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练习(共32套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练习(共32套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7 20:10:38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第一次世 界大战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三国同盟”:德、奥匈、意“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集团扩军备战,欧洲形势日趋紧张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时间:1914—1918年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转折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结果:同盟国战败影响: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第一个全球性的普遍性国际组织
重点知识突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列强要求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2)重要原因:“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疯狂扩军备战,导致欧洲形势日益紧张
(3)直接原因: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交战
双方
同盟国与协约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
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转折点:1916年,法德两国进行了凡尔登战役,共造成双方70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扩大:1917年,美国和中国等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5)结果:1918年11月,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
启示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人类应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典例1 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芳整理出了以下知识点,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战争爆发前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
D.一战是一场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说法均正确。
【答案】 D
二、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时间
1919年1—6月
1921—1922年
操纵国
英国、法国、美国
美国
主要内容
惩罚战败国
调整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对中国
的影响
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非法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之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作用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
典例2 下列描述属于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相同点的是 ()
A.美国是会议最大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B.都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
C.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D.英国和日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美国只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主导者和胜利者,排除A项;华盛顿会议是调整战胜国之间关系的会议,排除B项;只有华盛顿会议,英国和日本都受到程度不同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针对强化训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火药桶”位于图中的 (C)
2.南斯拉夫某城有一石碑,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载的事件是 (A)
A.萨拉热窝事件
B.来克星顿枪声
C.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D.波士顿倾茶事件
3.英军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陆地的远程大炮、空中的飞机、海上的战舰展开了全面和立体的厮杀。这种场景最先发生在 (B)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美国独立战争
4.1915年初,俄国军医活沃伊洛夫斯基在写给亲人的信中说:“战争使我们不断地贬低人的身份和尊严,只留下动物的本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C)
A.士兵对战争漠不关心
B.士兵不惧怕死亡
C.战争使士兵丧失了人格和尊严
D.战争使士兵斗志昂扬
5.下面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次国际会议对山东问题的处理。这次会议是 (D)
A.大陆会议 B.华盛顿会议
C.制宪会议 D.巴黎和会
6.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日本、菲律宾频繁军演,插手中国东海、南海事务。回顾历史,20世纪初,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 (A)
A.签署了《九国公约》
B.参加了巴黎和会
C.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D.加入了国际联盟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有利于 (B)
A.保护殖民地国家的利益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进一步促成法西斯政权建立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请你评析材料中的“战后和平制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直击中考
1.(江西中考)“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 (C)
A.亚历山大东征 B.美国独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安徽中考)“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但由于机枪、毒气、坦克在战争中相继应用,因此战争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至年底,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焦灼对峙的状态。”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C)
A.普法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3.(福建中考)“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是指 (A)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五国海军条约》 D.《色佛尔条约》
4.(连云港中考)下图为某次会议签订的和约文本,该和约中最能体现这次会议实质的是 (D)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B.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C.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D.“委任统治”德国海外殖民地
5.(菏泽中考)“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上述史实发生于 (A)
A.巴黎和会期间 B.华盛顿会议期间
C.开罗会议期间 D.雅尔塔会议期间
6.(赤峰中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条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该“条约” (D)
A.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统治秩序
B.平衡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
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7.(河北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材料二
一战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表
名称
数量(人)
拿破仑战争(1790—1815年)
233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1075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518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876
日俄战争(1904—1905年)
292
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
194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5509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依据是什么?
交战双方遭受了惨重损失。(意思相近即可)
(2)据材料二,指出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有何特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要求:须答对四个成因)
每天死亡人数最多。成因:战争规模大;杀伤力大的远程大炮等新式武器的使用,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长期扩军备战;凡尔登等惨烈战役的进行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世纪之交的世界
1.世纪之交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 垄断资本主义 即帝国主义阶段。?
(2)随着资本和商品在全世界的急速扩张,世界逐渐成为 资本主义 主导和控制下的一个整体,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2.世纪之交的冲突
(1)由于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重大变化。以 德国 为首的后起列强要求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而以 英法 为首的老牌强国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坚决不肯退让。?
(2)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重, 工人运动 此起彼伏。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3)世纪之交的世界冲突不断,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2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3.“三国同盟”:为了维护德国的欧洲大国地位,并达到对抗俄国和反对法国的目的,1879年10月,德国与 奥匈帝国 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德国利用意大利与法国在北非突尼斯的矛盾,拉拢 意大利 于1882年5月加入德奥同盟,最终形成了由 德国 控制的“三国同盟”。?
4.“三国协约”:德奥军事同盟使 俄国 深感不安。1892年,俄法两国签订秘密军事协定。为了对付德国, 英国 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定,最终形成“三国协约”。?
5.影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导致 欧洲 形势日趋紧张。?
知识点3 “巴尔干火药桶”
6.概况: 巴尔干半岛 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处,在20世纪初成为各种国际矛盾的交汇点。?
7.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在巴尔干半岛控制权上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紧张局势日益加剧。这一地区危机四伏,战乱不断,成为欧洲的“ 火药桶 ”。?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世纪之交的世界
1.以下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数据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B)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美、德经济迅速崛起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国际地位下降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19世纪末,一位德国政治家说:“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这段话反映的实质是 (A)
A.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D.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从材料中“不愿消极地站在一旁”“分割世界”,可知这段话的实质是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知识点2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其中主导“三国同盟”的国家是 (C)
A.英国 B.意大利 C.德国 D.奥匈帝国
4.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是 (D)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化的产物
B.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的结果
C.德国为了孤立和打击美国的结果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所致
知识点3 “巴尔干火药桶”
5.在中国历史上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近代欧洲也有一个地区是列强争夺的焦点,这一地区是 (A)
A.巴尔干半岛 B.中东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两河流域
课后巩固提升
1.右边这幅漫画的标题为《瓜分世界》,选项中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A)
A.英国的殖民霸权受到俄、德的挑战
B.英、德、俄结盟重新瓜分世界
C.英国退出俄、德在亚非争夺殖民地
D.英国调停俄、德的殖民战争
2.如果意大利未进行直接挑衅而受到法国不论何种理由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有义务尽其全力给予受进攻一方以救援和帮助。材料所说的“其他两个缔约国”是指 (C)
A.英国和俄国 B.英国和德国
C.德国和奥匈帝国 D.俄国和德国
3.“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应当以这种利益为指针。”为了“永久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D)
A.1879年德、奥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B.1892年法、俄签订军事协定
C.1904年英、法签订军事协定
D.1907年英、俄签订军事协定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但在同一时期,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却组成八国联军共同侵华。这两件事充分说明 (D)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水火不容
B.中国问题可以成功缓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分歧逐渐消失
D.帝国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点是本国利益
【解析】帝国主义国家可以为了国家利益而勾结或对抗。
5.某同学利用下面的漫画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结论应该是 (B)
A.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B.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战争的“火药桶”
C.协约国必将战胜同盟国
D.同盟国必将战胜协约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7年12月,德国外长皮洛夫在一次演讲中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材料中德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实际上是指什么?指出当时“分割大陆和海洋”最多的国家。说明它为什么能分割到最多的大陆和海洋?
海外殖民地。国家:英国。原因: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经过工业革命,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萨拉热窝事件
1.概况: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 斐迪南大公 到萨拉热窝城巡视,被塞尔维亚青年 普林西普 枪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2.影响: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导火线 。?
3.战争开始:1914年7月,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以 萨拉热窝事件 为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
4.战争全面爆发:在8月最初的一周内, 德国 相继向俄国和法国宣战, 英国 向德国宣战。至此,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卷入战争。8月4日, 英德 进入战争状态,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知识点2 凡尔登战役
5.主要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 欧洲 ,主要战线在 西线 。?
6.主要战役
(1)1914年9月,法军在 马恩河 战役中阻止了德军攻势,双方陷入了长期对峙的堑壕战。?
(2)1916年5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 日德兰海战 。?
(3)1916年2—12月,德国和法国进行的 凡尔登战役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极为残酷,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之为“ 凡尔登绞肉机 ”。这场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1916年6月,英法联军发动了 索姆河战役 ,这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7.战争规模扩大:1917年4月, 美国 正式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继美国之后,先后有 中国 、巴西等10多个国家加入协约国一方。?
8.战争结果:1918年11月, 德国 签订停战协定,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同盟国 的失败而告终。?
知识点3 空前的浩劫
9.战争性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的斗争具有 民族解放 和自卫战争的性质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帝国主义国家 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
10.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具有 世界规模 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场战争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浩劫,是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对如何避免战争及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萨拉热窝事件
1.民国五年(1916年)《新青年》发表文章写道:“击死奥大利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皆联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材料描述了 (C)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动
B.列强对中国国民革命的干涉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2.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星”是指 (A)
A.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B.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C.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D.1916年2月开始的凡尔登战役
知识点2 凡尔登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近200万兵力,共伤亡70多万人,属于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把凡尔登战役称为“绞肉机”主要是形容 (D)
A.武器的先进性 B.进攻的快速性
C.范围的广泛性 D.战争的残酷性
4.下图是德国宣传可以轻易打败英(左)、法(右下)、俄(右上)三国的一张明信片。历时4年多并席卷欧、亚、非三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的战败方是 (B)
A.协约国 B.同盟国 C.英、法 D.俄、意
知识点3 空前的浩劫
5.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A.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
B.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
C.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
D.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说:“一把枪挑起了一场战争。”
(1)材料一中的“一把枪”出现在什么地方?
萨拉热窝。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受到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和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
(2)材料二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方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英、法、俄、美都是为了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参战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保护者”和“见义勇为者”。
(3)这场战争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课后巩固提升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该材料揭示了 (A)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过程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2.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A)
A.萨拉热窝事件
B.拿破仑称帝
C.日德兰海战
D.索姆河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国作战,这反映出了 (D)
A.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战争
B.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C.意大利保持中立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利益为转移
4.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的是 (C)
A.德军和法军在凡尔登交战
B.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灾难
D.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B)
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的主要矛盾
D.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打垮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无尽的轰炸使法国大量农田寸草不生,近百万只羊、无数头牛和约50万马匹被消耗;近100万栋建筑物及难以计数的铁路和公路、许多桥梁、大部分工厂等被破坏。上述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的影响是 (C)
A.国际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
B.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C.经济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D.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
7.一百多年前的一场世界战争,“令全欧洲的希望消失了。这是欧洲一场野蛮兄弟的杀戮,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有关这场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B.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战争就不会爆发
C.萨拉托加战役是其转折点
D.战争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某班针对此场战争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回眸】
(1)请你帮助小海同学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1914年(6月) ?
地点
萨拉热窝街头
人物
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塞尔维亚青年
影响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协约国、同盟国。
【伤亡统计】
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统计表。
时间
参战国
波及
人口
动员
军队
伤亡
人数
战争
费用
财产
损失
1914—
1918年
33个

