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高考说明化学研讨会:抓主干,重能力-瞄准靶心,最后给力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安徽省高考说明化学研讨会:抓主干,重能力-瞄准靶心,最后给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04-06 21: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抓主干,重能力 ——瞄准靶心,最后给力一、考试说明变化二、回顾两年新高考,找出今年准靶心(一)两年高考安徽化学试题考点比较与分析7. 亚氨基锂(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器,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Li2NH+H2=LiNH2+Li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Li2NH中N的化合价是-1
B.该反应中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Li+和H+的离子半径相等
D.此法储氢和钢瓶储氢的原理相同7、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结构示意图如下),可由石墨剥离而成,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0.12g石墨烯中含6.02×1022个碳原子
C、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D、石墨烯中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8、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制剂,以保持鲜花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分子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碳基,羧基
B、含有苯环、羟基、碳基,羧基
C、含有羟基、碳基,羧基,酯基
D、含有碳碳双键、苯环,羟基、羧基8.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A.量取15.00 mL NaOH溶液 B.定容 C.电解制Cl2和H2 D.高温燃烧石灰石9、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9.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Na+、Mg2+、ClO—、NO3— B. Al3+、 NH4+、 Br- 、Cl-
C. K+ 、Cr2O72- 、CH3CHO、 SO42- D. Na+、K+ 、SiO32-、Cl-10、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NH4+、H+、NO3-、HCO3-
B、K+、Al3+、SO42-、NH3·H2O
C、Na+、K+、SO32-、Cl2
D、Na+、CH3COO-、CO32-、OH-10.低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2NH3(g)+NO(g)+NO2(g)2N2(g)+3H2O(g) ?H<0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减小
C.单位时间内消耗NO和N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11、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
NO(g)+CO(g) 1/2N2(g)+CO2(g) ⊿H=-373.4kJ/mol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某一
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11.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见下图,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2+O2=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通过外电路从b极流向a极
B.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每转移0.1mol电子,消耗1.12L的H2
D.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12、 Cu2O 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为:2Cu+H2O
Cu2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I Cu2O生成12.右图是三种稀酸对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稀硝酸对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6HNO3(稀)=Fe(NO3)3+3NO2 ↑+3H2O
C. 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随着Cr含量增加,稀硝酸对合金的腐蚀性减弱13.向体积Va的0.05mol·L-1 CH3CO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b的0.05mol·L-1KOH溶液,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A、Va>Vb时:c(CH3COOH )+c(CH3COO-)>c(K+)
B、Va=Vb时:c(CH3COOH)+ c(H+)=c(OH-)
C、VaD、Va与Vb任意比时:c(K+)+ c(H+)= c(OH-)+ c(CH3COO-)13.将0.01mol下列物质分别加入100mL蒸馏水中,恢复至室温,所得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①Na2O2 ②Na2O ③Na2CO3 ④NaCl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0江苏9)阿魏酸在食品、医药等方面有若广泛用途。一种合成阿魏酸的反应可表示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酸性KMnO4溶液检测上述反应是否有阿魏酸生成
B. 香兰素、阿魏酸均可与Na2CO3、NaOH溶液反应
C. 通常条件下,香兰素、阿魏酸都能发生取代、加成、消去反应
D. 与香兰素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酚类化合物共有2种25.(17分)W、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Z能形成红色(或砖红色)Z2O 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 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周期第__族。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H2O(g)___(填“强”或“弱”)。
(2) Y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_____(填“大”或“小”)
(3)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Z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已知下列数据:

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4分)X、Y 、Z 、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1) Y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 周期第 族,Y和Z的最高价氧合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较强的是_ (化学式)
(2)XY2是一种常用的溶剂,XY2的分子中存在_ 个σ键。在H-Y,H-Z两种共价键中,键的极性较强的是 ,键长较长的是 。
(3)W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W2Y在空气中煅烧生成的W2O化学方程式是 。
