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7 16:3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本卷共9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炀帝陵,是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下列关于隋炀帝的表述,说法正确的是
①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②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③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④统治残暴酷虐,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2.下列属于隋朝的历史功绩的有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②开创了科举制度
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 ④开通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突出表现了大运河
A.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 B.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答案】C
4.历史图片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达余杭
②它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的交流
③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五大水系
④它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5.下面是某同学做的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B
6.隋炀帝统治时期的读书人若要实现做官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辛勤耕作 B.作战立功
C.经商致富 D.参加科举考试[来源:学。科。网]
【答案】D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在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______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分封 B.世袭
C.科举 D.禅让
【答案】C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这是因为它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况,有效地抑制了腐朽的士族势力
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能够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把读书、考试、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封建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才和任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9.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B.589年,隋朝结束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南北
C.隋文帝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D.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0~1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所示是中国古代哪一大型工程?它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2)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一的示意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内容。
两端:A______ B______
四段:C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_
(3)2014年,该工程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的作用。
【答案】(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或杨广)。
(2)A涿郡 B余杭 C永济渠 D通济渠 E邗沟 F江南河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大运河的开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被历史淘汰”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考试选拔。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