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沪科八上物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面所做的探究活动与结论不匹配的是( )
A.活动:说话声把要上钩的鱼吓跑,探究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B.活动:手影游戏,探究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C.活动: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探究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
D.活动:太阳光通过红色玻璃后,看到了红光。探究结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反射色光决定的。
2.用滴管分别将同一环境中的水和酒精滴在手上,感觉酒精要比水更凉一些,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小明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致冷作用要比水明显。随后,他在两只相同烧杯中分别倒入适量水和酒精,用相同的电子温度计分别测环境温度t1、水的温度t2和酒精的温度t3,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t3,由此,他( )
A.只能验证猜想1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3.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
A.提出问题 B.制定实验方案
C.建立猜想和假设 D.获取事实与证据
4.在科学探究中,“交流与合作”这一环节应该( )
A.尽量回避这一环节,资料保密
B.大力提倡资源共享
C.可有可无,不影响探究
D.有困难时才交流
5.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①研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②研究利用杠杆是否省力时,不计杠杆质量;③学习内能时,用运动的小球具有动能来类比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④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6.下列事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2)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4)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A.(1)与(3) B.(2)与(4) C.(2)与(3) D.(1)与(4)
7.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经常用到“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类比法”等物理方法,下面几个实例中,应用了“等效替代法”是( )
A.研究电阻引入“总电阻”概念
B.研究磁场利用磁感线描述
C.探究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D.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比较
8.研究科学问题时经常用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就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理而得出结论,研究以下问题的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的是( )
A.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B.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C.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D.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9.下列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实验科学 B.牛顿﹣﹣电学规律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玻尔﹣﹣量子理论
10.下列问题中,属于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
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听
B.恶劣天气是否会影响交通
C.是否应该鼓励市民乘会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水蒸发得快慢与其温度是否有关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球和弹性很好的轻质橡皮筋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与探究:让一系于橡皮筋一端的小球从某悬挂点O的正下方P点由静止释放如图甲所示,整个下落过程中,橡皮筋所受弹力F与小球下落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小球下落的速度v与下落高度h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已知该轻质橡皮筋每受到0.1N的拉力就伸长1cm,经测量小球从P点下落到A、B、C三点的距离分别为:ha=0.4m,hb=0.5m,hc=0.7m。(不计空气阻力)
(1)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小球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2)当橡皮筋的伸长量最大时,小球的速度为 (选填“va”、“vb”或“0”),此时,小球处于 状态(选填“平衡”或“非平衡”);
(3)实验中所用小球的重力为 N.
1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纸锥竖直下落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质量、形状不同的纸锥进行竖直下落实验,并用闪光照相机记录不同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已知图(a)、(b)中,纸锥的质量相同,形状不同,(b)中纸锥的锥头更尖。图8(b)、(c)中,纸锥的形状相同,质量不同,(c)中纸锥质量较大。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
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中的(a)与(b),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②分析比较图8中的(b)与(c),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13.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发现:“教堂上的吊灯因风吹不停摆动,但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在物理学中叫做“摆的等时性”,各种机械摆钟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
后来,伽利略把不同质量的铁块系在绳端做摆锤进行试验;他发现,只要用同一根摆绳,摆动一次的时间并不受摆锤质量的影响。随后伽利略又想,如果将绳缩短,会不会摆动得快一些?于是他用相同的摆锤,用不同的绳长做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推测是对的。他当时得出了结论:“摆绳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称为周期)就越长”。
(1)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高度越高,铁块运动到最底端时速度越 ;
(2)在研究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 相同;
(3)夏天天气炎热,钟摆的摆杆容易因为热胀冷缩而变长,这样会导致时钟变 (选填“快”或“慢”)。
