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锁分】化学一轮复习加分宝专题复习学案 第16讲 溶液的形成与溶解度(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锁分】化学一轮复习加分宝专题复习学案 第16讲 溶液的形成与溶解度(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1-18 11:28:51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第16讲 溶液的形成与溶解度
■考点一 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
溶质: 。(可以是固、液、气体)
2、组成
溶剂: 有水 总是溶剂
无水 为溶剂
注意:溶液从宏观上看是由 组成的。
溶液从微观上看是由 构成的。
3、特征: 。(指任意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浓度等均相同)
。(指温度不变、溶剂不减少,溶质与溶剂不分离)
注意:(1)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碘酒是 。CuSO4溶液是 (因含有Cu2+)。FeCl3溶液是 (因含有Fe3+)。FeCl2溶液是 的(因含有Fe2+)。
,如:蒸馏水、酒精等纯净物。
(3)注意:加速物质溶解的措施: 。
(4)溶质可以是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5)溶液的质量 =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6)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读法:一般读作“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水溶液常省掉溶剂水的名称。
常见溶液的溶质、溶剂:
溶液名称
碘酒
稀盐酸
生理盐水
石灰水
汽水
溶质
I2
HCl
NaCl
Ca(OH)2
H2CO3
溶剂
C2H5OH
H2O
H2O
H2O
H2O
5、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多数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
(2)部分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 等。
注意: 。
( 3 )少数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下降。如: 。
■考点二 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1、乳化现象
(1)乳浊液: 。
注意: ,如:牛奶
(2)特征: 。静置后分层,但加乳化剂后就 。
(3)(了解)乳化剂:能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是因为
注意: 是因为
2、悬浊液: 。
注意: 。如:泥水、浑浊的石灰水
特征:
■考点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
不饱和溶液: 。
注意:(1)饱和溶液还可溶解其它溶质,不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
(2)谈到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温度。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注: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a(OH)2不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之一:
最可靠的方法是:
2、浓溶液与稀溶液: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反之,是稀溶液。
注:(1) 。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饱和石灰水是稀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如: 。
(2)只有 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四 结晶原理及其方法?
(1)结晶: .
(2)结晶方法: 和
(3)蒸发结晶:适用于 的物质。如NaCl 溶液。
注意: 。
(4)冷却结晶:适用于 的物质。如KNO3 溶液。
注意: 。
■考点五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
准确理解概念的四个要素:
(1)条件:“ ” (2) 标准:“ ”
(3)状态:“ ” (4)单位:通常用 。
2、溶解度的含义: 。
如:20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表示 。
通过溶解度还可以计算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

4、溶解度的大小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同时受 影响。只要温度一定,固体的溶解度 就一定,与溶液多少、溶液是否饱和均无关。
除氢氧化钙外,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 :
② :如:NaCl
③ :如Ca(OH)2
6、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
(2)P点的的含义
(3)N点为 ,可通过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 的方法获取体。
(6)从A溶解度是 。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 无晶体析出的有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法
■考点六 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101kPa和一定温度下,在1体积水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
■考点一 溶液的形成?
◇典例1: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高锰酸钾 B.大豆油 C.面粉 D.氯化钠
【考查角度】溶液和溶液的性质
【解析】解:A、高锰酸钾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但溶液的颜色是紫红色,故A错。
B、大豆油不能溶于水,把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乳浊液,故B错;
C、面粉不能溶于水,把面粉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悬浊液,故C错;
D、氯化钠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即溶液,故D正确。
【答案】 D
◆变式训练
1.1 20℃时,在 100 克食盐溶液中,加入 5 克食盐,加入食盐后的溶液中,质量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2.1 溶液这种混合物,之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  )
A.溶质是固体 B.溶剂是水
C.溶液是液体 D.溶质被离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
■考点二 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典例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里,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植物油 C.高锰酸钾 D.蔗糖
【考查角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解析】解:A、面粉难溶于水,把面粉放到水里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选项错误。
B、植物油不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到水里是小滴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选项正确。
C、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
2.1 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一组是(  )
A.牛奶、汽水、石灰水 B.矿泉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C.江水、肥皂水、碘酒 D.酒精、泥浆、汽水
2.2 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④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⑦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⑥⑧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 D.⑤⑥
■考点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典例1:要使 50℃时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补充硝酸钾 D.蒸发水分
【考查角度】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解析】解:A、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不可以,故错误。
B、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降温可以使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
C、加入硝酸钾,是采用了加溶质的方法,可以使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
D、蒸发水,采用了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
【答案】 A
◆变式训练
3.1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溶剂可以多种
C.有色溶液可以通过颜色判断浓度大小
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2 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结晶法分离的是(  )
A.石灰石粉末与水的混合物 B.木炭粉与水的混合物
C.汽油和植物油的混合液 D.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液
■考点四 结晶原理及其方法?
