡蓝色火焰)
③ 实验室制法。
原理:Zn+H2SO4 == ZnSO4 + H2↑
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H2O2制O2 或实验室制CO2的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④ 氢能源的优点: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无污染;可再生能源,且来源广。
⑤ 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氢能源的困难之处: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3、其它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考点一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典例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考查角度】促进燃烧的方法
【解析】解:促进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中的氧气的浓度。
A.可燃物的热值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错误;
B.“火要虚”的实质就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错误;
D.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会改变,故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
1.1 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 A )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
【考查角度】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A.图1中热水起到隔绝氧气和加热的作用,故错误; B.图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可能会因为气体受热体积膨胀而出现该试管胶塞弹出,故正确;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由于白磷燃烧耗尽了试管中的氧气而造成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故正确; D.铜片上和试管中的红磷不能燃烧,铜片上和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热水的白磷没有燃烧,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1.2 如图实验中,小石块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此实验结果表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B )
A.有助燃剂 B.是可燃物
C.需要一定的温 D.需要酒精灯点燃
【考查角度】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小石块没有可燃性,加热时不能燃烧,小木块具有可燃性,加热时能够燃烧,此实验结果表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是物质需要具有可燃性。 故选:B。
■考点二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典例1:许多成语隐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杯水车薪”﹣﹣可燃物的量少,导致火焰熄灭
C.“钻木取火”﹣﹣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D.“煽风点火”﹣﹣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考查角度】灭火方法
【解析】解::A、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此选项正确;
B、杯水车薪指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故此选项错误;
C、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此选项正确;
D、煽风点火,促进空气的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使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
【答案】 B
◆变式训练
2.1 实验时不小心打翻酒精灯,在桌上燃烧起来,简单合理的扑救措施是( C )
A.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用泥沙扑灭
C.用是湿抹布扑灭 D.用水冲灭
【考查角度】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实验不小心打翻酒精灯,并在桌面燃烧起来,最简单的方法使用湿抹布盖灭,观察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2.2 2018年3月25日,俄罗斯一家名为“冬季樱桃“的购物中心发生火灾,造成64人死亡,其中61名遇难者是儿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火灾逃生时拿个湿毛巾捂住口鼻并直立身体往光亮处跑
B.保温材料内的电气线路故障所致火灾可用水马上浇灭
C.工人切割装修材料时,附近的堆放物品具有可燃性,可能导致发生火灾
D.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利用水能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
【考查角度】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A、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距离着火区;但不能往亮处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线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工人切割装修材料时,附近的堆放物品具有可燃性,容易达到燃烧的条件,可能导致发生火灾,故选项说法正确。 D、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利用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一下达到灭火目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考点三 易燃与易爆物安全常识?
◇典例1:2017年7月4日14时45分许,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繁华路巷路施工过程中造成燃气泄漏,燃气公司在抢修时发生爆炸。这样的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次爆炸都给我们带来惨痛教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易燃易爆物品的爆炸是化学变化
B.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将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
C.发生爆炸时应就近隐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
D.有毒物泄漏时消防员做好防护措施才可以进入现场
【考查角度】是否产生新物质分析变化类型;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根据安全避险分析;根据有毒物质的危害分析。
【解析】解:A、易燃易爆物品的爆炸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B、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C、将发生爆炸时,应就近隐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如头部,以减少伤害,故说法正确;
D、有毒物泄露时,应该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才能进入现场,故说法正确;
【答案】 B
◆变式训练
3.1 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和运输储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A )
A.存放时要露天存放,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砸摔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考查角度】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A、存放时露天放置与氧气接触了,紧密堆积容易使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快速散放出去,一旦达到着火点就发生爆炸,故A说法错误; B、摔、砸和撞击都能在瞬间产生高温,因此达到着火点就容易发生爆炸,所以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故B正确; C、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防止爆炸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故C正确; D、为了防止由于一间厂房或仓库着火而引起其它厂房或仓库着火事件,在建筑物之间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故D正确。 故选:A。
3.2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措施的是( D )
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应严禁烟火
D.发现煤气管道泄露用打火机检查泄露点
【考查角度】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A、易燃、易爆物品易在车上发生燃烧和爆炸,会危害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聚集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内,且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所以正确。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的空气中含有大量可燃性的气体和粉尘,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故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应严禁烟火,所以正确。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不能用打火机去检查液化气管道是否漏气,应用涂肥皂水的方法判断,所以错误。 故选:D。