14.交通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认真观察,发现为提醒司机朋友,在道路旁边设置了“雨(雪)天路滑,减速慢行”的温馨警示牌。
(1)请你就上面的提示提出一个科学探究的问题 ;
(2)为探究上述问题,在设计实施方案时,你认为要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15.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除了控制变量以外,还用小灯泡的亮暗来间接的反应电阻阻值的大小,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理想实验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
16.在物理实验中,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模型法”“归纳法”等。研究电阻的串、并联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主要采用了 ;用“水压”类比“电压”,主要采用了 ;列举一种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物理学事例 。
17.在学习初中物理时,我们经历了“①探究摆的等时性;②惯性定律的获得;③速度概念的形成;④力的合成”等科学探究过程,其中,主要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是 ;运用“等效替代法”研究的是 ;运用“科学推理法”研究的是 (均选填序号)。
18.如图所示的电路,AB和CD均为镍铬合金线。闭合开关后,通过观察电流大小可以比较出合金线电阻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叫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19.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 、相互作用和 的自然科学。
20.2017年6月18日,一辆“黑科技”满满的京东无人配送车,顺利完成了全球首单无人机器人配送。如图,该配送车有四个宽大的轮胎,轮胎上有宽大的花纹,工作人员把货物放入配送箱后,无人配送车根据目的地自动完成合理的配送路线。在行进过程中它能避开车辆,绕开障碍物,到达目的地后,它就会向用户发送短信,通知收货。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验证码或者人脸识别收货。请参考示例,写出与无人配送车相关的物理现象并作出正确的解释。
示例:物理现象:配送车启动发动机向前行驶物理知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理现象: ;物理知识: 。
三.计算题(共5小题)
21.在家庭电路用电高峰时,电灯会暗下来,这是由于电灯两端电压降低的缘故,李芳同学为了测出这时家庭电路的实际电压,从家里寻找到一块电子表和一块额定电压为U1伏、额定功率为P1的电烙铁,并从她家电能表的铭牌上知道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n转,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请你利用上述器材帮助李芳设计实验,要求:
(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2)写出实际电压U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22.小林和小徐通过实验研究将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对水平桌面压力的变化情况。如图18所示,他们将重力分别为30牛、40牛的甲、乙两个柱形物体,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渐浸入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他们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测得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桌,并根据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物体所受浮力F浮,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实验序号 F(N) F浮(N) F桌(N)
1 20 10 60
2 16 14 64
3 12 18 68
4 8 22 72
5 4 22 76
表二 物体乙的重为40N
实验序号 F(N) F浮(N) F桌(N)
6 30 10 60
7 25 15 65
8 18 22 72
9 10 30 80
10 8 30
①小林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后得出结论:不同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液体中时,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对桌面压力相同。
②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5与8的数据与小林得出结论不符的原因 。
③小徐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或6、7、8、9)F桌变化量与F浮变化量的关系后得出初步结论: 。
④进一步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得实验序号10的F桌的大小为 牛。
23.科学研究表明:金属杆受到拉力会伸长,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现有一金属杆L,长为2.5m,横截面积为0.8cm2,实际使用时要求金属杆受到拉力后的伸长不超过0.4cm。由于直接对这一金属杆测试有困难,故选用同种材料制成的样品进行测试,测试时样品所受的拉力始终为1000N.通过测试取得数据如下:
长度l(m) 横截面积S(cm2 ) 伸长△l(cm)
1 0.05 0.16
2 0.05 0.32
1 0.10 0.08
4 0.10 0.32
4 0.20 0.16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样品进行测试时,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这样设计主要是运用了
A.模型法 B.类比法 C.分类法 D.放大法
(2)金属杆L在测试时,受到1000N拉力后的伸长的长度为 cm。
(3)金属杆L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为 N。
24.由于流体的粘滞性,使得在流体中运动的物体要受到流体阻力,在一般情况下,半径为R的小球以速度v运动时,所受的流体阻力可用公式f=4πgηRv表示。
(1)小球在流体中运动时,速度越大,受到的阻力 。
(2)密度为ρ、半径为R的小球在密度为ρ0、粘滞系数为η的液体中(足够深)由静止自由下落时的v﹣t图象如图所示,请推导出速度vr的数学表达式:vr= 。(球的体积公式V=πR3)
25.演绎式探究﹣研究机械能守恒与平抛运动:
(1)如图甲,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度为h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为v.此过程机械能守恒,关系式mgh=mv2成立,则一个物体从高0.2m的光滑斜面顶端自由下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 m/s。
如图乙,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阻力),物体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r=v0t,在竖直方向下落得高度y=gt2,则y与t2的关系可用丙图中的图线 表示。
(2)如图丁所示,小球沿长度为l的光滑斜面AB由静止自由滑下,经过高度为h的光滑桌面BC后做平抛运动,撞到前方挡板的D点,桌边到挡板的距离为s,D点到地面的高度为d,请推理证明d=h﹣.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6.两个杯子分别盛有浓盐水和纯水,不能用嘴尝,请设计区分哪杯是浓盐水,哪杯是纯水的方法。(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自选器材,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7.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