(4)处理含XO、YO2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Y。已知:
XO(g)+O2(g)=XO2(g) △H=-283.0kJ.mol-1
Y(s)+O2(g)=YO2(g) △H=-296.0 kJmol-1
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6
1、A 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的结构简式是
2、B→C的反应类型是
3、E的结构简式是
4、写出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下列关于G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于溴单质反应
B 能与金属钠反应
C 1mol G最多能和3mol 氢气反应
D 分子式是C9H6O3 26.(17分)F是新型降压药替米沙坦的中间体,可由下列路线合成:
(1)A→B的反应类型是 ,D→E的反应类型是 ,E→F的反应类型是 。
(2)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写结构简式)。
①含有苯环 ②含有酯基 ③能与新制Cu(OH)2反应
(3)C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已知固体C在加热条件下可溶于甲醇,下列C→D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过量的甲醇,是为了提高D的产率
b.浓硫酸的吸水性可能会导致溶液变黑
c. 甲醇既是反应物,又是溶剂
d. D的化学式为
(4)E的同分异构体苯丙氨酸经聚合反应形成的高聚物是 (写结构简式)。
(5)已知 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为 和 ,则F在强酸和长时间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7、某工厂废水中含5.00×10-3mol/L的Cr2O72-,其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设计了如下实验:
1、第①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第②步中用pH实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是
3、第②步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只要成分除Cr(OH)3 ,理论上需要加入 g FeSO4·7H2O。27.(14分)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使回收利用锂资源成为重要课题。某研究性小组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碳粉等涂覆在铝箔上)进行资源回收研究,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第②步反应得到的沉淀X的化学式为 。
(2)第③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第④步反应后,过滤Li2CO3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若过滤时发现滤液中有少量浑浊,从实验操作的角度给出两种可能的原因: 、 。
(4)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含 的质量为18.1g,第③步反应中加入20.0ml3.0mol.的H2SO4溶液,假定正极材料中的锂经反应③和④完全转化为Li2CO3,则至少有 gNa2CO3参加了反应。(09,28)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和Fe2+浓度的废水中加入H2O2 ,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污染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或313K(其余实验条件见下表),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数据处理】实验测得p-CP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上图。
(2)请根据右上图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50—150s内的反应速率;v(p-CP)=
mol·L-1·s-1
【解释与结论】
(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减小,请从Fenton法所用试剂H2O2 的角度分析原因:
(4)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pH=10时,
【思考与交流】
(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根据上图中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 (10,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作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置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2+,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二)两年高考试题涉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与分析(三)两年新高考试卷特点1、突出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热点内容。2、突出了考试说明新增的教学内容。 2010年考试说明与2009年相比,在第一部分“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中增加了“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内容,该部分内容在10年试卷26(4)E的同分异构体苯丙氨酸经聚合反应形成的高聚物是 (写结构简式)中得到体现;在第二部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增加了3项考试内容:①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②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与π键),能用共价键的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③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健。该部分在10年试卷25(2)XY2是一种常用的溶剂,XY2的分子中存在 个键。在H-Y,H-Z两种共价键中,键的极性较强的是 ,键长较长的是 得到充分体现。 删去的考点坚决不讲不练,增加的考点多讲多练,要求层次有变化的考点常讲常练3、突出考查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09,27)某工厂废水中含5.00×10-3mol/L的Cr2O72-,其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设计了如下实验:(10,27)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使回收利用锂资源成为重要课题。某研究性小组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碳粉等涂覆在铝箔上)进行资源回收研究,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4、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10,12)右图是三种稀酸对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稀硝酸对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6HNO3(稀)=Fe(NO3)3+3NO2 ↑+3H2O
