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复习
一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即《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家象征有: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为纪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门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国内: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
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 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国际: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
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基本经验:
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有一支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3)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4)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巩固新中国的斗争
土地改革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2“土地改革”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土地改革”过程:①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1950—1953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志愿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有:誓死坚守上甘岭的钢七连,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宁愿被烈火吞噬也不暴露目标的邱少云。
2.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 1953年7月,美国侵略者被迫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三,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
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1953—1957年)工业方面,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有了高级合金钢,有色金属冶炼等新的工业部门,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农业连年丰收,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发展。
1.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3.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
2.三大改造的实施办法:
①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即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3.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1) 中共“八大”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
样建设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问题。
1956年中共在北京召开八大主要内容:
①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大会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同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又急于求成,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左”错误的做法(或现象)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②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③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④急于求成,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于是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目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文革小组”
3.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1971年)。(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叛党叛国,而落得粉身碎骨的可耻下场。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6年),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人指挥下,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4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大事件
.1966年夏,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接着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发动群众起来造"走资派"的反,1967年,上海造反派头子王洪文等夺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的大权,全国进入向所谓"走资派"夺权的高潮。出现动乱局面
.1968年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这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叛党叛国,而落得粉身碎骨的可耻下场。
、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4月5日,悼念群众同"四人帮"发生了激烈斗争,这就是"四五"运动。邓小平被污蔑为该运动的后台。
、 1976年7月,朱德委员长逝世,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
四人帮是指: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江青。
5.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它的起因是: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②它的结果是得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它的意义是: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 新中国建设成就
(一)“两弹一星”的伟业(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 国防建设
1. 新中国成立,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保卫人民的政权。并开始了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
2. 1955年成立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全军。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度,朱德等10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3. 我国把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点,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大大加强了国防力量。人民解放军成为捍卫共和国的坚强柱石。
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
四,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二)中美建交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 条件:
A、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B、国内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C 、国民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恢复;
2) 时间: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 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 历史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目的:
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1、对内改革: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内容: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在城市进一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切实贯彻按劳分配。
2、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开放的内容: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开放一批沿海港口城市,还成立海南省,在上海浦东设立对外开放区,以更优惠的政策对外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进行的,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后又实施西部大开发。
1、在国家的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另:中国近现代史中重要会议与事件
1.遵义会议 1935.1 遵义
内容:1.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会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中共七大 1945.4 延安
中心任务: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后中国要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必须团结全国人民,巩固、扩大抗日力量。
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共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9 北平
内容:1.《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名称、性质、总政策、原则;2.选举;3.国旗、国歌、首都、纪年;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9 北京
内容:1.制定《宪法》;2.选举毛泽东为主席,任命周恩来为总理。
5.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内容:1.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2.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裹进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表明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3.大会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
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6.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底 北京
内容:1.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认真讨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4.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