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路
旧金山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
悉尼唐人街
毛里求斯唐人街
唐
第一篇章
大国风范——通向世界的路
伊朗
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朝鲜半岛
日本
海路
陆路
唐朝对外交流的盛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往地域的广泛性和来访频率的繁密性;交往人员身份、种类的复杂性;境外物种进入长安的繁富性。如此程度的对外开放,使长安在物质和文化上都弥漫着奇特的异域风情。
——王建平《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
为什么唐朝的时候对外交往会空前繁荣?
经济 文化 政策 交通
唐太宗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第二篇章
惊涛骇浪——生死茫茫的路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日本长卷古画《东征传绘卷》片断)
那为什么他们还要来中国?
在与唐朝的交流中,日本非常重视文化层次的学习……尽力购求书籍……可以称为“书籍之路”(Book Road)
——王勇《“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试论东亚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
一问路在何方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礼仪、医学、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乃至烹调、饮茶、乞巧等生活等生活习俗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字 建筑 服饰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鉴真大和尚佛法东渡绘》
鉴真东渡
海路——
日本奈良法隆寺(607年创建)
鉴真东渡日本前,日本佛教已经兴盛,并建有一些寺庙
但是日本没有剃度僧人的程序和举行受戒的有影响的高僧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是扬州大明寺住持。742年,容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访鉴真,恳请他到日本弘法。
大明寺
鉴真与弟子
鉴真东渡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鉴真弟子祥彦
险恶的天气“天宝二载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被恶风漂浪,波击船破,人总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冬寒风急,甚太辛苦。”
——(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粮食的短缺 “但普照师每日食时,行生米少许与众僧,以充中食。舟上无水,嚼米喉干,咽不入,吐不出,饮咸水腹即胀。”
——(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生死大海何为舟?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唐大和上东征传》
二问路在何方
日本各界欢迎鉴真
圣武太上皇和孝谦天皇派人在首都奈良正门罗城迎接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被日本人誉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医药的始祖、文化的恩人。鉴真大师不愧为永远璀璨夺目的明珠。
——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叶小文《一位值得永远纪念的人物》
(7世纪中叶建,鉴真到日本后,曾在此传播佛教)
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已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题诗
2015年8月在日本东大寺写下“唐风洋溢奈良城”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为日本著名古寺,公元770年竣工。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鉴真,这位76岁的老人盘膝而坐,双手拱合,闭目微笑,嘴唇有淡淡的朱红,须发黑白相间,庄严肃穆。鉴真神情平和慈祥,传达出一种雍容宽厚、睿智博学的意味。那身后的惊涛骇浪已经远去,不顾生死只因一个承诺,人呀,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又何妨!
鉴真干漆夹纻坐像
路
陆路
第三篇章
大漠孤烟——饱经沧桑的路
玄奘西行
青龙寺大雄宝殿拱眼壁画第三幅《唐僧取经图》
跟随哥哥早年出家
潜心修佛名扬洛阳
?
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画
学生探究活动
小说《西游记》中的哪些情节可能是虚构的,哪些可能是基于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那你知道历史上的玄奘是什么样的吗?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西行之原因
西行之伙伴
西行之困难
西行之成就
1986版西游记
2011版西游记
玄奘负笈图
左:此图根据宋人所绘《玄奘西游像》,供奉在陕西省长安县兴教寺内的殿堂里。
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玄奘三藏像》,据记载为我国宋代无名画家所绘
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玄奘西游学佛19年,行程5万里,带回600多部佛经,译出1300多卷,记录100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尾声
敢问路在何方
东渡、西行、故土、他乡……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远方,我们需要不断汲取营养,让自己更加优秀。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但是要走完需要我们内心强大,信仰坚定,所以路更在我们心里。
敢问路在何方——当我们走得太远、太累的时候,回头看看我们的出发地,那里有我们梦想与归属。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像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也是中国人民的国宝,而玄奘逝世后,高宗哀恸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敢问路在何方
陆路、水路、心路
我的路,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