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优质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优质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8 06: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知识目标】
①知道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了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建立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______的分裂割据局面。
2.中央集权
(1)措施
军事上
兵权
解除__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调动
控制对________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上
中央
削弱________,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________、________大权
地方
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上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___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措施
军事上
措施
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________、提升________地位的政策,使____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表现
当时的________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文教上
措施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__名额,提高__________地位
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________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____________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新知小结                   
巧学妙记
图示助记

常 考 拓 展
1.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是通过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所以北宋建立后,他极力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这是宋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重要原因。
2.宋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1)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
(1)积极: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带来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畅等弊端,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4.唐太宗和宋太祖的相同点
(1)他们都是通过政变或者兵变登基的,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赵匡胤是陈桥兵变。
(2)都采取了很多巩固统治的措施。
(3)都注重发展经济。
(4)都发展了科举制,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
考 试 易 错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2018·南宁三美期中 北宋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彻 C.赵匡胤 D.杨坚
2.2018·桂林市期中检测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身上,同学们笑着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难 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澶渊之盟
3.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4.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D.控制知州,统一税收
5.北宋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有利于(  )
A.遏制藩镇割据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办事效率 D.社会经济发展
6.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相符的是(  )
①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③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④地方贫弱导致对后周军事的失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018·南宁市十四中月考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8.宋朝是科举制度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科举制臻于成熟的朝代,关于宋朝科举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B.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
C.提高进士地位
D.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9.2018·北海市海城区期末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始设进士科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0.宋真宗《励学篇》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
A.科举入仕 B.农业改进 C.精美建筑 D.以德治国
11.“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采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日,赵匡胤问宰相赵普如何能立国长久,“息天下之兵”。赵普针对“方镇太盛,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对策。
材料二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1)赵匡胤为什么召赵普问计?赵普所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教师详解详析
【课时要点梳理】
一 1.赵匡胤 开封 北宋 先南后北 中原和南方
2.禁军 军队 相权 军政 财政 文臣 皇权
二 1.武将专横跋扈
2.文臣 武将 文官 文臣统兵 文官 
科举取士 进士 文治局面
3.五代十国
【课时作业精练】
1.C 2.B
3.D [解析]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C [解析] A项为分封制,B、C、D三项为北宋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的措施,故选C。
5.B [解析] 北宋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皇权大大加强,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6.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方面的措施以及影响,④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选A。
7.C 8.B 9.D
10.A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书中”分析,宋代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故选A。
11.D
12.(1)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行政权力、财权、对军队的控制权。
(2)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