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文档属性

名称 在山的那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2 13: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 案
在山的那一边
备课人:赵本容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体裁及其朗读要求,学会朗读。
2、 整体把握本文内容,领会写作特色,理解象征手法的含义及在本文中的运用,领会文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3、 积累语句,在作者描写中领会其深刻含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课前自助:
1、 了解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著名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作者童年生活于武当山群山环抱的小天地,而产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的好奇心并为之探寻,终于从边远的山区来到大学校园后,根据自已的体验写了这首诗。
2、 自读整体感知内容。
课堂流程:
1、 自助展示:
1、 注音
痴想( ) 铁表( ) 凝成( ) 诱惑( )
喧腾( ) 漫湿( ) 一瞬间( )
2、 辨析多音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3、 解释词语。
痴想: 。 隐秘 。
想望: 。 凝成: 。
诱惑: 。 喧腾: 。
漫湿: 。一瞬间: 。
铁青色: 。
4、 理解课文填空。
①《在山的那边》一文的体裁是 ,作者 ,出版诗集《 》
《 》
② 本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以大海和群山为意象,用大海比喻 ,用群山比喻 ,告诉人们奔各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②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
③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 ( )
④ 山的那边难道不是海吗? ( )
2、 互助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是:“山的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3 “给我的纪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谩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怎样的精神?你心中的希望又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
⑦ 据文中意思,说说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你从中的希望又是什么?你是如何向追求希望的?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对现实中的山和海赋予特殊的意义,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的人生信念与哲理。
作业导航:
1、 找出划线的语病,并加以修改。
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校形成,创作和发送红色已蔚然成风。② 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源流,而激励重庆人创作就是激发重庆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 通过开展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 ④ 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民的素质。
① 第①处 ,应删去 。
② 第②处 ,应将 改为 。
③ 第③处 ,应在句末添加 。
④ 第④处 ,应调整为 。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 ① 昔日塔里木盘地丰富的水系(   )着了万顷绿地。② 初到台湾“团团”和“圆圆”表现不(   ),在众目睽睽下悠然自得,以它们顽皮,娇憨的俏(    )向台湾同胞拜年,祝台湾同胞团团圆圆,快快乐乐!③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谁(   )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   )不该错过。
A 滋养 俗 样子 中要/就
B 滋养 错 样子 如果/就
C 滋润 错 模样 只要/就
D 滋润 俗 模样 如果/就
⑵ ①信任是 友谊之蜜的花朵,理解是 心灵的桥梁。② 羡慕不是奋斗的同义词,
不是 的代名词。
A 酝酿 沟通 追求 盲从 B 酿造 交流 盲从 追求
C 酝酿 交流 嫉妒 竞争 D 酿造 沟通 嫉妒 竞争
3、仿照下面比喻名形式,以“真诚”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施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真诚就像 。
4、拓展演练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冰心诗三首
(1) 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 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牙儿,和青年说:
“发青你自已!”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已!”
(3) 青年人
青年人,
珍惜地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羡( ) 着( )笔
2 解释:
惊羡: 。 明艳: 。
③ 第二首诗中“发展你自己”中“发展”可用第一首中的哪些诗句来代替?

④ “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分别象征一个人的三个时期,即 ,
, 。他们的人生观是:“ ”“ ”
和“ ”(用原诗中的词语填写)
⑤ 第三首诗中“描写”和“着笔”各比喻什么?
⑥ 读了这三首诗各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腾 ( )
藤 ( )
隐 ( )
稳 ( )
( )

( )
漫 ( )
曼 ( )
蔓 ( )
谩 ( )
幔 ( )
慢 ( )
( )

( )
( )

( )
喧 ( )
宣 ( )
暄 ( )
渲 ( )
诱 ( )
透 ( )
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