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第一课时 “两极”与“冷战”
学习目标:
1、雅尔塔会议:(1945年)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
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出台---苏联解体)
第一、“冷战”的含义
第二、“冷战”的信号:铁幕演说(丘吉尔)
第三、“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被揭开了序幕):杜鲁门主义
第四、“冷战”的具体表现
(1)、修建柏林墙
(2)、美苏军备竞赛(“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3)、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肯尼迪;苏联:赫鲁晓夫)
(4)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两极”格局形成。(东西方对峙)
“北约”和“华约”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形成)
“北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1955年,以苏联为首,针对“北约”军事集团。
“北约”和“华约”都是军事政治集团。
两极格局解体: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1991年)。
第二课时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学习目标:
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1)最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洲:亚洲
(2)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获得独立(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独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越南北部。(20世纪40年代)
(4)“非洲”独立年:1960年(17个国家获得独立)
(5)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
2、亚非会议
召开时间:1955年
目的:亚非人民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会议提出的方针和引申的原则及其原因
3、成立“七十七国集团”,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原因:世界政局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欧、日本、联邦德国。
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5、苏伊士运河的收回:
1956年 纳赛尔
意义:有利于埃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中东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是否是石油短缺?
基辛格的话
7、列举体现战后亚非拉国家崛起的事件?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中东国家的觉醒(“石油危机”)
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第一课时 巩固新生政权
学习目标:
1、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措施:
对外:抗美援朝
对内: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
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完成土地改革,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1952年)
2、抗美援朝: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
领导人:彭德怀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胜利的原因:美国远土作战,中朝军队对本土作战,更熟悉地形,有有力的作战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士气旺盛,战后世界人民更渴望和平;
中朝军队联合作战,力量强大,志愿军战士勇于牺牲,敢打敢拼;
美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抗美援朝的原因:
援助朝鲜社会主义国家
保家卫国。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是:克拉克
★抗美援朝中的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第二课时 进入社会主义
学习目标:
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标志: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主要成就: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工业方面:
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
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交通运输方面:
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意义:书P14
失误与挫折
学习目标: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挫折的原因:
对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认识不足;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2、主要表现:
经济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危害:
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政治上: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或:四人帮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
使传统文化受到摧残,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3、注意教材18页的图片。
第三课时 “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学习目标:
1、“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 ; “东方红1号”;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两弹元勋”:邓稼先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铁人”:王进喜
提出我国蕴藏丰富石油资源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在我国黑龙江省发现大油田:大庆油田
“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
5、“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攀登、勇于创新等。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一课时 改革开放的年代
学习目标:
1、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
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
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目的:吸引外国资金,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功加入WTO,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3、教材24页。
第一、深圳和浦东发展的共同点?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学习目标:
1、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该构想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2、“一国两制”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目前,已运用该制度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董建华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何厚铧
4、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
结束近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洗刷了百年耻辱,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我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5、举例说明两岸的良性互动:
民间交往日益频繁;海峡两岸实行“三通”;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强;连战、宋楚瑜来大陆访问;春节包机;台湾飞行员可以加盟中国大陆航空公司;海峡会和海基会的努力。
6、目前实现祖国统一的阻碍:
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某些外国反华势力。
7、教材28页活动题。
第一: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能回归祖国?
第二、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有何不同?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学习目标:
1、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三原则:
“令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又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中国在70年代的主要外交成就:
第一、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地二、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
第三、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2年访华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
6、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
7、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敌对、紧张;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不同,美国极端仇视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
主要原因:中国综合实力增强;中美联合以抗衡苏联;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7、举例中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第一、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在中国上海成功召开,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二、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作用: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发展
第一课时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学习目标:
1、“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对峙格局终结。
两德合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苏联分解为15个独立国家。
2、世界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4、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1)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恐怖主义的威胁;
(3)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争端、资源问题等等;
(4)南北差距逐渐拉大;
5、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南北关系”和“发展”主题
学习目标:
1、当今国际社会仍是一个贫富差别悬殊的世界。
2、发展问题:
第一:又称为“南北问题”。
第二、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
第三、根源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
第四:根本原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第五、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办法:
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目前最有效的是:外援。
3、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家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努力:
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第三课时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学习目标:
1、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原因: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有利的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发展;
挑战: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3、当代青年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注世界共同问题,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4、21世纪,我国人民生活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5、目前小康水平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中国发展的机遇期:21世纪头20年
7、全面小康社会:
政治更加民主,经济更加发达;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9、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的高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恩格尔系数越高,人民生活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越低,人民生活水平越高。
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基尼系数越大,差距越大;基尼系数越小,差距越小。
10、目前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的国家是:印度
请你为世界人民争取持久和平献计献策?
第一、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第三、用和平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第四、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问题。
第二单元
总述(世界PRED现状)
分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总述(可持续发展)
1、说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P59
2、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材P68
1、说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P62
3、理解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 教材P71
1、说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P65
4、理解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教材P74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 教材P49
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关键因素是人口教材P50
只有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保护环境,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5、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三者之间的关系
6、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材P77
原因:
概念:
要求:
原则:
正从观念走向实践
现状
影响
解决办法
人口数量大;
人口素质不高;
人口老龄化加快
1、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环境恶化;2、见教材P59;3、老龄化加重社会负担,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压力。
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问题
影响
解决办法
1、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
2、分布不均衡;
3、资源利用率低
人均占有量少,使人们不再盲目乐观,开始重新审视对待资源的态度;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1开源节流----
2跨区域调配工程
3加强立法工作
现状
解决 办法
基本国策:保护环境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措施:在生态建设方面---“三北”防护林、 封山育林、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等
影
响
教材P
65最后一段
废气
废水
固体废弃物
环境污
染问题
荒漠化
水土流失
生态环 境问题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应,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
资源:保护和科学地利用
人口:实行计划生育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