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 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
(2)请你提出一个文中例子之外的可探究科学问题: 。
2018年沪科八上物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面所做的探究活动与结论不匹配的是( )
A.活动:说话声把要上钩的鱼吓跑,探究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B.活动:手影游戏,探究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C.活动: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探究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
D.活动:太阳光通过红色玻璃后,看到了红光。探究结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反射色光决定的。
【分析】(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2)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
(3)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4)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解:A、钓鱼时,不能说话,因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把鱼吓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所以手影游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太阳光通过红色玻璃后,看到了红光,说明了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进行探究活动时,根据实验现象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用滴管分别将同一环境中的水和酒精滴在手上,感觉酒精要比水更凉一些,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小明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致冷作用要比水明显。随后,他在两只相同烧杯中分别倒入适量水和酒精,用相同的电子温度计分别测环境温度t1、水的温度t2和酒精的温度t3,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t3,由此,他( )
A.只能验证猜想1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分析】根据实际测量的解决判断是否能够验证猜想1;要验证猜想2,则不应受前者的影响,注意控制变量。
【解答】解:环境温度t1、水的温度t2和酒精的温度t3,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t3,所以可以验证猜想一;
若要验证猜想二,可把温度计在酒精和水中蘸一下取出,观察相同时间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t3,说明酒精蒸发吸热致冷作用要比水明显,故可以证明猜想二,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猜想,手臂感觉凉,可能有两个因素,所以在进行探究时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此题很容易出错误。
3.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
A.提出问题 B.制定实验方案
C.建立猜想和假设 D.获取事实与证据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解: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建立猜测和假设。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难度不大。
4.在科学探究中,“交流与合作”这一环节应该( )
A.尽量回避这一环节,资料保密
B.大力提倡资源共享
C.可有可无,不影响探究
D.有困难时才交流
【分析】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七个步骤。
【解答】解:“交流合作”环节是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环节,对探究过程进行再认识,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也能做到资源共享,应大力提倡。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是最常见的实验,要明确探究实验的七个步骤,并根据探究步骤进行实验,探究不一定是七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5.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①研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②研究利用杠杆是否省力时,不计杠杆质量;③学习内能时,用运动的小球具有动能来类比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④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分析】对每个物理实验进行分析,明确各自采用的研究方法,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①研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采用的是类比法;
②研究利用杠杆是否省力时,不计杠杆质量,用到了理想化实验法;
③学习内能时,用运动的小球具有动能来类比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用到了类比法;
④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综上分析:方法相同的是①和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种类区分,注意在初中物理中灵活应用这些研究方法。
6.下列事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2)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4)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A.(1)与(3) B.(2)与(4) C.(2)与(3) D.(1)与(4)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各物理量的研究方法,如“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
【解答】解:(1)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时,需要保持液体密度(或深度)一定,探究深度(或密度)对压强的影响。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
(3)一个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与两个电阻在电路中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即两个电阻可以代替一个电阻或一个电阻可以代替两个电阻。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4)物体质量大小与物质密度和物体体积都有关系,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必须保持密度不变。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同的是(1)(4)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悉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识别和应用。
7.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经常用到“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类比法”等物理方法,下面几个实例中,应用了“等效替代法”是( )
