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沪科八上物理《声的世界》单元测试(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沪科八上物理《声的世界》单元测试(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1-17 19: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沪科八上物理《声的世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2.我国的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盛已乘坐着宇宙飞船“神舟6号”邀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
4.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由下述物质传播的(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5.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 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6.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7.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8.拿一张硬片让它快些从一只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只木梳上慢一点划过,且力度相同,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三者都不同
9.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
10.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这壮观的场面由同步通讯卫星通过电磁波传递到全国各地。
12.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   发现昆虫。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不能传声。

13.在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中,终点记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的成绩为14s,则该名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   s.我们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是靠   传来的。(V声=340m/s)
14.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   次敲击声。
15.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16.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   ,“三日不绝”指   。
17.人在山崖前喊叫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用了1.5s,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喊话人   米远。(当时空气温度为15℃)
18.人耳由   、   、   三部分组成。
19.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   Hz,人耳   (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   次。
20.“星光大道”比赛现场,一歌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歌唱演员演唱时,若某个观众距离歌手17m远,则歌声传到他那里需要   s.(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三.计算题(共5小题)
21.有一根钢轨长1040m,甲同学在钢轨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用耳朵贴在钢管上的另一端听,若乙听到两次响声,已知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求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设当时气温是15℃)
22.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23.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1)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
(2)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并判断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24.小虎乘坐着一艘速度为1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5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多少;
(2)汽艇匀速行驶0.4km所花的时间是多少;
(3)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多远。
25.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6.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泡沫球的作用是   加大敲打的力度发现泡沫球弹起的更高,响度会   (增大或减少)说明了   。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将   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27.如图,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推理/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为   。




2018年沪科八上物理《声的世界》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能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响度大小、是否有介质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
(3)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振动的频率范围如果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人也听不到声音。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故C正确;
D、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涉及的一些物理情景模糊性较强,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2.我国的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盛已乘坐着宇宙飞船“神舟6号”邀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传播需要媒介,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飞船内有空气,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是真空,所以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
【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飞行;
(4)辨别声音利用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
【解答】解:
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都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A正确;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演奏吉他时是琴弦振动发声,故B正确;
C、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来探测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C错误;
D、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速、声音的特征等知识点,属于基础类问题,难度不大。
4.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由下述物质传播的(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传播。
【解答】解: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3次声音,
第一次是在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故选:B。
【点评】要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5.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 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分析】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门窗关闭,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
桌椅表面粗糙不平吸收声音,减小响度。
【解答】解:教室的长与宽约8m左右,在空教室讲话时,声音经墙壁反射回仅需0.04s左右,当回声比原声到达耳内的时间差低于0.1s时,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这就是空教室内讲话声特别响的原因;开着窗声音会传出室外减小响度,教室内放有桌椅,声音传播过程中会桌椅等物质吸收,使声音能量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有回声,也因能量变小而使声音变弱。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在学习声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们从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入手。
6.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分析】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s=vt计算距离。
【解答】解:根据v=变形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30s>0.16s>0.14s,所以SA=SC=SE>SB>SD,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主要考查了回声定位的应用,知道回声测距是声波往返两次的路程。
7.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解:
A、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因为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只有频率在这一范围内,且响度达到0dB以上的声音,人耳才可以听到,故A错误;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故B正确;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频率低于20Hz,而不是因为响度太小,故C错误;
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产生以及空气中的声速等,属声学综合题。
8.拿一张硬片让它快些从一只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只木梳上慢一点划过,且力度相同,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三者都不同
【分析】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频率越快音调越高。硬纸片快一些和慢一些从木梳划过,木梳齿的振动快慢发生变化。
【解答】解:A、硬纸片快一些和慢一些从木梳划过,力度相同,木梳齿的振幅不变,响度不变。故A说法不正确。
B、用硬纸片从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时,梳齿振动的快,发出声音的音调高;当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时,梳齿振动的慢,发出声音的音调低。故B说法正确。
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硬纸片快一些和慢一些从木梳划过,它的音色没变。故C说法不正确。
D、由A、B、C分析可知,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特征的辨别,要结合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分析。
9.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用硬纸片从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时,梳齿振动的快,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当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时,梳齿振动的慢,发出声音的音调低;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特征的辨别,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10.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解:
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响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 振动 产生的,然后通过 空气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这壮观的场面由同步通讯卫星通过电磁波传递到全国各地。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缶声是由于缶面的振动产生的,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12.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 超声波 发现昆虫。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真空 不能传声。

