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山东高考化学命题规律探讨四年考题题型分析
四年常态化考题比较分析(举例)
四年机动型考题比较分析(举例)
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命题规律探讨四年考题题型分析⑴ 07~09三年比较
Ⅰ卷7个选择题,有5个在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范围上已基本常态化:
第9题:化学科学特点
第11题: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第12题: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第14题: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
第15题:数据、图表定性、定量分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第10和13两个题则属于机动型——主要集中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和部分概念
10年与前三年变化比较
第9、14两题考查内容变化较大 (很基础) ;11、12、15题仍沿袭前三年的形式。4年考过来,不难发现:
3个必做题(28、29、30):也有很大部分考查方式和内容已常态化,尤其是08~10三年的第30题(实验),已固定为“工艺流程型”。
选做题:
化学与技术(31题)则变化相对较大(与取材有关);
物质结构(32题)相当部分已常态化:如基态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化学键类型(σ或π)、电负性、晶体结构等;
有机化学基础(33题)基本属于常态化题型——合成框图,设问方式相似度很高。
⑵ Ⅱ卷情况(07年第13题)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B.只有在原子中,质子数才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C.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6种元素
D.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2或8
(08年第11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H4比CH4稳定
B.O2―半径比F―的小
C.Na和Cs属于第ⅠA族元素,Cs失电子能力比Na的强
D.P和As属于第Ⅴ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弱
(09年第11题)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10年第11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常态化考题(11题):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③每年都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的知识点掺杂其中;①四年考题,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0点要求中的第(9)点外,试题几乎都有所涉及;②同周期或主族递变规律几乎年年涉及,是考查重点;④从每年的选项设置分析,既涉及具体物质,又有共性规律分析(面上): 08年的选项具体到某种元素或物质;07、09年全部属于面上考查;10年既有面上的,又有具体物质。对比分析2011年考查预测1.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周期律),仍是考查重点, 10年的考查模式最有可能复现;4.除了在常态化第11题涉及外,第9题、13、14题都有可能出现;3.题目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定后再综合设问。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律)一起呈现的可能性较大;(07年第11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CH2CH2——成键特征
B.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性质(结构)
C.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性质
D.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组成(成分)
(08年第12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组成
B.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二者都能发生酯化反应——性质(结构、官能团)
C.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性质
D.含5个碳原子的有机物,每个分子中最多可形成4个C-C单键——成键特征
(09年第12题)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Cl4可由CH4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性质、用途
B.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组成(成分)
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性质(鉴别)
D.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因此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性质(结构)
(10年第12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性质(结构)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性质(结构)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组成(成分)、用途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
Na2CO3溶液除去——性质(除杂)常态化考题(12题):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对比分析⑴ 四年来,都始终围绕有机物的性质(10次)、组成
(4次)、 用途(2次)、成键特征(2次)进行设计
⑵ 4年都考查了物质的主要成分——07年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08年汽油、柴油和植物油;09年石油和天然气;10年煤油可由石油分馏得到。
⑶ 4年都涉及到了甲烷、苯、乙醇、乙酸;酯(油脂)、石油相关(如石油气、汽油、柴油、煤油)等物质;
⑷ 4年都涉及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性质):
07年取代反应(C选项变相涉及加成反应)
08年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
09年氧化反应(其中A选项变相涉及取代反应)
10年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⑸ 09、10两年涉及到了有机物鉴别和除杂;
⑹除08年外,都涉及到有机物褪色问题;⑴考查形式不会改变;
