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语 文 2019.0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找失去的家园”成为一种旅游时尚。古村古镇旅游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喜爱。但是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古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乌镇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乌镇模式”。
乌镇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成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较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是乌镇的创意之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乌香堂等,游客置身于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制作流程,仿佛自己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水上社戏、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展演众多,书场戏台等分布于景区的不同节点,游客可以驻足观看,也可以参与体验。拳船表演、堂会表演、打更体验等,通过演艺、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间传统生活方式,让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鲜活地展现出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寿俗、婚俗等,既是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
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保留复制,古村古镇文化旅游区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另一方面还要融合现代元素,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文化实景演出,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以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创造了全新的演出形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村古镇成为旅游热点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旅游地有文化底蕴
C.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D.古村镇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3分)
A.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 B.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
C.拳船表演、堂会表演 D.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
材料二
浙江省是中国民宿业发展的先行者,截至2017年年底,该省民宿达16233家,参与就业创业农民近10万人。“国家级生态县”丽水市云和县民宿业日渐崛起,散发着“磁吸魅力”。从2013年政府主推,到近两年村民主动要求,云和县以 ① 、 ② 、 ③ 为“本”,兴起民宿产业。
以闲置农房为底色,2013年,云和县开始鼓励乡村发展民宿业;至2016年,云和县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使闲置农房有了“换颜”的条件。人们善用空闲农房,将山水之间充满田园野趣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还原为天然憩息之所。在云和,带有当地特色的民宿大量出现,如雨后春笋(过江之鲫)。据调查,中国农村约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处于闲置状态,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使老房子有依托,湖光山色更有活力。
伴随民宿热浪,民宿粗放式管理、同质化等问题也不断出现。在“千店一面”的背景下,2018年7月,云和正式发布《云和云居?六头民宿要求与评价》团体标准,这是全国首例民宿团体标准。该标准对民宿的基本要求、等级划分、品牌使用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六头”指门头、灶头、床头、木头、石头、田头。“六头民宿”与其他民宿最大的不同在于植入了地方文化,形成了系统、规范的民宿体系。在海拔300米的赤石村,18幢风格迥异的独栋木屋——“云栖木屋”依山而建,与之浑然一体(浑然天成)。其建设灵感源于云和本地的木玩文化。此外,抗战文化、船帮文化等诸多本土文化也与木玩文化交相辉映。
坐拥山光水色、“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云和县的生态画卷,而这画卷只是“浙江绿谷”丽水市的缩影:莲都区复活古村落兴起民宿业;青田县以华侨特色推动民宿业;景宁县以畲族风情带动民宿业……多年来,丽水市立足生态禀赋,以本土特色为根基,“争奇斗艳”地发展民宿产业。据统计,目前该市已有农家乐民宿4000余家,从业人员4.7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1%。
(取材于项菁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为第1段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入恰当词语。(3分)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木玩文化在云和县民宿业的发展中一枝独秀。
B.丽水民宿业蓬勃发展印证了云和的“磁吸魅力”。
C.合理利用闲置农房就是将湖光山色转化为资本。
D.系统、规范的民宿要符合“六头民宿”的标准。
材料三
尽管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腹地,拥有760多年历史的南浔古镇历史风貌仍得以完整保护。其保护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目前仍有约7300户、20000名原住民枕水而居,实现了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其积淀的传统文化也历久弥新,滋养后人。
千年古桥、百年民居,以一镇之规模,坐拥超过2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是南浔古镇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懿德堂、尊德堂、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众多大气宅第和典雅园林有序分布,当年名门大族的气势犹可窥见一斑。古镇北部富有江南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依河岸分布,骑楼的进深、界墙的设置、石库门的规模、门额的装饰以及河埠的样式等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又互通一脉。骑楼建在路面上方作居室,下方地面留出供路人行走,体现的正是当地人“让了一尺地,借得一方天”的大度气质。
对古镇的保护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80年代开始,各方主动保护意识逐渐增强。2011年,南浔区成立古镇管理委员会,并于2016年启动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当地还展开区域整体水系与生态修复,还原古镇水城相依、街巷曲折的江南水乡特色。通过建筑保护与开放,古镇名人崇文重商、信义向善、开放包容、敢闯进取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早晨,浔溪中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读书声,学生朗诵的正是《礼记》中的《大学》片段。学校深入挖掘南浔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设拓展性课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得以更好地亲近历史,传承古人思想精髓。
静水流深(上善若水),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南浔正无声传递,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南林花园,家风长廊前经常有社区居民驻足观看。“孝老爱亲”“邻里和睦”“诚信做人”等平实的话语在长廊内集中展示,这些都是小区内居民的家风家训。
国务院参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认为,古镇保护不应背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初衷,要让被中华文明滋养的每一个现代人,都能建立起与历史、国家、他人之间紧密的文化联系,拥有建立在深厚历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气。
暮色四合,小镇逐渐结束了一天的喧闹,重归静谧。骑楼下,连绵亮起的灯笼延伸向远方,在灯影的流转中,偶有行人悠然踱过,低声细说着水乡古镇的变迁……适度开发的南浔古镇保留了原汁原味,江南“大家闺秀”的优雅风姿犹在眼前,人文积淀触手可及(近在咫尺)。
因为保护与发展得力,南浔古镇近年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荣誉,并成为国内首个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取材于何玲玲、魏一骏等人的文章)
5.下列四个加点词语,在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处是(3分)
A.雨后春笋(过江之鲫) B.浑然一体(浑然天成)
C.静水流深(上善若水) D.触手可及(近在咫尺)
6.材料三中南浔古镇的保护重视“以人为本”。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做法均与此相近的一组是(3分)
①始建于明代的北京皇家粮仓如今成为一座文化会所,承办多种商务活动。
②介休张壁古堡深入挖掘军事文化、星象文化、可汗崇拜文化、宗教文化。
③地处汉魏故城遗址的河南洛阳平乐村发展起农民牡丹画产业,闻名全国。
④云南团山村将部分民居第一进院落对外开放,第二进院落保留居住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振兴乡村的可行途径。(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
(1)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璧牺牲,令祝宗【1】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祀可以干福乎?”