15亿
6540万
2940万
2084
亿美元
3300
亿美元
(3)根据表格信息,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警示。
应该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言之有理即可)
【感悟升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如下图),使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
(4)这些新式武器的出现与哪次工业革命有密切关系?请你简要分析这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从而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凡尔赛条约》
1.《凡尔赛条约》
(1)签订:1919年6月,战胜国各国与战败国 德国 在巴黎和会上签署了《凡尔赛条约》。?
(2)内容
领土
 阿尔萨斯 和洛林交还法国;承认 波兰 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军事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军不得设防,西岸的德国领土划分成3个区,分别由协约国占领5年、10年、15年;废除德国的 普遍义务兵役制 ?
赔款
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 海外殖民地 交给主要战胜国“ 委任统治 ”。?
(3)特点:《凡尔赛条约》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条约,具有明显的压迫性、 惩罚性 和掠夺性。?
2.凡尔赛体系
(1)形成:《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协约国与其他各战败国相继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和《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 凡尔赛体系 。?
(2)影响:标志着列强在欧洲、 近东 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3)弊端:这一体系对 战败国 的处理极为苛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知识点2 国际联盟
3.概况:1919年, 巴黎和会 决定成立一个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主席的委员会,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1920年1月,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普遍性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成立,简称“ 国联 ”。总部设在日内瓦。?
4.宗旨:促进 国际合作 ,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5.意义:国联的成立,表明人类开始以建立 国际机构 的形式来防止战争和维护 世界和平 。?
6.解散:由于 美国 拒绝加入,国联实际由 英法 两国操纵。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面爆发后,国际联盟名存实亡。1946年,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
知识点3 《九国公约》
7.华盛顿会议
(1)背景:巴黎和会之后,由于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也拒绝加入国际联盟,战胜国试图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努力并未取得完全的成功。列强在远东和 太平洋 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
(2)召开: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 中 、法、 日 、意等九国在 华盛顿 举行国际会议。?
(3)影响: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诸条约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 华盛顿体系 ”。?
8.《九国公约》
(1)签署:1922年2月,参与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 九国公约 》。?
(2)主要内容:尊重中国之 主权 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保证各国在华“ 机会均等 ”,对外“ 门户开放 ”。?
(3)影响:公约打破了 日本 独占中国的企图,但没有接受中国提出的归还 租借地 、关税自主等合理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凡尔赛条约》
1.“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这歌谣描述的国际会议是 (A)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三级会议 D.制宪会议
2.1919年,凯恩斯评价某条约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这里的“最凶暴的行为”指的是 (B)
A.《南京条约》 B.《凡尔赛条约》
C.《北京条约》 D.《九国公约》
3.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 (C)
A.承认波兰独立
B.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
C.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D.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
知识点2 国际联盟
4.《凡尔赛条约》一部分内容是《国联盟约》,国联的总部设在 (A)
A.日内瓦 B.巴黎
C.维也纳 D.纽约
5.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产物,它成立后,控制它的国家是 (C)
A.美国、英国 B.美国、苏联
C.英国、法国 D.英国、苏联
知识点3 《九国公约》
6.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华盛顿会议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历史背景 B.召开时间
C.主要内容 D.主要影响
7.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个公约最大的受益者是 (D)
A.日本 B.英国 C.中国 D.美国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评价说:“《凡尔赛条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靠《凡尔赛条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1)图1反映的是哪次会议的场景?图2会议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巴黎和会。内容: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之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2)材料二中列宁为什么说当时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因为它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维持长久。
课后巩固提升
1.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可以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条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这段材料说明 (D)
A.英国反对与德缔结和约
B.英国反对不公正处置德国
C.英国要求归还德国的殖民地
D.对德条约将导致德国与战胜国矛盾激化
2.下图是1919年的一幅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下列描述与漫画反映的主题一致的是 (C)
A.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B.德国在19世纪末侵占中国山东
C.巴黎和会上中国主权和利益被出卖
D.巴黎和会上列强保护弱小国家利益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确保战后的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B)
A.协约国 B.国际联盟
C.同盟国 D.联合国
4.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巴黎和会上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做出的有益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决策是 (A)
A.倡导建立国际联盟
B.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建立新国家
C.对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D.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5.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延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C)
A.亚洲地区的统治秩序
B.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D.西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6.有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这里所指的两个大国是 (C)
A.英国和德国 B.苏联和德国
C.美国和日本 D.日本和苏联
7.“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以上材料是在谈论 (B)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辛丑条约》 D.《四国条约》
8.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D)
A.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9.弱国无外交。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最能体现华盛顿会议的实质。
改正:“华盛顿会议”改为“巴黎和会”
【×】(2)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改正:“《凡尔赛条约》”改为“《九国公约》”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这两次会议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改正: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中说:“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仁至义尽。我想问问,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摘编自电影《我的1919》
(1)材料一中“丧权辱国的和约”指的是哪一条约?中国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除了顾维钧等外交家的努力外,主要是当时国内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促成的?
《凡尔赛条约》。五四运动。
材料二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第三条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九国公约》
(2)签订材料二中的条约的会议集中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材料二中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美国和日本。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中国在两次会议上的悲惨遭遇说明了什么?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
专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
【历史坐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以下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C)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A)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斯大林格勒会战 D.诺曼底登陆
3.2018年9月,下图中的纪念碑在伦敦落成,以纪念十几万中国劳工,他们曾来到欧洲协助英法军队取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是 (B)
A.英国内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拉丁美洲独立战
4.安倍政府默许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部分内容作为日本学校教材使用,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有日本网友批评说,政府真的在发疯,希特勒是人类的敌人。日本网友认为希特勒是人类敌人的原因之一是他领导下的德国发动了 (B)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中东战争 D.海湾战争
5.下图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画中大炮上绘有英、美、苏等国国旗。画中文字分别是“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可以体现该宣传画“团结”主题的组织是 (C)
A.同盟国
B.协约国
C.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欧洲联盟
6.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小刚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记忆二战过程。下图中①处该填入的内容是 (D)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索姆河战役
D.斯大林格勒会战
7.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信中“此次军事行动”是指 (A)
A.诺曼底登陆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中途岛海战
D.敦刻尔克撤退
8.历史图片记录了历史瞬间的镜头,并且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下列图片中,记录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的是 (D)
二、材料解析
9.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说过:“你向后看得越远,就能向前看得更远。”战争让我们居安思危,铭记历史,面向未来。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夹缝中求生存】
材料一 (一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方面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战后和平会议上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创建……1919年的中国与1914年的中国有着天壤之别……
——摘编自(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世界新秩序”的名称。“1919年的中国”有何标志性事件?
名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事件:五四运动。
【抗战中谋发展】
材料二 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
——东北民谣
材料三 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中华民族开始了近百年来的伟大复兴。
(2)材料二所说的“苦难十四年”始于哪一历史事件?请举一著名战例,说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事件:九一八事变。战例: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任写其一即可)
(3)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崛起中促和平】
材料四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早在1953年,为促进世界和平,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外交原则?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第二次 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德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全面爆发: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进一步扩大: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最大规模: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联合: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影响:空前浩劫,彻底改变世界面貌,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重点知识突破
一、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比较
背景
建立
时间
政党或
组织
事件
暴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1933

纳粹党
希特勒上台
“国会纵火案”、疯狂迫害犹太人、对外扩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一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
1922

法西
斯党
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上台
对内独裁统治,对外扩张,侵略埃塞俄比亚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1936

