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沪科八上《运动的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 B.月球绕地球公转
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 D.河水在河中流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奔驰的骏马的运动 B.划过夜空的流星运动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植物开花结果
3.《乘坐自动扶梯的礼仪规范》中提到:搭乘自动扶梯时“右侧站立,左侧急行”,这不仅是国际大都市的文明规则,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面是静止的 B.右侧站立的人是运动的
C.扶梯是运动的 D.左侧急行的人是运动的
4.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托盘 C.餐桌 D.墙壁
5.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由30颗地球非同步卫星和5颗地球同步卫星组成。如图是三颗地球同步卫星(从地球上看,每颗好像悬挂在空中不动)轨迹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卫星1相对于卫星2是运动的
B.卫星1相对于卫星2是静止的
C.卫星1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卫星2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6.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的一些估测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大约为5s
B.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0m/s
C.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5cm
7.如图所示停表,其分度值为( )
A.1s B.0.5s C.0.2s D.0.1s
8.在考试中,婉彤同学对考场内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试卷纸的厚度是0.005 mm
B.课桌的高度约1.4m
C.教室门的高度约2m
D.2B铅笔的长约30cm
9.小刚使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为12.3cm,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的
B.该结果中的“3”不是估读的
C.是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10.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 )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C.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D.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它物体运动情况
12.经典故事《闪闪的红星》主题歌中有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描写的是竹排随水漂流时主人公看到的景物。从运动和静止的观点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水作为参照物竹排在“游”
B.以大地作为参照物竹排在“游”
C.以大地为参照物青山在“走”
D.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在“走”
13.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B.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大
C.速度越大的物体,一定跑得越快
D.跑的路程越长的物体,用的时间一定越多
14.一名粗心的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他的记录数据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是m?( )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
B.一名同学的高度:1.64
C.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0.24
D.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1.35
15.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三.填空题(共10小题)
16.物理学里把物体 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17.物理学中把 叫做机械运动。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 。当我们说房子、树木、山脉处于静止时,是以 为参照物的。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迅卫星。以地球作参照物,卫星是 的;如果以太阳作参照物,则卫星是 的。
18.在讨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这句话所涉及物体运动相对性的内容时,认为云朵向西运动的 同学是以 为参照物;认为月亮向东运动同学是以 为参照物。
19.我们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向看向远处,感觉远处的景物跟着车一起向前运动,近处的景物则向后退去。以车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 ,以近处景物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 (两空都选填“向前运动”、“向后运动”或“静止”)。
20.我国古书的《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 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 为参照物的,“人不觉”是以 为参照物的。
21.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 。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 测量时间。
22.秒表读数为 s。
23.给下列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课桌的高度是80 ;
(2)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3)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为2 。
24.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正确记录为0.8757米,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5.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不正确。从用法正确的尺上读出此木块的长度为 cm。
四.计算题(共5小题)
26.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的时间为10时15分,当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的时间为10时45分。
(1)若以司机所戴的帽子为参照物,轿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是多大?
(3)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少时间?
27.宜昌快速公交“BRT”于2015年6月建成试运营,该项目北起夷陵客运站,南至宜昌东站,全长约24km,如图所示是宜昌首批“BRT”公交样车,根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运营车辆的各种信息。
(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多长时间?
(2)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60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2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8.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合多少m/s?
(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9.汽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汽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信号,2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该车的速度。
30.一列长20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长2.2km的大桥,共用了2min40s,则列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m/s?
