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该笔记归纳的是解放战争( )
A. 爆发的时代背景 B. 取得胜利原因 C. 主要历史进程 D. 取得胜利影响
2.下图为一张已经发黄的电文手稿,内容为“特急,重庆蒋介石先生勋鉴: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毛泽东敬(八月二十四日)。”对其阐释错误的是( )
A. 电文回复的时间应是抗战胜利后
B. 这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
C. 电文表明中共赴渝谈判的目的是商讨和平建国大计
D. 电文表明中共决定只派周恩来参加谈判
3.热播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讲述了1948年潜伏于国民党空军的中共地下党员方孟敖,受命于国民党彻查贪腐、参与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并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艰难抉择的故事。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该剧剧情涉及三大战役中的(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4.解放军战将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阕:“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
A. 汀泗桥战役 B. 百团大战 C. 辽沈战役 D. 淮海战役
5.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穿过以宣誓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 《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 《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D. 《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6.重庆谈判的最大功绩是( )
A. 争取了国内和平
B. 实现了第三次国共合作
C. 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D. 国民党承认了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7.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1947年,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
A. 中原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江西苏区
C.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D. 中原解放区和山东解放
9.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与中共历次土地政策最显著的区别是( )
A. 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B.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C. 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D. 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推动农业集体化
10.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进行不懈武装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请将下列四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 ③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④①③②
11.为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资政新篇》 D. 《土地改革法》
12.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 声东击西 B. 诱敌深入 C. 调虎离山 D. 迂回战术
13.小明在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4.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战争”是指( )
A. 护国战争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15.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农民迅速掀起了一场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场运动是( )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秋收革命 D. 土地改革
16.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0多万兵力,向哪个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
A. 陕甘宁 B. 山东 C. 晋察冀 D. 鄂豫皖
17.应蒋介石邀请,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中共假和谈,真内战 B. 同国民党商讨抗日合作策略
C. 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 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18.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 )
①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②共产党人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国民党力量小 ④中共的正确领导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19.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发动了全面内战。你知道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吗( )
A.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B.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 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D.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20.下面知识卡片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中共七大 B. 重庆谈判 C. 转战陕北 D. 挺进大别山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2)人民解放军“追穷寇”的结果如何?
(3)诗中引用了哪段历史史实?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4)此诗体现了毛泽东的什么思想?读了这首诗后,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2.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两大历史事件,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
(2)就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国共双方达成什么共识?对中华民族产生什么影响?
(3)在图二事件发生后,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文件?文件落实情况如何?
(4)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23.关于国共关系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
材料二:“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歌曲是国共合作进行什么战争时期传唱的?这次国共合作消灭了哪两派军阀的势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而采取的“国共合作”,取得了什么战争的胜利?这次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照片是国共双方代表在何地谈判时的合影?但谈判并没有阻止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1935年10月)
材料三: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中后四句诗反映了长征中的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3)材料三中国共谈判的地点在哪里?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协定?
25.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
材料一:这年8月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说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
材料二:在时间意义上是一个新年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历史的见证(见图一) 材料四:定格的历史一页(见图二)
请回答:
(1)假如你要了解近代南京历史,获取第一手材料的正确途径有哪些?(任举两例)
(2)有人指出: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起点,也是屈辱历史的终结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起点”和“终点”分别指什么事件?