晏子对日:“婴闻之,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羡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2】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乎!”
公曰:“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以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1】祝宗: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2】司过:古代官名,掌纠正过失。
(2)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1】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取材于《管子?禁藏》)。
注释:【1】众人:这里是指一般的君主。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意者祀可以干福乎 干:求取
B. 羡饮食 羡:羡慕
C. 用必赡 赡:充足
D. 游虞足以发欢欣 虞:通“娱”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者先君之干福也 能移无益之事
B.行必顺乎神 意者逆乎
C.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 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
D.斩伐者以时 宫室足以避燥湿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
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收回了财富
B.而党必多、交必亲矣
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
C.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
D.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
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②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谈到“福”,请概述晏子与管子祸福观的异同。(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4分)
13.《论语》记录了多则关于“礼”的言论,比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述。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7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1】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2】,身闲心苦一舂锄【3】。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4】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1】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2】属玉:鸟名。【3】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4】莫:即“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语言素朴,不假藻饰,但内心情意已委婉传出。
B.颔联写诗人放眼流观,无意见到的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读来令人想象、回味。
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
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将复杂意绪融入寻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15.本诗颔联“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作者将内心情感投射于白鹭。下列诗句中的白鹭形象所寄托的情感与此句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雪然飞下立苍苔,应伴江鸥拒我来。(陆龟蒙《白鹭》)
B.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卢仝《白鹭鸶》)
C.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雍陶《咏双白鹭》)
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6.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古代诗文中,“风雨”往往与作者心境或意旨相关。杜甫笔下,雨有温柔之时,“随风潜入夜, ① ”;风有萧瑟之态,“ ② ,渚清沙白鸟飞回”。逸少觞咏兰亭,“天朗气清, ③ ”;子安游观滕王阁,“ ④ ,彩彻区明”;苏子泛舟赤壁,“ ⑤ ,水波不兴”;范文正公笔下的洞庭湖上“ ⑥ ,连月不开, ⑦ ,浊浪排空”。辛稼轩的“舞榭歌台, ⑧ ”则非据实写景,而意在喟叹历史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丢三落四:丢这忘那
B.审美移情的自恋 移情:把主观情感移到客观对象上
C.编织着他的内心 编织:组织、构建
D.删繁就简的秋天 删繁就简:去掉繁杂,趋于简明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
B.第⑥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20.第⑤段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5分)
21.第?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
22.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①《池口风雨留三日》结句写到读书,寄托着读书者的某种人生志趣。《红岩》《红楼梦》《呐喊》中也写到一些有关读书的情节,请选择一处加以描写。
要求:依据原著,合理想象,表现出其中隐含的读书者的人生志趣。
②随着古村古镇旅游成为时尚,特色民宿受到青睐。如果由你来为双水村或茶峒设计特色民宿,你将如何设计?请写一段文字,说明你的设计内容与依据。
要求:符合《平凡的世界》或《边城》的内容,语言简明。
③《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很多对话,如他与颜回、子路、子贡、宰我等人的交流。其中,有各异其趣的师生关系,各具特色的交流方式,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孔门弟子的多样风采……你对孔子与哪位弟子的交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言之成理。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你对国家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201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七十华诞,请以“我为共和国献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作为国庆献礼文章。
要求:“献策”具体合理,有针对性,有建设性,有说服力。
②《父亲的“东篱”》中,作者在初夏的一天,在父亲的菜园,突然有所领悟。很多人生命中都有过这样的时刻。请以“顿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内容合理;有细节,有描写;可写实,可想象;人物、叙事人称自定。
石景山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
