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考点复习教案(七年级一部分)[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年中考考点复习教案(七年级一部分)[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3-20 21: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6中考复习教案)
七年级:《地球仪和地球》
1课时
(一)、复习知识
一:知道地球仪的主要特点和功能(a)
  1.地球仪的概念:人们为了认识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一个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
2. 地球仪的特点: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不同的经线,它们的长度都相同。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360°经度,以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为起点来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东经180°和西经180°合为同一经线)。东半球和西半球是以西经20°、东经160°组成的线线圈来划分的。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不同纬度的纬线长度不同,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南北两极成一点了。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180°纬度,北纬和南纬是以0°纬线(赤道)为起点划分的,向南向北各分作90°。北半球和南半球也是以赤道作为分界线的。经线与纬线垂直交叉,下面是经、纬比较:
(1)经线、纬线比较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 -与经线垂直交叉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就半球而方,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等;就全球而方,纬度相同的线,长度相等。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相对对应的经线
组成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2)经度、纬度比较
-经度 -纬度
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向南向北各分作90°
表示方法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20°E、1600W的经线圈,
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伴球
3.地球仪的功能:从地球仪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山脉和河流、国家和地区的颁布状况,还可以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确定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利用经纬网,还可以分析一个国家地位置的特点。比如:(1)根据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的划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中纬度。
二、知道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a)
地图的“语言”(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线段式比例尺,例如0  50米;数字式比例尺,例如1:50000或1/5000;文字式比例尺,文字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米。地图的比例尺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同。
2.方向: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如果地图上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通常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及其文字说明叫图例:地图上的图例能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类型的信息。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
三: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c)
  1、选择合适地图:地图种类、大小各不相同,在同样图幅但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区域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区域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2、学会巧用地图:教材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等四幅地图的问题情景,探究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利用地图,让我们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解决实际问题。地图有很多种类,不同的地图有不同的用处。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十分有用。
(二)练习略
七年级:《社会调查》
第2课时
(一)基础知识
一:知道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a)
1. 社会调查的概念: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研究。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区域,有着丰富多彩的区域生活。通过综合探究实践活动,学会确切地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就掌握了一种认识社会学习方法。
2. 社会调查的方法: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调查的方法很多,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走访当事人、开座谈会和查阅资料等,不同的调查方法有不同的功能。
3.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调查研究什么问题或者想通过调查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心中有数。第二、要有周密详细的调查提纲。要按照调查研究的目的,考虑好需要调查的内容,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调查提纲。第三、按照调查提纲,列出需要进行调查的对象。第四、按照调查提纲,要确定调查方法:如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第五、分析资料,归纳总结。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分类整理有关信息。第六、形成探究成果。成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一篇调查报告,或是地图、记叙文,也可以是一则报道、一张介绍本区域的网页、一则故事传说等。
二:学会设计调查问卷(C)
 1.要选择确定调查的区域。
选择的区域可大可小,如果选择大的区域,描绘就要粗略些,小的区域内容就应详细些。尽量不要过大,可以选择区县、社区、村镇等。
2.要明确调查的内容。
确定从那些方面介绍某个区域,要选择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特征。例如:(1)该区域的地理特点:位置、地形、气候等;(2)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物产、特产及其颁布,经济发展状况等;(3)该区域的人文特点: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化遗址、风俗习惯、家乡名人、科技教育发展情况等。
(二)练习略
七年级:《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第三课时
(一)基础知识
一: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a)
  1.中国地理位置: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在世界各车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第三位。从经度范围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纬度范围看,我国位于北半球。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北温带。
2、中国的四个端点: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3.中国的地理特点及优势:中国既有广大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域。中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在宽广的海面上,还有大大小小数千个岛屿,其中台湾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为第二大岛。从我国的海陆位置来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中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知道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及浙江省的位置(a)
  1.省级行政区:全国的行政区域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浙江省的位置:相邻的省市有: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和福建省。
三: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影响(a )
1、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多样,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国是一个山区广大的国家。如果把山地、丘陵,连同崎岖的高原面积一并计算,山区面积要占到全国总面积的2/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最高的第一阶梯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便进入第二阶梯,上面分布着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最东边的是第三阶梯,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分布区。
2、中国的气候:中国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其中季风气候对我们影响最大。
