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利用模型 培养数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一、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我国学者马云鹏和石炳星认为,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感是人们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感悟,以及运用数字关系和数字模式进行推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关键问题。一、指导思想——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整数小 数分 数数感数学从学数开始 一、指导思想返回课
标
要
求第一学段 1-3年级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多位数各数位的名称,初步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4.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第二学段 4-6年级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指导思想 北京版 (二下)人教版 (二下)北师版 (三上) 苏教版 (三下)浙教版 (二下)横向读教材 通过对比各个版本教材,教材编
者有一个共同目的:通过方块模型、计数器将“数”“形”紧密结合起来,从“形”的角度来进一步感知数,多个角度多种方式认识数,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二、背景分析 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数写数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等,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纵向读教材大数的认识 (7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 (6册)万以内数的认识 (4册)百分数的意义 (11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0册)认识10以内的数 认识11-20各数 (1册)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
认识的主要内容。因为
这一阶段的认数,包含
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
如数的表示、满十进一
的进位制、数位、各个
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
等,学生也将认识从
“一”到“万”的计数
单位,包含了一个完整
的数级。因此,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
他不仅是认识更大的自
然数和大数计算的基础,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同时,这
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
数感的非常重要的素材。二、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单元知识结构图万以内数的认识1.数数2.读数、写数3.认识算盘4.数的比较大小5.数的估计例1.数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例2.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例3.数数,借助计数器突破”拐弯“的难点例4.数的组成,数位顺序表例1、例2:读数、写数数字游戏练习四例1:进一步学习“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例2:估数练习五 (二)学情分析 1.调研题目: 1.2题调研目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个、十之间的十进关系,此节课是想从个与十来引入,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此外,学生学习计数单位“千”和“百”、“万”和“千”之间的关系时,只是对前面所学计数单位之间关系的一个正迁移,看此知识点是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3题调研目的:学生能否准确的用计数器拨数。4题调研目的:看学生是否知道计数器上的100是怎么来的,同时能不能推测出1000和10000是怎么来的。 (二)学情分析 2.调研结果数据分析: (被访人:38人) (二)学情分析 1.调研结果数据分析: 占86.8%占0.5%两名学生敏感的捕捉到了1个一加上9个一也可以凑成10个一也就是1个十,再加上9个十是10个十。也就是一个百。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可以理解
10个十是一百. (二)学情分析 1.调研结果数据分析: (二)学情分析 1.调研结果数据分析: (二)学情分析 3.调研结果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能够理解一、十、百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是对于十和百产生的过程不是很清晰。
2.对于通过计数器表达自己拨数的过程,学生掌握的相对困难,不能自主地通过计数器建立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联系。
三、我的思考1. 大部分同学都能认识十、百甚至千、万,但是对于他们是怎么来的,部分同学还存在问题,应如何设计,才能既复习了之前学过的知识还能引出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呢?
基于学情调研的结果及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此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体会计数单位形成的过程上,学会了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后面再大的数也就不是问题了,所以我通过导入复习,提出问题,“10是怎么来的”“100是怎么来的”,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那么这节课的千和万产生的过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新的内容,让思维伴随着问题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三、我的思考2. 学生如何亲历探索过程,感受数学乐趣、积累数感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相互交流,这对强化感知和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我想此次课应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所以我把原本设计的通过ppt动画让学生认识千和万,改为了通过正方体实物模型感知千与万的形成过程。还设计了计数器上边拨珠边表达等活动,这样的设计比之前更有实效性,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才有价值,避免学生盲目地“动”和低效的“动”,要做到思考与操作结合,“一动一得”或者“一动多得”。四、学习目标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感受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
系,能用新的计数单位数数,对一千、一万的大小有感性认
识。 2.经历数数、操作计数器等数学活动,初步感受用计数单位
进行数数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体验新的计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计
数规则,体验所学内容的价值。重点 五、教学设计一、二、三、四、五、教学设计流程总结深化,拓展提升教学过程一、关联旧知,暴露问题1.任选一种学具表示10,并说一说10是怎么来的。计数器学具:方块模型学具:体会:1、满十进一。
2、10个一是十。教学过程2.通过学具,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100是怎么来的?计数器学具:方块模型学具:体会:1、满十进一。
2、10个十是一百。教学过程1.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方块模型动画:二、借助旧知,探究新知 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让学生体会9 个一百是900,
9个十是90,,9个一是9,
合起来就是999.教学过程2.经历“千”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1000.方块模型学具: 999个小正方体再添上
1个小正方体是多少呢?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数出
来的?10个一百是一千。教学过程3.体会新的计数单位“千”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1000是怎么来的。计数器学具:引导学生边拨边说,在
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
每一位上满10个珠子,就要
将之去掉并在它的前一位
上加1。教学过程4.借助实物感知1000的大小。估计一千粒黄豆有多少教学过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千这个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猜测三百粒黄豆的多少感知一百粒黄豆的多少教学过程计数器学具:以“千”为单位进行数
数活动,感受“万”与
“千”两个计数单位的
十进关系,同时感受计数
单位的价值。三、合作学习,建立联系1.小组利用计数器探究一万是怎么来的。教学过程方块模型学具:十个同学拿着自己的
方块模型上台,全班一起
数一数。三、合作学习,建立联系2.感受一万里面有几个千。10个一千是一万。教学过程四、总结深化、拓展提升(2)长育会场可容纳100人,
想象容纳1000人的会场该有多大呢?(10个)
想象容纳10000人的会场该有多大呢?(10个一千人那么大)(1)这是可以容纳1000人的电影院教学过程个十百千万猜一猜,还会不会有更大数,你能试着用计数器拨一拨100000是怎么来的吗?为后面学习《生活中大数》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五、实践应用,练习巩固9 1099 100999 10009999 10000... ...99999 100000999999 1000000... ...基本原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核心:“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值制。 数感的形成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
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以上仅仅是结合“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核心知识,充分利用方块模型与计数器,着眼于问题的内在本质,让学生在疑问、感知、探索中发展自己的数感,提升数学素养,但本人在教学上依然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欢迎在座的前辈们可以批评指正! 六、课后反思
love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