◇典例1: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除杂,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  )
A.氯化钠在降温时其溶解能力反而增大
B.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变化较大
D.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考查角度】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氯化钠的含量少
【解析】解: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
A、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而不是氯化钠在降温时其溶解能力反而增大,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而不是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变化较大,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而不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故选项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
4.1 把食盐从溶液中析出,适宜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溶剂 D.增大压强
4.2 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氯化钠
■考点五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典例1:一定温度下,向某硝酸钾溶液中加入4克硝酸钾固体或蒸发掉20克水,都恰好使溶液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20克 B.16克 C.8克 D.4克
【考查角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解析】解:设溶解度是x,则:=,
解得x=20g。
所以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克。
【答案】 A
◆变式训练
5.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gA 物质溶液 100g 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水
B.20℃50gB 物质溶于水中刚好形成 100g 饱和溶液,2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C.20℃50gC 物质溶于 100g 水中形成 150g 溶液,2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水
D.20℃50gD 物质溶于 100g 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2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水
5.2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将相同质量的固体a、b溶解配制成t2℃时的饱和溶液,得到
的溶液质量为a>b
D.a物质中混有少量c,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提纯a
■考点六 气体的溶解度?
◇典例1: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冒出,其原因是(  )
A.水分蒸发 B.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了
C.温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了 D.以上原因都不能解释
【考查角度】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冒出,是因为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了;
【答案】 B
◆变式训练
6.1 能减少氧气在水中溶解度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减少氧气的体积
C.减少水的质量 D.增大压强
6.2 温度升高时溶解度反而减小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钾 C.蔗糖 D.二氧化碳

1.生活中的以下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用油 B.牛奶 C.碘酒 D.石灰乳
2.将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并充分搅拌,其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和水 B.食盐和水 C.植物油和水 D.碘和汽油
3.下列洗涤方法是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稀醋酸洗去水壶中的水垢 B.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C.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D.用洗涤剂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4.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①用洗涤剂去除油污
②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③用NaOH作食品干燥剂
B.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②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内三种常见粒子
③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C.化学与材料
①纯金属、合金都是金属材料
②塑料、橡胶、纤维都是合成材料
③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以及人工制得最薄材料石墨烯
D.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CaO遇水﹣﹣放热反应
②干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③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吸热反应
A.A B.B C.C D.D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液体
C.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D.碘酒的溶剂是水
6.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下表记录了氢氧化钠、碳酸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40℃
20℃
40℃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不溶
不溶
A.右图表示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B.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中都是易溶物质
C.40℃时若将50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100g酒精中,均能形成饱和溶液D.20℃时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和酒精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
7.科学中存在许多“1+1≠2”的现象,下列关于“1+1≠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的总体积略小于200ml
B.20℃时,10gNaCl放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质量小于20g(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C.10克硫在10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气体的质量小于20g
D.20Ω的电阻与20Ω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40Ω
8.如何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是(  )
A.加水 B.升高温度 C.倒出部分溶液 D.加入NaCl固体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泥土加入水中,振荡后可以形成溶液
B.浓硫酸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C.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晶体
D.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10.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将相同质量的固体a、b溶解配制成t2℃时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溶液
质量为a>b
D.a物质中混有少量c,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提纯a
11.水是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与水相关的问题:
(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2)净水器中常使用活性炭,它在净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生活中常通过   来降低水的硬度。
(3)为了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常在水中加少量洗洁精,洗洁精所起的作用是   。
12.石灰水溶质是   ,碘酒中溶剂是   .(均写化学式)
13.上完体育课后,小明感到又热又渴,他买了一罐“健力宝”饮料,拉开瓶盖,看到有大量的泡沫溢出.此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   ;他赶紧喝了几口后,禁不住打了几个嗝,感到凉爽多了.此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   .
14.8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66克,该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
15.如图甲是A、B 二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在t2℃时,P点表示A物质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t1℃时,A、B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溶液和B溶液,然后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有晶体析出的是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溶液.