军部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发动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的人体实验等
典例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相同背景是 ()
A.《凡尔赛条约》的制裁
B.《九国公约》的限制
C.军部势力的急剧膨胀
D.经济、政治危机加剧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背景。意大利在一战后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和日本都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国内政治危机加剧,为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契机。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大战役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及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
1941—
1942年
苏军与德军
苏联取得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未能得逞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苏军与德军
苏联取得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
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与德军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典例2 下图所示战役的历史作用是 ()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宣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格勒会战。识读图片可知,这场战役是斯大林格勒会战,该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故选C项。
【答案】 C
三、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根本
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重要
原因
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张,而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直接
原因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经过
全面
爆发
1914年8月,英德进入战争状态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交战
双方
同盟国和协约国
法西斯国家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战线
(战场)
西线、东线、南线
中国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欧洲第二战场等
转折
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会战
结果
同盟国战败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典例3 坦克的使用和原子弹的爆炸分别出现于一战和二战。下列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坦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枚原子弹
C.都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都加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和二战中都使用了新式武器,其中坦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新式武器的使用,都使战争更加残酷。所以A、B、D三项符合史实,排除。一战不是反法西斯战争,C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
【答案】 C
针对强化训练
1.20世纪30年代,面对国内的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 (C)
①日本 ②美国 ③德国 ④意大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2.1933年,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离开德国,来到美国,纳粹德国曾悬赏两万马克杀他。这一事件的背景是 (B)
A.爱因斯坦把科研成果带走了
B.纳粹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
C.纳粹德国不想爱因斯坦为美国服务
D.德国与美国矛盾深厚
3.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捷克斯洛伐克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这里的“死亡证书”指的是 (B)
A.《凡尔赛条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家宣言》 D.《九国公约》
4.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还能有收益吗?”对材料中“躲避灾难的政策”评论正确的是 (A)
A.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B.加速了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的步伐
C.彻底满足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D.促使英法与法西斯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5.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是 (C)
A.德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6.美国共和党曾批评时任总统奥巴马访问核爆地广岛是“谢罪外交”。中国媒体认为日本更应该来南京;美国媒体认为日本首相也要来……才行。“……”处应是 (B)
A.华盛顿 B.珍珠港 C.纽约 D.波士顿
7.格拉克斯坦在《二战秘史》结语中写道:“关于反法西斯战争,传统的观点虽然承认官方军队和抵抗运动组织的作用同时存在……但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C)
A.《凡尔赛条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家宣言》 D.《联合国宪章》
8.某兴趣小组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系列知识卡片,其中内容与史实不符的是 (C)
A.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
B.转折性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
C.二战结束:德国投降
D.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9.德国战败后,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如下图)。此举是依据 (D)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宣言》 D.雅尔塔会议决议
10.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读出的信息有 (A)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5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3年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8日
1945年9月2日
3年8个月零26天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13年11个月零16天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
1945年9月2日
25天
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战场与世界其他战场相比,持续时间最长 ③战争波及地域广、卷入国家多、持续时间长,在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 ④抗日战争初期阶段,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某中学九年级(1)班同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为主题展开了活动。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妥协的悲剧】
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1)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采取什么政策?
绥靖政策。
【合作的智慧】
(2)上述漫画反映了二战中美、苏等国的合作。这种合作关系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分析他们能够携手合作的原因。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法西斯国家威胁到了人类的安全,成为美、苏等国的共同敌人。
【伟大的胜利】
(3)上述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分析这一结果取得的原因。
主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反法西斯阵营拥有远比法西斯国家强大的实力;轴心国集团内部缺乏紧密合作和战略协同,而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实现了战时的全面合作和战略协同。(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历史的感悟】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你认为应该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加强地区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直击中考
1.(乐山中考)当今世界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 (B)
A.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
B.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
C.国际恐怖活动的频繁发生
D.民族复仇主义的打击报复
2.(临沂中考)这个协定签订后,自德国返回伦敦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机场上挥舞着协定,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但是,不到两年,英国就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这个协定”是 (D)
A.《九国公约》 B.《巴黎协定》
C.《双十协定》 D.《慕尼黑协定》
3.(南京中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的标志是 (C)
A.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B.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4.(梧州中考)“不论是从战争史还是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看,它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首次宣布正义国家将结成同盟,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免于外来侵略,而且是为了世界一切人的人权免于强权的蹂躏。”该材料反映的文献是 (C)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共产党宣言》
5.(贺州中考)“我们已经商得同意:当于1945年4月25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唯有我们三国之间及一切爱好自由的各国之间继续增进的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材料中提出实现“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是基于 (B)
A.每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B.对二战人类文明浩劫的反思
C.西方大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D.东西方冷战格局的结束
6.(金华中考)“1942年6月,美国海军和空军毁灭性打击了日军……日军损失了训练有素的海空军骨干力量,再也无力进行战略进攻了,丧失了海战的主动权。”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
A.中途岛海战 B.阿拉曼战役
C.西西里岛登陆战 D.诺曼底登陆战
7.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上图中A、B两处发生的事件分别是 九一八事变 和 珍珠港事件 ,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标志太平洋战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根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协同作战。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7课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
1.纳粹政权建立
(1)背景
①1929年开始的 经济大危机 使德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饱受失业和破产之苦,强烈要求改变现状。?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战胜国对德国采取极为严苛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导致德国社会上弥漫着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
③ 纳粹党 乘机大肆活动,骗取了人民的信任,并争取到统治阶级和 大资本家 的支持,逐步掌握政权。?
(2)建立:1933年1月30日, 希特勒 成为总理,德国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
2.纳粹暴行
(1)希特勒上台后,操纵纳粹党策划了“ 国会纵火案 ”,借机镇压 共产党 和其他进步势力,最终取消多党制,建立一党专政。?
(2)纳粹党极力煽动反犹排犹情绪,疯狂迫害犹太人。
(3)德国法西斯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1938年3月,德国吞并 奥地利 ,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3.绥靖政策
(1)含义:面对 法西斯 的侵略扩张,西方大国采取牺牲小国利益、 妥协退让 的政策。?
(2)顶峰: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 张伯伦 、达拉第、 希特勒 、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开会,最终签订了《 慕尼黑协定 》。这一协定是 绥靖政策 达到顶峰的标志。?
(3)影响:绥靖政策非但没能换来和平,反而造成了 法西斯 的步步进逼,加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全面爆发。?
知识点2 意大利法西斯入侵非洲
4.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国内陷入混乱状态, 墨索里尼 趁机建立法西斯政党。他率领法西斯分子以残酷的手段镇压工人运动,赢得了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2)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纠集5万党徒向 罗马 进军。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为总理, 法西斯 政权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5.对外扩张:1935年,意大利军队未经宣战即侵入 埃塞俄比亚 ,在非洲点燃了侵略战火。?
知识点3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6.背景
(1)日本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阶级矛盾趋于尖锐。在这种形势下 军国主义 势力乘机发展,日本政府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2)受军部控制的 广田弘毅 上台组阁后,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加紧扩军备战,并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亚洲 策源地形成。?
7.侵华战争
(1)1931年,日本制造了 九一八事变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 抗日战争 ,由此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1937年,日本制造了 七七事变 ,中国 全民族抗战 由此开始。?
8.侵华罪行:日本法西斯军队在中国烧杀抢掠,制造的诸多暴行令人发指,如南京大屠杀和“ 731 ”细菌部队的人体实验。?
9.轴心国集团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进行侵略扩张。它们相互勾结,在反共的幌子下形成 柏林 —罗马—东京轴心。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
1.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德国,由于失业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失望情绪更为严重,局势也更为紧张,所有这些最终使希特勒的成功成为可能。”“希特勒的成功”的标志是 (C)
A.制造“国会纵火案”
B.干涉西班牙内战
C.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D.纳粹屠杀犹太人
2.纳粹党徒戈林在1942年庆贺希特勒生日的午餐会上说:“唯一熟悉国会的人,就是我,是我放火把它点着了!”可见“国会纵火案”是纳粹党蓄意制造的,它是为了 (D)
A.让纳粹党夺取国家政权
B.解散德国国会
C.让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D.打击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势力
3.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国公使杨·马萨里克曾说:“如果你们(英国)牺牲了我的国家而能保住世界和平,我将是第一个向你们欢呼的人;但是如果不能,那么,先生们,愿上帝拯救你们的灵魂吧。”材料表明当时英国奉行的政策是 (A)
A.绥靖政策
B.坚决抵抗法西斯的政策
C.“门户开放”政策
D.敌视社会主义的政策
知识点2 意大利法西斯入侵非洲
4.墨索里尼曾经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这段话意在说明 (C)
A.石油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重要性
B.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
C.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
D.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了经济制裁
知识点3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5.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某些国家建立起法西斯政权,并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种类型的国家除了德国外还有 (A)
A.日本 B.意大利
C.西班牙 D.葡萄牙
6.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时间,史学界有三种说法: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提出“1931年说”的主要依据是 (B)
A.1931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全民族抗战
B.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1931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D.1931年日军占领南京
课后巩固提升
1.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主要原因是 (B)
A.讨好军队,向首都进军
B.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获得民众支持
C.政府的软弱无能
D.掀起排犹运动
2.1933年2月28日,希特勒在普鲁士新闻公报的电台上发表讲话,称“这种纵火行为是德国布尔什维克进行的最骇人听闻的恐怖主义行为”。希特勒评价的是 (A)
A.国会纵火案 B.迫害犹太人
C.向罗马进军 D.军部法西斯建立
3.假如你是一位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采访的摄影记者,你可能拍摄到的场面有 (D)
①共产党和进步人士遭到镇压与迫害 ②德国吞并奥地利 ③法西斯分子对犹太人发动袭击 ④商店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这一文件“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失败”。这一文件应是 (C)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宅地法》
5.世界近代史上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一直维持其古老的君主制度,未被殖民主义浪潮吞噬。打破这一局面的欧洲国家是 (A)
A.意大利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6.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B)
①一战后,德、日两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②法西斯势力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欺骗群众 ③统治阶级和军队支持法西斯势力 ④经济危机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希特勒曾得意洋洋地说:“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了,起初是欧洲轴心,现在是世界的大三角……”希特勒所说的三个国家不包括 (A)
A.西班牙 B.德国
C.意大利 D.日本
8.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下列能反映这一时代特点的事件或现象有 (B)
①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②德国:纳粹政权掀起反犹狂潮 ③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④美国:生产过剩,失业率高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反映这一时代特点,排除。
9.关键词“731部队”“南京大屠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D)
A.犹太人的劫难
B.法西斯的勾结
C.德意法西斯暴行
D.日本法西斯的罪恶
10.危机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正确解决危机考验着各国执政者的智慧。某校九年级(4)班同学开展了以“经济大危机与各国抉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回答问题。
【危机来袭】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40%以上,国际贸易额下降60%以上,大批银行倒闭,整个信贷制度濒于崩溃,3000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小农破产。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有哪些特点。
