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全面记述了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情况,它记述的开端是( )
A. 1921.7中共诞生 B. 1927.8.1南昌起义 C. 1928.9秋收起义 D. 1935.1遵义会议
2.在一次会议上,孙中山指出对内要把军阀打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让全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联络一致,互相扶助,都得到解放。这次会议是( )
A. 国民党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一大 D. 国民党二大
3.在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周恩来与蒋介石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这源于他们都曾共事于( )
A. 北京大学 B. 京师大学堂 C. 黄埔军校 D. 京师同文馆
4.“北伐先锋,永垂青史。”这是2004年2月8日,江泽民来到阅江楼参观“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馆后的题词,赞颂的是北伐战争时攻克武昌、消灭吴佩孚的铁军独立团。你知道铁军独立团的团长是谁吗( )
A. 周恩来 B. 蒋介石 C. 叶挺 D. 孙中山
5.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学校,它创建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国民大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 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百团大战
7.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
①革命英雄主义 ②革命集体主义 ③革命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8.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办学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 )
①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②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③一些中共党员任教官④军校培养出大批学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在孙中山的灵前,最引人注目的挽联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挽联中的“革命”指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国民革命 D. 北伐战争
10.“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 准备北上抗日 B. 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 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 D. 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1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1935年10月毛泽东途经六盘山时所作的一首词。词中“屈指行程二万”指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的长征
12.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去江西参加以“革命摇篮,星火燎原”为主题 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了解的历史大事是( )
①南昌起义 ②井冈山会师 ③长征会师 ④中共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为( )
①遵义会议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A. ①③②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③①⑤④ D. ②③⑤④①
14.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1927年4月成立了( )
A. 武汉国民政府 B. 北京政府 C. 南京国民政府 D. 北洋军阀政府
15.国民革命运动的性质是( )
A.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B. 反帝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C.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反帝反封建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16.继辛亥革命之后,国民大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但中国却又一次与实现政治民主擦肩而过。其原因是( )
A. 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B. 共产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
C. 张作霖依然控制东北地区 D.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17.国共两党合作成立黄埔军校的时间是( )
A. 1922年7 月 B. 1923年6月 C. 1924年5月 D. 1925年3月
18.下图是位于灌阳县的新圩酒井红军烈士纪念碑。1934年11月,在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有100多名红军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丢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井中。为缅怀先烈,特立此碑。请指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 )
A. 井冈山方向 B. 湘西方向 C. 瑞金方向 D. 贵州遵义方向
19.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下列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四渡赤水 ②强渡大渡河 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 ⑤强渡乌江 ⑥遵义会议
A. ⑥①⑤②③④ B. ⑤①⑥②④③ C. ⑥①⑤②④③ D. ⑤⑥①②④③
20.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基础的是( )
A.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C. 遵义会议 D. 红军长征
二、非选择题
21.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史诗。中华民族怀揣强国之梦,不懈追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建统治者的“另一场梦”是怎样破碎的?为应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改变“亡国灭顶”的命运,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哪些努力?
(2)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程有何特点?回顾这一探索历程,你认为每一次努力的积极影响在哪里?(至少列举两次探索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写出两个事件。)
22.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江西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为挽救危机,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2)图二中的情景出现于何时?会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名称是什么?
(3)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图三反映的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其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何地出发?你认为在当代,我们应传承或弘扬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2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地进行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有过怎样的探索和救国方案?
(2)1921年中共建立,以哪个国家的革命道路为蓝本进行探索?
(3)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他这一认知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开创了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4)中共的探索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遭遇了怎样的严重挫折?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共独立解决内部军事和组织问题,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孙中山遗嘱
材料二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国民革命的“目的”和“经验”。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国共联手”是指什么事件?正式“联手”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国共联手”的“革命”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25.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跟世界先进文化相得益彰,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汲取世界先进的文明,争做出彩中国人!实现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
材料二:中国人民长期反抗专制制度的斗争迎来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历史迈入新纪年。新制度的创建,给逐渐觉醒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希望,中国历史进程继续朝着“独立、民主、自由”奋进。
——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360百科
材料五: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说说材料一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要求人们应该做到的哪一生活准则?
