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课件- 寓言两则 北师大版 (音频+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 寓言两则 北师大版 (音频+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15 14:41:09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寓言二则以矛攻盾自相矛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楚人卖矛与盾陷入尴尬境地,皆因夸大其词,不实事求是,所以说话切忌言过其实,信口开河;鹬蚌相争,二者互不相让,最终反让渔翁得利,所以做事定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品味寓言,让我们一起在寓言故事中领悟人生哲理吧!初读感知背景资料韩非子 (约前281—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法家的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刘向 (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散文家,原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主要著作有《说苑》《新序》。他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字词整合1、生难字译谓禽2、同音字xiàn沦陷 陷害肉馅 馅饼运用:爸爸看着书,陷入了沉思。
我很喜欢吃枣泥馅儿的月饼。3、重难点词语矛(máo):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铜或铁制成的枪头。
盾(dùn):盾牌,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
鬻(yù):卖。
誉(yù):夸耀。
陷(xiàn):穿透。或(huò):有人。
以(yǐ):用。
子(zǐ):您,对人的尊称。
曝(pù):晒太阳。
喙(huì):嘴。
即(jí):就。
禽(qín):同“擒”。擒住,捉住。整体感知中心思想 《矛与盾》讲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和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私利,而要相互谦让,从而化解矛盾冲突。
课文大意矛与盾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鹬蚌相争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渔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再读课文读课文,思考问题:1、 《矛与盾》开头两句写了什么?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写这个楚人同时赞美他的盾和矛。“物莫能陷也”与“于物无不陷也”构成明显的矛盾,而那个楚人还在洋洋自得,他的可笑之处跃然纸上。这为后文表现他不能自圆其说的窘态做铺垫,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2、《矛与盾》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弗能应”表现了楚人的尴尬。他的话互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只能落得被人耻笑的下场。3、鹬和蚌落得双双被擒的下场,原因是什么? 它们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因为双方都不肯相让,都要治对方于死地,全然不顾更大的危险。4、想一想,若是没有渔人,鹬和蚌的命运会有所改变吗? 若是没有渔人,结果会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因为它们不肯相让,不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精读课文☆你能用这两则寓言故事来解释“矛盾”吗?点拨
先在课文中找出突出“矛盾”的关键的句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句话是这则寓言的关键句,意思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因此,这一则里的“矛盾”指的是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因此,这一则里的“矛盾”指的是为了保护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互动反馈心灵感悟 说话、做事切忌夸大其词,信口开河,只有尊重客观事实,才能免于身陷“自相矛盾”的尴尬处境;而有冲突的矛盾双方,如果没有努力化解冲突的意识与智慧,只会落得两败俱伤。“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希望我们能从中获取对人生有益的启思。特色写法借事寓理,简练、含蓄而不失深刻 本文的两则寓言故事均只用了两句对话,就交代清楚了故事的主体,语言简练、生动、明快。其中“其人弗能应也”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两句虽于平淡中不动声色,实则是点睛之笔,表现出楚人言过其实的尴尬之态和互不相让而致两败俱伤的可悲下场。这样写的妙处在于让人在读完故事后先得其趣,后有所悟,在轻松幽默中,体味到寓于叙事中的深刻道理。这种借助叙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写作方法便是借事寓理法。语言积累课内夸耀 张口结舌课外出自寓言的成语:
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朝三暮四 杯弓蛇影 叶公好龙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塞翁失马 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买椟还珠 庖丁解牛 黔驴技穷随堂练习 《寓言二则》中的《矛与盾》讲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与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得被世人笑话的故事,告诫人们( )。
《鹬蚌相争》则是通过讲述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诉人们( )。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谢谢!课文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