C. 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随着Cr含量增加,稀硝酸对合金的腐蚀性减弱(09,28)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和Fe2+浓度的废水中加入H2O2 ,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污染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或313K(其余实验条件见下表),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数据处理】实验测得p-CP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上图。
(2)请根据右上图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50—150s内的反应速率;v(p-CP)=
mol·L-1·s-1
【解释与结论】
(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减小,请从Fenton法所用试剂H2O2 的角度分析原因:
(4)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pH=10时,
【思考与交流】
(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根据上图中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 5、突出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10,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作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置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2+,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四)准靶心有哪些主干知识1.阿伏加德罗常数和物质的量 ;
2.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
3.盐类的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离子积常数、溶液的pH计算;
4.电化学(新型电池、原理和金属腐蚀等);
5.化学反应速率及基本计算(三段式),平衡图像;
6.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含盖斯定律)和能量问题;
7.氧化还原;
8.生产生活中的新知识,STSE热点问题;
9.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周期律、周期表;
10.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有机官能团及性质、应用;
11.有机物的合成与推断
12.重点实验(实验安全,操作、药品保存、物质检验、控制条件的方法);
13.计算;
14.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钠、铝、铁;碳、氮、硫、氯等元素及其化合物)。能力点(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反应为: ΔH
4200C时,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g) 和H2O(g),发生反应并保持温度不变,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min) CO(g) H20(g) CO2 (g) H2 (g)
0 0.200 0.300 0 0
2 0. 138 0.238 0.062 0.062
3 0.100 0.200 0.100 0.100
4 0.100 0.200 0.100 0.100
5 0. 116 0.216 0.084 C1
6 0.096 0.266 0.104 C2
A.第2 min 末, >
B.第4~5 min之间,改变的条件可能是温度或H2 的浓度
C. C2>C1
D. 3970C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12,则ΔH<0(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10福建理综25)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人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
(2)另称取铁钉6.0g放入15.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应先用 选填序号)。
a.KSCN溶液和氯水 b.铁粉和KSCN溶液 c.浓氨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②乙同学取336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


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于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量有H2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状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 。
(4)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Q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 (选填序号)。
a. A之前 b.A-B间 c.B-C间 d.C-D间
(6)如果气体Y中含有H2,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
(7)若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标准状况下约有28mlH2),除可用测量体积的方法外,可否选用质量称量的方法?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瞄准靶心,最后给力点(一)阿伏加德罗常数【常见陷阱及典例分析】
一、设置状况条件的陷阱
1、在常温常压下,11.2升氯气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
2、在常温常压下,16克氧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
3、常温常压下,0.5NA甲烷所占有的体积大于11.2L √ 二、设置物质状态的陷阱
1、标准状况下,1L水(苯、CCl4、SO3)所含分子数为1/22.4 NA ×
2、标准状况下,22.4L甲烷和乙炔混合物所含的分子数为NA√
3、标准状况下,22.4L己烷中共价键数目为19NA×
4、标准状况下,11.2LSO3所含分子数为0.5NA×
5、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的分子数为NA×
6、标准状况下,22.4L 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三、设置物质结构的陷阱
1、0.5mol 甲基(―CH3)中约含有5NA个电子 ×
2、1.8g的NH4+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 √
3、46 g NO2 和 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3NA √
4、1 mol D2O所含质子数为12 NA ×
5、常温常压下,16g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含有NA个氧原子√
四、设置电子转移的陷阱
1、0.1molFe在0.1mol Cl2中完全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 NA √
2、6.4g铜与硫反应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 NA ×
3、1mol Na2O2与足量水反应时失去2NA个电子 ×
4、1mol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或Na2O2均失去NA个电子 √
5、 5.6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 ×6.02×1023×
6、常温常压下的33.6L氯气与27g铝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7、23gN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失电子数为0.5NA×
