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相应答题格内)
1.“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2.苏州雷允上诵芬堂药店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开业,至今已近300年,是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雷允上诵芬堂顺应历史潮流,实行( )
A.公私合营 B.中外合资 C.承包经营 D.国企改革
3.大生纱厂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其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这是由于( )
A.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C.“大跃进”的需要 D.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4.某班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5.下列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读下表,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表
产量 年份 粮食(亿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3年 1.63 1.30 0.67 1.34
1957年 1.95 1.64 1.31 5.35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C.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D.重工业发展成就突出
7.依据下图判断,我国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
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手工业
8.右图中所反映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之一,使长春市成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城市。该成就出现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9.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决定最早写进(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
11.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材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2.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1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这在当时人们的名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按照出生日期的先后来排列以下三个人的名字,正确的是( )
A.刘援朝、周跃进、钱红卫 B.周跃进、钱红卫、刘援朝
C.钱红卫、周跃进、刘援朝 D.刘援朝、钱红卫、周跃进
15.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这是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为此作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是( )
A.邓稼先 B.雷锋 C.焦裕禄 D.王进喜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每题10分,共30分)
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有些人打着“反思历史”“还原真相”等旗号肆意诋毁英雄、抹黑英雄、曲解英雄烈士事迹,诸如“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邱少云的事迹是真的吗”等。侵犯英烈名誉权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亵渎了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英烈,刺痛了无数人的心,对此应予以强烈谴责!
(1)我们中学生对诋毁英烈的行为应持怎样的态度?(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下列诗句所赞美的英雄人物。(4分)
①阵前潜伏不动身,烈火焚烧化忠魂,甘为全局献今生!
②平凡工作献忠诚,为民服务洒浓情,无数好事不留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与实施的认识。(4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 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 下面是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3分)
(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该“计划”中哪一项任务源于材料一的经济状况?(2分)
(3)材料三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写出这期间我国重工业方面的一个成就。(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3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材料三 山东红旗人民公社办的公共食堂,将野菜和红薯那样的粗食,精心烹调成“山珍海味”,已经做到一个月九十顿饭菜顿顿不重样。
——《人民日报》(1958年11月)
材料四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材料一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1958年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左”的错误?(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以史为鉴,说说“文化大革命”这段沉重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A 2.A 3.D 4.C 5.B 6.D 7.C 8.A 9.B 10.A 11.C 12.A 13.B 14.A 15.D
16.(1)谴责或反对等。
(2)①邱少云。②雷锋。
(3)《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很有必要,很及时,有利于保护英烈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遏制侵犯英烈名誉的违法行为发生,使捍卫英烈名誉有法可依,以司法手段维护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言之有理即可)
17.(1)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答任意一个即可)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强国之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之一。(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
18.(1)重工业。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大跃进”。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
(3)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4)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启示: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