五.解答题(共2小题)
31.近年来,我国多处出现雾霾天气,给人民群众生活、身体健康带来影响,雾霾天气是指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细微颗粒物,PM2.5表示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1)PM2.5在大气中的漫游是 。(选填“机械运动”或“热运动”)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两条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
32.读图,如图:用停表测量校运会上女子1500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 。
2018年沪科八上《运动的世界》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 B.月球绕地球公转
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 D.河水在河中流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机械运动的理解来作答,能够区分开机械运动和其他的运动形式。
【解答】解: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相对于地面来说飞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机械运动;
B、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地球而言月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
C、苹果由绿变红,是苹果内部发生了化学反应,苹果变熟了,但苹果的位置没有变化,不是机械运动;
D、河水在河中流,河水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我们对于机械运动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奔驰的骏马的运动 B.划过夜空的流星运动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植物开花结果
【分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A、奔驰的骏马,相对路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B、划过夜空的流星,流星相对天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C、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D、植物的开花结果,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把握住机械运动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3.《乘坐自动扶梯的礼仪规范》中提到:搭乘自动扶梯时“右侧站立,左侧急行”,这不仅是国际大都市的文明规则,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面是静止的 B.右侧站立的人是运动的
C.扶梯是运动的 D.左侧急行的人是运动的
【分析】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解:
A、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地面相对于扶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地面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右侧站立的人相对于扶梯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右侧站立的人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是不能研究扶梯自身的运动情况的;应选其他物体为参照物,才能研究扶梯的运动情况,故C错误;
D、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左侧急行的人相对于扶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左侧急行的人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托盘 C.餐桌 D.墙壁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
以地面、餐桌、墙壁为参照物,机器人与地面、餐桌、墙壁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故机器人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
以托盘为参照物,机器人与托盘的位置没有变化故机器人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5.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由30颗地球非同步卫星和5颗地球同步卫星组成。如图是三颗地球同步卫星(从地球上看,每颗好像悬挂在空中不动)轨迹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卫星1相对于卫星2是运动的
B.卫星1相对于卫星2是静止的
C.卫星1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卫星2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AB、以卫星2为参照物,卫星1与卫星2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卫星1是静止的,故A错误、B正确;
CD、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1、卫星2与地球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卫星1、卫星2都是静止的,故C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6.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的一些估测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大约为5s
B.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0m/s
C.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5cm
【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答】解:A、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比赛的成绩不可能为5s,故A不符合实际;
B、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故B不符合实际;
C、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cm,故C不符合实际;
D、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是18.5cmcm,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7.如图所示停表,其分度值为( )
A.1s B.0.5s C.0.2s D.0.1s
【分析】停表小刻度盘表示min,大刻度盘表示s,分针与秒针的示数之和是停表的读数。
【解答】解:由图可知,在中间小表盘上5min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即分度值为1min;
在周围的大表盘上5s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即分度值为1s。
故选:A。
【点评】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秒表、停表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8.在考试中,婉彤同学对考场内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试卷纸的厚度是0.005 mm
B.课桌的高度约1.4m
C.教室门的高度约2m
D.2B铅笔的长约30c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
A、一般纸张的厚度在50μm=0.05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向上伸开手臂,手指尖到地面的高度大约2m,门的高度与此数值差不多。此选项符合实际;
D、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2B铅笔的长度比此数值小一些。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9.小刚使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为12.3cm,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的
B.该结果中的“3”不是估读的
C.是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分析】①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也就是最小刻度;
②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最后一位是估读值;
③误差不可避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解:
AC、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cm,故A错误,C正确;
B、在12.3cm中,12cm是准确值,0.3cm是估读值,故B错误;
D、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10.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1)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
(2)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解答】解: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故A正确;
B、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错误;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故C正确;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 )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C.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D.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它物体运动情况
【分析】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所以选项A、B、D正确,选项C错误。
故选:AB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不大,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2.经典故事《闪闪的红星》主题歌中有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描写的是竹排随水漂流时主人公看到的景物。从运动和静止的观点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水作为参照物竹排在“游”
B.以大地作为参照物竹排在“游”
C.以大地为参照物青山在“走”
D.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在“走”
【分析】首先要确立题中的参照物,然后看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发生变化,变化则物体运动,没有变化则物体静止。
【解答】解:A、以水作为参照物竹排的相对位置不变,所以竹排是静止的,不是在“游”,故A错误;
B、以大地作为参照物竹排的相对位置在改变,所以是运动的,即在“游”,故B正确;
C、以大地为参照物青山的位置不变,所以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即青山在“走”,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则是静止的。
13.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B.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大
C.速度越大的物体,一定跑得越快
D.跑的路程越长的物体,用的时间一定越多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A、运动是物体的普遍规律,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故A正确。
B、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速度越大,但没有指明时间多少,故不能说通过的路程一定越大,故B错误。
C、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速度越大的物体,一定跑得越快,故C正确。