A.研究电阻引入“总电阻”概念
B.研究磁场利用磁感线描述
C.探究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D.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比较
【分析】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解答】解:A、串并联电路中多个电阻共同使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电阻单独使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A符合题意;
B、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采用的是模型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压强和压力及受力面积都有关系。研究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需要保持一个物理量不变,改变另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研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采用的是类比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不同物理研究方法在不同物理探究过程中的应用,属于基本方法的考查。
8.研究科学问题时经常用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就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理而得出结论,研究以下问题的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的是( )
A.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B.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C.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D.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分析】有不少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在大量可靠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又称理想实验法。
【解答】解:A、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需要多次改变物距,观察成像位置及成像特点,采取的物理学方法是归纳法。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过程中随着玻璃钟罩中空气的减少,我们听到的闹钟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到:如果玻璃钟罩中是真空状态,声音将无法传播,所以该实验主要是利用了实验推理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故B符合题意;
C、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需要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过程反射光线的位置及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采用的物理方法是归纳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都有关系,因可变因素较多,采取的是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先了解推理法的运用过程,然后逐个实验进行回忆,寻找其相似性。
9.下列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实验科学 B.牛顿﹣﹣电学规律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玻尔﹣﹣量子理论
【分析】根据物理学常识分析答题。
【解答】解:A、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只是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奠定基础,没有揭示出自然界运行的总体规律,没有形成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故A对应正确;
B、牛顿发现了力学的三定律,故B对应不正确;
C、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相对论,故C对应正确;
D、玻尔把量子理论引入原子模型,提出了轨道量子化观点,故D对应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常识,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0.下列问题中,属于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
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听
B.恶劣天气是否会影响交通
C.是否应该鼓励市民乘会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水蒸发得快慢与其温度是否有关
【分析】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A、由于知识层次、个人喜好和欣赏习惯不同,很难确定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听,故不属于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B、恶劣天气一定会对交通造成严重的影响,故结论是肯定的,所以可探究性不大,故B不符合题意;
C、鼓励市民乘会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轻交通压力,有助于节能减排,故结论是肯定的,所以可探究性不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取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水,放在表面积相同的容器中,保持水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可以研究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从实际的角度能选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球和弹性很好的轻质橡皮筋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与探究:让一系于橡皮筋一端的小球从某悬挂点O的正下方P点由静止释放如图甲所示,整个下落过程中,橡皮筋所受弹力F与小球下落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小球下落的速度v与下落高度h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已知该轻质橡皮筋每受到0.1N的拉力就伸长1cm,经测量小球从P点下落到A、B、C三点的距离分别为:ha=0.4m,hb=0.5m,hc=0.7m。(不计空气阻力)
(1)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小球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先变大后变小 。
(2)当橡皮筋的伸长量最大时,小球的速度为 0 (选填“va”、“vb”或“0”),此时,小球处于 非平衡 状态(选填“平衡”或“非平衡”);
(3)实验中所用小球的重力为 1 N.
【分析】(1)分析橡皮筋在拉伸过程中小球所受力情况,由此分析判断其速度变化;
(2)小球下落中橡皮筋拉伸量最大时,小球速度为0,而后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
(3)当重力等于弹力时,小球的速度是最大的,根据最大速度时的弹力求解。
【解答】解:(1)小球在下落的过程中,橡皮筋逐渐发生弹簧形变,橡皮筋力由小变大,当重力大于弹力时小球受合力向下,小球加速下落;
当弹力等于重力时,小球受到合力为0,速度达到最大;
当弹力大于小球重力时,合力向上,小球开始做减速运动。
由此可知小球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
