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一、2018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分析二、近五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及考点分析近年来,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基本题型为:单项选择、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或分析与探究)等五种题型,题量变化不大(2012年,组合列举和辨析改错各为两大题;从2013年开始,组合列举为三大题,辨析改错为一大题),卷面分值为70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50分。1.单项选择
规律分析:
(1)中国古代史部分:注重对政治制度(如分封制、科举制)、经济发展(商鞅变法、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如古代政府对新疆或西藏的管辖)、外交成就(如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如黄帝、百家争鸣、文学、医学、建筑、科技、农学等)等内容的考查。(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注重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列强侵华(如近代《南京条约》等三大不平等条约、九一八事变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大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政治经济运动(如洋务运动、五四运动、“一五”计划、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国共两党关系(如南昌起义、北伐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新中国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中美关系、重返联合国)等内容的考查。
(3)世界史部分:民主与法治建设(如雅典民主政治、《人权宣言》、《权利法案》、《拿破仑法典》等);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如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注重对重要改革(如查理·马特改革、明治维新、1861年改革、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三次科技革命(如火车、飞机、汽车、蒸汽机的作用、内燃机、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内容的考查。
2.组合列举
规律分析:
(1)2017年、2018年中考没有考查安徽历史内容。
(2)组合列举题考查往往以一个主线或主题,综合考查中外相关的史实。(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民族英雄、交通工具、国家统一、传统文化、改革、科技发展、法治等)
(3)组合列举题的很多主题和主线都以一些社会热点、周年热点大事或历史教学改革因素为命题背景来确定的,考查与之相关的历史史实。如2018年第11题以新教材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热点为主题,考查传统优秀文化的史实;第12题以戊戌变法12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周年热点为命题背景,确定“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的主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维新变法、土地改革的史实;等等。复习时注意关注周年大事件。
3.辨析改错
规律分析:
(1)安徽辨析改错题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三句话或四句话的对错,并改正;另一种是查找一段话中的三处错误,并改正。
(2)近五年都采用第一种考查形式,围绕一个主线或一个主题,跨越中外历史考查相类似或相联系的主干知识。
4.材料解析规律分析:
(1)近年来,考查题量稳定在两题,2014年至2018年第15题考查中国近代史内容(2016年、2018年古代史与近代史相结合考查),第16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史内容或综合考查中外近现代史内容。
(2)中国史部分集中考查近代化探索、列强侵华战争、新中国外交成就、教育发展等。世界史部分集中考查大国崛起、大国关系、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3)材料题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5.活动与探究
规律分析:
近年来,探究题题型和分值基本不变。活动探究题,通常以社会热点为命题背景,设定主题,考查相关的主观知识,综合性强。由联系社会热点到史论结合,综合考查中外历史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有开放性设问,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知识迁移、概括归纳、语言表达等能力。这几年集中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法德关系、中共党史、三次科技革命、中日关系演变、中国和平崛起、近代西方崛起对东方的影响等。
三、2019年安徽中考备考策略
近年来,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因此,在备战2019年中考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依纲据本,落实考点。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用好课程标准,才能把握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标高。不少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较差,线索不清,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1)把《历史课程标准》或本地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大纲的考点要求,转化为课本的具体知识点。教师要认真结合课标解读考纲,根据课标和考纲划定考试范围,并将考点落实到教材中去,做到纲本结合,缩小复习范围,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2)督促检查考生对基础考点的掌握。2.把握主干,构建网络。历史复习中必须帮助考生把大量的分散的或孤立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便于考生理解掌握。
(1)二轮复习要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主干知识指的是历史发展中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历史人物和突出历史特征等。复习时一定要突出主干知识,打好歼灭战,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耗力损时,进行疲劳战。如对中国近代史的复习,我们可以从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条线索以及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展开。(2)打破教材顺序,构建专题。专题复习能够打破教材的顺序,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把局部分散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系统的知识,有助于考生能力的提高。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组合列举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题等,往往都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综合呈现,因此做好专题复习是我们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一环。(1)编写重点专题内容:如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外交史、大国崛起史、民主和法治建设史、国际关系史、中国近代化探索史、科技发展史、祖国统一史、中国教育发展史等。编写与时政热点和重大事件周年纪念相关的专题:如以“一带一路”热点为背景,编写经济全球化专题;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热点为背景,编写中共党史专题;以建军90周年为背景,编写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专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编写中外改革史、改革开放专题、中国对外关系史;以“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为背景,编写三农专题或民生专题等。
3.关注热点,回归课本。时刻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和周年纪念活动。对于学期内发生的重大新闻热点和周年纪念活动,尤其是临近考试发生的重大新闻热点,要注意分析这些新闻热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并且构建热点专题。如2019年需要关注的周年事件有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等周年大事件。需要关注的中考热点如中美贸易大战、中日关系、中非关系、“第一个农民丰收节”等等。
4.精选习题,科学训练。中考历史复习工程浩大,涉及6本书,内容多,知识点分散。为此中考复习必须了解考纲的变化,对于删除的知识点,可以忽略;对于新增的知识点,要特别关注;对比前几年的考纲和试题,找准长效热点,要精心梳理。这样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中考复习进行有效的实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针对每个知识点,精选适合安徽题型的各地中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既把握了知识点,又掌握了解题规律,训练了解题方法。
因此中考复习“选题要精、讲解要透、训练要实”,总结材料题、漫画题、地图题、主题型选择题、图表题等安徽常考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安徽中考已经普遍使用答题卡,采用网上阅卷形式,所以学生在解答时,一定要看清答题位置,答案写在相应的答题线上。特别是材料题中的每一个小题的几个小问(每一个小问都有对应分值标注),要写在相应的答题范围之内,否则肯定答题无效。
5.关注新教材相关知识的新观点、新材料和新增知识点。新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新观点,包括使用的新材料在2018年安徽中考中已多次通过各种方式呈现考查,如2018年中考的第2、8、11、13、17题。新教材增加了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必将会在中考考查中有所体现,所以我们在中考复习中要给予相关知识点以重点关注。
6.关注新史观,形成“大历史观”。近年来,安徽中考试题很重视新史观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处理好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之间的关系。把中国历史的学习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