(2)根据材料二,“伟大的胜利”是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给逐渐觉醒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希望”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该杂志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哪一重大思想运动的开始?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可知,五四精神值得任何时期的青年和学生学习,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毅然发动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也标志着人民军队建军的开始,故本题选B。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据题文的“让全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联络一致,互相扶助,都得到解放。”可知A符合题意;BC和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国民党二大召开时,孙中山已经逝世。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C
【解析】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正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4.【答案】C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北伐战争期间,被称之为铁军的是叶挺独立团,所以答案是C。
5.【答案】C
【解析】通过图片分析,可以看出这所学校名字是“陆军军官学校”,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是指黄埔军校,而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而这时候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选C。
6.【答案】C
【解析】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开始了战略转移,创造了传奇,故答案是C。
7.【答案】C
【解析】在红军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故选C。
8.【答案】B
【解析】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任党代表,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还从全国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②③都是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办学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表现,故选B。
9.【答案】A
【解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挽联中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
10.【答案】B
【解析】根据本题的题干,“红军急切上征途”是长征,这次战略转移的原因是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了保存实力,被迫进行的。故本题答案选B。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红军的长征,红军长征从1934-1936年,行程两万里,故选D。
12.【答案】A
【解析】面对蒋介石、汪精卫大肆屠杀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的史实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等,长征会师的地点是会宁,中共七大召开的地点是延安,所以答案是A。
13.【答案】C
【解析】题目是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事件先后排序。①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35年1月。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的时间是1933年10月。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的是时间是1934年10月。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的时间是1936年10月。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时间是1935年10月。因此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⑤④,故选C。
14.【答案】C
【解析】1927年4月在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人民为敌,叛变革命。
15.【答案】C
【解析】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选C。
16.【答案】D
【解析】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26年的北伐战争,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所以又称国民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故选D。
17.【答案】C
【解析】国共两党合作成立黄埔军校的时间是1924年5月,故选C。
18.【答案】D
【解析】1934年10月,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渡过乌江,夺取遵义,所以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贵州遵义方向,所以答案是D。
19.【答案】D
【解析】1934年10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然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故选D。
20.【答案】D
【解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答案是D。
21.【答案】(1)怎样破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努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或答出“实业救国”也可酌情得分。)
(2)特点:从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到思想之变。
积极影响: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选两个即可)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任意两件事即可)
【解析】(1)材料一中的知识点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近代工业革命”可得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是指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包括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民族企业家进行了实业救国。
(2)近代化的探索的特点是从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到思想之变。每一次探索活动的积极意义分别是: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创举就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如: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2.【答案】(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4)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实行战略大转移。瑞金;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解析】(1)据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前一问据所学可知,井冈山会师发生在1928年4月,当时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后一问井冈山会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据所学可知,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4)第一问据所学可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第二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第三问据所学可知,长征精神指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23.【答案】(1)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2)苏俄。
(3)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
(4)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或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1)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他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1911年孙中山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的民族解放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后,称苏俄。
(3)1927年中共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和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形成燎原之势。所以毛泽东这一认知的实践基础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4.【答案】(1)目的:追求中国的自由平等。经验: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2)事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1)据材料一“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可知孙中山国民革命的“目的”是追求中国的自由平等;据“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可知孙中山国民革命的“经验”是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2)前一问据材料二国共联手的目的“荡平军阀促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联手”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一问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1926年7月开始了北伐战争,北伐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5.【答案】(1)诚信(诚实、守信亦可)。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4)爱国主义。
(5)爱国、追求科学;诚信;文明、友善。
【解析】(1)“信誓旦旦’,意思是:誓言说得极为诚恳,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要求人们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是:要做到诚信、诚实、守信等。
(2)通过“反抗专制制度的斗争迎来了伟大的胜利”,我们可判断出“伟大的胜利”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给逐渐觉醒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希望”。
(3)该杂志是《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和科学。
(4)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5)通过百家争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仁人志士宣传的新思想,我们认识到: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追求科学;诚信;文明、友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