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不同抉择】
(2)观察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实行了什么应对政策?效果如何?
罗斯福新政。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缓和了经济危机。
(3)观察图2、图3,面对同样危机,德国、日本走上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走的是什么道路?这一道路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法西斯道路。影响: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使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以史为鉴】
(4)从上述国家解决危机的路径及结果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历史感悟?
依据国情,不断改革创新;解决危机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切不可损人利己等。
第8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与扩大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西线战争的爆发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按照早已制定好的军事方案,以强大的兵力突然袭击 波兰 ,英法两国被迫于9月3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战况
(1)1940年4—5月,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 西欧 诸国,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家。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 马奇诺防线 ”,入侵法国。?
(2)1940年7—10月,德国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 空袭 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英国首相 丘吉尔 领导英军顽强抵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
(3)不列颠空战:1940年8月13日,为了消灭英军 空军 主力,德国开始对英国进行轰炸。英国军民始终坚持战斗,极大地消耗了德军兵力。 不列颠空战 的胜利为日后盟军反攻欧洲大陆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德国入侵苏联
3.爆发: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 苏德战争 爆发。?
4.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5.重要战役:按照预定的“ 巴巴罗萨 计划”,德军分三路进攻苏联,很快逼近莫斯科近郊。在 斯大林 的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 莫斯科保卫战 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知识点3 珍珠港事件
6.背景:日本法西斯发动 全面侵华 战争后,与美英等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美国采取了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措施。 英国 和荷兰也采取了与美国一致的行动。这些行动对日本是一个及其沉重的打击。?
7.概况:1941年12月7日上午, 日本 不宣而战,特遣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 珍珠港 发动突然袭击,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
8.影响: 美国 对日宣战。随后, 中国 、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西线战争的爆发
1.在波兰的各个重要历史地标——华沙国家博物馆、1944年起义博物馆、华沙大学、维斯特普拉特以及格但斯克团结工会陈列室,“1939”都是一个醒目的数字。“1939”之所以醒目,是因为1939年 (A)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屠杀犹太人
C.德国吞并奥地利 D.签订《慕尼黑协定》
2.下列一直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最后却自食其果招致亡国的国家是 (B)
A.奥地利 B.法国
C.波兰 D.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招致亡国,被德国占领的国家是法国。
3.1940年5月13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就职演说称:“我们所面临的将是一场极其严酷的考验,将是旷日持久的斗争和苦难。”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D)
A.德军进攻苏联
B.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C.美国加入二战
D.德军向欧洲西部进攻
知识点2 德国入侵苏联
4.下图军事行动打击的国家是 (D)
A.捷克斯洛伐克 B.波兰
C.埃塞俄比亚 D.苏联
5.某军事网站要对莫斯科保卫战进行评论,标题应该是 (C)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
B.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C.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破碎
D.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知识点3 珍珠港事件
6.下图所示内容为某次战争前的情报。情报中的“此举”是为了 (B)
A.发动侵华战争
B.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
7.偷袭珍珠港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军事行动,可在下列哪一图中标注出来 (B)
8.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使美军遭受重大损失。美国于12月8日对日本宣战,由此 (C)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C.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课后巩固提升
1.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B)
A.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C.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D.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2.毛泽东说:“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能印证这一论断的历史事件是 (B)
A.德军突袭苏联 B.德军轰炸不列颠
C.德军突袭波兰 D.日军偷袭珍珠港
3.1941年6月22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演说:“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我们眼前正在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黯然失色了……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丘吉尔所说的“眼前正在展现的情景”是 (A)
A.苏德战争爆发 B.德军占领法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D.意大利入侵非洲
4.战争海报被人们称为墙壁上的“武器”。下图是中国抗日根据地在苏联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印制的海报《苏联送给希特勒的礼物》。下列对它的解读,正确的是 (D)
A.希特勒在1942年被苏联军队击毙
B.中国出兵帮助苏联人民抵御德国侵略
C.莫斯科保卫战彻底击垮了德国法西斯
D.颂扬苏军胜利,表达反法西斯必胜信念
5.下图所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战争宣传海报,主题是“全力以赴,摧毁日本”。它出现的背景是 (D)
A.德国进攻波兰 B.德国进攻苏联
C.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D.太平洋战争爆发
6.以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部分)。从中得出的结论应当是 (C)
1931年9月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1935年10月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7年7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9年9月
德国侵略波兰
1940年4—5月
德国进攻北欧、西欧
1941年6月
德国进攻苏联
1941年12月
日本偷袭珍珠港
A.反法西斯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逐渐形成
C.战争由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
D.绥靖政策带来了严重后果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为了决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见了英国和法国领导人,英国和法国的领导人抛弃了这个不太重要的民主国家,试图绥靖希特勒以避免战争,但却枉费心机。
材料二 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英国和法国为避免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英国和法国为何“枉费心机”。
绥靖政策。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避免战争的愿望落空。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英国对德国的侵略行为在态度上有何转变。
由纵容德国侵略变为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抗击侵略。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说,这一事件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对此,你怎么看?
事件:日军偷袭珍珠港。观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珍珠港事件之前,日军已经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揭开。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第9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联合国家宣言》
1.背景:苏德战争和 太平洋战争 的爆发,促使遭受 法西斯 侵略的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2.签署:1942年1月1日, 中 、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 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3.意义
(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国际反法西斯 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2)宣言的发表壮大了 反法西斯 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知识点2 大战的转折
4.各主要战场的转折
(1)苏德战场:1942年7月,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 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这场会战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它不仅是 苏德战场 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进程也产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2)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初的 中途岛海战 使日本损失惨重,美军开始全线反击。?
(3)北非战场: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
5.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1943年9月, 意大利 宣布投降, 轴心国 集团开始解体。?
知识点3 最后的胜利
6.诺曼底登陆
(1)概况:1944年6月6日,经过长期周密的准备,美英军队在法国的 诺曼底 登陆,开辟了欧洲 第二战场 。?
(2)影响: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代号为“ 霸王计划 ”。盟国武装力量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粉碎 德国法西斯 的最后决战阶段。?
7.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概况:苏、美、英、三国首脑 斯大林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
(3)内容
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 军国主义 和纳粹制度;?
②战后成立 联合国 ;?
③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 苏联 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
(4)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 德日法西斯 的行动,以及建立 联合国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8.战争结束
(1)背景:1945年8月, 苏联 对日宣战,对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 关东军 发起全线进攻;中国的抗日力量也向日军展开全国规模的反攻;美国在日本 广岛 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 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投降书。?
(3)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轴心国 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9.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
(1) 中国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抗战,使得中国战场与海外各战场共同行动,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中国在反法西斯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二战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1.二战的影响
(1)全世界80%的人口卷入了战争,死亡人数近6000万,物资损失超过4万多亿。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正义的力量赢得了胜利,法西斯势力被击败,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二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战争期间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为战后的和平事业所利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联合国家宣言》
1.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这种联合的“典范”是 (D)
A.“三国同盟”
B.轴心国
C.“三国协约”
D.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根本原因是 (B)
A.苏德战争爆发
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C.美国改变“中立”的态度
D.英、法对德宣战
知识点2 大战的转折
3.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从1942年夏天至1943年初,它抑制了德军一次次的猛攻,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这座城市是 (B)
A.莫斯科 B.斯大林格勒
C.诺曼底 D.伦敦
4.重大战役的成败直接影响战争局势的走向。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美军扭转局势,转向反攻的是 (C)
A.敦刻尔克撤退 B.珍珠港事件
C.中途岛海战 D.斯大林格勒会战
知识点3 最后的胜利
5.当今世界,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决定建立联合国的国际会议是 (D)
6.日本利用甲午中日战争之机窃取了中国的钓鱼岛,时至今日,日本仍企图实际控制钓鱼岛。在二战期间,由中、美、英三国发表的一部文献中明确要求: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中国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这部文献是 (A)
A.《开罗宣言》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凡尔赛条约》
课后巩固提升
1.目录检索是阅读书籍的方法之一。下列标题与下图中第二章内容相吻合的是 (B)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2.当今世界有许多重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和暴力的标志性事件是 (D)
A.“三国协约”建立
B.“三国同盟”形成
C.《慕尼黑协定》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3.美国电影《最长的一天》讲述1944年一场著名的登陆战。这场战役是 (C)
A.斯大林格勒会战 B.中途岛海战
C.诺曼底登陆 D.阿拉曼战役
4.某会议公报称:“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该会议是 (B)
A.华盛顿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巴黎和会
5.《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政治对话和军事合作。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有 (A)
①诺曼底登陆 ②雅尔塔会议 ③苏联对日宣战 ④珍珠港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照片见证历史。下列四幅照片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
A.正义战胜邪恶 B.重新瓜分殖民地
C.战争带来了浩劫 D.中国全民族抗战
7.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下面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描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C)
A.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战争都是德国挑起的
C.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败国
D.对战后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保罗·肯尼迪在谈到国家的发展时说过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所抵消。”以下国家的发展史不能佐证其观点的是 (D)
A.1799—1814年的法国
B.1933—1945年的德国
C.1931—1945年的日本
D.1941—1945年的苏联
9.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国际组织名称。
(1)—战前形成的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 。?
(2)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建立的合作组织——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3)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 。?
10.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深远意义。某班开展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的活动。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历史的召唤】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摘编自《联合国家宣言》
(1)材料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其“野蛮和残暴”的行径有哪些?(任举两例)
力量:德、意、日法西斯。行径: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日本法西斯制造南京大屠杀等。(任举两个反映德、意、日法西斯野蛮和残暴的事件即可)
(2)请举例说明“联合国家”如何开展“共同的斗争”。
举行雅尔塔会议、苏联对日作战等。
【历史的审判】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经过激烈斗争,1946年5月3日,正式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座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背景是什么?中国法官能排在审判席次前列的原因是什么?
背景:日本法西斯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原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历史的反思】
2018年9月2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轻松战胜前防卫大臣石破茂,赢得自由民主党党首选举,有望成为日本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安倍宣布将在卸任前修改和平宪法,写入“自卫队条款”。有分析指出,修宪依然面临较大阻力,充满政治风险。
(4)安倍政府企图修改“和平宪法”,你认为日本还会在亚洲挑起新的战争吗?请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凯末尔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重点知识突破
一、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
(1)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2)列宁带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3)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1922年,列宁领导成立了苏联
斯大林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但苏联模式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典例1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是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苏联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答案】 D
二、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以及中国改革开放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改革开放



