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7 13: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佛教在西汉初年传入我国
②《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
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据《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王安敦首次派使臣来东汉,把象牙、犀牛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史书记载称为“大秦”的国家应是( )
A. 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帝国
C. 东罗马帝国
D. 西罗马帝国
3.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
A.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 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 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D. 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4.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得益于( )
A. 长平之战 B. 消灭燕国 C. 统一全国 D. 焚书坑儒
5.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创编这套体操的古代医家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孙思邈
6.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 秦→西汉 B. 西汉→秦 C. 夏朝→商朝 D. 商朝→西周
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
① 长江 ② 黄河 ③ 珠江 ④淮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⑤
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在( )
A. 镐京 B. 咸阳 C. 长安 D. 洛阳
9.下图中的体操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

A. 华佗 B. 扁鹊 C. 张衡 D. 张仲景
10.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雪同学对中国古代医学非常感兴趣,她上网查阅资料时搜集到如下信息:“他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据此判断,信息中的“他”是( )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11.西汉后期,夺取政权建立新朝的是( )
A. 嬴政 B. 刘邦 C. 项羽 D. 王莽
12.公元前3世纪,结束战国诸侯纷争,完成统一大业的是( )
A. 齐桓公 B. 秦始皇 C. 晋文公 D. 楚庄王
13.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 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C. 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D.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14.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
A.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 掌管军事
C. 负责监察百官
D. 掌管刑狱
1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 陈 B. 大泽乡 C. 巨鹿 D. 荥阳
16.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 咸阳 B. 洛阳 C. 长安 D. 临安
17.小明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节目网上答题时,遇到了“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这道题,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 公元前60年
B. 公元前138年
C. 公元60年
D. 公元138年
18.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哪一现象反映了佛教传入后对中国的影响( )
A. 使用公元纪年法
B. 圣诞节前人们互赠圣诞贺卡
C.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D. 在洛阳建造白马寺
1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 )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吸取秦亡教训③ 重视发展农业 ④王国势力强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少林寺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寺庙。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A. 西汉初年 B. 西汉末年 C. 秦朝末年 D. 东汉末年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 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说文系传》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哪种制度。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秦朝在经济方面实行哪种措施。
(4)根据材料四,说明秦朝的暴政有哪些。
(5)请用一句话评价秦始皇。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认为造纸术是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
材料二 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
材料三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见下图)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请阐述理由。
(2)“旧亦有之”,你认为“旧”应该指何时?
(3)请你认真研究一下《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蔡伦用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与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有什么优点?
(4)造纸术给人类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请你想一想,采用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污染呢?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学们现在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以后也要像汉武帝那样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汉武帝的有关知识。
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从其形制来看,当时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代表的王国势力已经非常强大,这种情况很不利于中央的统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实现思想上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2)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汉武帝是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王国问题的?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3)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采取了什么行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材料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材料一是谁说的?他写的史学著作是什么?
(2)材料二是这部著作编写的目的,“古”“今”分别指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所以①错误。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所以③正确。《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所以②错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表述正确,故选B。
2.【答案】B
【解析】丝绸之路开辟了从中国到西亚的通道,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欧洲大秦;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 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古罗马帝国在被中国成为大秦。答案选B。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尊奉道教是因为它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4.【答案】C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了封建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社会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5.【答案】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东汉医学家华佗制成“麻沸散”,根据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创建的体操称为“五禽戏”,A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总结了望、闻、问、切四诊法;B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他编写了《伤寒杂病论》。D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编写了《千金方》。故答案为C。
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嬴秦氏,始兼并”指的是秦的统一。“传二世,楚汉争”指的是秦朝二世而亡,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高祖兴,汉业建”指楚汉之争,刘邦取胜,西汉建立,刘邦即汉高祖。因此,材料中包含的朝代顺序是秦→西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等地区,开发经济,兴修了灵渠,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因此选C。
8.【答案】B
【解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国家是秦朝,定都于咸阳。
9.【答案】A
【解析】图中的体操可以看出是五禽戏,而五禽戏是由华佗编制的,故选择A
10.【答案】C
【解析】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他的巨作,答案选C。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到了西汉后期,政局动荡。外戚王莽在公元8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嬴政建立秦朝,不符合题意;选项B刘邦建立西汉,不符合题意;选项C项羽与刘邦进行四年楚汉战争,项羽战败。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消灭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全国。
13.【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联系中外的纽带和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的桥梁,但是并不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故选C。
14.【答案】A
【解析】在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15.【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走到大泽乡,因为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于是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所以答案是B。
16.【答案】C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故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有关知识。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D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令人在洛阳建造白马寺。A、B都与基督教有关;C与纪念屈原有关;故答案为D。
1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由于秦朝的暴政和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汉高祖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①②符合题意;重视发展农业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表现;王国势力强大后来实行削藩政策的原因;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分析题干备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排除与休养生息无关的选项,进一步排除不属于原因的选项。
2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来使臣,这是佛教思想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后来,公元67年,东汉也派使臣去大月氏,邀请天竺和尚,用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像,到达洛阳。东汉朝廷专修白马寺迎候,佛教这才正式传入中国,据此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故选B。
21.【答案】(1)秦始皇
(2)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
(4)焚书坑儒
(5)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解析】(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2)秦朝认为周朝的分封制造成政权不稳所以改之为郡县制,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二的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就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的具体内容。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一法度衡石丈尺.”指的是秦始皇实行的统一度量衡。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4)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体现的秦的暴政是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5)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一句话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22.【答案】(1)北宋陈槱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旧”指的是西汉时期。
(3)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优点: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不仅质量大大提高而且易于推广。
(4)节约用纸;改进生产技术,净化污水,减少环境污染;可以将废纸再生利用;尽量利用电脑储存文件,实现无纸化办公。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的一座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所以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的蔡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所以北宋陈槱的观点是正确的。
(2)“旧亦有之”指的是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所以“旧”指的是西汉时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优点是材料易取,造价低廉,产量迅速增高,让纸不再是昂贵之物,而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节约用纸、保护环境等角度作答即可。如:节约用纸,尽量利用电脑储存文件,实现无纸化办公;改进生产技术,净化污水,减少环境污染等等。
23.【答案】(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措施:推恩令。巧妙之处: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3)派张骞出使西域。
【解析】(1)由材料一可知,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就削弱了诸侯王国势力,巩固了中央的统治。
(3)汉武帝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24.【答案】(1)秦始皇。颁布“焚书令”。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
【解析】(1)材料一的意思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后来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实行了焚书坑儒。
(2)由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灭百家,独尊儒术,又由“董仲舒”可知材料二主要阐述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通过前面材料的分析,我们知道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和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25.【答案】(1)司马迁 《史记》
(2)古:黄帝时期 今:汉武帝时期 成一家之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体例。
【解析】(1)材料一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名言,
(2)材料二中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指《史记》记叙史实的起止时间和体例创新,材料中的“古”和“今”分别指“黄帝时期”和“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