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件3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件3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7 16:18:55

文档简介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元时期著名的大都市,宋代的娱乐生活,节庆风俗等.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三位杰出的词人作品风格、元曲和关汉卿。认识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
分析并归纳宋代社会生活出现丰富多彩现象的原因和条件,提高创造性的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借助图片和材料,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归纳丰富的宋代社会生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
宋元文化的繁荣。更体现在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授课意图
导入 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在宋朝》序言:“如果你以为……”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明确本课主旨:发达便捷的宋元都市生活和文化, 学生听课,体会宋元时期便捷的类现代化的生活。 走进宋元文化,感受宋元都市生活的便捷,形成观念冲突,从而激趣导入新课
行走 都市 小确幸的生活 (一)市民阶层的诞生 多媒体展示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大都的城市平面图并出示人口数,提问这些城市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过渡:历史不仅要关注大的成就更要关注小人物的生活,首先我们就来行走都市:感受小确幸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唐长安城和宋开封的市坊关系,明确宋代城市空间限制被打破;对比唐朝夜晚宵禁政策和宋代夜晚灯火通明,明确宋代城市时间限制也被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打破,让宋代都市经济属性更加突出,从而诞生出市民阶层。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出市民阶层的特点: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有一定的生活审美情趣。成为宋元文明蓬勃发展的内动力之一。 归纳出这些城市的特点:城市巨大且人口众多。 观察图片,阅读史料,理解市民阶层诞生的物质环境。 阅读文献,提取有效信息,捕捉市民阶层的特点,理解市民文化诞生的背景。 使学生明确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关注历史要学会以小见大。 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
(二)北宋大相国寺 创设情境 如果我是北宋开封的市民,我的朋友自外地而来,想要去见识开封府最热闹的集市,我该邀请他去哪里呢?并请你作为向导,为他介绍一下那里的繁荣表现。 出示流程图,展现大相国寺的繁荣风貌并引导学生思考宠物文玩市场兴盛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汇报出“大相国寺”并对其进行介绍,理解相国寺的繁荣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理解“庙会”的概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构建课堂的兴趣。
瓦子与勾栏 提问1:大相国寺是每个月定期开放几次,有没有固定的娱乐和消费场所呢? 提问2:瓦子中既有购物场所也有娱乐场所,固定的娱乐场所是哪里呢?请你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 提问3:简单勾勒勾栏的场地布局,请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观察,勾栏中有哪些娱乐项目让大家流连忘返?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进行猜测标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利用图示法,理解勾栏与瓦子的关系。 观察细节,掌握勾栏中的娱乐项目。 了解宋朝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掌握瓦子、勾栏、杂剧等知识。
宋朝传统节日 活动一:出示诗词与节日特色物品,请同学们进行知识配对。 活动二:理解中国节日文化中‘家’的理念,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文化。 到白板前将节日与特定物品配对,了解宋朝民俗。 谈自己对文化继承方式的观念。 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
过渡 出示材料: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録.……此録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引领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孟元老记录的用心良苦,提示学生要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学会做生活的观察者记录者。并过渡到同样记录历史的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活动一:出示两个目录,请学生判断哪一个是《史记》的,哪一个是《资治通鉴》的目录,并且阐述理由。 活动二:出示历史人物,请同学到白板前来选择能够被《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人物。 活动三:阅读教材文本,掌握《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和地位。 学生根据《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体例从而确认答案。 学生根据《史记》的记录时间为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资治通鉴》记录时间为战国到五代时期这两个知识点确定答案。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构建课堂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抽象的编撰体例以及时间范围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真我表白宋词中的世 界 宋词 活动一:请同学们比较杜甫和苏轼的两首送别主题的文学作品,判断他们的文学形式,比较二者不同的语言建筑美。 活动二:出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作品。 引领分析其中表达的意境。 问题:观察北宋与南宋词人的诗词主语变化。 朗读背诵诗词,理解宋词的语言建筑美“长短句”。 通过朗读感受苏轼的豁达、辛弃疾的为国为民,并思考李清照前后期文学风格转变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迁。 体会社会动荡,国家变迁之下,从小我到大我的改变,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提升审美意识,感受语言艺术。