⑵ 4年以来重复多次的物质,估计还会呈现,如乙烯、乙醇、苯、酯类、液化石油气、甲烷、天然气、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其它物质如可燃冰等 ;
⑶《考试说明》中的第⑶、⑺条有可能出现在2011年的考题中。2011年考查预测(08年第15题)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提示:BaSO4(s) Ba2+(aq)+SO42-(aq)的平衡常数
Ksp=c(Ba2+)·c(SO42-),称为溶度积常数。
A.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
C.d点无BaSO4沉淀生成
D.a点对应的Ksp大于c点对应的Ksp
(09年第15题)某温度下,相同pH值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平
衡pH值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Ⅱ为盐酸稀释时的pH值变化曲线
B.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点溶液的导电性强
C.a点Kw的数值比c点Kw的数值大
D.b点酸的总浓度大于a点酸的总浓度
(10年第15题)某温度下,Fe(OH)3(s)、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
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
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Kap[Fe(OH)3]<Kap[Cu(OH)2]
B.加适量NH4Cl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C.c、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
D.Fe(OH)3、Cu(OH)2分别在b、c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常态化考题(15题):图像分析型⑴08~10三年都涉及图像,重在考查对图像的分析处理(读图)能力—明确坐标点所表达的涵义;
⑵ 08、10两年都与溶解平衡有关,09年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强(弱)酸的稀释、溶液导电性、离子积常数等(其中涉及电离平衡);
⑶该题型重在考查综合能力,如分析(比较)、理解(转换)、计算等。
对比分析⑴该题属于选择题中的压轴题,与计算相联系是正常的,因此,2011年在该题考查时,很有可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⑵图像呈现的形式可能性较大,折线式图像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⑶从考题的走向来看,09年的考查方式应当是导向,即以某一方面给题,考查点可能较多;
⑷应当注意:由纯图像题变化为表格或图表结合式.2011年考查预测(07年第28题)⑴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
2SO2(g)+O2(g) 2SO3(g)
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
(P)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0 mol SO2和1.0 mol O2置于10 L密闭容器中,
反应达平衡后,体系总压强为0.10 MP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
于 。
②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数K(A) K(B)(填“>”、“<”或“=”)。常态化考题:平衡相关08年29题⑶: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
溶于水,达到平衡时,溶液的pH=5.60,c(H2CO3)=1.5×10-5 mol·L-1。若忽略水的电离及H2CO3的第二级电离,则H2CO3 +H+的平衡常数K1= 。(已知:10-5.60=2.5×10-6)
(09年第28题)⑴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氨气,平衡 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使用催化剂 反应的△H(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
09年28题⑷:在25℃下,将a mol·L-1的氨水与0.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 )=c(Cl-),则溶液显 (填“酸”“碱”或“中”)性;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 。
常态化考题:平衡相关10年28题⑵:一定温度下,向1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I(g),发生反应II,H2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0~2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I)= 。
该温度下,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数
K= 。
相同温度下,若开始加入HI(g)的物质的量是原
来的2倍,则 是原来的2倍。
a.平衡常数 b.HI的平衡浓度
c.达到平衡的时间 d.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常态化考题:平衡相关⑴每年都涉及平衡常数的计算,移动因素经常有;
⑵ 07~09三年第Ⅰ卷14题都与反应速率与平衡有关;10年14题“变异”后,第15题仍牵涉平衡因素(沉淀溶解平衡),反应速率则在第28题考查;
⑶平衡问题是重点考查内容,每年分值都很高;对比分析⑴平衡问题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考查项目:平衡常数经常化、平衡移动是重点,反应速率不能忽略;
(2)特别提醒:关于等效平衡问题,复习过程中尽量少涉及或干脆不涉及。2011年考查预测常态化考题:盖斯定律的应用10年10题: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
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
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 2HCl(g)在光照
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 常态化考题:盖斯定律的应用对比分析1.前3年,考查形式一成不变——都是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10年属于突破,目的很明显:前3年的考查形式,已考查不出学生能力,必须有所创新.
1.预计2011年盖斯定律还会继续考查;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能性很大;