背景
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目的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内容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
结果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符合社会需要
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社会矛盾尖锐
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实行粮食税,让国内外资本经营一部分企业,允许商品生产,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等
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是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


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改革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


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渡过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典例2 将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表述错误的是 ()
A.都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下实施的
B.都是在一定限度内对资本主义的恢复
C.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都立足国情,调整生产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美国以及中国的改革。A、C、D三项是这三场改革的共同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是利用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恢复,B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 B
针对强化训练
1.苏联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是 (B)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废除农奴制
D.形成苏联模式
2.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6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说明了苏联当时(D)
A.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B.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
C.一直坚持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
D.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
3.《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一书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表明苏联模式 (B)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开展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凯末尔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依据是 (A)
A.土耳其获得了民族独立,成立了民主共和国
B.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被推翻
C.土耳其打退了外国侵略军
D.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5.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D)
A.揭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C.基本上完成印度独立大业
D.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
6.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此次危机认识不正确的是 (C)
A.导致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B.激化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C.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干预经济政策的结果
D.从美国开始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7.1935年初,新政成为美国公众热议的焦点,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这主要是由于罗斯福新政 (C)
A.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
C.缓和了经济危机,改善了人民生活
D.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于是,美苏两国恢复邦交谈判于1933年11月8日至16日在华盛顿举行……11月16日深夜,罗斯福和李维诺夫在恢复邦交的各项协议上签字,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苏关系正常化的经济原因。
美国希望打开苏联市场,缓解经济危机;苏联工业化也需要得到美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支援。
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直击中考
1.(陕西中考)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C)
A.使苏联跻身工业化的国家行列
B.使苏俄退出协约国宣告一战结束
C.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独特道路
D.结束封建统治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2.(泰安中考)“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种体制”是指 (B)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市场经济体制
3.(呼和浩特中考)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与之相符的是 (D)
A.华盛顿谴责殖民主义者的罪行
B.林肯批评南方种植园主的叛乱
C.威尔逊揭露一战的灾难性后果
D.罗斯福感叹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4.(自贡中考)据下图信息,罗斯福总统采取的“行动”是 (D)
A.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B.推行“杜鲁门主义”政策
C.放任经济自由发展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宿迁中考)下图反映的是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情况,表中失业率不断攀升并达到最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A)
A.经济大危机 B.罗斯福新政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第三次科技革命
6.(贺州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对外贸易趋向活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斯大林时期国家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简析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变化:逐渐取消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形成高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出两点即可)背景: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答出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调整: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模式与罗斯福新政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答出一点即可)
第二单元 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
(2)1917年3月8日,俄国爆发了 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 工兵代表苏维埃 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革命运动席卷整个俄国。
2.经过:1917年11月6日晚, 列宁 来到 斯莫尔尼宫 指挥起义。11月8日凌晨,起义的工人和士兵攻克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 冬宫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3.建立政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 人民委员会 成立,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 政权诞生。?
4.意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发生在俄历十月,历史上称为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 无产阶级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 社会主义 的理论变为现实,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点2 新经济政策
5.概况:1921年,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政府放弃了“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开始实行 新经济政策 。?
6.内容:实行 粮食税 ,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进行 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7.特点: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 经济形式 并存,大力发展 商品经济 。?
8.作用: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25年,苏联 国民经济 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苏维埃 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9.意义:新经济政策是 列宁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 社会主义 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知识点3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0.社会主义工业化
(1)启动:1925年底,在联共(布)十四大上, 斯大林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立“优先发展 重工业 ”的方针,苏联启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成果:1928—1932年,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开始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向 工业国 转化。1933—1937年,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1.农业集体化
(1)目的:为了适应 工业化 快速发展的要求,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2)过程:1927年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 农业集体化 ”的方针。1929年,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全盘集体化 政策”,开展了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3)影响: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弊端: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 自愿 和逐步的原则,忽视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12.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 新宪法 ,标志着 斯大林 创建的苏联模式形成。?
(2)积极影响:苏联跻身于 工业化国家 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 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弊端:这种 高度集权 的模式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违背经济规律,造成 国民经济 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一书这样描述一位伟人:对武装起义时机的把握上显示出他的远见和敏锐,在发动起义的关键时刻,他“像是一头笼中的狮子”在斯莫尔尼宫房间里走动,“在骂人,在吼叫”……这描绘出了一个历史瞬间的伟人,一个鲜活的伟人。这位伟人是 (C)
A.托尔斯泰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斯大林
2.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说:“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俄国最终完成这一任务是通过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B)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3.“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B)
A.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2 新经济政策
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中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A)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
D.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5.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经营权源于苏俄的 (D)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1936年新宪法 D.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3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6.1928—1937年,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 (A)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商业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中“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什么?20世纪30年代,这个“创造”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苏联模式(或计划经济)。重大成就: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课后巩固提升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 (B)
A.英国革命运动 B.俄国十月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法国大革命
2.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看到了“非常”经济政策的问题,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苏俄经济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A.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
C.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发生了转变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3.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D)
A.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五”计划超额完成
C.苏联模式的形成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下表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钢产量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排名,其排名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2
2
1
钢产量
5
5
4
3
2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5.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苏联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做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则笑话主要反映了 (D)
A.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效果
B.斯大林时代权力高度集中
C.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7年,毛泽东说:“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世界各国的广大人民热情地庆祝十月革命的40周年,因为这40年的历史使他们确信,无产阶级必然能够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被压迫民族必然能够战胜帝国主义。当然,在人民面前还有困难和曲折。但是,列宁在36年前说得好,‘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船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坚冰已经打破,航船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的理解。
十月革命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社会从此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材料二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1921年3月)(节录)
2.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
4.对于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税额应当低一些……扩大自己的耕种面积以及提高整个农户生产率的勤恳的农民,在缴纳实物税方面应得到优待,或者降低其税额,或者部分地免税。
8.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2)上述政策的名称是什么?这一政策有何特点?
新经济政策。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第5课 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实行高压政策,并制造了屠杀和平请愿群众的 阿姆利则 惨案。?
(2)1929年世界 经济危机 爆发,英国进一步加紧对印度的压榨与掠夺,加剧了印度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20世纪30年代初印度人民的 反英 斗争重新高涨。?
2.领导人: 甘地 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被称为“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 国大党 领袖,现代印度的“国父”。?
3.过程
(1)英国的暴行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领导的 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由此开始。?
(2)1930年,甘地发动“ 食盐进军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
4.影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与合法的手段争取印度的独立,打击了 英国 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 ,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凯末尔革命
5.背景: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面临着国家领土被肢解的命运。
6.领导人:这场革命的领导人是 凯末尔 ,他是现代土耳其国家的创建者,被称为土耳其“ 国父 ”。1934年,他被授予“阿塔图尔克”的称号。?
7.性质:凯末尔革命是一场 资产阶级 革命。?
8.过程
(1)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 大国民会议 ,决定建立 国民政府 ,反帝武装斗争进入新阶段。凯末尔政府依靠广大群众,争取苏俄援助,改善同 伊斯兰 国家的关系,集中力量反对英国和希腊的武装侵略。?
(2)1923年7月,凯末尔政府废除了此前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的损害土耳其主权的《色佛尔条约》,签订《 洛桑条约 》,土耳其取得了民族独立。?
(3)1923年10月,大国民议会宣布成立 土耳其共和国 ,首都为安卡拉,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现代土耳其民族国家就此诞生。?
9.意义:凯末尔革命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 的殖民体系,结束了 奥斯曼帝国 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 民主共和国 ,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1922年甘地和国大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
A.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 B.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
C.英国同意印度有限自治 D.资产阶级退出运动
【解析】甘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因为出现了暴力事件。
2.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后代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D)
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 ③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 ④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知识点2 凯末尔革命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C)
A.非暴力不合作 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民族独立 D.建立国民政府
4.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B)
①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 ②反封建斗争较为彻底,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 ③凯末尔的正确领导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④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课后巩固提升
1.甘地及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所以能够被印度国大党所接受,是因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
①能发动群众起来抵制英国的侵略 ②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③符合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④可以消除印度的种姓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凯末尔执政后不久就发起了一次“帽子革命”。当时土耳其男子都戴一种红色圆筒毡帽,叫作“费兹帽”,具有宗教意义。凯末尔下令,国民要改戴欧式礼帽。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D)
A.废除土耳其的陈规陋习
B.彻底消灭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
C.改革传统服饰以消除封建思想的影响
D.推动社会向世俗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3.土耳其货币里拉上印有凯末尔的头像,说明了(D)
A.凯末尔是个独裁者
B.凯末尔执政以来土耳其经济持续繁荣
C.凯末尔建立了农村银行
D.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影响深远
4.甘地和凯末尔是20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两人的共同之处是 (A)
A.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
B.反对西方的现代文明
C.承担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
5.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错误的打“×”;正确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30年甘地发动“食盐进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
改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改为“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土耳其人民在危急关头奋起保卫祖国,推翻了奥斯曼帝国,建立了土耳其帝国。
改正:“土耳其帝国”改为“土耳其共和国”
【×】(3)1923年7月,凯末尔政府废除了与协约国签订的《洛桑条约》,取得了民族独立。
改正:“《洛桑条约》”改为“《色佛尔条约》”
【√】(4)“甘地主义”提倡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社会。
改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印度)甘地
大英帝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小小的盐粒的攻击下岌岌可危。
——田鸽、蒋祝平《甘地图传》
(1)以上材料涉及甘地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标志物:土布和食盐。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当时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其中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原因:土布和食盐涉及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穿和吃,可触动印度人的民族感情。精神: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
材料二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体现的进步性。
抵制英国经济侵略,复兴民族经济;沉重打击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信心;使印度民族意识高涨,推动独立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
——(土耳其)凯末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凯末尔革命的影响。
凯末尔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6课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经济大危机
1.背景
(1)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繁荣状态。
(2)战后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增加,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这段时期也称“柯立芝繁荣”。
(3)20世纪20年代, 自由放任 思潮在美国盛行,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机狂潮。?
2.爆发与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 美国 爆发。1931年,欧洲发生 金融危机 ,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面对危机,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缓解。?
3.影响
(1)经济大危机给 资本主义 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2)经济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一连串的 关税战 、倾销战和货币战。?
(3)经济大危机还引起了 德 、意、日等国的政治危机,这些国家的 法西斯 势力迅速膨胀,最终走上 对外扩张 的道路。?
知识点2 罗斯福新政
4.背景: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 资本主义制度 。1933年, 富兰克林·罗斯福 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 新政 ”救治美国经济,并呼吁美国人民支持他的“大胆试验”。?
5.实质:“新政”是美国 资本主义 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6.特点:加强 国家 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
7.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工业方面
采取恢复工业的措施,核心是颁布《 全国工业复兴法 》,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 盲目竞争 引起生产过剩。成立“ 全国复兴总署 ”,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工人每天工作的时数等?
农业方面
颁布了《 农业调整法 》,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社会福利方面
成立联邦 紧急救济署 ,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公共工程方面
兴办 公共工程 ,积极推行“ 以工代赈 ”,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金融方面
进行大力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 美元贬值 ,刺激出口?
8.意义
(1)“新政”使 资本主义制度 得到调整与巩固,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国家 干预经济 的能力得到提升。?
(2)“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缓和了危机,在美国和世界 资本主义 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
9.局限性:“新政”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经济大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 (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下面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这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B)
A.持续时间长 B.范围特别广
C.破坏性大 D.只在美国发生
3.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A)
A.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B.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知识点2 罗斯福新政
4.罗斯福新政时期,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上述法案的出台体现了“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C)
A.发展对外贸易 B.恢复银行信用
C.国家干预经济 D.稳定社会秩序
5.下表是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的部分内容,材料反映的当时“新政”的措施是 (B)
单位(周)
调整前
调整后
最高工时
55小时
40小时
最低工资
60美分
12美元
A.整顿金融业 B.对工业的调整
C.调整农业生产 D.兴办公共工程
6.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兴办公共工程的目的是 (A)
A.减少失业,刺激消费
B.方便人民生活
C.促进社会进步
D.赢得国人信任
7.罗斯福说:“我们正在努力奋斗,挽救一个伟大的、宝贵的政府。”据此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D)
A.消除经济危机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改善人民生活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挽救经济危机,美国采取的“明智试验”是什么。有何特别之处?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
课后巩固提升
1.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1929年的104.9下降到1932年的48.2,下降了54%。在世界市场上,小麦批发价格下跌了70%,大豆、棉花、黄麻、咖啡等跌价50%以上。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苏联“一五”计划的干扰
D.世界大战的破坏
2.“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流行的背景是(B)
A.工业革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B.经济危机造成工人生活贫困
C.自由经济带来美国经济普遍繁荣
D.英国对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
3.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活动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许诺,要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材料中的“计划经济的方法”是指 (D)
A.优先发展农业生产
B.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充分利用市场调节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
4.下图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给守法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下列不能悬挂蓝鹰标志的企业是 (A)
A.拒绝与工人代表谈判的企业
B.遵守法律规定价格水平的企业
C.遵守法律规定最高工作时数的企业
D.遵守法律规定生产规模的企业
5.下图为1932年美国完全失业人数占工人总数的比重示意图。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D)
A.大力整顿银行 B.缩减农业产量
C.减少政府投资 D.兴办公共工程
6.林肯和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总统,他们在职期间都取得了卓著的政绩。从结果上看,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是 (B)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的种族歧视状态
7.面对经济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实行了“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不包括 (C)
A.恢复和发展了美国的经济
B.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C.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D.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
8.发生在20世纪初的经济大危机,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色星期四”见证了歇斯底里的疯狂。经纪人们鬼哭狼嚎,扯掉自己的衣领,试图跟上抛售指令……
从1930年初到1932年底,总共有773家国有银行倒闭,涉及存款超过7亿美元,另有3604家州银行破产,涉及的存款超过20亿美元……1930—1932年,总共有85000家企业破产,留下了45亿美元的债务;5000家银行停止支付……
1930年2月底,西雅图、洛杉矶和芝加哥都出现了失业者的小规模示威。同月,鲍威利区等待领救济的队伍每天有2000多人。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动荡。
材料二 下表为罗斯福新政部分内容简表。
具体内容
金融业
政府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工业
国家调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农业
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社会保障
成立专门机构,政府拨款兴建公共工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和特点。
核心措施: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材料三 1945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社论中指出:“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与巩固(或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得到提升。
专题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历史教材的部分目录。这部分目录的主题应该是 (D)
A.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针对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这种情况,列宁曾说:“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为此,苏俄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B)
A.“加速发展战略”
B.新经济政策
C.“门户开放”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市场和计划相结合,市场起基础作用,已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发展趋势。”以下人物在经济领域的做法与材料所言相符的有 (B)
①列宁 ②斯大林 ③罗斯福 ④邓小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下列史实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伪军 ②苏联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③匈牙利新经济体制改革 ④赫鲁晓夫推行“玉米运动”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③②④
5.“自幼胸怀大志,富有反抗精神;大学学习法律,投身民族运动;发动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推翻美国霸权傀儡,实践古巴社会主义。”材料描述的人物是 (C)
A.毛泽东 B.戈尔巴乔夫
C.卡斯特罗 D.尼赫鲁
6.下列对东欧剧变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B)
A.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B.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失败
7.《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000万党员时失去了政权。”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政权”发生在(D)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8.下列属于1991年苏联解体原因的是 (D)
①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苏联的发展 ②苏联模式造成社会矛盾尖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C.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D.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实行和综合国力得到加强
二、材料解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苏联模式中走出来,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给各社会主义国家以深刻的启迪,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探索自己的道路。这预示着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从模式化发展向注重与本国国情紧密结合的特色化发展转变。这一转变,必将给科学社会主义带来新的更加明媚的春天。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苏联模式的特征如何?中国是怎样“从苏联模式中走出来”的?中国的成功探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特征: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方法: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影响:使社会主义国家也根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或根据国情建设国家)。