■考点四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典例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
B.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能量
D.电解水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考查角度】.根据煤油燃烧的现象与能量转化;据电池的工作原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电解水时的能量转化。
【解析】解:A.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故正确;
B.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故正确;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能量,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故错误;
D.电解水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正确。
【答案】 C
◆变式训练
4.1 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有专家指出:如果对燃烧产物如 CO2、H2O、N2等能够实现利用太阳能让它们重 新组合(如图),可以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在此构想的物 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A )
A.热能 B.电能 C.化学能 D.生物质能
【考查角度】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将CO2、H2O、N2等气体重新组合成燃料,此过程为太阳能→化学能;燃料燃烧,化学能→热能,故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热能。 故选:A。
4.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C.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考查角度】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A.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例如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错误; B.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物质必需具有可燃性,故错误; C.不是只有燃烧的化学反应才能放出热量,如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错误;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氧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正确。 故选:D。
■考点五 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典例1: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氢气 D.天然
【考查角度】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解析】解:化石燃料是指动植物遗体经过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年才形成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氢气不是化石燃料。
【答案】 C
◆变式训练
5.1 在上海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中(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管道煤气有毒,天然气无毒
D.1mol甲烷比1mol丁烷完全燃烧后CO2排放量高
【考查角度】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解析】解: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管道煤气中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天然气无毒正确,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1mol甲烷比1mol丁烷完全燃烧后CO2排放量低,CO2排放量高错误,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D。
5.2 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化石燃料的使用会污染环境,所以应该积极开发“绿色能源”
B.为了方便,我们应该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出门尽量开私家车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污染水
D.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考查角度】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 A、化石燃料的使用会污染环境,而积极开发“绿色能源”可以防止空气污染,故正确; B、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出门尽量开私家车,易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故错误;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易造成水污染,故错误; D、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错误; 故选:A。
■考点六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典例1:2017年11月,我市启用首个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插头图案表示新能源汽车可充电或插电
B.渐变绿色底色寓意新能源、环保
C.新能源汽车耗能巨大,不值得推广
D.新能源汽车充分体现节能减排理念
【考查角度】新能源的利用
【解析】解:A、电插头图案表示新能源汽车可充电或插电,故A正确;
B、渐变绿色底色寓意新能源、环保,故B正确;
C、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值得推广,故C错误;
D、新能源汽车能既能节约化石燃料,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充分体现节能减排理念,故D正确。
【答案】 C
◆变式训练
6.1 “可燃冰”(CH4?nH2O)是天然气水合物的简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2017年5月18日上午10时许,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稳定产气。下列关于“可燃冰”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
B.“可燃冰”遇火即可燃烧,具有可燃性
C.若CH4?nH2O中的n=8,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克
D.“可燃冰”将是人类未来的一种重要能源
【考查角度】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 A、可燃冰为甲烷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故正确; B、可燃冰是由水分子在高压和低温环境下捕获住天然气分子而形成的似冰状结晶态物。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故正确; C、C、相对分子质量是一种相对质量;它是一个比值,其单位为1,故说法错误; 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可利用的清洁能源,适合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故说法正确; 故选:C
6.2 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B )
A.地热能 B.天然气 C.可燃冰 D.风能
【考查角度】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石油、煤、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可燃冰等属于新能源。 故选:B。

1.下列场合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加工棉花、羊毛的车间 B.加油站或加气站
C.储存大白菜的地窖 D.煤矿矿井
【考点】爆炸、及爆炸的条件
【解答】解:A、棉花、羊毛均能产生可燃性的粉尘,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B、加油站或加气站的空气中含有可燃性的汽油蒸汽或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储存大白菜的地窖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D、煤矿矿井中含有可燃性的瓦斯,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夜间发现煤气管道漏气,马上打开抽油烟机
B.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
D.冬天紧闭门窗用煤炉取暖
【考点】液化气具有可燃性;防止触电的情况;一氧化碳毒性。
【解答】解:A、液化气具有可燃性,一旦泄漏,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不能开灯,故错误。
B、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正确;
C、室内起火时马上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室内着火不要着急打开门窗,故错误;
D、冬天用煤炉取暖,如果氧气不足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所以要通风换气,故错误。