1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40℃时,将7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从40℃降温到3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1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2)若要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固体,宜采用   的结晶方法。
(3)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 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t3℃时,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30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若想使溶液恰好饱和,可采用具体的方法是(答一种就可以):   。
(5)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   。
1.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泥沙 B.蔗糖 C.植物油 D.粉笔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
B.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性质相同
C.排放CO2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
D.空气中O2的体积约占21%
3.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必须严谨、科学,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C 能够还原Fe2O3生成Fe,故C也能够还原CuO 生成Cu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所有的原子都有质子和中子
C.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故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故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4.下列洗涤中发生乳化现象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汁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5.下列过程吸收热量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C.把水加入生石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6.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40
B.恒温蒸发溶剂,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有晶体析出
C.4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D.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都变为不饱和溶液
8.小龙同学在工具书中查到NaOH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见右表).通过分析她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20℃
40℃

109g
129g
酒精
17.3g
40g
A.温度和溶剂种类对NaOH的溶解度都有影响
B.NaOH易溶于水,也易溶于酒精
C.40℃,40gNaOH溶解在l00g酒精中达到饱和
D.将等质量40℃的饱和NaOH水溶液和饱和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
晶体前者比后者多
9.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t1
t2
KNO3的溶解度(g/100g水)
60
90
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
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
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C.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
11.洗洁精是家庭必备的清洁用品,可迅速分解油腻、去污、除菌,有味道淡雅、洁净温和、泡沫柔细、低残留的优点。洗洁精的有效成分是表面活性剂,还含有泡沫剂、香精、水、色素等多种成分。请回答:
(1)洗洁精去除油污的有效成分是   ;
(2)洗洁精去除油污的原理是   。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意义:   。
(2))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3)t2℃时,将6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13.根据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从化学教材下册37页得知,硝酸钾受温度影响溶解度变化明显,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反常,如图1。
①KNO3中混有少量NaCl,要得到较纯净的KNO3,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②现有一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   。
(2)图2,烧杯A中盛有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现向烧杯B中加入生石灰时,烧杯A中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a.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
b.反应消耗水后,氢氧化钙结晶析出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不溶于水
d.烧杯B发生的反应与烧杯A无关
14.如图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50℃时Na2Cr2O7的溶解度为   g,60℃时溶解度:Na2Cr2O7   Na2SO4 (填“<”、“=”、“>”)。
(2)在50℃时,把210g Na2Cr2O7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Na2Cr2O7g   g(假设不含结晶水)。
15.张老师在讲授溶液时,用固体M做了如下实验,图一中甲、乙、丙、丁是充分搅拌后静置的现象,请回答相关问题(忽略水的挥发):
(1)上述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填序号)。
(2)上述实验可以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二对应的   (填序号)。
(3)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   (填序号)。
(4)根据图二,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   g的M固体。
16.t1℃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2℃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
请填空:
(1)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填“a”或“b”)的溶液。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   (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   结晶的方法提纯a。
1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
(3)M、N分别是乙溶液t3℃时的两种状态,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M   
N(填“=”、“<”或“=”)
(4)若将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时,一定会发生改变的是   (填序号);
A.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5)现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则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填“甲”、“乙”或“无法判断”)

第九单元 溶液
第16讲 溶液的形成与溶解度
■考点一 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液、气体)
2、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有水水总是溶剂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注意:溶液从宏观上看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从微观上看是由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构成的。
3、特征:均一性。(指任意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浓度等均相同)
稳定性。(指温度不变、溶剂不减少,溶质与溶剂不分离)
注意:(1)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碘酒是褐色的。CuSO4溶液是蓝色的(因含有Cu2+)。FeCl3溶液是黄色的(因含有Fe3+)。FeCl2溶液是浅绿色的的(因含有Fe2+)。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酒精等纯净物。
(3)注意:加速物质溶解的措施:搅拌、升温、将固体研碎
(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5)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6)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读法:一般读作“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水溶液常省掉溶剂水的名称。
常见溶液的溶质、溶剂:
溶液名称
碘酒
稀盐酸
生理盐水
石灰水
汽水
溶质
I2
HCl
NaCl
Ca(OH)2
H2CO3
溶剂
C2H5OH
H2O
H2O
H2O
H2O
5、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多数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NaCl
(2)部分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浓H2SO4,NaOH
等。
注意:CaO溶于水时是由于CaO与水反应放热。
( 3 )少数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下降。如:NH4NO3。
■考点二 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1、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注意:分散后的小液滴是分子集合体或离子集合体,如:牛奶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但加乳化剂后就不分层。
(3)(了解)乳化剂:能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洗洁精能洗掉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注意:汽油能洗掉油污是因为汽油溶解油污
2、悬浊液:细小固体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注意:分散后的小液滴是分子集合体或离子集合体。如:泥水、浑浊的石灰水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考点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时所得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再溶解的溶液。
注意:(1)饱和溶液还可溶解其它溶质,不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
(2)谈到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温度。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定温度下继续加入溶质,看溶质能否再溶解。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注: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a(OH)2不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之一: 升高温度
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2、浓溶液与稀溶液: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反之,是稀溶液。
注:(1)溶液浓稀与饱和与否没饱和没有关,是从不同角度对溶液分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饱和石灰水是稀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如:浓度较小的石灰水可能是饱和的。
(2)只有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四 结晶原理及其方法?