(3)科学社会主义从“模式化发展”向“特色化发展”转变,说明了什么?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要不断调整相关政策适应本国发展的需要。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材料三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都对推翻其社会制度的革命不感兴趣,却对足以保持和重新焕发这些制度活力的改革感兴趣。
材料四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1)材料一中字母A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字母B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俄国十月革命。B:三大改造的完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是受什么体制的影响?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起到了什么作用?
体制:苏联模式。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什么?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共同点:都希望不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果:苏联解体。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不犯“颠覆性错误”,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做?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意思相近即可)
专题五 现代科技、文化与经济全球化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当前,学生考试的阅卷工作多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进行,这一技术属于 (A)
A.电子计算机技术 B.原子能技术
C.现代生物技术 D.空间技术
2.下列图片,最能体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特征的是 (C)
3.下图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它反映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 (C)
A.电子计算机领域的成就
B.原子能领域的成就
C.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就
D.空间技术领域的成就
4.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 (B)
A.泰戈尔 B.马尔克斯
C.路遥 D.肖洛霍夫
5.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被公认为不朽的世界名画。这是因为该作品 (A)
①采用了高超、新奇的艺术手法 ②深刻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③生动地描绘了都市生活的人物形象 ④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下图大事年表反映出世界的发展趋势是 (B)
A.单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政治多极化 D.信息化
7.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严正警告美国总统特朗普:不要打响贸易战,否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表明 (D)
A.美国在世界金融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B.世界贸易组织完全掌握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权
C.美国极力主张建立多极化贸易格局
D.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8.有人把Windows 3.0喻之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D)
A.全球化的趋势始于“冷战”格局的结束
B.Windows 3.0填平了国家之间的鸿沟
C.信息技术消除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解析
9.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全球化带给了我们什么……此时此刻有8亿人口挨饿,10亿人口是文盲,40亿人口生活贫困,2.5亿儿童要做工,1.3亿儿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亿孩子流落街头,每年有1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贫困和可以预防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个国家内部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的、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大气、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气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不可预言的、明显的后果。
——摘编自(古巴)卡斯特罗
《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1)材料一中的航海家放在材料二中的哪一个阶段最为合适,并说明理由。
第一阶段。因为新航路开辟的地理大发现,从地理的角度看,才是真正的全球化的开始。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人口的急剧增加,贫富差距的拉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全球化“版本”不断升级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明,跨国公司的建立和经营,互联网运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10.三次科技革命中涌现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她们的经济独立日渐形成。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
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材料二 1891年,白宫装上电灯时,哈里森总统一家因担心触电而不敢触摸开关,芝加哥也曾因电线绝缘较差引起过几次火警。不过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不仅因为工业产品真像广告上说的那么好使,还因为新发明的背后有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推动。
——摘编自(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
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材料三 1960年,日本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计划实施中,通过积极采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到1970年,日本人均个人收入年增长率实现了翻番。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电视机、微波炉、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比重加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纺织业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机器的广泛使用”得益于什么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良?
特点:女工人数所占比例超过男工。动力机械:蒸汽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的原因。
原因:工业产品确实像广告说的那么好使,新发明的背后有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推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国际互联网,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原因:积极采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或日本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代:信息时代。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科技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妇女经济地位的独立;更加便利的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个人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表述错误的是 (D)
A.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会议
B.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
C.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都建立起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一战后有两个国家没有批准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一个是没能达到领导战后世界目的的美国,另一个是主权遭受严重践踏的国家。这个国家是 (C)
A.英国 B.法国 C.中国 D.日本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小刚制作了两次世界大战相关事件的时空简表。其中有错误的是 (A)
选项
时间
地点
史实
A
1914年6月
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事件,标志一战爆发
B
1919年1月
巴黎
巴黎和会,形成凡尔赛体系
C
1939年9月
波兰
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D
1942年1月
华盛顿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4.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一战后在远东地区和美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D)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日本
5.照片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关于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B)
A.所示都是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B.警示我们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C.所对应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D.呈现了恐怖活动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
6.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富含历史文化价值。下面漫画反映的是 (A)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铁幕”演说的发表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7.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为此,美国 (C)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C.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D.调整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8.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一战后形成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体系,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 两极 格局。?
(3)1991年苏联解体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朝 多极化 方向发展。?
二、材料解析
9.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摘编自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脆弱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二 鉴于美国所处的非常有利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美国的势力在1945年后便向外迅猛发展……美国势力最难渗透进去的地区是苏联控制的地区……利益的严重冲突终于不可避免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世界性的思想体系,互相“排斥”,水火不相容……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材料四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材料一中,“争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暂时休战”的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的标志是什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出现了一战后的暂时的相对稳定时期。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材料二中,“利益的严重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由此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冷战”。两极格局。
(4)材料三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的因素有哪些?
一超多强。大国经济实力对比、大国之间关系。
(5)材料四中,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方案?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冷战”后的世界
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冷战”后 的世界社会主义重大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现代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文学:《等待戈多》《静静的顿河》《飞鸟集》《百年孤独》《红高粱》等现代艺术:《格尔尼卡》《记忆的永恒》、流行音乐、好莱坞、中国电影等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重点知识突破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时间
内容
结果
苏联
改革
赫鲁
晓夫
改革
1953
年起
(1)经济:以农业为重点对苏联进行改革,实施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等措施。
(2)政治:反对个人崇拜,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模式
勃列日
涅夫
改革
1964
年起
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调整,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
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苏联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国家陷入困境
戈尔巴
乔夫
改革
1985
年起
首先将改革的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未取得成效。后又将改革转入政治领域。他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即“民主化”“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激化社会矛盾,导致苏联解体
匈牙利改革
1968
年起
在全国全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上,匈牙利政府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经济稳步发展,国家政局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改革
开放
1978
年起
(1)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重点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典例1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是在抨击苏联的()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恢复,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B、C两项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具体内容
凡尔赛—
华盛顿
体系
(1)建立: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该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3)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该体系瓦解
两极格局
(1)形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形成
(2)表现: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美苏争霸
(3)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
多极化
趋势
随着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典例2 亨利·基辛格认为:“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材料反映了 ()
A.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B.美苏争霸结束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据材料中“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也未涉及两极对峙和美苏争霸。故选D项。
【答案】 D
针对强化训练
1.“1985年,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他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材料中进行改革的历史人物是 (C)
A.赫鲁晓夫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A)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3.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军事打击,科索沃战争由此打响。这表明(C)
A.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
B.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D.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宗旨发生改变
4.1944年,国际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1947年,23国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这些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中,美国占据了支配地位。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这表明 (A)
A.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
B.强权政治左右着世界的发展
C.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D.美国已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在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方面,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寄希望于 (A)
A.联合国 B.国际联盟
C.同盟国 D.协约国
6.右图是2017年5月23日搜狐网登载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机器人小冰写的诗集样书照片。机器人小冰能写诗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D)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C.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7.有个美国人购买了一辆庞蒂亚克汽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汽车公司的1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发动机、驱动桥和电子设备);250美元付给英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这一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B)
①生产国际化 ②贫富差距扩大 ③贸易全球化 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18年7月26日,文牧野导演,宁浩、徐峥监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它上映的第22天,票房正式突破30亿大关,同时成功跻身华语影史票房前五的行列。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人一种普遍的娱乐方式。下列有关电影的表述,错误的是 (C)
A.电影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B.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象征
C.电影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由彩色到黑白的发展
D.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第五单元 “冷战”后的世界
第14课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年, 戈尔巴乔夫 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2)概况:戈尔巴乔夫首先将改革的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未取得成效。从1988年起,他又将改革转入政治领域。他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即“ 民主化 ”“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他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在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弱化了 中央政府 的控制能力。?
2.苏联解体
背景
苏联内部有诸多民族问题,其中,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民族矛盾积累已久,民族反抗情绪最为强烈。1990年3月, 立陶宛 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不久,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不再执行苏联的法律、法令?
八一九
事件
(1)起因: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草案),并预定于8月20日签署,它意味着苏联将由原来的联邦制国家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2)发动:为了阻止条约签署,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和部分高级领导人策动了“八一九事件”
(3)影响:“八一九事件”后,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急剧增长,先后脱离 苏联 独立?
标志
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吿结成 独立国家联合体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影响
苏联解体后, 两极 格局也随之瓦解,“冷战”结束?
知识点2 东欧剧变
3.原因
(1)在苏联的压力下,东欧各国不顾 国情 ,生搬硬套苏联的建设经验,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大规模地举借外债,进一步激化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3)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 政策以及一些暗中的颠覆活动,更加剧了这一地区局势的动荡。?
(4)戈尔巴乔夫对东欧国家的 松绑 政策,促使东欧国家寻求新的改革之路。?
4.概况
(1)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开始走向政治多元化,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2)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停止存在,波兰国家 性质 彻底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东欧的连锁反应。?
(3)各国共产党在竞选中纷纷失利,这些国家的 社会制度 相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苏联解体
1.某论文的主要内容有“民主化”“公开性”“政治多元化”由“一党政治”的“多党政治”过渡等。该论文的主题是 (D)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苏联模式的形成
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为了阻止戈尔巴乔夫将苏联变成一个邦联制国家,苏联部分高级领导人的行动是 (B)
A.签署《凡尔赛条约》
B.发动“八一九事件”
C.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D.签署《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3.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上图漫画寓指哪个国家的轰然解体?漫画中人物是谁?在这个国家解体的过程中,该人物起到怎样的影响?
国家:苏联。人物:戈尔巴乔夫。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2 东欧剧变
4.东欧剧变被西方社会称为“1989年革命”,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由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变化。引发这一剧变的原因不包括 (B)
A.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B.东欧国家的改革获得了成功
C.苏联模式的弊端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5.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下列不属于东欧剧变的表现的是 (C)
A.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B.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
D.“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波兰共和国”
课后巩固提升
1.美国政论家布热津斯基曾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程已逐渐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叙述,正确的是 (C)
①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②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 ③使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④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991年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升起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这一事件表明 (A)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十月革命胜利
D.德国统一
3.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B)
A.综合国力不强
B.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C.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D.忽视科技文化的发展
4.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是指 (D)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模式全面推行
C.两极格局的瓦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下图“柏林墙”坍塌,反映了德国历史的变迁。你认为它出现的背景是 (C)
A.雅尔塔会议 B.两极格局形成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6.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其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上述材料说明 (D)
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C.改革对于解决东欧国家的社会危机没有任何作用
D.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是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7.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1)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是 列宁 。?
(2)率领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工业化的领导者是 斯大林 。?
(3)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者是 赫鲁晓夫 。?
(4)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 的松绑政策,促使东欧国家寻求新的改革之路。?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经济改革纲领……1990年3月,修改宪法,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政治多元化”和“公开化”的号召下,无政府状态在全面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抬头。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住了严峻的考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
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和分裂,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社会矛盾;“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受到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3)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和平演变”);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重视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15课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超级大国——美国
1.超级大国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局势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美国地位的上升有很大影响。?
(2)概况:“冷战”后的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 军事 实力,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是唯一的 超级大国 。?
2.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1)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 领导 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
(2)具体表现: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 霸权主义 色彩。21世纪初以来,美国不断为伊拉克、 阿富汗 和叙利亚等国际问题所困扰。?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与此同时, 欧盟 、俄罗斯和中国等多强的力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并都根据新形势调整了对外战略,世界格局呈现 多极化 发展趋势。因此,美国难以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知识点2 欧盟与日本
3.欧盟
(1)背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西欧只有进一步深化 联合 才能更强大。?
(2)成立:1991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共体改称 欧盟 。?
(3)影响:欧盟成员国之间相互依存、不断合作,通过一体化建立的协商合作机制解决了许多矛盾,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 和平稳定 的政治环境。从欧共体到欧盟,其发展不仅表明欧洲一体化向纵深迈进,而且更显示出欧盟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4.日本崛起
(1)经济方面: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 已居发达国家前列。?
(2)政治方面:日本还试图进一步推进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争取成为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
(3)军事方面:日本为了加快向“ 军事大国 ”迈进,军费支出不断増加,引起周边邻国的不满和警惕。日本国内始终有一股势力不愿承认对华侵略战争的罪行,始终把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和敌人,力图获取日本在东亚的“正常”优势地位。?
知识点3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
5.中国崛起: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 联合国 和世界事务中发挥了大国的作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9万亿美元,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 二 大经济体。?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超级大国——美国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是 (B)
A.俄罗斯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2.当今世界,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组成“金砖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引人注目。这表明 (A)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美国世界的霸权地位崩溃
C.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知识点2 欧盟与日本
3.漫画是一种形象表达历史的方式。下图所示的“太阳”喻指 (B)
A.欧洲共同体 B.欧盟
C.联合国 D.亚太经合组织
4.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不断增加军费支出;20世纪80年代,主张摆脱美国控制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广为流传;20世纪 90年代以后,日本向海外派兵,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D)
A.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B.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C.日本拒绝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罪行
D.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开始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4年,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建立以失败告终,一体化进程受挫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一体化进程复兴
1959年,英国倡导并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抗衡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7年,各自独立的三个共同体加以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3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第一次扩大,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
1979年,欧洲议会第一次直接选举,并通过驳回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预算以证明其行使权力的意愿
……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02年1月,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2003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2009年,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诞生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以西欧国家为主导;以经济一体化推动欧洲一体化;持续时间长;过程复杂,屡遭挑战;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成员国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答出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联盟成立的背景。它的成立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背景:欧共体经济不断发展,成员国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答出三点即可)对欧洲的影响:密切了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稳定;推动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答出一点即可)对世界的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知识点3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
6.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9万亿美元,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D)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西部大开发 D.改革开放
课后巩固提升
1.历史漫画或历史示意图能生动地再现历史。下列漫画和示意图能反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是 (D)
2.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三次发展变化,前两次格局与多极化趋势相比的不同点是 (C)
A.大国作用举足轻重
B.具有大国强权色彩
C.在世界大战后形成
D.合作与对抗并存
3.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中“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冷战”逻辑逐渐失效。下列表述与这种观点相符合的是 (C)
A.超级大国美国独霸世界
B.各国间政治分歧已经消失
C.竞争合作、和平共处趋势增强
D.多极化国际格局形成
4.近年来,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已经推进到与中国近在咫尺的邻国,对中国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这表明 (D)
①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任重道远 ②美国政府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③在反恐等重大问题上,美国积极寻求国际支持 ④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已经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5.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其主题是 (D)