故选:B。
3.下列四种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
A. B.
C. D.
【考点】常见公共图标的识别。
【解答】解: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易燃物,容易引起燃烧或爆炸,所以正确。
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节约用水,所以错误。
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具有腐蚀性,所以错误。
D、图中标志的含义是有剧毒,所以错误。
故选:A。
4.如图是淮安富士康公司2015年12月18日火灾现场拍摄的照片,结合图片和你已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火灾及逃生知识正确的是(  )
A.一切火灾都是人为造成的
B.一般来说,形成火灾必须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
C.发生火灾,我们应不问原因第一时间冲进火场救火
D.进入火灾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一切有毒气体进入人体
【考点】火灾的成因;燃烧的条件;火场的安全知识;
【解答】解:A.有些火灾是雷电引起的,也有些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故错误;
B.一般来说,形成火灾必须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即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C.发生火灾,我们不能不问原因第一时间冲进火场救火,防止发生危险,故错误;
D.进入火灾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粉尘和部分有毒气体进入呼吸道,但是不能防止一切有毒气体进入,故错误。
故选:B。
5.对下列成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煽风点火﹣﹣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解答】解:A、火上浇油,是指燃烧过程中,添加可燃物,能使燃烧继续进行,不能隔绝氧气,该选项解释不合理;
B、煽风时,能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促进可燃物燃烧,该选项解释合理;
C、釜底抽薪是指把可燃物移走,该选项解释合理;
D、钻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时,木材燃烧,该选项解释合理;
故选:A。
6.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大量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解答】解: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温度降低,但不是降低的可燃物的着火点,叙述错误;
B、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叙述正确;
C、该反应生成了水,形成的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减少,从而减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叙述正确;
D、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温度降低,使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叙述正确;
故选:A。
7.下列化学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
A.镁与稀盐酸反应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C.煤燃烧 D.生石灰与水反应
【分析】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解答】解:A.镁和盐酸反应的过程中不断会放出热量,所以该化学变化属于放热反应;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进行,所以该化学变化属于吸热反应;
C.煤炭燃烧会放热,所以该化学变化属于放热反应;
D.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所以该化学变化属于放热反应。
故选:B。
8.下列关于“水与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寻找合适的光分解催化剂,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解是最理想的氢能来源
B.利用海水的潮汐变化可以获得电能
C.电解水时,能量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天然循环,太阳为其提供能量
【分析】A、据制取氢气的最好方法回答即可;
B、海水的潮汐变化可以获得电能;
C、电解水时,能量由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D、太阳为水的三态变化提供能量。
【解答】解:A、制取氢气的最好方法是利用太阳光照射,使水分解,故说法正确;
B、海水的潮汐变化可以获得电能,故说法正确;
C、电解水时,能量由电能转变为化学能,故说法错误;
D、太阳为水的三态变化提供能量,同时也实现了水的天然循环,故说法正确。
故选:C。
9.石油是一种重要能源,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难题。下列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
A.鼓励个体企业加快煤炭的开采
B.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
C.建造水电站开发水利资源
D.开发可再生能源
【分析】解决能源问题有两条出路:一是要把现有的能源利用好,提高利用率;二是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特别是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核能。
【解答】解:A.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故A错误;
B.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故B正确;
C.水能是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资源,故C正确;
D.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故D正确。
故选:A。
10.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使用会污染环境,所以应该积极开发“绿色能源”
B.为了方便,我们应该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出门尽量开私家车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污染水
D.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考点】 “绿色能源”;减轻污染方法。
B、根据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出门尽量开私家车,易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解答;
C、根据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易造成水污染解答;
D、根据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解答。
【解答】解:
A、化石燃料的使用会污染环境,而积极开发“绿色能源”可以防止空气污染,故正确;
B、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出门尽量开私家车,易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故错误;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易造成水污染,故错误;
D、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错误;
故选:A。
11.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会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 (填序号)。
A.移走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考点】灭火的原理。
【解答】解: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
故填:A。
12.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①②③为火柴头,位置如图所示,其中③表面覆盖细沙。
(1)点燃酒精灯后,观察到②比①先燃烧,原因是 ②比①温度先达到着火点 。
(2)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对比实验是 ①③ 。
【考点】燃烧的条件。
【解答】解:②中火柴头靠近火,③表面覆盖细沙,隔绝了空气。则根据图可知:
(1)点燃酒精灯后,观察到②比①先燃烧,原因是②比①温度先达到着火点。
(2)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①燃烧,③不燃烧。
故答案为:
(1)②比①温度先达到着火点;(2)①③。
1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挤压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
