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行路难 李白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李白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创作背景 《行路难》共三首,这是其中的一首,是天宝三年(744)所作。李白二十多岁出川漫游,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因遭到馋毁,仅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离开了长安,这诗是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仙也写“错别字”(通假字)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金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 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我放下杯和筷子不能下咽,拔剑起舞环顾四周,心里却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坐在碧溪边钓鱼,又想象梦中在日边乘船远航。
行路难,行路难,岔路多啊,如今身在何处?
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
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行 路 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写餐具贵重 写酒菜佳美
“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极言友人送别的隆重行 路 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是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行 路 难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垂钓碧溪上:
姜子牙曾在磻溪垂钓,
后来遇见西伯姬昌
(周文王),得到重用。
三个典故(一)忽复乘舟梦日边:
相传商初大臣伊尹将要受到商汤的任用时,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三个典故(二)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受阻典故 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用“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象征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诗人期待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 ,强调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表达作者的伟大志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的感情欢乐苦闷希望失望奋发复杂的心理历程
情感的起伏变化宴停想实感行 路 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拔剑的苦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泰山的设想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吕尚伊尹的比况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艰难的感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沧海的憧憬
中心思想 本诗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决心。小 结一个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两位先贤:姜太公(吕尚)、伊尹
两个通假:羞 直
四个画面:美酒玉食、拔剑茫然、冰封黄河、大雪封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饮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题解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三、朗读
反复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 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一)参照资料,解释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特点:用典。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诗歌的主题思想
诗歌抒发了诗人转徙巴山楚水二十多年的悲愤心情,流露了对王叔文、柳宗元等已故友人的怀念和对保守势力的愤慨之情。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沉船的边上,很多船竞相驶过,枯朽有病的树前,是充满生机的万木在争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以及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蕴含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水
调
歌 苏
头 轼
词 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
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作阕,也叫作片。
背景资料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
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派。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水 调 歌 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 序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 轼
翻译词意: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上阕:
下阕:望月(写景)
怀人(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主要内容讨论理解质疑一、读上阕,回答问题。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我欲乘风归去”讨论理解质疑一、读上阕,回答问题。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讨论理解质疑二、读下阕,回答问题。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何无眠?旷达对亲人的思念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胸襟之情。和感情变化:
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
—回到现实、自叹自慰
—积极心态、发出祝福小 结 :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 ,人有 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 。 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表达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襟和深邃的哲理情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悲欢离合之事,月亮有阴晴圆缺之时,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齐全。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恶宦海浮沉,诗句富有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思 乡孤 寂怀 人孤 寂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安 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的《枫桥夜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的《雨霖玲》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席慕容《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