(1)结晶: 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3)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 溶液。
注意:结晶后剩余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都减少。
(4)冷却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KNO3 溶液。
注意:结晶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都减少、但溶剂的质量不变。
■考点五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准确理解概念的四个要素: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 标准:“在100g溶剂里”
(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4)单位:通常用“克” 作单位。
2、溶解度的含义:表示某温度下,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多少克溶质 。
如:20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表示在200C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NaCl。
通过溶解度还可以计算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
m(溶质):m(溶剂):m(溶液)=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g)
4、溶解度的大小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同时受温度影响。只要温度一定,固体的溶解度 就一定,与溶液多少、溶液是否饱和均无关。
除氢氧化钙外,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NaCl:如:NaCl
③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如Ca(OH)2
6、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溶解度曲线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体。
(6)从A溶解度是 80g 。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考点六 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101kPa和一定温度下,在1体积水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和压强
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考点一 溶液的形成?
◇典例1: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高锰酸钾 B.大豆油 C.面粉 D.氯化钠
【考查角度】溶液和溶液的性质
【解析】解:A、高锰酸钾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但溶液的颜色是紫红色,故A错。
B、大豆油不能溶于水,把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乳浊液,故B错;
C、面粉不能溶于水,把面粉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悬浊液,故C错;
D、氯化钠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即溶液,故D正确。
【答案】 D
◆变式训练
1.1 20℃时,在 100 克食盐溶液中,加入 5 克食盐,加入食盐后的溶液中,质量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考查角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A、20℃时,在100克食盐溶液中,加入5克食盐,加入食盐后的溶液中,质量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溶剂的质量,因为水的质量在溶解前后都没有变化;故选项正确; B、溶质的质量会增大,因为原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因此溶液质量也会增大;故选项错误; D、溶质质量变大、溶剂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1 溶液这种混合物,之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  )
A.溶质是固体 B.溶剂是水
C.溶液是液体 D.溶质被离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
【考查角度】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物质的溶解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到溶剂的微粒中,所以溶液才具有均一稳定的特性。 故选:D。
■考点二 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典例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里,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植物油 C.高锰酸钾 D.蔗糖
【考查角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解析】解:A、面粉难溶于水,把面粉放到水里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选项错误。
B、植物油不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到水里是小滴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选项正确。
C、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
2.1 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一组是(  )
A.牛奶、汽水、石灰水 B.矿泉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C.江水、肥皂水、碘酒 D.酒精、泥浆、汽水
【考查角度】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A、牛奶是乳浊液,汽水是溶液,石灰水是溶液,错误; B、矿泉水、自来水是溶液,汽油和水的混合物是乳浊液,错误; C、江水是悬浊液,肥皂水是乳浊液,碘酒是溶液,正确; D、酒精是纯净物,泥浆是悬浊液,汽水是溶液,错误; 故选:C。
2.2 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④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⑦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⑥⑧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 D.⑤⑥
【考查角度】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故①错; ②溶液、浊液都属于混合物,故②错; ③浊液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故③错; ④乳浊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悬浊液中分散的是固体颗粒,故④错; ⑤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⑤正确; ⑥溶液是均一的,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故⑥正确; ⑦由水和其它物质形成的溶液中,水是溶剂,故⑦错。 故选:D。
■考点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典例1:要使 50℃时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补充硝酸钾 D.蒸发水分
【考查角度】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解析】解:A、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不可以,故错误。
B、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降温可以使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
C、加入硝酸钾,是采用了加溶质的方法,可以使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
D、蒸发水,采用了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
【答案】 A
◆变式训练
3.1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溶剂可以多种
C.有色溶液可以通过颜色判断浓度大小
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考查角度】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解析】解:A、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也是很小的。错误; B、溶液中溶质可以多种,溶剂只有一种;错误; C、同种溶质的带色溶液,颜色越深,溶进去的溶质越多,溶液越浓,故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但具有均一、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是水不是溶液。错误。 故选:C
3.2 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结晶法分离的是(  )
A.石灰石粉末与水的混合物 B.木炭粉与水的混合物
C.汽油和植物油的混合液 D.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液
【考查角度】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A、石灰石粉末难溶于水,分离石灰石粉末与水的混合物,采用过滤的方法即可,故选项错误。 B、木炭难溶于水,分离木炭粉与水的混合物,采用过滤的方法即可,故选项错误。 C、汽油和植物油均为难溶于水的液体,不能采用结晶法分离,故选项错误。 D、食盐和硝酸钾均溶于水,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用结晶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故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四 结晶原理及其方法?