(2)请写出挤压滴管后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考点】燃烧的条件;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解答】解:(1)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都有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条件;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故填:2H2O22H2O+O2↑。
14.据澳大利亚媒体2013年8月13日报道,印度一名3个月大的男婴在出生后身体已经4次自燃起火,印度一儿科称是罕见疾病“人体自燃症”,他皮肤毛孔中会分泌可燃气体和液体,并建议其父母应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
(1)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要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的原因是: 防止温度达到分泌物的着火点 。
(2)新近的一种解释是人体内可能存一种比原子还小的“燃粒子”,可以引起燃烧,可见,这种“燃粒子”具有 可燃 性。
(3)结合所学知识,为保护好该婴儿,提出一条宝贵建议: 远离火源 。
【考点】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解:(1)根据信息可知,“人体自燃症”婴儿的皮肤毛孔中会分泌可燃气体和液体,医生建议其父母应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是为了防止温度达到分泌物的着火点。
(2)这种“燃粒子”具有可燃性,使人体自燃;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为保护好该婴儿,应该远离火源。
故答案为:
(1)防止温度达到分泌物的着火点;
(2)可燃;
(3)远离火源。
15.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温室效应增强成全球气候变暖 。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途径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写出一个即可)。
(3)飞机使用的航空煤油是由 石油 (填“煤”或“石油”)炼制的产品。
(4)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市大部分公交车的燃料为压缩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5)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就可以得到乙醇汽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填序号)。
A.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乙酸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石油产品;化学反应的原理;
乙醇汽油。
【解答】解:(1)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成全球气候变暖;故填:温室效应增强成全球气候变暖;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途径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水的吸收等;故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飞机使用的航空煤油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故填:石油;
(4)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H4+2O2CO2+2H2O;
(5)A.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正确;
B.乙醇汽油可以用作汽车燃料。错误;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正确;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正确;
故填:ACD。
16.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汽车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排放污染较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CH4或甲烷 。
②完成汽车用铅酸电池充电的反应:2PbSO4+2 H2O =Pb+2H2SO4+PbO2 (填化学式)。
【考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解: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CH4或甲烷;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其数目保持不变,反应后有:2个铅原子、4个氢原子、10个氧原子、2个硫原子;反应前有:2个铅原子、2个硫原子、8个氧原子,所以还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即空格处填写:H2O;故填:H2O。
17.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的是 ABC (填序号)。
A.酸雨 B.温室效应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2)烟气脱硫是目前控制燃煤的重要途径。硫燃烧产生的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该反应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SO2═Na2SO3+H2O 。
(3)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能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例如工业上利用CO2和NH3生产尿素的反应:CO2+2NH3CO(NH2)2+X,则X的化学式为 H2O 。
(4)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生活,保护环境”这一理念的是 ②③ (填序号)
①焚烧纸质垃圾②步行上学(或骑“共享单车”上学)③随手关灯④使用一次性餐具
【考点】煤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
“低碳生活”
【解答】解:
(1)将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还能产生大量的灰尘,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产生的大量灰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2)由于“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H3CO(NH2)2+X,应前碳、氧、氮、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2、2、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氧、氮、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1、2、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3)①焚烧纸质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②步行上学,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③随手关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④尽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材料,不能节约资源,从而间接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答案:
(1)ABC;
(2)2NaOH+SO2═Na2SO3+H2O;
(3)H2O;
(4)②③
1.下列做法或推理不合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可在火情附近砍掉草木建立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
B.走进公园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可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D.家中遇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考点】灭火的原理 ;分子的性质 ;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防范爆炸的方法。
【解答】解:A.森林着火,可在火情附近砍掉草木建立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这属于隔离可燃物灭火,故正确;
B.走进公园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正确;
C.可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正确;
D.家中遇到煤气泄漏,不能开灯,以防产生电火花发生爆炸,故错误。
故选:D。
2.运输浓硫酸的罐车应贴的安全警示标志是(  )