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1.D 2.D
3.①闲置农房 ②乡土文化(地方文化、本土文化) ③绿水青山(生态特色)
(3分)
4.B 5.D 6.C
7.答案要点:
①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修缮,形神兼备地保持乡村文物遗迹的原真风貌;②提供丰富鲜活的体验形式,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③挖掘、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④建立、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标准、行动计划)。⑤重视传承、维系乡风乡俗等人文精神,淳化民风。⑥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B 9.C 10.A
11.参考答案:
①因此邻国对齐国有所顾忌,百姓都来亲附,直到晏子死后齐国才衰败下去。(2分)
②幸福不主动选择人家,灾祸也不主动找寻某一个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分)
12.答案要点:
相同:
施政者求福的关键在于自身的行为,要节制欲望,省察过错;否则可能招来祸患。
不同:
晏子还强调求福在于敬畏神灵与百姓,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管子主要强调君主要严格修身以致福,即要俭约恭敬,多借鉴他人经验教训,勤于自省。(6分)
13.答案要点:
“礼”的本质是“仁”;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仁爱,徒有奢华形式,“礼”就失去了意义。(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C 15.B
16.参考答案: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惜。黄庭坚诗先以“身闲心苦”的白鹭自况,又化用“临渊羡鱼”暗示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句则以“莫窗归了读残书”表明心志,由此可以看出:黄庭坚“俯仰之间”一句表达的是远离名利争逐,到读书中寻求寄托的淡泊心志。(6分)
17.①润物细无声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 ③惠风和畅 ④云销雨霁
⑤清风徐来 ⑥(若夫)淫雨霏霏 ⑦阴风怒号 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18.A 19.B
20.答案示例一:
此段运用借代手法,以“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指代《诗经》中描写的诗意自然,以“唐朝的山水”“酒香”“月光”指代唐诗中的诗意生活,以“李白们”代替唐代诗人群体,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诗歌世界的心灵体验,阅读《诗经》、唐诗时的痴迷状态,具体可感,令人神往。
答案示例二:
此段化虚为实。无形的心魂可以有形地“龟裂”,生动描绘出缺少诗意滋润的心灵那种粗糙干涸状态;“清凉月光”可以携带,“清凉和皎洁”可以搁放,化抽象为具体,将唐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精神滋养、与心灵愉悦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富有感染力。(5分)
21.答案要点:
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铺垫。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了铺垫。(6分)
22.答案要点:
含义:①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②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③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好处:①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富联想,有文化意味。③“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6分)
【附:文言文译文】
(1)齐景公问晏子:“寡人精神元气衰弱,身体的疾病也很严重。现在我想备办美玉礼器和牛羊祭品,让祝官宗官把这些敬献给上帝和祖宗神灵,我想通过祭祀可以求福吧?”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先君要求福,政治必定符合民心,行为必定顺从神的意志。修建宫室有节制,不敢大肆砍伐树木,以便不侵害山林资源;饮食有节制,没有过多地狩猎捕鱼,以便不侵害山川湖泽的野生资源;祝官宗官祭祀祈祷时,只是请罪而不敢有所要求。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也献财造福。如今您的政治违背了民心,而行为违背了神的意志。大建宫室,过多砍伐,于是侵害了山林资源;饮食奢侈,过多渔猎,于是侵害了山川湖泽的野生资源。因此民众和神灵都怨恨,而山川也收回了财富。司过官在列举罪过,而祝官宗官却在求福,我想这是互相违背的吧!”
景公说:“寡人要是没有先生您就听不到这样的话,请让我改变想法和行为。”于是打消了去公阜游玩的念头,不再让人进献海鲜食品;砍伐树木按照时令进行,狩猎捕鱼有限定的次数;住房饮食,有节制而不奢侈;祝官宗官祭祀祈祷,只请罪而不敢有所要求。因此邻国有所顾忌,百姓都来亲附,直到晏子死后齐国才衰败下去。
(2)因此,圣明君主管理国事,能够节制宫廷、减少车马来充实储藏,这样国家就必定富裕,君主的地位就必定尊贵。能节省衣服,抛开玩乐之物来发展农业,这样国家的财用必定富足,君主也必定安全。能去除无益的事情、无效的支出,用礼品来开展外交活动,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一般君主,多迷惑于物质享受而费力劳心,国家因此弄得困顿不堪,财用不足,严重的可能因此亡国,轻一些的可能因此危害自身。因此要立足于适中,生活给养要有节制:宫室要以能避免燥热或潮湿为满足,饮食应以能调和血气为满足,衣服应以能适应冷热为满足,礼仪应以能分别尊贵和卑贱为满足,娱乐应以能欢快高兴为满足。不花于事无补的功夫,不做没有好处的事情。所以克制自身,奉行适中,节俭谨慎,即使没有福分,灾祸却也不会临头;骄傲奢侈,背离法度,违反常理,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其次要看到没有坚持做到适中者的不良后果并进行自我检查。所以说,荣誉不会凭空出现,祸患不会偶然产生,幸福不主动选择人家,灾祸也不主动找寻某一个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能对所闻所见加以考察,事情就必定清楚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10分)
一类卷(8—10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
二类卷(5—7分), 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4分), 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24.(50分)
第①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第②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描写充分、细节典型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描写较充分、细节能表现主题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描写不充分、细节较少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没有描写、没有细节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错别字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