(2)小球下落中,当弹力大于重力后减速下落,当橡皮筋伸长量最大时,小球速度减小为0,小球受力不平衡,所以处于非平衡状态;由于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小球会向上运动;
(3)由图可知,在hB处时小球的速度是最大的,重力等于弹力;此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为hB=0.1m,橡皮筋每受到0.1N的拉力就伸长1cm,则弹力为F=×0.1N=1N;所以小球的重力为1N。
故答案为:(1)先变大后变小;(2)0;非平衡;(3)1。
【点评】此题是一道信息题,题目中给出一个新的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结合信息解决问题。考查了学生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1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纸锥竖直下落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质量、形状不同的纸锥进行竖直下落实验,并用闪光照相机记录不同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已知图(a)、(b)中,纸锥的质量相同,形状不同,(b)中纸锥的锥头更尖。图8(b)、(c)中,纸锥的形状相同,质量不同,(c)中纸锥质量较大。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
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中的(a)与(b),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质量相同、形状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时,锥头越尖,下落时间越短 ;
②分析比较图8中的(b)与(c),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质量不同、形状相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时,质量越大,下落时间越短 。
【分析】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得到一个像,由图可知,纸锥(a)、(b)、(c)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根据三个纸锥在相同的曝光时间内运动距离的关系,由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解答】解:①分析比较图中的(a)与(b),纸锥的质量相同,形状不同,在相同的时间,(b)中纸锥的锥头更尖下落时间更短,由控制变量法可得,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质量相同、形状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时,锥头越尖,下落时间越短;
②分析比较图中的(b)与(c),纸锥的形状相同,质量不同,(c)中纸锥质量较大,在相同的时间,(c)中纸锥的质量更大下落时间更短,由控制变量法可得,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质量不同、形状相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时,质量越大,下落时间越短。
故答案为:①质量相同、形状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时,锥头越尖,下落时间越短;②质量不同、形状相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时,质量越大,下落时间越短。
【点评】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考查了运动快慢的比较,以及如何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等,对我们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13.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发现:“教堂上的吊灯因风吹不停摆动,但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在物理学中叫做“摆的等时性”,各种机械摆钟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
后来,伽利略把不同质量的铁块系在绳端做摆锤进行试验;他发现,只要用同一根摆绳,摆动一次的时间并不受摆锤质量的影响。随后伽利略又想,如果将绳缩短,会不会摆动得快一些?于是他用相同的摆锤,用不同的绳长做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推测是对的。他当时得出了结论:“摆绳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称为周期)就越长”。
(1)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高度越高,铁块运动到最底端时速度越 大 ;
(2)在研究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 摆长 相同;
(3)夏天天气炎热,钟摆的摆杆容易因为热胀冷缩而变长,这样会导致时钟变 慢 (选填“快”或“慢”)。
【分析】(1)根据影响重力势能大小和动能大小因素及机械能的转化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3)根据“摆绳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称为周期)就越长”分析。
【解答】解:(1)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高度越高,铁块的重力势能越大,铁块下摆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运动到最底端时动能最大,速度越大;
(2)由题意知,摆绳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称为周期)就越长,即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长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摆长相同;
(3)根据伽利略的结论:摆绳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称为周期)就越长摆长越长,夏天天气炎热,钟摆的摆杆容易因为热胀冷缩而变长,这样会导致时钟变变慢。
故答案为:(1)大;(2)摆长;(3)慢。
【点评】本题考查机械能的转化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和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交通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认真观察,发现为提醒司机朋友,在道路旁边设置了“雨(雪)天路滑,减速慢行”的温馨警示牌。
(1)请你就上面的提示提出一个科学探究的问题 湿的路面上的摩擦力是否比干的路面上的摩擦力小 ;
(2)为探究上述问题,在设计实施方案时,你认为要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选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分析】雨(雪)天路滑,减速慢行,说明路面的摩擦力较小,而影响路面的摩擦大小可能有多种因素,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
(1)雨(雪)天路滑,说明在雨雪天气时路面的摩擦力比较小,难以刹车,由此可以提出的科学探究问题:
湿的路面上的摩擦力是否比干的路面上的摩擦力小;
(2)路面摩擦力大小可能与路面的路面的干湿程度、光滑程度、路面受到压力等多个因素有关,所以如果要探究路面摩擦力大小与路面的干湿程度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湿的路面上的摩擦力是否比干的路面上的摩擦力小;(2)控制变量法。