◇典例1: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除杂,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  )
A.氯化钠在降温时其溶解能力反而增大
B.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变化较大
D.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考查角度】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氯化钠的含量少
【解析】解: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
A、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而不是氯化钠在降温时其溶解能力反而增大,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而不是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变化较大,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而不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故选项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
4.1 把食盐从溶液中析出,适宜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溶剂 D.增大压强
【考查角度】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把食盐从溶液中析出,适宜的方法是蒸发结晶的方法,即蒸发溶剂的方法。 故选:C。
4.2 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氯化钠
【考查角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解:A、蔗糖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热,可以使罐内饮料温度明显降低; D、氯化钠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故选:C
■考点五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典例1:一定温度下,向某硝酸钾溶液中加入4克硝酸钾固体或蒸发掉20克水,都恰好使溶液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20克 B.16克 C.8克 D.4克
【考查角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解析】解:设溶解度是x,则:=,
解得x=20g。
所以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克。
【答案】 A
◆变式训练
5.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gA 物质溶液 100g 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水
B.20℃50gB 物质溶于水中刚好形成 100g 饱和溶液,2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C.20℃50gC 物质溶于 100g 水中形成 150g 溶液,2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水
D.20℃50gD 物质溶于 100g 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2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水
【考查角度】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必需指明温度,所以50gA 物质溶液 100g 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水,没有指明温度,故A错误; B、溶解度是由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所溶解溶质质量,不是100g水,故B错误; C、溶解度是由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所溶解溶质质量,没有说明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溶解度是由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所溶解溶质质量,所以20℃50gD 物质溶于 100g 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2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50g/100g 水,故D正确。 故选:D。
5.2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t1℃时,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将相同质量的固体a、b溶解配制成t2℃时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溶液质量为a>b
D.a物质中混有少量c,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提纯a
【考查角度】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A、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故A正确; B、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将相同质量的固体a、b溶解配制成t2℃时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溶液质量为a<b,故C错误; 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物质中混有少量c,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提纯a,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六 气体的溶解度?
◇典例1: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冒出,其原因是(  )
A.水分蒸发
B.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了
C.温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了
D.以上原因都不能解释
【考查角度】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冒出,是因为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了;
【答案】 B
◆变式训练
6.1 能减少氧气在水中溶解度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减少氧气的体积
C.减少水的质量 D.增大压强
【考查角度】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能减少氧气在水中溶解度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减小压强。 故选:A。
6.2 温度升高时溶解度反而减小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钾 C.蔗糖 D.二氧化碳
【考查角度】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A、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故选项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时,溶解度增大,故选项错误。 C、蔗糖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时,溶解度增大,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温度升高时,溶解度降低,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生活中的以下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用油 B.牛奶 C.碘酒 D.石灰乳
【考点】溶液的概念
【解答】解:A、食用油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A错;
B、牛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B错;
C、碘酒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石灰乳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D错。
故选:C。
2.将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并充分搅拌,其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和水 B.食盐和水 C.植物油和水 D.碘和汽油
【考点】溶液的概念。
【解答】解: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C正确;
D、碘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
故选:C。
3.下列洗涤方法是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稀醋酸洗去水壶中的水垢 B.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C.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D.用洗涤剂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考点】乳化作用的定义
【解答】解:A、用稀醋酸洗去水壶中的水垢,利用的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B、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是利用了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C、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D、用洗涤剂除去餐具上的油污,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①用洗涤剂去除油污
②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③用NaOH作食品干燥剂
B.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②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内三种常见粒子
③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C.化学与材料
①纯金属、合金都是金属材料
②塑料、橡胶、纤维都是合成材料
③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以及人工制得最薄材料石墨烯
D.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CaO遇水﹣﹣放热反应
②干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③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吸热反应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与生活、物质的类别以及物质的性质。
【解答】解:A、①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可以去除油污,正确;
②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可以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正确;
③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NaOH作食品干燥剂,错误;
B、①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正确;
②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内三种常见粒子,错误;
③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正确;
C、①纯金属、合金都是金属材料,正确;
②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都是合成材料,错误;
③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以及人工制得最薄材料石墨烯等,正确;
D、①CaO遇水是放热反应,正确;
②干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正确;
③碳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吸热反应,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液体
C.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D.碘酒的溶剂是水