D、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因此跑的路程越长的物体,用的时间不一定越多,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再根据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该物体的运动情况。同时本题考查了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定义。
14.一名粗心的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他的记录数据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是m?( )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
B.一名同学的高度:1.64
C.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0.24
D.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1.35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
A、张开手掌,中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大约是20cm=0.2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比此长度小一些,应该为0.175m.此选项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5cm=1.65m左右,所以此同学的身高为1.64m.此选项符合题意;
C、一元硬币的厚度在2mm左右,一角硬币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应该为2.4mm=0.24c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5cm左右,外文字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应该是13.5cm=1.35d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点评】长度的估测,要有个比较方便的长度以进行比较。比如,张开手掌,中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大约是20cm;一般成年人把手张开,从左手的指尖到右侧肩膀的长度大约是一米。
15.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有时不能直接测量,需间接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类。
【解答】解: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这是采用化小为大的方法,故A正确;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这是采用化小为大的方法,故B正确;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车轮的周长L,这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故C正确;
D、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需要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这几类特殊的测量方法需要掌握,一定要灵活处理。
三.填空题(共10小题)
16.物理学里把物体 位置 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分析】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
【解答】解: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故答案为:位置。
【点评】本题考查了机械运动的概念,是一道识记题,比较简单。
17.物理学中把 物体位置的改变 叫做机械运动。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 参照物 。当我们说房子、树木、山脉处于静止时,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的。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迅卫星。以地球作参照物,卫星是 静止 的;如果以太阳作参照物,则卫星是 运动 的。
【分析】根据运动的概念填写,在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与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不同。
【解答】解:物理学中把 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 参照物。当我们说房子、树木、山脉处于静止时,是以 地面为参照物的。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迅卫星。以地球作参照物,卫星是 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参照物,则卫星是 运动的。
故本题答案为:物体位置的改变;参照物;地面;静止;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的概念和怎样判断运动与否。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对照,则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不同。
18.在讨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这句话所涉及物体运动相对性的内容时,认为云朵向西运动的 同学是以 月亮 为参照物;认为月亮向东运动同学是以 云朵 为参照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以月亮为参照物,云朵的位置在改变,就会感觉云朵是向西运动的;
以云朵为参照物,月亮的位置在改变,就会感觉月亮向东运动。
故答案为:月亮;云朵。
【点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
19.我们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向看向远处,感觉远处的景物跟着车一起向前运动,近处的景物则向后退去。以车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 向后运动 ,以近处景物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 静止 (两空都选填“向前运动”、“向后运动”或“静止”)。
【分析】(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1)以车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相对于车位置不断变化,向后运动;
(2)以近处景物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相对于近处景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近处景物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静止;
故答案为:向后运动;静止。
【点评】(1)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此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是近几年中考的方向。
20.我国古书的《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 相对性 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 河岸 为参照物的,“人不觉”是以 人 为参照物的。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来讲的,这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舟运动,一定选择一个和舟之间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人不觉说明人是静止的,一定选择一个和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答】解:舟行,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河岸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
人不觉,人和船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人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舟行和人不觉都是相对参照物来讲的,没有参照物,不能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这是运动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相对性;河岸;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21.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 s 。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 停表 测量时间。
【分析】根据对时间单位及常用测量工具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在运动场和实验室中,常用停表测量时间。
故答案为:s;停表。
【点评】此题考查了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属于识记性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容易解答。
22.秒表读数为 156 s。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
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2”和“3”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2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36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6s,即秒表的读数为2min36s=156s。
故答案为:156。
【点评】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秒表、停表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3.给下列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课桌的高度是80 cm ;
(2)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dm ;
(3)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为2 cm 。
【分析】长度的单位有km、m、dm、cm、mm、μm、nm.根据生活经验填上合适的单位。
【解答】解:(1)课桌的高度是80cm.如果是80m,太高了,如果是80mm太矮了,只有80cm最合适。
(2)物理课本的宽为1.85dm.如果是1.85m,太宽了,如果是1.85cm太窄了,只有1.85dm最合适。
(3)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为2cm,如果是2mm则太小了。
故答案为:(1)cm;(2)dm;(3)cm。
【点评】根据生活经验能对长度、质量进行估测。
24.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正确记录为0.8757米,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分析】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解:对于测量结果0.8757m,“5”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故答案为:1mm。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25.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就分度值而言, A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B 尺不正确。从用法正确的尺上读出此木块的长度为 2.23 cm。
【分析】①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这样的刻度尺越精密;
②刻度尺使用时,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③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可知,①A的分度值是1mm,B的分度值是2mm,所以A尺更精密;
②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所以B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
③木块的长度为2.23cm;
故答案为:A;B;2.23。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四.计算题(共5小题)
26.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的时间为10时15分,当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的时间为10时45分。
(1)若以司机所戴的帽子为参照物,轿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是多大?