(1)季风:东部广大地区位于季风区内。每年夏季,这里盛行从太平尖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冬季,盛行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吹来的偏北风。这种一年中盛行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被称为季风。
(2)季风气候的作用:每年夏季风带来丰沛雨水的进修,恰好是气温较高的时候,因而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农作物、森林的生长极为有利。中国珠江流域一带与西亚一带相比较,它们的纬度大体相当,自然景观却完全不同。珠江流域一带绿野相连,城市集中,人口密集,是中国富饶的宝地;而西亚一带却是沙海连绵,荒漠广布。对这种差异的形成,季风起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季风能够带我们很多好处,但是由于它的不稳定性,有时也会带给我们灾难。例如,有的年份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或来得尺,退得早,雨季的长短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涝灾或旱灾,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
四:了解长江和黄河的概况(a)
1、黄河的概况:
(1)、发源: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滚滚东流,8注入渤海,全长5400多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中下游地无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2)分段:黄河分为上、中、下游,分界处是河口与孟津
(3)、资源:黄河下游河床一般比两岸地面高出4—6米,甚至十几米,是著世闻名的“地上河”( “悬河”)。由于黄河河床的巨大落差,使水流倾斜而下,造就了气势磅礴的瀑布奇观,如壶口满面。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沟渠纵横,林网交织,丰富的水源使这里成为我国有名的灌溉农业区。
(4)利用:黄河流域一般降水不足。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的人民就书写了引黄灌溉的历史。千百年来,黄河水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又新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和水电站,加强了对黄河水的开发和利用。
(5)防洪: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淤积河道,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黄河泥沙90%来自中游,因此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2、长江的概况:
(1)发源: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长江水量丰富,支流众多,滋润着全国近20%的国土,是中国第一大河。
(2)分段:长江分为上、中、下游,分界处是宜昌和湖口。长江的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
(3)资源:由于通航条件优越,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众多的港口则是镶嵌在这条航道上的耀眼的“明珠”,例如武汉港。对成都平原的灌溉、防洪起着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著名的峡谷——虎跳峡:两岸雪山对峙,峡谷深邃,水流湍急,与狭窄河段上巨大的落差,共同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长江入海口附近是地势低平、水网密布的三角洲。这里盛产稻米、蚕桑、棉花,政治各种水产品,是著名的农业生产基地。
(4)作用:长江给予我们航运、发电、灌溉等诸多便利。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联系社会实际,现在我们浙江缺电严重,经常停电。三峡工程利用水力发电,对华东电力严重缺乏局面起一定缓解作用。
(5)防洪:长江中游的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以上的干支流、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以及北面的汉江。流域内普降暴雨,如果几方面河水、湖水同时猛涨,并且持续时间长,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由于近年来人们不合理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所以加强防洪十分有必要。
(二)练习略
七年级:《区域差异》
第四课时
(一)基础知识
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交环境方面的差异,认识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性(c)
1、南北方的划分:人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
2、南北方自然、人文差异比较表:
项目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气候特点 1月平均气温低于0℃,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温带气候,比较干燥。 1月平均气温高于0℃,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滋润。
河流特点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 河湖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
种植作物 小麦、平方米等旱田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栽培水稻,一年两熟或三熟
居民特色 注重防寒取暖、门窗密闭 注重通风、防雨
饮食习惯 喜欢吃面食 喜欢吃米饭
交通工具 基本没有水运,陆路交通发达 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皆发达
3、中国东西部自然、人文差异比较表:
项目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地形 平原广阔,地势平坦 高原、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崎岖
气候 气候湿润 气候干旱
资源 水资源丰富,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 水资源缺乏,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
人口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 人口稀少,技术人才不足
城市 城市众多 城市较少
交通 交通发达 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 经济落后,资金短缺,生活水平较低
4、加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人们在生活习惯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东部和西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各具优势和不足,然后正是这些差异与特色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基础。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地区间的资源与能源的调配工程正规划或实施当中。著名的有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等。
(二)练习略
七年级(上):《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五课时
(一)基础知识
一: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a)
  1.七大洲:从太空看地球,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世界上的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州。
2.四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地球表面的海洋被划分为四个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3、海 峡: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叫海峡。海峡往往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位于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位于非洲和欧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把地中海与大西洋连接起来。还有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麦哲伦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等。
二: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a)
1.气候类型、分布:
世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两侧。如非洲的热带草原、南美洲的热带草原、大洋州也有。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如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如撒哈拉大沙漠是上最大的沙漠。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也是热带沙漠气候。
在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和西岸气候差异也十分明显。在大陆西岸的纬度为30°~40°之间的地区主要是分布为地中海气候,(以地中海周边地区为典型的)。在纬度为40°~60°大陆西岸分布着温带东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在亚欧大陆东岸的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和美国东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在亚欧大陆东岸的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以及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而深入大陆内陆的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靠近极地附近的地区主要是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另外,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分布着高山气候、高原气候。如青藏高原地区等。
2.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地中海沿岸各国发达的旅游业,以及亚洲东南部地区传统的水稻种植业,就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练习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