8、1.5 mol NO2与足量H2O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9、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五、设置电离、水解的陷阱
1、1L 1mol/L醋酸中离子总数等于2NA ×
2、在1L 0.1mol/LNaHCO3溶液中,含0.1 NA 个HCO3― ×
3、在0.1mol NaHSO4溶液中,含0.1 NA 个SO42― √
4、在2mol/L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
5、1L浓度为1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NA个CO32-×
6、将0.1mol氯化铁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含有0.1NA Fe3+×
六、设置化学键等的陷阱
1、12.4g白磷含有的P—P键数目为0.4NA ×
2、7.8g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为0.3 NA×
3、1molC10H2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31 NA √
4、0.1molSiO2中共价键总数为0.4NA √
5、0.1mo金刚石中共价键总数为0.4NA×
6、4.5 g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数目为0.3 ×6.02×1023√
7、室温下,8g甲烷含有共价键数为2NA√
8、3.4gNH3中含N—H键数目为0.2NA ×
9、1 mol乙烷分子含有8 NA个共价键 × (二)离子共存
离子共存的隐含条件陷阱的设置
1、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Na+、Cl-、SO42-、Fe3+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2+、Mg2+、NO3-、Cl-
C. c(H+)=10-12 mol·L-1的溶液:K+、Ba2+、Cl-、Br-
D.碳酸氢钠溶液:K+、SO42-、Cl-、H+
2、在溶液中加入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4+、Ba2+、Cl-、NO3- B.K+、AlO2-、Cl-、SO42-
C.Ca2+、Mg2+、NO3-、HCO3- D.Na+、Cl-、CO32-、SO32-(三)离子方程式
【常见陷阱及典例分析】
一、物质拆写错误
1、向Na2CO3溶液中加入过量CH3COOH溶液 CO32-+2H+=CO2↑+H2O
2、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2Cl- + 2H+ H2↑+ Cl2↑
3、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Ca2++CO32-=CaCO3二、反应原理错误
1、漂白粉溶液中通入SO2: Ca2++ 2ClO-+ SO2 + H2O = CaSO3↓+2HClO
2、NaHS水解反应:HS- +H2O H3O+ + S2-

3、BaCl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Ba2+ + CO2+ H2O = BaCO3↓+ 2H+
4、Mg(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Mg2++2HCO3-+Ca2++2OH- == CaCO3↓+2H2O+MgCO3↓
5、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NH4++OH-=NH3?H2O
6、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 + H2O + 2C6H5O- 2C6H5OH + 2CO32-
三、与“量”有关的书写错误
1、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3溶液 2HSO3-+Ba2++2OH-=BaSO3↓+SO32-+2H2O
2、4 mol的Cl2通入含3molFeBr2的溶液中:2Fe2++6Br-+4Cl2=2Fe3++6Cl-+3Br2
3、在NaHSO4溶液中加Ba(OH)2至溶液呈中性:H++SO42-+Ba2++OH-=BaSO4↓+H2O
四、离子方程式书写“假配平”陷阱的设置
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2、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3++Cu=Fe2++Cu2+(四)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陷阱及典例分析】
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概念的判断错误
1、下列反应中,水作为还原剂的是( )
A、Cl2 + H2O = HCl + HClO B、2Na2O2 + 2H2O = 4NaOH + O2?
C、2F2 + 2H2O = 4HF + O2? D、2Na + 4H2O = 2NaOH + H2?
2、溶液中有如下反应(未配平):FeSO4+NaClO3+H2SO4→Fe2(SO4)3+NaCl+H2O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有1mol电子转移时,消耗硫酸1mol
B.消耗3mol Fe2+,有0.5mol ClO3—被氧化
C.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6:1
D.若用浓HNO3 代替NaClO3,当生成等量的Fe3+时,n(HNO3)>n(NaClO3)二、氧化还原规律应用错误
1、K35ClO3晶体和含有H37Cl的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已知反应方程式为
KClO3+6HCl(浓) KCl++3Cl2↑+3H2O,此反应生成氯气的摩尔质量为( )
A.74g.mol-1 B.73.3g.mol-1 C.72g.mol-1 D.70.6g.mol-1
2、在bLFeBr2溶液中通入amolCl2时,使溶液中50%的Br-氧化为Br2,则原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mol.L-1 B.mol.L-1 C.mol.L-1 D. mol.L-1
3、已知I-、 Fe2+、SO2、Cl- 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 Fe2+< H2O2< I-B. I2 + SO2 + 2H2O== H2SO4 + 2HI
C. H2O2 + H2SO4 == SO2↑+ O2↑+ 2H2O
D. 2 Fe3+ + 2I- == 2 Fe2+ + I2
三、电子守恒的应用错误
1、在反应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中,每摩尔CuSO4能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
A.1/5 mol B.2/5 mol C.3/5mol D.11/5 mol
2、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mL0.100 mol·L-1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准状况下)Cl2完全转化为Cl—离子,则将S2O32-转化成( )
A.S2-       B.S     C.SO32-      D. SO42-(五)盖斯定律(六)电化学

【常见陷阱及典型错误分析】
该类题通常难度中等,区分度较大,错误率较高,考查时兼顾原电池、电解池两者,近几年信息电池成为热点,建议加强以下知识点:(1)信息原电池、信息电解池的工作中得失电子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信息可充电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书写,反应物与产物要搞清(3)充、放电过程中电解质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4)电化学(如离子浓度、电极产物、复原等)简单计算。 常出现的错误有:
①忽视了溶液中离子的反应而导致错误
②不能正确书写出电极反应式而导致错误:
如用Na2CO3的熔融盐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其阳极反应式:2CO+2CO32- -4e- = 4CO2是否正确?