3.10年28题的考查形式需引起重视。2011年考查预测常态化考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0年29题⑴:①碱洗的目的是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碱洗时常有气泡冒出,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常态化考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07、08、10三年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主要集中在铁、铜、铝; 08、10两年分别考查了Al3+ 、氧化铝、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2.09年则与溶度积有关(只要明确沉淀顺序,书写并不难)。对比分析1.山东考题更倾向于考查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特征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且往往是“短小精悍”;
2.一些尚未涉及的典型素材值得注意,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表反应有可能出现。如:
与“量”有关的问题:如,CO2(SO2)或酸式盐(如NaHSO4、NaHCO3)与强碱(不足量或过量),Cl2参与的某些特定反应等
具有代表性的盐类水解,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某些现象:Fe3+、NH4 + 、CO32-(HCO3-) 等
沉淀顺序:给定反应现象或沉淀pH,写某离子反应方程式等
类似BaCO3与BaSO4、FeS与CuS、AgCl与AgI之间的转化等
2011年考查预测常态化考题:电化学常态化考题:电化学⑴4年考题(集中在29题),07、08以原电池为主,09涉原电池、电解池并行考查,10年则倾向于电解池的考查;
⑵ 4年都对电极或电池反应式的书写等,进行了考查;离子和电子的流向常有;
⑶ 09、10两年在考查电化学知识的同时,掺杂其他考查项目,相比较而言,10年面最广;
对比分析(4)考查电池类型变化:
07年属于基本类型;
08年气体燃料电池;
09年锰锌干电池,同时考查原电池原理;
10年陌生的电解池。(5)考查角度变化:
07年画装置图;
08年比较常规;
09年涉及了计算因素;
10年考查面更广—电解、电镀、金属防腐.1.电极判断、电极或电池反应式的书写,估计一定会继续考查;
2.未曾涉及过的电池类型需注意,如:盐桥、铅酸蓄电池、新型高能电池、串并联的装置等,燃料电池还有可能会变换角度继续考查;
3.电子或离子在电路(或溶液)中的移动方向,仍需值得关注;
4.10年的考查模式是方向。2011年考查预测常态化考题:氧化还原1.09年之所以第Ⅱ卷中未延续07、08两年的考查方式,是因为在第Ⅰ卷选择题中涉及氧化还原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多达6处。
2.关于氧化还原的考查内容固定,考查形式多变。对比分析1.氧化还原知识一定考查,但难度不会太大,主要以对概念的理解为主要考查目标;
2.2011年Ⅱ卷中考查的几率仍然很大,估计可能的形式:
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可能性较大)
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比较
多元素存在时被氧化或还原对象的判断(先后顺序的判断可能 性有,但几率较小)
3.涉及氧化还原的简单计算,
4.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设问的几率较大,如电化学等;
5.第Ⅰ卷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方面可能会出现;
6.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涉及的可能性很小,复习过程中没有必要耗费太多时间。2011年考查预测自08年以来,第30题以固化为“工艺流程型”
自09年以来,第Ⅰ卷也开始涉及实验内容;除30题为纯实验题外,28或29题也有所涉及
考查项目基础,以常见实验内容为主(着重考查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每年都有仪器、装置的选择或连接,试剂选择
每年都有文字描述(实验步骤、现象等)
每年都涉及气体(以SO2和Cl2最常见)
每年都涉及净化(除杂、干燥)、物质检验常态化考题:实验题(30题)对比分析(4)实验选择性填空题(试剂或装置)
4年来,山东考卷第Ⅱ卷3个必做大题中经常出现与实验有关的选择性填空题:07年3个,08年5个,09年6个,10年2个。1.4年都考查了最佳试剂的选择; 前3年都涉及到了氧化剂(Cl2、浓硫酸、KMnO4
溶液、H2O2)的选择;2.08、09两年涉及与气体有关的最佳装 置的选择;3.相比较而言,10年有所减少。 估计会延续08~10三年的考查方式,即以工艺流程形式的框架作为“引子”,然后联系气体进行融合式系列设问;
可能考查因素:安全标示或事故处理、气密性检验、常规操作[如过滤、分液(萃取)、溶解或稀释等]、常见仪器的使用及连接、离子相关(检验、提纯、除杂等)、实验评价或改进、现象分析结论进行描述(附带书写离子方程式)等,出现的几率较高。
预计2011年实验选择性填空题仍会出现,28或29题一般1个空,主要集中在30题。 2011年考查预测对比分析1.考查主要集中在:官能团、反应类型、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有机物鉴别(试剂)等。
2.主要集中在《考试说明》中第1和第2两部分,而第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和第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部分,则很少涉及(蛋白质的性质在必考题中略有涉及)。
3.从4年来的考题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对有机化学基础部分的考查,由于题型的限制,因此绝不可能完全按《考试说明》中的某一条去对应,而是高度综合。
常态化考题:《有机化学基础》选做题(33题)对比分析1.四年都考了晶体的结构。
2.常见的设问项有:核外电子排布、杂化方式、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键角、电负性、化学键类型等,每年有变化。
3. 考查侧重基础,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科的特点,只是按《考试说明》中的某一条去对应,没有物质的推断过程,不是综合。
常态化考题:《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32题)1.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变化不大)
合成框图,设问方式集中在官能团的名称、反应类型、反应的方程式、鉴别所需试剂、结构简式。
对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高分子化合物等,要适当关注。
2.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可能会有变化)
也可参考其它省份的考题,增加推断物质的过程。
2011年考查预测1.如Ⅰ卷中的第10题、13题(10年出现了新动向,第9、14题与前3年考查内容完全不同),这类题目的功能是将常态化考题还未涉及的考点进行“补缺” 。其综合性较强。
2.10年的9、14两题,颠覆了前3年的“常态”,也走进了机动型的行列。Ⅱ.机动型(综合型或灵活型)考题1.第10题的题干都是围绕某一“纯学科”因素提供素材,至于哪方面素材,每年都不相同,但肯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选项多角度考查,灵活性很强:
2.第13题则往往是“下列XX正确(合理)的或错误的是”,不固定考查因素(内容),选项分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置(随心所欲);
3.10年的第9题与13题类似,14题则与10题相似。 对比分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