“别了,雅尔塔”——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鼎足之势话西方——美国、欧盟、日本走出低谷的俄罗斯——普京的不凡举措风云际会看东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20世纪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二 国际斗争永远都是这样……昨日还是坚定的盟友……现在却完全恢复老样子……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同盟国之间迅速变脸,演化出了“冷战”。
材料三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几十年来,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1)材料一中“资本主义的新秩序”指的是一战后形成的什么国际体系?根据材料,“新秩序”为什么不能长久?
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新秩序不但没有消除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2)材料二反映了美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变化:由联合到对抗。格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3)材料三中,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态度?
趋势:多极化趋势。态度:极力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谋求进一步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以经济实力为依托的国家综合实力。
第16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联合国
1.成立: 1945 年10月24日,联合国诞生。?
2.宗旨:维持国际 和平 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和消除对和平的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对和平的破坏;并以和平的方法和依正义及国际法的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的国际争端或情势。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促成 国际合作 ,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
3.作用
(1)联合国的一些政策不仅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愿望,而且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利益,促进了 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
(2)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联合国挑起了重担。它积极筹集 资金 ,向亚、非、拉国家提供各种无偿援助项目。?
(3)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联合国安理会经常开会讨论制止世界各地的冲突,力促冲突各方坐在一起商讨解决办法。同时,联合国还派出 维和部队 ,维护所派驻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4.中国与联合国
(1)关系:中国是联合国的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的 合作伙伴 。?
(2)参与活动: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坚持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领域活动,支持联合国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发挥核心作用,以实际行动履行对《 联合国宪章 》的承诺。?
知识点2 世界贸易组织
5.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集团化 的趋势势不可挡。?
6.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于 1995 年1月在日内瓦正式成立。它由1947年的“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发展而来,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又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7.宗旨:它致力于通过多边贸易,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处理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 贸易自由化 。?
8.作用:世界贸易组织为全球经济的交往和合作提供了规范的 平台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极大地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 的进程。?
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 2001 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进一步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关税 的大幅度减让,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需要加快转型的步伐。?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联合国
1.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关于联合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成立联合国最初是在1942年华盛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B.联合国是在二战后正式成立的,中国是其创始国之一
C.1971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联合国对其所有会员国自始至终都是绝对公平公正平等的
2.8名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地震中牺牲。忠魂不泯,浩气长存。为了和平的事业,远赴异国他乡的中国军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战乱的最前沿,坚定地守护着和平,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这说明 (B)
A.我国始终支持联合国的一切行动
B.我国为联合国的维和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我国是联合国中唯一的负责任大国
D.我国始终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多年来,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着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观察团或维和部队,监督、控制并化解敌对各方之间的冲突。近年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获得良好声誉,被认为是一种维持和平、解决争端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联合国”是何时成立的?根据材料,回答联合国起到怎样的作用。
1945年10月24日。维护世界和平。
知识点2 世界贸易组织
4.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国际组织。其中,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被喻为“经济联合国”的是 (C)
5.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后所起的作用不包括 (B)
A.推动各国开放市场
B.制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C.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
D.处理贸易纠纷
课后巩固提升
1.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87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合作的所有成员国在1991年1月15号之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从中可以看到联合国的宗旨是 (B)
A.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事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努力维持国际均势
D.重建战后国际秩序
2.下列对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C)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 ②中国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中国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活动 ④中国参与的联合国行动均符合宪章宗旨和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联合国成立70多年来,提出并通过了多个禁核条约,组织了一系列维和行动,促成了200多个和平协定。材料反映了联合国 (D)
A.促进了国际合作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打击了恐怖主义
D.维护了世界和平
4.2018年5月31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表示,美国将从6月1日起,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的钢铝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欧盟认为美国此举违背贸易自由原则,表示将诉诸某国际组织,发起法律行动维护自身权益。这一国际组织的前身是 (C)
A.欧共体
B.联合国
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5.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说:“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以下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B)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北约”和“华约”对峙 ③欧盟的建立和发展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四千多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四万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推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C)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首歌曲唱出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心声。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文明共建的时代】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年来,作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积极成果。
(1)“一带一路”倡议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中国于哪一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2001年。
【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中美双方经过14年的谈判,于2000年10月10日以克林顿总统签署参众两院通过的议案成为美国法律,从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次谈判过程中,中美双方本着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精神,努力工作,最终取得了令双方满意的结果。有评论说:中美达成中国“入世”的协议,双方都是“赢家”。
(2)世界贸易组织是哪一年成立的?既然谈判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世贸组织?
1995年。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对话与合作的时代】
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美国宣布将对6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并对中国实行贸易限制。
(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
应尽量避免敌对和摩擦,加强友好交流;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在其框架内寻求解决方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双赢。同时,面对他国的挑衅,我们应做有力的反击。(言之有理即可)
第17课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日新月异的科技
1.第三次科技革命
(1)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 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2)涉及领域:涉及 信息技术 、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 生物技术 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
2.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1)诞生: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 美国 诞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 网络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发展: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对人类 生活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影响
积极
影响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实行网上交友、网上 购物 、网上营销、网上行政、网上 教育 等。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
负面
影响
网络技术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网络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等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 身心健康 及社会治安。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会造成 人际交往 等方面能力的弱化。?
知识点2 丰富多彩的文学
3.丰富多彩的文学
区域
国别
文学家及代表作品
欧洲
法国
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剧本《 等待戈多 》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开生面的剧作,令人回味,成为现代主义荒诞派的典型?
苏联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新气象的作品,肖洛霍夫的《 静静的顿河 》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亚洲
印度
诗人 泰戈尔 的诗集《飞鸟集》?
中国
作家 莫言 的《红高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无穷魅力?
非洲
尼日利亚
作家索因卡的作品《雄狮与宝石》
拉丁美洲
哥伦比亚
小说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 百年孤独 》等?
知识点3 灿烂多姿的艺术
4.现代美术
(1)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独树一帜,他的作品《 格尔尼卡 》,可谓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
(2)西班牙画家 达利 长于描绘怪异的梦境,被公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其代表作是《记忆的永恒》。?
5.流行音乐
(1)诞生:流行音乐诞生于 19 世纪的西方世界。?
(2)发展:随着录音技术的发明以及唱机、 收音机 的广泛使用,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到20世纪,电子复制、传播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流行音乐的不断创新,流行音乐所囊括的种类不断增加。?
(3)主要形式:起源于美国的爵士乐、布鲁斯、 摇滚乐 等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形式。?
6.电影
(1)演变: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 彩色 ,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的发展。?
(2)好莱坞: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美国电影象征的 好莱坞 迅速发展。它以大众娱乐为目的,创造了不同类型的影片,包括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 科幻片 等。?
(3)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 霸王别姬 》《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赢得了国际声誉。?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日新月异的科技
1.下列各项科技成果中,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是 (C)
2.自1999年以来,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单人到多人的重大突破。这一成就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D)
A.计算机 B.生物技术
C.原子能 D.空间技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众多新技术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促进。例如电子计算机、新材料和火箭技术是空间开发的基础,空间开发又服务于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也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
材料二 在现代生产中,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往往将劳动生产率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据统计,20世纪初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5%~10%是依靠采用新技术获得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比例已上升到60%~80%。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70%~80%。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在哪些领域取得的突破。你认为这次科技革命的各个领域之间有何关系?
领域: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领域。关系: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2)材料二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什么?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3)综上所述,你认为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新特点?
①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知识点2 丰富多彩的文学
4.他因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他是 (D)
A.路遥 B.索因卡
C.马尔克斯 D.肖洛霍夫
知识点3 灿烂多姿的艺术
5.下图作品以柔和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表现梦境,勾画了一个产生错觉的痛苦世界,是20世纪西方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其作者是 (C)
A.梵高 B.毕加索
C.达利 D.达·芬奇
6.20世纪80年代,歌手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唱红了大江南北,也让中国人认识了摇滚乐。这一种音乐形式起源于 (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西班牙
课后巩固提升
1.下列科技成就在《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一书中,应重点阐释的是 (D)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
C.卡尔·本茨制造的汽车
D.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
2.2018年5月4日下午,瑞典学院正式公布,2018年将不会颁布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八次取消。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D)
A.莫言 B.路遥
C.泰戈尔 D.马尔克斯
3.20世纪中后期,荒诞派戏剧逐渐被西方文学界接受,它的影响从法国蔓延到欧洲各国。荒诞派的代表作是 (B)
A.《雄狮与宝石》 B.《等待戈多》
C.《静静的顿河》 D.《秋菊打官司》
4.下图是20世纪美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它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C)
A.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和腐朽
B.描述经济大危机带来的苦难
C.控诉法西斯的暴行
D.歌颂现实生活的美好
5.下图海报所示的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全球上映后,引起轰动。这部好莱坞大片的类型是 (A)
A.战争片 B.科幻片
C.警匪片 D.恐怖片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把双刃剑。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此为主题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步骤一 光辉的创新历程】
当前,新能源所引发的绿色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而且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1)三次科技革命中,有哪些新的能源得到的开发与使用?
第一次科技革命:煤炭。第二次科技革命:石油。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等。
【步骤二 沉重的创新脚步】
《2018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00后已经由过去的第三、第四突然跃居到网络诈骗受害者数量第一的位置。据《报告》显示,在网络诈骗举报用户中,男性受害者占总数的70%,而女性受害者仅占30%,男性受害者占比远远高于女性。《报告》还描述了恶意程序、钓鱼网站、网络诈骗等各类网络犯罪的类型特点。
(2)以上材料中的“网络”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
【步骤三 无言的创新伤痛】
(3)根据以上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球环境造成了破坏,如空气污染、资源过度开采、核泄漏事故等,也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等。
【步骤四 思考创新的感悟】
(4)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技发展有利也有弊,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应该趋利避害,采用科技新成果,减少和避免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第18课 机遇与挑战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经济全球化
1.背景: 高科技 的迅速发展,尤其是 交通 和交往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主要表现
(1) 国际资本 流动加剧。?
(2)全球性经济组织、区域性经济集团和 跨国公司 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可以普遍感知的现实。?
(3) 中国 加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3.影响
(1)机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 商品 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 国际市场 ,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
(2)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 发达国家 制定的,它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知识点2 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4.全球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 战争 问题、人口问题、 环境 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
5.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报告,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80亿。未来50年全球人口数量仍会急剧增加。
(2)环境问题:世界人口的急剧増长、长期的 过度开发 和人类对 环境保护 的漠视,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蔓延、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雾霾频繁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6.应对举措:推行 可持续发展 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加强 国际合作 、重视有关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相信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人类能够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经济全球化
1.2018年10月27日,C919大型客机第二架机从山东东营胜利机场起飞,历经2小时6分,平稳降落在江西南昌瑶湖机场,圆满完成转场飞行任务。下图是C919主要供应商示意图,它反映了当今世界 (B)
A.贸易保护主义不复存在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知识点2 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2.下图反映了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是 (D)
A.经济混乱 B.资源匮乏
C.环境恶化 D.恐怖主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8年6月9日—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及相关活动在青岛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期间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各方将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巩固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各方将继续秉持互利共赢原则,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经贸、投资、金融、互联互通、农业等领域合作,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地区各国人民谋福祉,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动力。
根据材料,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主张是什么。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
课后巩固提升
1.“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遍布世界各地,这一现象最能表明 (A)
A.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B.发达国家正对我们进行经济侵略
C.它们生产的食品深受人们喜爱
D.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下面是1992年统计的部分跨国公司和国家经济实力对比表。据此可知,跨国公司 (C)
公司名称
全球年销售额(单位:10亿美元)
通用汽车公司
132.4
艾克森石油公司
115.7
壳牌公司
96.6
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0亿美元)
丹麦
123.5
挪威
112.9
波兰
83.8
A.是垄断国际贸易的主要经济体
B.是国际资本输出的主要来源
C.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D.阻碍了欧洲国家经济发展
3.下图中物品市场售价600美元,主要部件来自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成本约为187.51美元,中国组装企业只得到每台6.54美元的酬劳,美国最少净赚360美元以上。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B.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处于劣势
C.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D.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处于优势
4.2016年英国公投数据显示,51.9%的人同意“脱欧”,2017年全民公决,决定“脱欧”;美国宣布,从2018年6月起向欧盟钢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上述材料表明 (C)
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D.全球化违背历史潮流
5.“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这一论据可证明经济全球化 (A)
A.加剧了全球贫富分化
B.推动了全球商品贸易
C.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D.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
6.下列关于当前国际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B)
①同国际恐怖主义斗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②霸权主义仍然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③世界格局单极化 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车、汽车、铁制轮船成为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电话、无线电、电报成为新的通信手段,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为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1)两次工业革命在动力领域的标志性发明分别是什么?两次工业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有哪些具体表现?
第一次:蒸汽机;第二次:内燃机或电动机。表现:火车、汽车、轮船等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电报、电话等改善通讯。
材料二 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资本和原材料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这一切都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战以来,在“推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上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两极格局的瓦解。(任答两点即可)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何重要影响?
积极:加强经济联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机会。消极:产业分工与国际贸易不平等,利润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风险增大。(言之有理即可)
专题二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据统计,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37.2%,工业产量倒退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各国失业率达30~50%。这组数字反映出危机 (C)
A.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大
D.来势猛烈
2.美国《商业周刊》曾发表题为《你还相信自由贸易吗》的文章,文中写道:“实行还是不实行经济计划性控制已经不是问题了。”这篇文章最早可能发表于 (B)
A.经济大危机前夕
B.罗斯福新政时期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D.“柯立芝繁荣”时期
3.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
A.放弃资本主义制度
B.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
C.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4.到1935年初,美国失业人数从1933年初的最高点减少了400万人;资本收入从1933年以来增加了6倍,工业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这得益于 (C)
A.新经济政策
B.美国独立战争
C.罗斯福新政
D.第三次科技革命
5.小明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一些历史资料(如下图)。小明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B)
A.由战争形成的欧洲政局
B.欧洲由对抗走向联合
C.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原因
D.欧洲已完成政治一体化
6.二战后,日本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这除了日本自身因素外,还得益于 (B)
A.联合国的成立 B.美国的大力扶持
C.占据广阔国际市场 D.苏联的解体
7.下表反映的是1951—1970年日本、美国和英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情况。下列对表格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D)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日本
8%
10.6%
美国
3.3%
3.9%
英国
2.8%
2.8%
A.英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B.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C.美国经济发展中的弊端日益显露
D.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二、材料解析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举措?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俄国实力衰落。废除农奴制。
材料二 1933年3月……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他”恢复经济的举措。
通过立法干预经济生活。
(3)从上述俄国和美国的改革中,你有何启示?
改革措施应根据现实需要不断调整,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言之有理即可)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以利于英国的商品畅销世界,而强迫外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与其炮舰政策分不开的。
材料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年
3.3
5.0
未统计
3.8
1874—1890年
1.7
52
2.1
3.5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夺得的殖民地面积(平方英里)
1884—1900年
英国
370万
美国
(未统计)
法国
360万
德国
100万
材料三 二战后,西欧国家凭借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69年欧共体各国开始了政治合作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强迫外国实行自由贸易”的事例。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这种特点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果:一战的爆发。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欧国家是如何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
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北约”与“华约”“冷战”阴影下的国家分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美国经济的发展欧洲的联合当代日本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苏联模式的推广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新兴力量的崛起万隆会议召开非洲:“非洲独立年”、纳米比亚独立拉丁美洲:古巴独立、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重点知识突破
一、美苏“冷战”
含义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原因
(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2)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二战后,和平发展是主流
表现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军事上
1949年“北约”的成立
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结束
典例1 下面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 ()
A.欧洲一体化
B.“冷战”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在经济上表现为实行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表现为成立“北约”。故选B项。
【答案】 B
二、二战后西欧国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原因
西欧
(1)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高素质的劳动力
(2)美国的援助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都采取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日本
(1)美国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为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2)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向日本订购大批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
典例2 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相同的原因不包括 ()
A.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B.利用美国经济援助
C.组建区域经济组织 D.制定适应的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欧国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二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利用最新科技成果,获得了发展;西欧国家和日本都获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二战后的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了恢复战后的经济,都针对具体国情,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故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而日本并没有组建区域经济组织,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三、近代以来,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斗争
时间
杰出
领袖
结果
亚洲独
立运动
印度民族
大起义
1857—
1859年
章西
女王
失败,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印度非
暴力不合
作运动
20世纪
二三十年代
甘地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非洲独
立运动
“非洲
独立年”
1960年

