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中考专题复习资料3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宿迁市中考专题复习资料3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2-04 15:29:00

文档简介

宿迁市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台湾问题
建陵中学卢飞
一、列举台湾历史上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史实和抗击外国势力侵略台湾的事件。
1.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3.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
4.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5.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进一步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日本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7.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国入侵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军民奋起保卫台湾,重创法军。
8.1885年,为加强海防,清政府设立台湾省。
9.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人民坚决反对,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反日斗争。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点。
11.1945年10月,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1.1949年,从祖国大陆败退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据台湾。
2.1950年,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至今。
三、台湾问题现状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赞同,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条件。
2.1988年,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90年代初,李登辉不顾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反对,相继抛出所谓“一中一台”,“两国论”。并发表无耻谰言,宣称祖国大陆和台湾事实上就是两个国家,并要与祖国大陆建立所谓“国与国关系”。此言论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3.1999年,素有“台独”思想的陈水扁上台,变本加厉宣扬“两国论”,严重损害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也遭到国际上的一致反对。
4.为了将所谓的“两国论”合法化,陈水扁又导演了所谓的“全民公投”,妄国将“两国论”合法化,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2004年3月20日,在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的导演下,公投开始。但遭到了绝大多数有良知的台湾人的抵制。所谓的“3·20公投”,遭到可耻的下场。这再次表明台独势力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得人心。“一国两制”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5.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再次向全世界人民重申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干涉的决心。同时告诫那些妄图分裂中国、分裂中华民族的人。
6.2005年5月,台湾地区重要党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来到祖国大陆。两人都不约而同的重申了“一个中国”的立场。这说明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台独”是不得人心的。
四、目前防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五、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六、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是什么?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其理由是什么?
答:(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国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七、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了《望大陆》诗:“葬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1)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
(2)说明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PAGE
1宿迁市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建陵中学卢飞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世界各国人民在以各种不同形式进行纪念活动,深刻思考这次战争,推动人类的和平进程。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各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等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②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时,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宣布“中立”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纵容侵略。③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虽然到中国东北进行所谓“调查”。但事后不了了之。④德国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进兵莱茵不设防区,并吞并奥地利,这些都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制和制裁。⑤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三.战争初期
A.欧洲战场:
西线:(1)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突袭北欧和西欧。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等相继投降。英国依靠大西洋海峡继续抵抗。
(2)重要战役: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不列颠空战(又称英伦空战,使德国灭亡英国的计划破产)
东线:(1)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标志着苏德战争爆发,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使苏联军队损失惨重。
(2)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法西斯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太平洋战场:由于在中国战场遭到中国人民的沉重打击,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西部地区加快了侵略扩张,与英美的利益发生冲突,双方矛盾激化。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扩大。
C.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随着二战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面临着共同的法西斯入侵。美、英、苏、中等许多国家走向联合,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三.二战的转折
A. 欧洲战场: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反攻。
B. 太平洋战场:1942年五月 中途岛海战,美军重创日军,扭转了战局。
C.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英军击溃德意联军,扭转了战局。
D. 意大利法西斯的垮台:1943年7月,美英等盟国军队攻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垮台。新政府宣布投降,并参加对德作战。(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四.二战的胜利
A. 开 罗会议:1943年冬,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了“开
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B. 德黑兰会议:1943年底,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三国首脑在伊
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确定对德作战方案,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
战场。
C. 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美、英等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此,
法西斯德国陷入东西两面夹击的打击局面,加速了法西斯德国
的灭亡。
D.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达成重大决议(三国将派军队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E.德国投降:1945年5月苏军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F.波茨坦会议:1945年七八月间,美(杜鲁门)英(丘吉尔,后改为艾登)苏(斯大林)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其间,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G.日本投降:1945年8月8日,苏军宣布对日作战。8月6日和9日美军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中国人民展开了对日寇的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H.二战的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终。
五、二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它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它给全世界留下了哪些历史启

性质:基本上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①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②摧毁了当时的法西斯主义,教育了人
民,使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
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历史启迪:由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才取得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这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人民终究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
社会前进的推动者;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
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PAGE
1宿迁市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中日关系
建陵中学卢飞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
古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1.西汉时,中日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
2.隋时,日本遣使来中国。唐时更加频繁,日本到唐留学的学生,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来日本的僧人中,最有影响是鉴真和尚。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但到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
(二)近代的中日关系
到了近代,日本多次侵犯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1.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1.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
12.1937年,日军大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
13.1937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人民达30万人以上。
14.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是如何改善的?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什么?
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但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不顺利的,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屡再现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史以及首相等重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四)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或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五)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分别给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充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甲午战争后,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