【考点】溶液的性质
【解答】解:A、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错误;
B、溶液不一定是液态的,如有色的玻璃也属于溶液,错误;
C、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正确;
D、碘酒的溶剂是酒精,错误。
故选:C。
6.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下表记录了氢氧化钠、碳酸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40℃
20℃
40℃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不溶
不溶
A.右图表示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B.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中都是易溶物质
C.40℃时若将50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100g酒精中,均能形成饱和溶液
D.20℃时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和酒精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解答】解:A、碳酸钠在20℃、40℃时,不溶于酒精,所以上述图象表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不是碳酸钠,故A错误;
B、2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09g,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21.8g,所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中都是易溶物质,故B正确;
C、4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g,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若将50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100g酒精中,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40℃时,将适量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因为生成的碳酸钠不溶于酒精,故D错误。
故选:B。
7.科学中存在许多“1+1≠2”的现象,下列关于“1+1≠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的总体积略小于200ml
B.20℃时,10gNaCl放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质量小于20g(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C.10克硫在10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气体的质量小于20g
D.20Ω的电阻与20Ω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40Ω
【考点】微粒之间有间隔;溶解度的含义;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并联后的总电阻大于分电阻,但小于两个电阻的和。
【解答】解:A、因为微粒之间有间隔,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的总体积略小于200ml,故A正确;
B、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说明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所以20℃时,10gNaCl放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溶液质量小于20g,故B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1,所以10克硫在10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气体的质量等于20g,故C错误;
D、并联后的总电阻大于分电阻,但小于两个电阻的和,所以20Ω的电阻与20Ω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40Ω,故D正确。
故选:C。
8.如何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是(  )
A.加水 B.升高温度
C.倒出部分溶液 D.加入NaCl固体
【考点】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解答】解:A、加水,不饱和氯化钠溶液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氯化钠,得到的仍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得到的仍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部分溶液,得到的仍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加入NaCl固体,能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氯化钠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泥土加入水中,振荡后可以形成溶液
B.浓硫酸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C.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晶体
D.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考点】泥土难溶于水;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质;溶液具有均一性。
【解答】解:A、泥土难溶于水,振荡后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所以浓硫酸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质,氯化钠饱和溶液中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等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将相同质量的固体a、b溶解配制成t2℃时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溶液质量为a>b
D.a物质中混有少量c,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提纯a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解答】解:A、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故A正确;
B、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将相同质量的固体a、b溶解配制成t2℃时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溶液质量为a<b,故C错误;
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物质中混有少量c,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提纯a,故D正确。
故选:C。
11.水是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与水相关的问题:
(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 氢、氧元素 组成的。
(2)净水器中常使用活性炭,它在净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吸附色素和异味 。生活中常通过 煮沸 来降低水的硬度。
(3)为了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常在水中加少量洗洁精,洗洁精所起的作用是 乳化作用 。
【考点】水的组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硬水软化的方法;洗洁精由乳化作用。
【解答】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故填:氢、氧元素;
(2)净水器中常使用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它在净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故填:吸附色素和异味;煮沸;
(3)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故填:乳化作用。
12.石灰水溶质是 Ca(OH)2 ,碘酒中溶剂是 C2H5OH .(均写化学式)
【考点】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解答】解: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是溶质,水的溶剂,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H)2.
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
故答案为:Ca(OH)2;C2H5OH.
13.上完体育课后,小明感到又热又渴,他买了一罐“健力宝”饮料,拉开瓶盖,看到有大量的泡沫溢出.此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 减小而减小 ;他赶紧喝了几口后,禁不住打了几个嗝,感到凉爽多了.此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 升高而减小 .
【考点】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解答】解:小明感到又热又渴,他买了一罐“健力宝”饮料,拉开瓶盖,看到有大量的泡沫溢出,是因为汽水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有大量气泡从瓶口逸出,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他赶紧喝了几口后,禁不住打了几个嗝,是因为是由于胃内的温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而导致的.
故答案为:减小而减小;升高而减小.
14.8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66克,该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33:50:83 .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解答】解:80℃下,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6克,则该温度下,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66:100:166=33:50:83.
故答案为:33:50:83.
15.如图甲是A、B 二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在t2℃时,P点表示A物质的 不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t1℃时,A、B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溶液和B溶液,然后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有晶体析出的是 A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B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B 溶液.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曲线的变化趋势、陡度及其含义,及其曲线上的点和其交点所表示的意义.
【解答】解:(1)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为: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上面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面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而且有固体剩余.在t2℃时,P点在A的曲线下面,
故答案为:不饱和;
(2)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溶解度曲线向上倾斜,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向下倾斜,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1℃时,A、B 二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都为Wg,所以A、B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溶液和B溶液都为饱和溶液,加入冰块降温后A析出固体,B 变为不饱和溶液,B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答案为:A;B;B.