A. B.
C. D.
【考点】标志的含义。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品标志,故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错误。
故选:A。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隔绝空气
【考点】灭火的原理
【解答】解: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方法;
故选:C。
4.利用“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能将蜡烛火焰熄灭的为法是(  )
A.用水浇灭 B.剪掉烛芯 C.吹灭蜡烛 D.罩上烧杯
【考点】灭火的原理
【解答】解:A、用水浇灭蜡烛,是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故错误;
B、剪掉烛芯属于清除可燃物灭火,故正确;
C、吹灭蜡烛属于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故错误;
D、当蜡烛把玻璃罩内的氧气耗尽时,蜡烛熄灭,故错误。
故选:B。
5.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C.厨房内天然气泄漏开启排气扇通风
D.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考点】燃烧的条件;酒精灯灭火;天然气泄漏;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
【解答】解: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A.为了安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灭火);
C.厨房内天然气泄漏严禁开启任何电器,防止发生爆炸;
D.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可以达到及时灭火,减少人员、财务损失。
故选:C。
6.某学校新建一座图书馆,较适宜用于图书的灭火器材是(  )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消防水龙头 D.黄沙箱
【考点】生火灾灭火条件
【解答】解: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能使燃烧熄灭,主要起窒息作用,同时二氧化碳在喷射灭火过程中吸收一定的热能,也就有一定的冷却作用。适用于扑救600伏以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的火灾,以及范围不大的油类、气体和一些不能用水扑救的物质的火灾,故A正确;
B、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其泡沫会对图书造成损坏,故B错误;
C、用水灭火会对图书馆或档案馆图书文件造成损坏,故C错误;
D、黄沙箱主要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常用来扑灭酒精燃烧引起的火灾,若用来扑灭图书引起的火灾,会对图书文件造成损坏,故D错误。
故选:A。
7.下列变化属于剧烈氧化的是(  )
A.呼吸作用 B.火药爆炸 C.酿制米酒 D.食物腐烂
【考点】缓慢氧化和剧烈的氧化反应
【解答】解:A、呼吸作用,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A错。
B、火药爆炸现象很明显,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B正确。
C、酿制米酒,是粮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C错。
D、食物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反应过程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D错。
故选:B。
8.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考点】能量来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
【解答】解:A.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对的。
B.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氢气的燃烧等,故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故错误;
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完全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化学反应而获得的,故错误。
故选:A。
9.下列燃料最清洁的是(  )
A.化石燃料 B.一氧化碳 C.氢气 D.酒精
【考点】燃料燃烧的产物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解答】解:A.化石燃料燃烧除了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外,还会生成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故错误;
B.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故错误;
C.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故正确;
D.酒精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故错误。
故选:C。
10.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考点】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
【解答】解: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而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常规能源,
故选:C。
11.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 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 ,另一方面 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考点】燃烧具备的三个条件;图标的含义
【解答】解: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故填:可燃物;
(1)铜片上的红磷虽然具有可燃性且与氧气接触,但是其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没有发生燃烧;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另一方面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故填: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2)A.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志;B.是禁止吸烟的标志;C.严禁烟火的标志;D.禁止携带火种的标志;故填:B。
12.小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制得的氧气来探究白磷燃烧的条件.