【点评】本题考查对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注意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15.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除了控制变量以外,还用小灯泡的亮暗来间接的反应电阻阻值的大小,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转换法 。(“理想实验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越小,但电阻大小不能直接观察。“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通过小灯泡的亮暗间接得知接入电阻丝的阻值大小,应用了转换法。
故答案为:转换法。
【点评】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是物理探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正确选择,科学运用。
16.在物理实验中,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模型法”“归纳法”等。研究电阻的串、并联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主要采用了 等效替代法 ;用“水压”类比“电压”,主要采用了 类比法 ;列举一种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物理学事例 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需要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压力 。
【分析】①“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等效的、容易的、易处理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②“类比法”是指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上的相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
③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研究电阻的串、并联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主要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用“水压”类比“电压”,主要采用了类比法;
在物理探究实验中,较多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如: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需要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压力;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改变接触面积大小;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速度不变,改变质量;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改变电阻大小,等等。
故答案为: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需要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压力。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常见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研究结论正确的前提。
17.在学习初中物理时,我们经历了“①探究摆的等时性;②惯性定律的获得;③速度概念的形成;④力的合成”等科学探究过程,其中,主要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是 ①③ ;运用“等效替代法”研究的是 ④ ;运用“科学推理法”研究的是 ② (均选填序号)。
【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3)物理学中,常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叫科学推理法。
【解答】解:
①单摆运动的周期可能与摆的质量、摆线的长度有关,在研究单摆的运动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的,采用了科学推理法;
③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引入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程度,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④力的合成中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为:①③;④;②。
【点评】“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是初中物理涉及到的主要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识别和应用。
18.如图所示的电路,AB和CD均为镍铬合金线。闭合开关后,通过观察电流大小可以比较出合金线电阻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叫 转换法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导体的电阻大小不能直接观察,但通过观察电流大小可以比较出合金线电阻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故答案为:转换法。
【点评】此题考查了转换法的应用。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最常用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识别和应用。
19.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 物质 、相互作用和 运动规律 的自然科学。
【分析】根据物理学的研究的对象进行解答。
【解答】解: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故答案为:物质;运动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一道基础题目。
20.2017年6月18日,一辆“黑科技”满满的京东无人配送车,顺利完成了全球首单无人机器人配送。如图,该配送车有四个宽大的轮胎,轮胎上有宽大的花纹,工作人员把货物放入配送箱后,无人配送车根据目的地自动完成合理的配送路线。在行进过程中它能避开车辆,绕开障碍物,到达目的地后,它就会向用户发送短信,通知收货。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验证码或者人脸识别收货。请参考示例,写出与无人配送车相关的物理现象并作出正确的解释。
示例:物理现象:配送车启动发动机向前行驶物理知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理现象: 该配送车有四个宽大的轮胎 ;物理知识: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
【分析】认真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确定有关的物理现象,然后明确对应的物理知识。
【解答】解:物理现象:该配送车有四个宽大的轮胎;物理知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物理现象:轮胎上有宽大的花纹;在压力一定时,增大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物理现象:到达目的地后,它就会向用户发送短信,通知收货;物理知识:电磁波可以传递无线信息。
故答案为:该配送车有四个宽大的轮胎;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点评】本题是一道答案开放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三.计算题(共5小题)
21.在家庭电路用电高峰时,电灯会暗下来,这是由于电灯两端电压降低的缘故,李芳同学为了测出这时家庭电路的实际电压,从家里寻找到一块电子表和一块额定电压为U1伏、额定功率为P1的电烙铁,并从她家电能表的铭牌上知道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n转,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请你利用上述器材帮助李芳设计实验,要求:
(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2)写出实际电压U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分析】由电烙铁的铭牌可知电烙铁的额定电压为U1、额定功率为P1,则利用P=求电烙铁的电阻;
由电度表的铭牌可知,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度表的转盘转n转。
只把电烙铁接在电路里,断开其它所有用电器,用手表记下电度表盘转N周所用的时间t,求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利用P=求用电器的实际功率,进而求实际电压。
【解答】答:
(1)只把电烙铁接在电路里,断开其它所有用电器,用电子表记下电能表盘转N周所用的时间t秒;
(2)由电烙铁的铭牌可知电烙铁的额定电压为U1(V),额定功率为P1(W),则电烙铁的电阻:
R=(Ω);
由电能表的铭牌可知,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n转,即n转/kW?h,
电烙铁消耗的电能:
W=kW?h=,
电烙铁的实际功率:
P===;
由P=可得实际电压:
U===(V)。
【点评】本题考查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理解电能表的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和灯泡铭牌上数字的物理意义。
22.小林和小徐通过实验研究将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对水平桌面压力的变化情况。如图18所示,他们将重力分别为30牛、40牛的甲、乙两个柱形物体,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渐浸入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他们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测得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桌,并根据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物体所受浮力F浮,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实验序号 F(N) F浮(N) F桌(N)
1 20 10 60
2 16 14 64
3 12 18 68
4 8 22 72
5 4 22 76
表二 物体乙的重为40N
实验序号 F(N) F浮(N) F桌(N)
6 30 10 60
7 25 15 65
8 18 22 72
9 10 30 80
10 8 30
①小林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6或4、8 后得出结论:不同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液体中时,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对桌面压力相同。
②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5与8的数据与小林得出结论不符的原因 容器底对物体有向上的支持力 。
③小徐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或6、7、8、9)F桌变化量与F浮变化量的关系后得出初步结论: 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F桌的变化量等于F浮的变化量 。
④进一步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得实验序号10的F桌的大小为 82 牛。
【分析】(1)分析表中数据找出“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对桌面压力相同”对应的数据;
(2)若物体与容器底接触,除受浮力作用外,还受容器底的支持力,此时拉力会减小
(3)分析实验序号1、2、3、4或6、7、8、9中柱形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桌面受到的压力关系得出结论;
(4)实验序号1~5或76~10数据可得,同一物体浸入液体中,测力计示数F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桌之和是相同的。
【解答】解:①由表中数据1与6或4与8可知,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对桌面压力相同;
②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5与8的数据,物体接触到了容器底,同时又受到了容器底的支持力,故与小林得出结论不符;
③分析实验序号1、2、3、4或6、7、8、9可知,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F桌的变化量等于F浮的变化量;
④进一步分析实验序号1~5或76~10数据可得,同一物体浸入液体中,测力计示数F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桌之和是相同的,
故当测力计示数F为8N时,F桌的大小为90N﹣8N=82N。
故答案为:①1、6或4、8;②容器底对物体有向上的支持力;③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F桌的变化量等于F浮的变化量;④82。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桌面受到的压力关系的实验,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注重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3.科学研究表明:金属杆受到拉力会伸长,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现有一金属杆L,长为2.5m,横截面积为0.8cm2,实际使用时要求金属杆受到拉力后的伸长不超过0.4cm。由于直接对这一金属杆测试有困难,故选用同种材料制成的样品进行测试,测试时样品所受的拉力始终为1000N.通过测试取得数据如下:
长度l(m) 横截面积S(cm2 ) 伸长△l(cm)
1 0.05 0.16
2 0.05 0.32
1 0.10 0.08
4 0.10 0.32
4 0.20 0.16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样品进行测试时,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这样设计主要是运用了 D
A.模型法 B.类比法 C.分类法 D.放大法
(2)金属杆L在测试时,受到1000N拉力后的伸长的长度为 0.025 cm。
(3)金属杆L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为 16000 N。
【分析】(1)通过金属棒长度的变化,带动指针偏转,将微小的伸长量放大;
(2)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金属杆伸长量与长度、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然后求出金属杆的伸长的长度;
(3)根据金属杆承受拉力的表达式,把杆A的数据代入公式即可求出最大拉力。
【解答】解:(1)当外力拉动金属棒时,金属棒伸长,同时带动指针转动;金属棒移动较短的距离,由于指针较长,指针在刻度盘上显示移动较大的刻度,故这是一种放大法,故选D。
(2)由题意可知,金属杆受到拉力会伸长,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l与它所受到的拉力F成正比;
由表中实验序号为1、3或2、5的实验数据可知,金属杆的伸长量△l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
由表中实验序号为1、4或2、3的实验数据可知,金属杆的伸长量△l与金属杆的长度l成正比;
长度为1m,横截面积为0.1cm2的金属杆受到1000N拉力时伸长的距离为0.08cm;则
长为2.5m,横截面积为0.8cm2的金属杆受到1000N拉力时伸长的距离为s==0.025cm;
(3)由(2)可知,金属杆受到拉力会伸长,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并且金属杆伸长的长度还跟金属杆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金属杆伸长的长度与金属杆的长度成正比,与金属杆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因此可设:△L=k;将金属杆L的参数和试题表格中的一组数据代入表达式可得:
0.16cm=k①;
0.4cm=k②;
则得: =,解得F=16000N。
故答案为:(1)D;(2)0.025;(3)16000。
【点评】本题通过提供信息,考查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会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结论,会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24.由于流体的粘滞性,使得在流体中运动的物体要受到流体阻力,在一般情况下,半径为R的小球以速度v运动时,所受的流体阻力可用公式f=4πgηRv表示。
(1)小球在流体中运动时,速度越大,受到的阻力 越大 。
(2)密度为ρ、半径为R的小球在密度为ρ0、粘滞系数为η的液体中(足够深)由静止自由下落时的v﹣t图象如图所示,请推导出速度vr的数学表达式:vr= 。(球的体积公式V=πR3)
【分析】(1)根据公式f=4πgηRv分析阻力f与速度v的关系;
(2)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它在流体中下落受到重力、浮力和阻力的作用。由图形分析可知,当小球速度达到vr时便匀速下落,处于平衡状态,G=F浮+f.将数据代入公式化简即可。
【解答】解:
(1)由公式f=4πgηRv可以看出,小球所受流体的阻力f与小球的速度v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小球速度越大,所受阻力越大。
(2)小球在流体中下落时受重力、浮力和阻力的作用。
小球受到的重力:G=mg=ρVg=πR3ρg,
小球所受浮力:F浮=ρ0Vg=πR3ρ0g,
小球所受流体阻力:f=4πgηRv,
由图象可知,当小球速度达到vr时便匀速下落,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小球所受合力为零,则G=F浮+f。
即:πR3ρg=πR3ρ0g+4πgηRvr,
化简可得:vr=。
故答案为:(1)越大;(2)。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密度公式、阿基米德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的应用,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能解决问题是关键。
25.演绎式探究﹣研究机械能守恒与平抛运动:
(1)如图甲,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度为h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为v.此过程机械能守恒,关系式mgh=mv2成立,则一个物体从高0.2m的光滑斜面顶端自由下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 2 m/s。
如图乙,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阻力),物体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r=v0t,在竖直方向下落得高度y=gt2,则y与t2的关系可用丙图中的图线 b 表示。
(2)如图丁所示,小球沿长度为l的光滑斜面AB由静止自由滑下,经过高度为h的光滑桌面BC后做平抛运动,撞到前方挡板的D点,桌边到挡板的距离为s,D点到地面的高度为d,请推理证明d=h﹣.
【分析】(1)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将条件代入求出物体到达底端的速度;
由平抛运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r=v0t求出运动时间,代入在竖直方向下落得高度y=gt2,得出y与r的关系式,分析选出曲线图;
(2)根据机械能守恒求得C点的速度,再利用平抛运动原理公式推理证明。
【解答】解:(1)因为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度为h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为v,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所以
mgh=mv2,将h=0.2m,g=10m/s2代入求解的v=2m/s;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阻力),物体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r=v0t,
运动时间为t=,
在竖直方向下落得高度y=gt2=g()2=g,
因此,下落高度y与水平移动距离r的2次方成正比,由此可以判断曲线为b;
(2)如图丁所示,小球沿长度为l的光滑斜面AB由静止自由滑下,则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mgh=mv2
mglsinθ=mvB2=mvC2,
所以vC2=2glsinθ,
又小球从C点开始做平抛运动,
所以s=vct
h﹣d=gt2
d=h﹣gt2=h﹣g=h﹣g=h﹣。
故答案为:(1)2;b;
(2)推理过程如上。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对于平抛运动原理的掌握。熟悉平抛运动的公式是解题关键。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6.两个杯子分别盛有浓盐水和纯水,不能用嘴尝,请设计区分哪杯是浓盐水,哪杯是纯水的方法。(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自选器材,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分析】(1)根据盐水的密度大于纯水的密度,相同体积的盐水和纯水,盐水的质量大。
(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物体的体积,二是液体的密度。如果是同一物体浸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不同,所受浮力也不同。
【解答】答:(1)用相同的杯子装相同体积的盐水和纯水(使用量筒)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下沉那一边,烧杯里装的是盐水(盐水的密度较大);
(2)由F浮=ρ液gV排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所受的浮力与ρ液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浸没在盐水和水中的示数,F浮=G﹣F示,示数小的,受到的浮力大,是盐水。
【点评】称重法测浮力的应用非常广泛,本题中的做法就是一例,还有探究浮力与v排的关系、与物体形状的关系等。鉴别物质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灵活运用。
27.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
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 自变量 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
(2)请你提出一个文中例子之外的可探究科学问题: 液体温度对蒸发快慢有影响吗? 。
【分析】(1)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完成填空;
(2)根据对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常见陈述方式提出问题。
【解答】解:(1)由“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可知,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
(2)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
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液体温度对蒸发快慢有影响吗?
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水的深度,物体受到的压强增大吗?
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摆的周期与摆的质量有关吗?
故答案为:(1)自变量;(2)液体温度对蒸发快慢有影响吗?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科学探究问题提出方式的了解。一定程度上说,提出一个科学的问题,其意义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