【分析】(1)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发现昆虫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时的情况,这种方法称为理想推理法或科学推理法。
【解答】解:
(1)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
(2)由实验现象可知,把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虽然还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但可通过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超声波;真空。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超声波,二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要会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的实际现象。
13.在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中,终点记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的成绩为14s,则该名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 14.29 s.我们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是靠 空气 传来的。(V声=340m/s)
【分析】(1)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根据t=可求出时间;所测时间肯定少了,所以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是:测得的百米跑成绩加声音传播100m的时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能够传声。
【解答】解:由v=得,声音传播100m所需时间:
t声==≈0.29s,
所以运动员跑了0.29s才开始计时,运动员的运动时间:
t运动员=t+t声=14s+0.29s=14.29s。
我们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是靠空气。
故答案为:14.29;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声音的传播,知道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是本题的关键,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通常看到枪冒烟或发令旗摆动便开始计时。
14.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 两 次敲击声。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解答】解:乙同学在足够长的钢管另一端敲打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会听到二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两。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特点,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5.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介质种类 和 温度 有关。
【分析】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介质不同,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解答】解:由声速表可知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不同,得出结论:气体中的声速最小、液体次之,固体中最大。根据两次空气中的声速不同,得出结论:声速与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介质种类;温度。
【点评】(1)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记住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
16.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 回声 ,“三日不绝”指 声音的不断反射 。
【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
【解答】解:声音是一种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现象,“余音”就是由于回声现象产生的,且声波会不断的反射,直到它的能量全部消失为止。
故答案是:回声,声音的不断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的原理及应用,属于常见的考题。
17.人在山崖前喊叫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用了1.5s,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喊话人 255 米远。(当时空气温度为15℃)
【分析】求出声音从人到山崖传播的时间,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求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声音从人到山崖传播的时间:
t=×1.5s=0.75s
∵v=,
∴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s=vt=340m/s×0.75s=255m。
故答案为:255。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应用,确定声音从人到山崖的时间(单趟用时)是本题的关键。
18.人耳由 外耳 、 中耳 、 内耳 三部分组成。
【分析】根据人耳的基本结构解答。
【解答】解:人耳主要有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故答案为:外耳,中耳,内耳。
【点评】知道人耳的结构才能回答此题。
19.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 6 Hz,人耳 不能 (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 200 次。
【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1)物理学中,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超过这个范围,人耳是听不到的。
【解答】解:物体在1s内振动1次,称为1Hz.如果2分钟振动720次,说明120s振720次,那么在1s内振动了6次,称为6Hz,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听不到的。
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即1s内振动200次。
故答案为:6;不能;200。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耳听觉范围的理解情况和对频率计算的能力。
20.“星光大道”比赛现场,一歌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歌唱演员演唱时,若某个观众距离歌手17m远,则歌声传到他那里需要 0.05 s.(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分析】(1)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知道空气中的声速和小丽到歌手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歌声传到她那里需要时间。
【解答】解: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v=,
∴t==0.05s。
故答案为:音调;0.05。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速,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三.计算题(共5小题)
21.有一根钢轨长1040m,甲同学在钢轨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用耳朵贴在钢管上的另一端听,若乙听到两次响声,已知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求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设当时气温是15℃)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听到两次声音,一次是铁管传播,一次是空气传播,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传播速度,经过相同的距离,根据速公式变形可求得两下响声的间隔时间。
【解答】解:已知s=1040m,v声音=340m/s,v钢管=5200m/s,
由v=可得,在一端敲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3.06s;
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时间t2===0.2s,
则两下响声的间隔时间t=t1﹣t2=3.06s﹣0.2s=2.86s。
答:两下响声的间隔时间为2.86s。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①根据v=进行计算;②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大于液体中声速,液体中声速大于气体中声速。
22.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最后由速度公式求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因为v=,
所以声音的传播时间:
t空气===3s,
由题意知:t空气﹣t金属=2.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
t金属=t空气﹣2.5s=3s﹣2.5s=0.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v金属===2040m/s;
答:金属中的声速是2040m/s。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问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3.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1)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
(2)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并判断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分析】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根据s=vt得出等式,然后减去司机第一次鸣笛后到第二次鸣笛前行驶的距离,进一步得出客车到悬崖的距离,再根据司机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得出等式,然后联立等式即可求出客车行驶的速度,最后求出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
【解答】解: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
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因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
所以,由v=可得:
2L=v声t1+vt1﹣﹣﹣﹣﹣﹣﹣﹣﹣①
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s时,客车离悬崖的距离为L﹣vt1﹣vt2,
因司机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
所以有2(L﹣vt1﹣vt2)=v声t3+vt3﹣﹣﹣﹣﹣﹣﹣﹣②
①式﹣②式可得:
v=v声=×340m/s=34m/s=122.4km/h,
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
L=(v声+v)t1=×(340m/s+34m/s)×6s=1122m,
因122.4km/h>120km/h,
所以,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是超速行驶。
答:(1)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1122m;
(2)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122.4km/h,客车是超速行驶。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明确汽车行驶过程中各段距离之间的关系和时间关系是关键。
24.小虎乘坐着一艘速度为1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5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多少;
(2)汽艇匀速行驶0.4km所花的时间是多少;
(3)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多远。
【分析】(1)已知声音的速度是340m/s,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求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2)已知汽艇的速度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时间。
(3)在5s时间内,声音和汽艇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同学喊叫时汽艇与高崖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喊叫时汽艇与高山间的距离,该同学听到回声时,汽艇距高崖的距离等于喊叫时汽艇到高崖的距离减去汽艇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1)由v=可得,5s内声音走的路程为:
s声=v声t=340m/s×5s=1700m;
(2)由v=可得,汽艇匀速行驶0.4km所花的时间:
t′===40s;
(3)汽艇通过的路程:
s汽艇=v汽艇t=10m/s×5s=50m,
如右图所示,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
s===875m,
他听到回声时离高崖的距离为:
s0=s﹣s汽艇=875m﹣50m=825m。
答:(1)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1700m;
(2)汽艇匀速行驶0.4km所花的时间是40s;
(3)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825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和汽艇行驶的路程之和是该同学喊叫时汽艇与高山距离的2倍。
25.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分析】(1)根据s=vt计算成声音传播的距离;
(2)先求出车走过的距离,再用司机距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走过的距离得出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1)由v=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
s车=2s﹣s声=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v===15m/s。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68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325m。
(3)汽车的速度 15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考查利用回声测距离,本题的难点是计算声音通过的距离,知道是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6.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发声体在振动 ;泡沫球的作用是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加大敲打的力度发现泡沫球弹起的更高,响度会 增大 (增大或减少)说明了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将 不能 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当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用力敲音叉泡沫球弹起的更高,音叉的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也变大,说明了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泡沫小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增大;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不能。
【点评】此实验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响度与振幅间的关系,注意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27.如图,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变小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推理 (推理/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
(2)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故答案为:
(1)变小;
(2)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学生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也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