17个非洲国家独立
纳米比亚
独立
1990年

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美洲独立运动和捍卫主权的斗争
美国独立
战争
1775—
1783年
华盛顿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美国独立
拉丁美洲
独立运动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玻利
瓦尔、
圣马丁
结束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
古巴革命
1959年
卡斯
特罗
取得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巴拿马收
回运河主
权斗争
20世纪
60—90年代

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了运河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
典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亚洲独立与振兴 B.拉美独立运动
C.非洲独立浪潮 D.亚非拉的奋起
【解析】本题考查亚非拉国家的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反映了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捍卫国家主权,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针对强化训练
1.有人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耳目一新的。上述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D)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D.美苏不直接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2.《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个论断:“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 (C)
A.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B.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C.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D.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3.下面地图是哪一政治格局下的欧洲地图 (A)
A.两极格局下的欧洲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欧洲
C.拿破仑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
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下的欧洲
4.1956年美国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人数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1980年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已下降到13%,从事信息行业的人数则占总人口的72%。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C)
A.新的经济危机打击美国经济
B.美国社会腐败程度加剧
C.科技革命推动美国经济发展
D.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5.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C)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6.“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为此,欧洲国家 (B)
A.与苏联展开对抗 B.逐渐走向联合
C.加强军事合作 D.寻求美国的援助
7.右图是1990年,纳米比亚第一任总统努乔马在独立庆典上发表就职演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 (B)
A.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非洲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C.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最终胜利
D.发展中国家紧密团结在一起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直击中考
1.(潍坊中考)《走向全球主义》一书作者安布鲁斯指出:“尽管国家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5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为此,美国在政治方面提出 (A)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 D.成立联合国
2.(安徽中考)1948—1952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此时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D)
A.西欧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战后世界秩序的和平稳定
D.马歇尔计划的扶持
3.(苏州中考)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1948年后,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 (B)
A.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式
B.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4.(淮安中考改编)下图是某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示意图及相关文字描述。这个国家是 (A)
A.美国 B.联邦德国
C.日本 D.苏联
5.(阿坝州中考)20世纪80年代,不少美国人认为“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最大威胁来自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日本”,这主要是因为日本 (C)
A.推行军国主义 B.成为政治大国
C.经济实力猛增 D.推行明治维新
6.(成都中考)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评述的是 (B)
A.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B.新经济政策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D.苏联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7.(鄂尔多斯中考改编)二战后,亚非拉国家走向独立与振兴,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纳米比亚独立 ②万隆会议的召开 ③巴拿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④非洲独立年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8.(安徽中考)大国关系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某班同学以历史上“法德两国的战与和”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史海拾贝历史探究】
当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1950年5月9日呼吁就欧洲煤钢联营的建议进行讨论时,(德意志)联邦政府毫不踯躅地和完全同意准备与之合作……对于德法两国来说,其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建立煤钢的共同生产后,德法之间进行任何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物质上也不可能。
——摘编自《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上述文字材料,你认为法国与联邦德国在当时有何共同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欧洲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愿望: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或寻求两国关系的和解;防止两国再次发生战争;开展经济合作)。影响: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或促进了欧共体的成立)。
【以史为鉴历史感悟】
(2)从法德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有哪些?
合作共赢;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0课 “冷战”的出现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杜鲁门主义
1.提出: 1947 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原则史称“ 杜鲁门主义 ”。?
2.内容: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対营垒,美国负有领导“ 自由世界 ”的使命,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3.影响:这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 冷战 ”的宣战书。?
4.经济措施:1947年,美国提出了著名的“欧洲复兴计划”,又称“ 马歇尔计划 ”。它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知识点2 “北约”与“华约”
5.北约成立:1949年,以 美国 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 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
6.华约成立: 1955 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 华沙条约组织 。?
7.影响:“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 美苏两极 对峙局面形成。?
知识点3 “冷战”阴影下的国家分裂
8.矛盾与冲突:在“冷战”的阴影下,美苏争锋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德国、 朝鲜半岛 和越南分裂。?
9.德国分裂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 德国 。后来西方三国将各自的占领区合并,形成与 苏联 占领区相对立的局面。?
(2)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简称“联邦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德国一分为二。?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杜鲁门主义
1.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发起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C)
A.“铁幕”演说发表 B.华盛顿会议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解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材料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由合作走向对抗。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或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
知识点2 “北约”与“华约”
3.美国为实施“冷战”而组建的军事政治集团是 (D)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与较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给国际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下图中体现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是 (C)
知识点3 “冷战”阴影下的国家分裂
5.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B)
A.两极格局形成 B.美苏“冷战”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会议的决策
课后巩固提升
1.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这表明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D)
A.支持西方国家抵抗外来征服
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D.在全球扩张势力,干涉别国内政
2.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B)
A.都属于“冷战”政策的内容
B.都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3.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成‘独裁国家’和‘自由国家’两个阵营。”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阵营”的标准是 (A)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4.下列国际会议中,由美国完全主导的是 (D)
A.签订《凡尔赛条约》的会议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会议
C.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
D.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的会议
5.一战前的“三国协约”与二战后的“北约”都 (C)
①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的 ②突出英、美的主导地位 ③具有军事政治同盟性质 ④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华沙条约组织”这三个概念中共同隐含的历史线索是 (C)
A.战后东西方合作的强化
B.资本主义阵营相互支持
C.东西方阵营的“冷战”思维
D.欧洲在美国支持下复兴
【解析】“铁幕”演说的发表,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这三个概念都体现了东西方阵营的“冷战”思维。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48—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0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二 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摘编自《北大西洋公约》
(1)材料一中的援助是否真的是“最慷慨的举动”?其目的何在?
不是。目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
(2)材料二中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何时?针对西方国家的这一举措,苏联等国采取了怎样的举措?这些举措标志着哪一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时间:1949年。举措: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格局:两极格局。
(3)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虽然没有全球性的大战争爆发,但局部战争仍层出不穷。列举两场“冷战”时期发生的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第11课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美国经济的发展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和 军事 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战时的资本积累,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 科学技术 的创新,促进了美国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
2.表现:战后,美国的对外直接 投资 大大增加,跨国公司飞速发展, 资本输出 不断扩大,这加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使美国获取了更多利润。?
知识点2 欧洲的联合
3.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解决欧洲历史由来已久的一系列矛盾,整合西欧的力量,提升西欧的国际地位,各国逐渐走上了 联合 的道路。?
4.过程: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1958年1月, 欧洲经济共同体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宣告成立。1967年7月,三大机构正式合并,统称 欧洲共同体 ,简称“欧共体”。?
5.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共体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力争“用一个声音说话”,欧洲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知识点3 当代日本的发展
6.原因
(1)日本利用“ 冷战 ”之机摆脱了战败国的不利地位,为日本的经济复兴争取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进行了 民主 改革,重视教育、科技和海外市场。?
(2)在“赶超先进工业国家”口号带动下,日本在原有经济水平和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大量引进 美国 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扩建新企业。?
7.表现
(1)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 高速发展 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 经济大国。?
(2)政治: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从“经济大国”向所谓的“政治大国”迈进,开始谋求在国际中的“ 政治大国 ”地位。?
知识点4 社会保障制度
8.含义:在现代社会中,国家对社会成员所实施的 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等统称为社会保障制度。?
9.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欧国家逐渐建立起来。西欧国家提供了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广泛、全面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被称为“ 福利国家 ”。?
10.弊端: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社会保障开支的增长率超过了 经济 的增长率,而且持续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福利国家的再分配超过了税收,使国家财政出现了 赤字 。?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美国经济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是 (B)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2.某同学写了一篇历史小论文《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下列不属于论文提纲的一项是 (D)
A.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B.跨国公司飞速发展
C.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D.与苏联进行“冷战”
知识点2 欧洲的联合
3.二战后,丘吉尔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下列能体现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起来”的是 (C)
A.“北约”的建立 B.煤钢联营的建立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华约”的建立
4.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个组织的理事会及其执行机构合并,组成统一的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D)
A.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B.促进“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C.对抗“华约”组织
D.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变化进行解读。(提示:解读应包括变化的内容、原因、影响等)
变化:由美国扶持西欧到西欧挑战美国霸权。原因:美欧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一方面,在美国的援助下,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西欧进一步崛起,大大地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影响: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知识点3 当代日本的发展
6.某电视台正在播放反映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纪录片。下列适合在纪录片中出现的解说词是(C)
A.亚洲朝着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
B.马歇尔计划推动日本经济发展
C.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D.工业革命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7.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B)
A.日本寻求摆脱美国控制
B.日美关系彻底破裂
C.日本已经是经济大国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知识点4 社会保障制度
8.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构建稳定、安全的社会,他们致力于 (D)
A.经济大规模国有化
B.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C.加强区域经济发展
D.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课后巩固提升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国家前列,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的是 (D)
A.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和经济实力大增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战时资本积累,重视人才的培养
D.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反映的是 (C)
A.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提高了各成员国的国际地位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各国的政局
C.西欧国家摆脱美国控制的意识增强
D.“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解析】二战后,西欧各国百废待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并控制西欧各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各国经济基本达到战前水平,摆脱美国控制的意识增强,意识到再不走向联合,有可能成为美国的附庸。
3.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的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说明了 (A)
①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②西欧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④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下表为1948—1952年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表。这一历史阶段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得益于 (B)
时间
国民生产
总值增长
工业生产上升
农业生产上升
1948—1952年
25%
35%
4.8%
A.杜鲁门主义的推行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欧共体的成立
【解析】据“1948—195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欧经济增长是因为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5.1990年,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B)
A.俨然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B.经济强国地位显著
C.国际地位可与美欧匹敌
D.在联合国中举足轻重
6.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日本培养出的工程师比任何西方国家都多得多(大约比美国培养的多50%)。它还拥有近70万名研发人员,比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在一起还多。材料反映了日本 (D)
A.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B.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C.引进最新科技成就
D.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7.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
A.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B.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C.美国失去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1955年至1960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8.5%,1960年至1965年为9.8%,1965年至1970年为11.8%,日本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日本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技术。教育经费在政府的预算中所占比重已超过20%,名列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首。美国又从“特需”订货等方面给予经济扶植。
(1)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特点:持续、高速增长。原因: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引进技术,重视教育,美国扶植等。
材料二 二战以后,不仅莫内等“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有心肠不错、乐于助人的美国,它愿意以合作的方式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财政援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的主要原因。
原因:欧洲的联合(欧共体的成立)、美国的援助等。
(3)从二战后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等。
第12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苏联模式的推广
1.推广:作为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模式在新兴的 社会主义 国家得到推广。在欧洲,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 波兰 、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在亚洲,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 中国 、朝鲜、越南等。?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1)背景:东欧国家在采纳 苏联 模式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于是产生了摆脱这一模式束缚的强烈要求。?
(2)概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大多数国家先后走上了改革的征途。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 匈牙利 的改革。在匈牙利进行改革的同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大都进行了改革。?
(3)结果:由于这些改革未能探索出符合自身 国情 的社会主义道路,反而积累了大量问题,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
知识点2 苏联的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重视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 重工业 、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在斯大林去世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高。1953年, 赫鲁晓夫 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
领域
具体内容
经济
1956—1964年,赫鲁晓夫以 农业 为重点对苏联进行改革,实施削减农业税,提高 农产品 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等措施?
政治
赫鲁晓夫还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平反历史上的 冤假错案 ,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模式。
4.勃列日涅夫改革
(1)概况: 1964 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
(2)结果: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得到加强。
(3)问题:改革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 重工业 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苏联经济发展呈现 停滞 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国家陷入困境。?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苏联模式的推广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模式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推广。下列属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是 (C)
A.中国 B.朝鲜
C.南斯拉夫 D.越南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其中改革成就较为突出的国家是 (A)
A.匈牙利 B.联邦德国
C.苏联 D.日本
知识点2 苏联的改革
3.1956年,丘吉尔对到访的赫鲁晓夫说:“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这里的“大深渊”是指 (D)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1929年经济危机 D.苏联模式
4.下列不属于赫鲁晓夫在经济改革中采取的措施是 (D)
A.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B.大规模开垦荒地
C.削减农业税 D.反对个人崇拜
5.“到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在斯大林专制的艰难年代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向前发展的潜力看来已经耗尽……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评价的改革是 (C)
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
【解析】从材料“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可以推断出是勃列日涅夫。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宣称:“农业问题永远彻底解决了。”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材料二 赫鲁晓夫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他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子,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
材料三 在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报纸上共刊登了他的120张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一年也只有10~15次。”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业的落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倾向?
随心所欲、鲁莽草率的倾向。
(3)有人说,斯大林死了,但斯大林的灵魂不死。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赫鲁晓夫尽管反对个人崇拜,但他并不反对别人崇拜他,这说明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课后巩固提升
1.匈牙利社会工党中央曾经发表信函说,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匈牙利,当时国内外的舆论曾把我们的祖国看成一盏象征振兴的信号灯。点燃这盏信号灯的历史人物是 (A)
A.卡达尔 B.列宁
C.罗斯福 D.赫鲁晓夫
2.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D)
A.苏联模式实行 B.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C.美苏“冷战”的结束 D.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3.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和匈牙利改革的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A)
A.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B.都先从政治领域开始改革
C.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D.都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C)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D.坚持苏联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B)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6.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以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努力,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下列对有关国家经济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各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早于农村改革
B.匈牙利改革没有触及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D.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苏联改革始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匈牙利改革将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A项不符合史实。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曲折、有困难,甚至会失败。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步骤一 走进历史,整合历史基础知识】
(1)下面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简表,请你填写空白部分内容。
经济
方面
削减 农业税 ,提高农产品价格?
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
政治
方面
提出要反对 个人崇拜 ?
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步骤二 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发展变化】
共产党过去一贯执行的方针是尽力扩大作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重工业……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解决这个首要的国民经济任务上,把主要的人力物力也都用在这方面了。
农产品的生产水平没有充分满足居民对于食品以及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对于原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许多集体农庄和许多区的谷物、米粮、亚麻、甜菜、油料及其他作物的产量仍然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这些部门及其他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落后状态,妨碍了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
的措施的决议》
(2)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问题: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根源:苏联模式。
【步骤三 大道行思,让历史照亮未来】
赫鲁晓夫以为自己在农业、外交、科学和艺术等方方面面都是专家内行,而且对所有妨碍他的人都吹胡子瞪眼。譬如,有一次在民主德国,他曾毫不踌躇地指示当地农场工人怎样管理农场。
——摘编自葛新生《赫鲁晓夫传》
(3)为什么赫鲁晓夫的改革会事倍功半?请结合苏联、匈牙利改革的有关知识,联系我国的改革事业,谈谈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原因: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模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经验教训: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要从体制上进行全面改革;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等。
第13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万隆会议
1.召开: 1955 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 印度尼西亚 的万隆举行会议。?
2.主要目的:促进亚非各国的亲善、合作,建立睦邻关系;讨论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研究有关民族主权、反对种族主义和 殖民主义 问题;讨论亚非国家和人民的世界地位,以及他们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所能作出的贡献。?
3.中国贡献:中国政府代表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
4.成果:各国撇开分歧,共同发表了《 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 》,确立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会议最终取得了成功。?
5.性质:万隆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6.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 帝国主义 和殖民主义,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会议倡导了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 合作 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知识点2 “非洲独立年”
7.开始:战后初期,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 北非 展开。?
8.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30多个国家获得了新生。仅在 1960 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向纵深发展。?
9.结果:1990年, 纳米比亚 获得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知识点3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10.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走上了 社会主义 道路。?
11.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为从 美国 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巴拿马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最终于1974年迫使美国同意结束它对巴拿马运河的管辖权,1977年两国签订新《巴拿马条约》。到 1999 年,巴拿马人民收回了运河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万隆会议
1.“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它”指的是 (C)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
2.2018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下列有关周恩来事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D)
A.曾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B.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领导了南昌起义
D.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
知识点2 “非洲独立年”
3.解读下面表格,该表格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 (A)
年份
1960年
独立
国家
尼日

刚果
乍得
马里
扎伊

马达
加斯加
布基
纳法索
塞内
加尔
贝宁
喀麦

加蓬
中非
多哥
索马

毛里
塔尼亚
科特
迪瓦
尼日
利亚

A.“非洲独立年” B.“亚洲独立年”
C.“美洲独立年” D.“欧洲独立年”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非洲共有45个国家获得独立,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独立的3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和埃及,以及1951年独立的利比亚、1980年4月18日独立的津巴布韦(罗得西亚),非洲独立国家达到50个。
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为何普遍获得独立?非洲独立运动有何伟大意义?
原因:非洲民族意识普遍觉醒;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国在二战中遭到严重打击和削弱;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对老牌殖民帝国起了牵制作用;美国与老牌殖民帝国有矛盾,希望取而代之;亚洲和北非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起了鼓舞作用。(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意义:使整个非洲摆脱了殖民体系,获得了独立;奠定了非洲的政治版图,独立运动中诞生了50多个非洲独立国家;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众多的非洲独立国家形成一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知识点3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5.1959年,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亲美政府独裁统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C)
A.印度 B.巴拿马 C.古巴 D.纳米比亚
6.下面是李红同学围绕“巴拿马人民斗争的最后胜利”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D)
A.胜利时间 B.斗争对象
C.成果 D.意义
课后巩固提升
1.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成功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是 (C)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B)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
3.一首诗中写道:“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D)
A.埃及独立 B.“非洲独立年”
C.印度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4.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和振兴的专题。下列各项不可以放进该专题的是 (C)
①论文:《民族认同与德国的重新统一》 ②图片:《纳米比亚独立》 ③地图:《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④视频:《苏联的改革》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5.“美国人伤风,拉丁美洲就害肺炎。”下列历史事件使这一局面得到改观的是 (D)
①印度独立 ②古巴独立 ③巴拿马人收回运河主权 ④纳米比亚独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2016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抵达哈瓦那,成为88年来首位访问古巴的美国在任总统。自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政府一直对古巴采取敌视态度,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领导古巴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人物是 (B)
A.赫鲁晓夫 B.卡斯特罗
C.玻利瓦尔 D.圣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