③审题不仔细,看不清题目的要求而导致错误:如用铜作阳极和用碳棒作阳极电解同一电解质溶液是不相同的。
④不能区分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而导致错误通过交换膜定向移动使电流通过溶液;VO2++2H++ e-= VO2+ +H2O绿紫参与正极反应0.5mol负极: V2+ - e-= V3+充电左槽阳极:VO2+ +H2O --e- = VO2++2H+,
电子转移0.5mol ,生成1molH+但H+从左槽转移至右槽0.5mol,所以变化量为0.5mol(七)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常见陷阱及典例分析】
一、原子组成结构认识误区
1、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6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它是副族元素 B. 它是第六周期元素
C. 它的原子核内有63个质子 D. 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89个中子
2、下列各选项所述的两个量,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①Al原子和N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②Ag+、Cu2+与NH3形成配合物时的配位数;③NaCl的晶格能与MgO的晶格能;④F元素和O元素的电负性;⑤N和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⑥H 原子和H+离子的半径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⑤⑥二、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结构认识错误
1、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数,已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 B.非金属性: X>Y>Z
C.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大到小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2、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关于推断Y、Z、M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Y>Z>M B.离子半径:M->Z2->Y-
C.ZM2分子中各原子的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三种元素中,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三、化学键类型判断、分子间作用力判断错误
1、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A. Ba(OH)2 B. H2SO4 C. Na2O2 D. CaCl2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共价键的分子一定是共价分子
B 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极性共价键或非极性共价键
D 氦分子中含有共价键
3、能用键能大小来解释的是( )
A.N2的化学性质不如O2 活泼 B.稀有气体一般难发生化学反应
C.卤素的气态氢化物中HI最不稳定 D.常温的水是液态而H2S是气态(八)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常见陷阱及典例分析】
1、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状态 2、稀有气体影响
3、容器恒容/恒压 4、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 5、图象的坐标 6、K式的表示10年全国理综27(15分)
在溶液中,反应A+2B 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mol/L、c(B)=0.200mol/L及c(C)=0mol/L。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①比较,②和③分别仅改变
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
的理由是:
②改变条件:使用了催化剂,理由:②与①最终达到的平衡状态一致,只是②达平衡所需的时间比①要短一些; ;
③改变条件:升高温度,理由:由于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压强对速率无影响,且达平衡时③所需的时间比①要短一些;即反应速率比①要快,且③与①平衡状态不同,只能是在①基础上升高温度;
(2)实验②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 40%;实验③平衡时C的浓度为0.060mol/L ;
(3)该反应的△H>0;其判断理由是由(1)中分析可知,③在①基础上升高温度,由图可知③中A转化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H>0
(4)该反应进行到4.0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
实验②:v(B)=0.0133mol/L·min ;实验③:v(C)= 0.0106 mol/L·min ; (九)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常见陷阱及典型分析】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是主流试题,考查的内容既与盐的水解有关,又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有关。题目不仅侧重考查粒子浓度大小顺序,还侧重溶液中的各种“守恒”关系的考查,从而使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和技巧性。
解答此类题目常出现的错误有:
(1)对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式的书写错误:
如0.1 mol·L-1 NaHCO3溶液中:c(Na+)+c(H+) = c(HCO3- )+c(CO32 -)+c(OH-)
(2)不能通过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联立推导出来新的等式:
如0.1 mol/L Na2CO3溶液:c(OH-)=c(HCO3-)+c(H+)+2c(H2CO3)
如0.1 mol/LC6H5ONa溶液中:c(Na+)>c(C6H5O-)>c(H+)>c(OH-)是否正确?