(1)指出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导管伸入试管中过长 .
(2)乙中的白磷不燃烧,丙中的白磷燃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白磷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考点】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装置的错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解答】解:(1)装置中导管伸入试管中过长,不利于氧气的排出;故填:导管伸入试管中过长;
(2)乙和丙中的白磷都与氧气接触,但由于乙中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因此乙中的白磷不燃烧,丙中的白磷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因此燃烧,说明白磷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填:白磷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13.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与氧反应放出的 热量 ;氧气不充足时,煤中的碳燃烧会产生 一氧化碳 等物质污染空气。
(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用作汽车燃料的产品之一的是 汽油(或柴油) 。压缩天然气也可用作汽车燃料,主要成分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3)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人们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之一是 太阳能 。
【考点】煤作为燃料原因;石油的分馏产物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
【解答】解:(1)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放出的热量;氧气不充足时,煤中的碳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物质而污染空气;故填:热量;一氧化碳;
(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用作汽车燃料的产品之一是汽油和柴油;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汽油(或柴油);CH4+2O2CO2+2H2O;
(3)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故填:太阳能(或其他合理答案)。
14.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凉山州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变废为宝,制止焚烧桔杆,提倡利用桔杆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清洁能源。
(1)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
(2)沼气池漏气时,须排尽气体才能进入维修,且不可用明火照明。沼气还出现在煤矿的矿井、坑道,如通风不畅遇明火或铁镐撞击岩石产生火花,就会发生瓦斯爆炸。瓦斯爆炸由于发生在地下,氧气不足,生成的产物有三种,其中一种有剧毒,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3CH4+5O2CO2+6H2O+2CO 。
【考点】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原理
【解答】解:
(1)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由于发生在地下,氧气不足,生成的产物有三种,其中一种有剧毒,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3CH4+5O2CO2+6H2O+2CO;
答案:
(1)CH4+2O2CO2+2H2O;
(2)3CH4+5O2CO2+6H2O+2CO;
15.如图,要使石头滚下,山羊必须给石头一个足够“翻越小坡”的能量(E),当石头滚落到谷底时会释放能量,化学反应就如那块石头一样,反应物需要一定的能量才能“翻越小坡”,反应才会发生。若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可降低“翻越小坡”需要的能量,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若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则为吸热反应,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等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差值。
(1)图1表示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差值是 E2﹣E1 (用代数式表示,下同),反应所需“翻越小坡”的能量是 E=E2﹣E1 。
(2)图2中曲线a、b表示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过程,曲线 b (填“a”或“b”)表示一定加入了催化剂的反应过程。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是 吸热 (填“放热”或“吸热”)
【考点】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催化剂的作用;水分解
【解答】解:(1)图1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差值是E2﹣E1,反应所需“翻越小坡”的能量是E=E2﹣E1,故答案为:放热;E2﹣E1;E=E2﹣E1;
(2)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可降低“翻越小坡”需要的能量,曲线b表示一定加入了催化剂的反应过程,故答案为:b。
(3)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填:吸热。
16.“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我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请回答:
(1)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 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 二氧化硫 (填一种)。
(3)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 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天然气混有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考点】可燃物燃烧的方法;煤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有可能发生爆炸。
【解答】解:(1)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
(2)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
(3)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混合时点燃有可能会发生爆炸,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必须在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排净管道内的空气防止爆炸的发生。
故答案为:
(1)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二氧化硫;
(3)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天然气混有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17.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是 a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B (填序号)。
A.温度降低B.氧气耗尽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D.着火点升高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五氧化二磷 (填名称)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3)热水的作用是 加热 和 隔绝氧气 。
【考点】燃烧的条件;装置的特点;实验中热水的作用。
【解答】解:(1)a处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a处的白磷发生了燃烧;b处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燃烧;c处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也不会发生燃烧;a处燃着的白磷很快熄灭,是因为氧气耗尽了;故填:a;B;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为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管口拴上一个气球;故填:五氧化二磷;
(3)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故填:加热;隔绝氧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