下里巴人野俗文化迸发 (一)元曲 1.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对元曲进行初步了解 2.出示材料《铜豆子》,初识关汉卿不媚权贵的耿直率真。 3.思考:窦娥的三重誓言全部实现,冤案已经昭昭,那么窦娥的冤屈是由谁造成的? 4.对比唐诗、宋词、冤屈中关于“冤”的表达。 1.阅读教材,掌握元曲四大家和最著名的剧作者。 2.学生对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进行剧情梗概介绍。 3.理解关汉卿借助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黑暗,批判官僚腐败的深刻用意。 理解元曲的表达取向:直白朴素,理解元曲是市民文化勃兴的表现之一。 提升文学素养,理解市民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结归 纳 引导学生思考:从讲究韵律的唐诗到形体奔放自由的宋词再到文辞直白的元曲,从发达的早市夜市到兴亡隆盛的庙会和瓦子,都在显示宋元时期发达的市民文化和丰富的都市文化生活。 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根据思维导图,整理本课所学知识要点。 明确本课所学知识脉络。
布置作业 完成资源评价的训练案 仿造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希沃电子白板为学生搭建有效的探究平台,将平时简单记忆式的问题用课堂游戏等活动方式进行渗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建设者。其二;本课对教材顺序进行了整合,让这节课的主题性更加突出,运用了大量的丰富的图文史料,使本节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共33张PPT)
如果你以为只有今天才有“黄金周”
如果你以为只有今日才有“元宵联欢晚会”
如果你以为只有当下才有“快餐外送”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016人教部编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都市生活,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的进步;
2.了解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的流行情况;
3.知道宋词、元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
4.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
北宋开封
南宋临安
元大都
人口约有150万
人口约有124万
人口约有110万
万方辐辏的国际性大都市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第一章
唐都长安
北宋开封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唐朝《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漏刻的“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早上五更三点以后,就擂响400下开门鼓。凡在此间于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了“犯夜”罪,需笞打20下。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市民阶层是一群有 、有 、又有 的群体。
由是产生了一种肆意喧闹的、新奇生动的、俚俗浅显的的野俗风尚。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
大三门
花鸟鱼虫
第二三门
文房四宝
近佛殿
百货日用果脯
殿后资圣门前
文玩 书籍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我想娱乐又想购物,找什么场所呢??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瓦子内说书
傀儡戏
蹴踘图
杂技
想象一下你在瓦子都可以进行哪些休闲活动?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看戏曲表演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主要形式是杂剧,它形成于宋,兴盛于元。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元朝时期,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你能猜出这些杂剧艺人在做什么吗?
吹口哨
舞蹈
吹排箫
吹笛子
击鼓
行走都市:“小确幸”的生活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
榴花角黍(粽子)斗时新,
今日谁家酒不樽。
——南宋·戴复古
春节
端午节
元宵节
我选择在哪些节日去都市逛会更热闹呢?
庶几开巻得覩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録.
……此録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绍兴丁卯歳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请你判断 两份目录的归属 并阐明理由。
请你判断 这些人物是哪本书中的主角?为什么?
真我表白:宋词中的世界
第二章
朗读背诵诗词,判断属性,并欣赏诗词建筑美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词的特点
苏轼
李清照
真 我
阅读以上诗词 你发现 诗词的主语是否有变化?
下里巴人:野俗文化的迸发
第三章
关汉卿
下里巴人:野俗文化的迸发
图说关汉卿的《窦娥冤》
血染白绫
六月飞雪
大旱三年
下里巴人:野俗文化的迸发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魉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与,透诗赠汨罗
——《天末怀李白》杜甫
——《子规》余靖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韁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下里巴人:野俗文化的迸发
思维导图 整理知识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作者的作品
B.编写体例不同
C.同一时代的作品
D.记载内容相同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 )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C.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 D.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