再如物质的量浓度相等CH3COOH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是否存在
c(CH3COO-) +2c(OH-) = 2c(H+) + c(CH3COOH) ?(3)对酸式盐溶液中“电离”和“水解”相对强弱判断错误:如0.1mol·L-1的NaHA溶液,其pH=4:c(HA-)>c(H+)>c(H2A)>c(A2-)
(4)漏掉电解质溶液中某些离子而造成错误:
如0.1 mol·L-1 Na2SO3溶液中:c(Na+)+c(H+) = 2c(SO32 -)+c(OH-)
(5)对等体积、等浓度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判断错误:
如在物质的量浓度都是0.01 mol/L 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中,溶液显酸性, c(CH3COO-)>c(Na+)>c(CH3COOH)>c(H+)>c(OH-) 是否成立? 又比如0.1 mol/L HCN溶液和0.1 mol/L NaCN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显碱性, c(HCN)>c(Na+)>c(CN-)>c(OH-)>c(H+)是否成立?
(6)对等体积、PH之和等于14的弱酸与强碱(或强酸与弱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判断错误:在25 ℃时,将pH = 11的NaOH溶液与pH = 3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c(CH3COO-)>c(Na+)>c(H+)>c(OH-)是否成立?(十)以医药合成流程为载体的有机化学基础 以药物(或其他有机物)的合成流程的真实情境为载体,着眼于主要官能团性质,结合生活、生产中常见物质,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考查有机物的官能团、分子式、结构简式、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反应方程式等。(十一)以实验流程为载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现在常以真实的工业流程为载体来进行综合考查。就是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阶段即生产流程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并根据生产流程中有关的化学知识步步设问,形成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试题;它始于无机框图题的变革和创新,落实了高考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考查了考生对自己存储的知识,进行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体现出化学是真实的。要学会看流程图。14.(10分)氯化亚铜(CuCl)是白色粉末,不溶于水、乙醇,熔点422℃,沸点1366℃,在空气中迅速被氧化成绿色,常用作有机合成工业中的催化剂。以粗盐水(含Ca2+、Mg2+、SO42-等杂质)、Cu、稀硫酸、SO2等为原料合成CuCl的工艺如下:
(1)反应Ⅰ中加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 。
(2)反应Ⅲ在电解条件下进行,电解时阳极发生的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 。
(3)写出反应Ⅵ的化学方程式 ▲ 。
(4)反应Ⅳ加入的Cu必须过量,其目的是 ▲ 。
(5)反应Ⅵ后,过滤得到CuCl沉淀,用无水乙醇洗涤沉淀,在真空干燥机内于70℃干燥2小时,冷却,密封包装即得产品。于70℃真空干燥的目的是 ▲ 。(十二)探究性实验 以无机物的性质、制备为载体,结合概念理论,考查仪器、操作,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对实验进行分析和评价。热点是探究产物,讲究实证研究。四、高效科学备考,撬起地球的支点(一)化学的变与不变1、课标、教材在变,化学的基本原理没有变。
化学之所以成为中学的一门课程,是因为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它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2、载体、情境在变,考查的知识点没有变。
不同的载体和新颖的题设情境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体现了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要求;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却不变。因此,载体、情境的变化是命题者的追求所在,而不变的仍然是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3、理念、观念在变,考试的形式没有变
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关注生活经验、关注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化学问题,体现时代性,关注化学科学发展前沿等等。
转化为能呈现在卷面上的、方便评判的试题,试题的命制要具有可操作性。
4、考试的形式没有变,命题人员在变
每个命题人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处世方式;每个人都还受到“上级”的影响和制约。
要相信:学生只要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能考出理想成绩。
5、作出的基本判断:
高考题大多数是原创的或深度改编的。
题型和题量不会有大的变化。(二)研究考试说明,研究各地考题1.分析研究“考题”,分析什么?