1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 30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40℃时,将7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160 g。
(3)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从40℃降温到3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a 。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4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7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60g;
(3)40℃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从40℃降温到3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故答案为:(1)30;
(2)160;
(3)a。
1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增加溶剂或降温的方法 。
(2)若要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固体,宜采用 蒸发(或“蒸发溶剂”或“蒸发结晶”) 的结晶方法。
(3)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 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丙>甲 。
(4)t3℃时,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30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若想使溶液恰好饱和,可采用具体的方法是(答一种就可以): 可加入20g的甲,或将温度降到t2℃ 。
(5)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 甲=乙>丙 。
【考点】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不同温度下物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解答】解:(1)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用:增加溶剂或降温的方法;
故答案是:增加溶剂或降温的方法;
(2)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若要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固体,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故答案是:蒸发(或“蒸发溶剂”或“蒸发结晶”);
(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由此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所以t1℃时,甲、乙、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故答案是:乙=丙>甲
(4)t3℃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30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若想使溶液恰好饱和,可加入20g的甲,或将温度降到t2℃;
故答案是:可加入20g的甲,或将温度降到t2℃;
(5)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丙有晶体析出,甲、乙的溶液组成不变,溶液质量不变,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甲=乙>丙,
故答案是:甲=乙>丙。
1.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泥沙 B.蔗糖 C.植物油 D.粉笔灰
【考点】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特点。
【解答】解:A.泥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错误;
B.蔗糖可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正确;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形成的是乳浊液,故错误;
D.粉笔灰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形成的是悬浊液,故错误。
故选: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 B.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性质相同
C.排放CO2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 D.空气中O2的体积约占21%
【考点】溶液的特点;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物理性质不同;排放SO2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解答】解:A、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物理性质不同,故B错;
C、排放SO2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故C错;
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故D正确。
故选:D。
3.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必须严谨、科学,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C 能够还原Fe2O3生成Fe,故C也能够还原CuO 生成Cu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所有的原子都有质子和中子
C.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故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故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考点】碳的还原性;原子结构;溶液的概念;单质的概念。
【解答】解:A.碳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C 能够还原Fe2O3生成Fe,故C也能够还原CuO 生成Cu,故正确;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所有的原子核中不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错误;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不属于溶液,故错误;
D.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属于单质,可能为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而非单质,故错误。
故选:A。
4.下列洗涤中发生乳化现象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汁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考点】乳化作用的定义: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解答】解: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故选项错误。
B、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用洗洁精清洗油垢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
C、用水可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汁,是利用了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故选项错误。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是利用了醋酸能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不是利用了乳化原理,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下列过程吸收热量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C.把水加入生石灰中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考点】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以及化学反应中的温度变化。
【解答】解: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错误;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热,正确;
C、水与生石灰反应会放出热量,错误;
D、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会放出热量,错误。
故选:B。
6.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考点】饱和溶液的定义。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在乙、丙中都含有未溶解的樟脑晶体,是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
故选:C。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40
B.恒温蒸发溶剂,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有晶体析出
C.4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D.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都变为不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40g,不是40,错误;
B、恒温蒸发溶剂,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有晶体析出,正确;
C、4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乙需要的水多,故所得溶液质量乙>甲,错误;
D、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乙的溶解度增大,会变为不饱和溶液,而甲的溶解度减小,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B。
8.小龙同学在工具书中查到NaOH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见右表).通过分析她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20℃
40℃

109g
129g
酒精
17.3g
40g
A.温度和溶剂种类对NaOH的溶解度都有影响
B.NaOH易溶于水,也易溶于酒精
C.40℃,40gNaOH溶解在l00g酒精中达到饱和
D.将等质量40℃的饱和NaOH水溶液和饱和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晶体前者比后者多
【考点】溶剂不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不同,温度不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不同;B、易溶的条件;.
