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7 14: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色通用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北朝:
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







东魏

北齐

(589年)隋朝


趣历史

我……
告辞!
1
2

杨坚(541年 -604年)
隋文帝(581年-604年在位),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
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一、隋的统一
分 裂
统 一

581年, 隋朝建立,定都长安。
585年 , 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与统一新局面,
隋文帝是怎么治理的呢





隋初 隋盛世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增多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粮仓丰实
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先进的储粮技术
含嘉仓遗址160号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九品中正制
公元608年的某一天,家住涿郡的王损之,正在书房里苦读,因为前两年,朝廷贴出告示,告知民众,朝廷设置进士科,通过诗赋,时务策等考试,登科及第者就可以进入朝廷做官。这对于王损之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王家世代是平民阶层,家中只有一个弟弟和老母亲。弟弟前几年被朝廷抓去开凿大运河,王损之自己空有诗书却苦于无人举荐,怀才不遇。

王损之的仕途
为什么王损之空有才华却无力报效朝廷?现在却可以读书入仕?
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取士制度
朝代 选官制度
西周 贵族世袭
汉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历代的选官制度
如今,听说朝廷颁下新政策,所有人都可以凭借才学入仕,一时士人沸腾,学子争先苦读到三更。王损之也不例外,今年进京考试,如果登科及第就是一名进士,到时就可以进入朝廷做官。

为什么士人沸腾,学子争先苦读?

王损之的仕途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用官方法 现象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低授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科举制 学识高低 按才学高低授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如果你是世家子弟,你会支持科举制吗?
科举制的作用:
1、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2、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促进社会稳定。
3、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
4、世族被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开通大运河
在王损之状元及第不久,就传来弟弟在开凿运河的过程中,劳累致死,王损之伤心不已,暗暗发誓,将来定要做一名好官。王损之怀着自我的政治理想,身体力行,政治卓越,官至御史。在目睹官场积弊后,王损之撇己纳谏,祈求皇帝不要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希望皇帝以民为本,以稳定江山社稷。结果惨遭贬黜,皇帝依然一意孤行,甚而大张旗鼓乘

王损之的仕途
弟弟劳累致死说明了什么?
着龙船三下江南。
十五岁以上的丁男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老人、少年、妇女,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派有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负担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毒打,不到一年死者达250万人。
——《开河记》

涿郡出发,沿着大运河经洛阳南下,直到余杭……
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人口激增,粮食供应不足,而江浙一带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资源丰富,十分繁华,南方广大地区大小起义又始终不断,隋王朝鞭长莫及。为了进一步控制南方,隋王朝需要修建一条运河来及时运兵以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
开凿大运河,致使民不聊生,难道这就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作用:加强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几大水系的串通,各区域间可以融和与交流,使中央对南北实行有效的控制。
大运河之“一条二长三点四段五河”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二长:长2000多千米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水,长江,江南河





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1、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巩固了隋朝的统一。
2、成为后来唐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
3、役使过度,劳民伤财,沉重的赋役,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四、隋朝的灭亡
开运河、建洛阳、筑长城,修驰道、下江南、征辽东……隋炀帝操之过急,不知休养生息,一味劳民耗财,暴政之下,激化社会矛盾,终至农民起义和叛军四起。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在受迫害最深的山东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并且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很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议一议
隋炀帝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五、一站到底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 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

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赞颂中国古代哪项伟大工程?(  )
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