(3)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1)要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变化;
(2)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再利用v=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根据v=求出从B地到达南宁的时间。
【解答】解:(1)因为出租车相对于司机所戴的帽子,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司机所戴的帽子为参照物,出租车是静止的;
(2)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45﹣10:15﹣=30min=0.5h;
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100km/h;
(3)由v=得:
从B地到达南宁的时间t′===0.7h。
答:(1)出租车相对于司机所戴的帽子,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司机所戴的帽子为参照物,出租车是静止的;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0.7h。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及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参照物的概念,能通过图象得出需要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27.宜昌快速公交“BRT”于2015年6月建成试运营,该项目北起夷陵客运站,南至宜昌东站,全长约24km,如图所示是宜昌首批“BRT”公交样车,根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运营车辆的各种信息。
(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多长时间?
(2)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60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2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分析】(1)已知路程、速度,由速度公式变形可求时间;
(2)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由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解答】解:(1)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的路程,S=24km,
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的平均速度,v=30km/h,
“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的时间,
t===0.8h;
(2)以60km/h的速度运行60s,通过的路程,S1=v1t1=60km/h×60×h=1km=1000m;
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通过的路程,S3=v3t3=50km/h×36×h=0.5km=500m;
“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v平====m/s=50km/h。
答:(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的时间是0.8h;(2)“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50km/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速度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是一道常见题。
28.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合多少m/s?
(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1)由速度计,可以直接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然后再速度换算为以m/s为单位。
(2)由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S=Vt,可以求出汽车的路程。
【解答】解:(1)由图可知,速度计的最小分度值是5km/h,由速度计可读出汽车的速度V=90km/h。
V=90km/h==25m/s。
(2)汽车的行驶时间t=30min=0.5h,则它的路程S=Vt=90km/h×0.5h=45km。
答:(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合25m/s。
(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45km。
【点评】本题考查了:汽车速度计的读数、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匀速直线的路程公式,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9.汽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汽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信号,2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该车的速度。
【分析】根据题意知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后与汽车相遇的时间,超声波单趟的路程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即为发出超声波时到汽车的距离,根据v=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汽车的速度。
【解答】解:
设汽车的速度为v,
由题意,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1s后与汽车相遇,
由v=可得,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路程与超声波的路程关系式为:
v×1s+340m/s×1s=370m,
解得:v=30m/s。
答:汽车的速度为30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找出超声波传播距离、汽车通过路程的关系。
30.一列长20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长2.2km的大桥,共用了2min40s,则列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m/s?
【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火车长的和,又知道火车行驶的时间,根据v=求出列车的行驶速度。
【解答】解:火车通过大桥的路程:
s=L车+L桥=200m+2.2×103m=2400m,
火车行驶的时间:
t=2min40s=2×60s+40s=160s,
列车的行驶速度:
v===15m/s。
答: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5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火车过程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五.解答题(共2小题)
31.近年来,我国多处出现雾霾天气,给人民群众生活、身体健康带来影响,雾霾天气是指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细微颗粒物,PM2.5表示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1)PM2.5在大气中的漫游是 机械运动 。(选填“机械运动”或“热运动”)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两条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
【分析】(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并且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的这种运动又叫做分子热运动;
(2)根据题干中雾霾天气的形成提出改善的措施。
【解答】解:(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
(2)在日常生活中,绿色出行、减小汽车尾气排放,禁止焚烧秸秆,都可以改善雾霾天气。
故答案为:(1)机械运动;(2)绿色出行,减小汽车尾气排放;禁止焚烧秸秆。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有关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要充分看清解答该题所用到的题中信息即可正确解答。
32.读图,如图:用停表测量校运会上女子1500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 5min10s 。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0min中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5s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1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10s。
故答案为:5min10s。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秒表,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