【解答】解:A、溶剂不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不同,温度不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不同,所以温度和溶剂种类对NaOH的溶解度都有影响,故A说法正确;
B、在室温下溶解度大于10g为易溶物质,由表中数值可知NaOH易溶于水,也易溶于酒精,故B说法正确;
C、40℃,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40℃,40gNaOH溶解在l00g酒精中刚好达到饱和,故C说法正确;
D、40℃NaOH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是129g,20℃NaOH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是109g,所以差值是20g;40℃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20℃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17.3g,差值是22.7g,所以将等质量40℃的饱和NaOH水溶液和饱和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晶体前者比后者少。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t1
t2
KNO3的溶解度(g/100g水)
60
90
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
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
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
【考点】溶解度的含义。
【解答】解:A、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0g,甲、乙均为饱和溶液,混合后为t1℃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t1℃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0g,乙为恰好饱和的溶液,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t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90g,加入的硝酸钾均能全部溶解,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丙降温至t1℃,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C.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
【考点】最常用的溶剂;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饱和溶液的性质。
【解答】解:A、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选项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如水是澄清、透明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1.洗洁精是家庭必备的清洁用品,可迅速分解油腻、去污、除菌,有味道淡雅、洁净温和、泡沫柔细、低残留的优点。洗洁精的有效成分是表面活性剂,还含有泡沫剂、香精、水、色素等多种成分。请回答:
(1)洗洁精去除油污的有效成分是 表面活性剂 ;
(2)洗洁精去除油污的原理是 洗洁精有乳化功能,能把油污分解成细小的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起到去油污的作用 。
【考点】洗洁精去除油污的有效成分;洗洁精有乳化功能。
【解答】解:(1)洗洁精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它在洗涤过程中用来疏松并去除污垢,有很强的起泡能力;
故答案为:表面活性剂;
(2)洗洁精有乳化功能,能把油污分解成细小的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起到去油污的作用;
故答案为:洗洁精有乳化功能,能把油污分解成细小的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起到去油污的作用。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意义: 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A>B>C 。
(3)t2℃时,将6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 饱和溶液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150 g。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表示的意义: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A>B>C;
(3)t2℃时,将6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50g。
故答案为:(1)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A>B>C;
(3)饱和溶液,150。
13.根据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从化学教材下册37页得知,硝酸钾受温度影响溶解度变化明显,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而氢氧
化钙的溶解度反常,如图1。
①KNO3中混有少量NaCl,要得到较纯净的KNO3,可采取的措施是 降温结晶 。
②现有一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 加入硝酸钾 。
(2)图2,烧杯A中盛有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现向烧杯B中加入生石灰时,烧杯A中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a 
a.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
b.反应消耗水后,氢氧化钙结晶析出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不溶于水
d.烧杯B发生的反应与烧杯A无关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1)硝酸钾受温度影响溶解度变化明显,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反常,所以
①KNO3中混有少量NaCl,要得到较纯净的KNO3,可采取的措施是降温结晶;
②现有一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
(2)烧杯A中盛有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现向烧杯B中加入生石灰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
a、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故正确;
b、反应消耗水后,氢氧化钙结晶析出,故正确;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故错误;
d、B中反应和A无关,A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1)①降温结晶;
②加入硝酸钾;
(2)a。
14.如图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50℃时Na2Cr2O7的溶解度为 110 g,60℃时溶解度:Na2Cr2O7 > Na2SO4 (填“<”、“=”、“>”)。
(2)在50℃时,把210g Na2Cr2O7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Na2Cr2O7g 50 g(假设不含结晶水)。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在50℃时Na2Cr2O7的溶解度为110g,60℃时溶解度:Na2Cr2O7大于Na2SO4,故填:110;>。
(2)在50℃时,把210g Na2Cr2O7饱和溶液降温到10℃,10℃时Na2Cr2O7的溶解度为60g,故析出Na2Cr2O7的质量为:110g﹣60g=50g,故填:50。
15.张老师在讲授溶液时,用固体M做了如下实验,图一中甲、乙、丙、丁是充分搅拌后静置的现象,请回答相关问题(忽略水的挥发):
(1)上述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丁 (填序号)。
(2)上述实验可以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二对应的 A (填序号)。
(3)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 乙 (填序号)。
(4)根据图二,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 8 g的M固体。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1)通过分析烧杯中固体溶解的现象,甲烧杯中的溶质是5g,乙烧杯中的溶质小于10g,丙烧杯中的溶质是10g,丁烧杯中的溶质是15g,所以溶液质量最大的是丁;
(2)30℃时,丙烧杯中50g水溶解固体15g后,没有固体剩余,所以M物质的溶解度在30℃时,大于或等于30g,所以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二对应的A;
(3)甲、丙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可能是饱和溶液,乙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
(4)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M物质的溶解度是46g,所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M固体的质量是:23g﹣15g=8g。
故答案为:(1)丁;
(2)A;
(3)乙;
(4)8。
16.t1℃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2℃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
请填空:
(1)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b (填“a”或“b”)的溶液。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 a (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 降温 结晶的方法提纯a。
【考点】物质溶解度的特性和应用。
【解答】解:(1)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b中始终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b的溶液;故填:b;
(2)M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a物质的溶解能力逐渐增大,所以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a的溶解度曲线;故填:a;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填:降温。
1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在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g 。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乙>甲=丙 。
(3)M、N分别是乙溶液t3℃时的两种状态,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M > 
N(填“=”、“<”或“=”)
(4)若将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时,一定会发生改变的是 A (填序号);
A.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5)现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则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无法判断 (填“甲”、“乙”或“无法判断”)
【考点】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P点表示在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g,故填:在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g。
(2)据图可以看出,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3)M、N分别是乙溶液t3℃时的两种状态,M是饱和溶液,N是不饱和溶液,故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M>N,故填:>;
(4)若将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时,其溶解度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故一定会发生改变的是溶解度,故填:A。
(5)现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因为不知道溶液的质量,故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多少,故填:无法判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