(3)材料二中“民国取代了帝国”发生在哪一年(以公元纪年)?材料三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三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经济、军事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原因。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上面的图片正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从题目中的信息来看,D不正确,毛泽东是派周恩来先赴重庆,随后毛泽东再赴重庆。
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剧剧情涉及到了平津战役,所以答案选B。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由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主力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故答案选D。
5.【答案】C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扎,不允许中国人居住。1949年在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所以答案选C。
6.【答案】C
【解析】重庆谈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蒋介石就撕毁了和平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这次谈判既没有争取了国内和平,也没有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所以A、B两项不符合史实,重庆谈判中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D项不符史实,答案C。
7.【答案】B
【解析】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在建国后的1950年颁布的,成为推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与题意不符;B项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根据这一规定,各个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与题意相符;C项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与题意不符;D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与题意不符。故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国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9.【答案】C
【解析】A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都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是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的最显著的内容; B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都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是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的最显著的内容;C项以往土地改革都实行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的政策,1950年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 二者之间的最显著的区别; D项 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推动农业集体化是农业改造的措施,不是土地改革的措施。故选C。
10.【答案】C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南京解放于1949年4月23日,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③④,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项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时间是1853年定都南京后;B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故B符合题意;C项《资政新篇》颁布的时间是1856年;D项《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答案】B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故选B。
13.【答案】A
【解析】题文中的关键字眼“锦州”“林彪”就已经告诉我们,小明研究学习的战役是辽沈战役,因为锦州是辽沈战役的重要战场,林彪是辽沈战役的指挥官。故答案选A。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是194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所以题干所指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所以答案选D。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由此可知,题干中这场运动是土地改革,故选D。
16.【答案】A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属于陕甘宁解放区,故选A。
17.【答案】C
【解析】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真实目的是为其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同时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参加和谈,则可以为其发动内战找到借口,毛泽东参加和谈,一方面是力争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另一方面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8.【答案】C
【解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国共产党方面说,有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等等。从中国国民党方面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9.【答案】A
【解析】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全面爆发,故选A。
20.【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在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但其历史意义和启示仍是非常重大的。所以答案选B。
21.【答案】(1)渡江战役
(2)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3)引用项羽本可以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却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良机的史实,告诫人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要坐失良机的道理。
(4)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高兴、豪迈而不忘乎所以。
【解析】(1)从材料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可以看出是渡江战役。钟山代指南京。
(2)材料中的“穷寇”,指国民党势力。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3)材料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的是楚汉之争的历史史实。楚汉之争的时候,项羽本可以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却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良机,最后被刘邦战败的史实。“宜将剩勇追穷寇”,告诫我们不要坐失良机的道理。
(4)分析这首诗,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毛泽东怀着高兴、豪迈的心情写下这首诗。但高兴之余,毛泽东不忘乎所以,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
22.【答案】(1)图一是西安事变;图二是重庆谈判。
(2)图一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初步共识。影响: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3)《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或“双十协定”;国民党在完成全面内战的部署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4)启示:实现全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观点正确即可)
【解析】(1)根据图一“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图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在延安机场合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西安事变;图二是重庆谈判。
(2)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初步共识。标志抗日民族统—战线逐步形成,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3)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蒋介石撕毁协定,并发动了内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23.【答案】(1)北伐战争、吴佩孚、孙传芳
(2)抗日战争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重庆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疯狂进攻
【解析】(1)材料一歌曲中的“除军阀”指推翻北洋军阀,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时期传唱的。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股势力,最终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的势力。
(2) “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而采取的“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材料三中的照片是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影,是当时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时拍摄的。重庆谈判没有阻止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疯狂进攻。
24.【答案】(1)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军事行动: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红军会师。
(3)地点:重庆;协定:《双十协定》。
【解析】(1)通过“山东亡矣、青年学生”等,我们可判断出该材料讲述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因为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大渡桥横铁索寒”,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爬雪山,红军会师。
(3)通过“1945年8月、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我们可总结出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重庆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5.【答案】(1)当时的照片、当事人日记、(本人口授或档案文字材料记录等,任选两条即可)
(2)起点是鸦片战争战败,(或者签订《南京条约》,英军占领南京);终点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3)1912年,南京大屠杀,说明日军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或者说明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等,符合题意均可)
【解析】(1)第一手材料就是最直接的材料,当时的照片,日记,以及一些重要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一手材料。
(2)根据材料一和图二可知,材料一指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受屈辱的历史开始,图二是指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国民党政权覆灭。
(3)材料二中“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是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图三中的关键数字是“300000”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抗战时期日本在南京屠杀了中国军民30多万人,说明了日军的残暴,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