(1)“考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如何注重基础考查?
(2)“考题”涉及的主要能力点——如何突出能力考查?
(3)“考题”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考题”的难度——如何体现高考选拔功能?
(5)学生答题中的突出问题——教学应注意什么?
(6)“考题”的创新性——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7)“考题”与《考试大纲》比较——如何体现“考纲”具体要求?
2.如何研究“考题”?
(1)纵向比较近年来试题——找变化,看发展。
(2)横向比较当年各省试题——找异同,定方略。变换角度梳理知识
抓住核心体现综合
注重梳理及时提升
落实基础培养能力学生说,教师写
学生写后展示
学生写,有选择的展示
学生写后交流,再展示
学生写后交流,与教师的比较高三的重要课题——复习课(三)研究课堂教学检查落实给出答案
提炼问题
组织讨论设计活动组织讨论
交流问题
落实答案评价总结精选习题提炼问题
组织讨论
给出答案难易——有梯度
变式——深化理解
角度——思维转换
价值——方法能力
开放程度逐渐增大设置专题落实到位(考点、热点、能力、题型)(四)方法措施1.吃透教材,落实考纲
认真学习、钻研《考试说明》,按《考试说明》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同时要把《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教材、练习相结合,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把握领会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注意今年高考命题的可能趋势,增强备考的目的性。
2.建立知识网络,注重学科内综合
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章节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然后可以将历届高三经典试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找出其特点和规律,然后进行讲解。在对各专题进行讲解时要尽可能从各个侧面去展开,做到分析透彻,真正把握解题技巧和规律。
3.做到“精”、“细”结合,加强习题教学
“精”、“细”结合即选题要“精”、讲评要“细”,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选题要精,就是要在选题过程中,注重试题的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需要注意的是,历年高考试题均是非常经典和有效的选题素材。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就是要在讲评试题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帮助学生反思过程、形成能力,严谨规范、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4.选择题突破策略与建议
⑴指导思想要明确
要确立“得选择题者得天下”的复习指导思想。要针对化学试题选择题相对稳定的特点,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作为化学选择题备考的“四个基本点”。
⑵常见错因分析
①审题不仔细:(ⅰ.不注意量变要求——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常见错误,ⅱ.不注意试题要求——如:“一定”与“可能”、“错误”或“不正确”);②基础不扎实;③思考不全面;④思维不灵敏;⑤运算无方法;⑥信息找不准;⑦知识不会迁移;⑧时间安排不合理。
⑶抓有效训练
①把握四个原则: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把数量降下来,把分数批出来,把效益争出来
②聚焦“四点”:突出重点、强化弱点、化解疑点、扫除盲点,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
⑷加强三项指导
加强学生读题、审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解题思维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和训练、加强应试方法和心理指导。 5. 非选择题突破策略与建议
⑴强化读题、审题训练,形成信息素养
从审题角度看,化学试题的特征是“三多”:信息源多、信息类型多、信息加工方式多。审题目的,要明确求解问题,找出解题条件(表面信息、隐含信息),发现条件跟问题之间的联系,预测可能遇到的障碍。如关键文字、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图和表、解题说明、题中数据、转化框图等。
总之,就是要特别注重养成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关键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⑵严格规范性训练,降低失误失分;提高表达能力,减少无谓失分
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要力求做到容易题不失分,中档题尽量多得分,不强求自已在难题上得多少分。
⑶要反复纠错 
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 “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查错寻因,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做好“错题归类”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纠错”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地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