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5张PPT。 融新课程理念于中考历史试题中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教科所
陈木兴一、考试形式 采用开卷考试、笔试方式。
考生可携带课本等资料进入考场。
历史科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二、命题指导思想 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福建省省教育厅、泉州市教育局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文件精神。
结合泉州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
命题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通过考试引导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朝着“三个有利于”的方向发展。三、能力要求
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
制定了2005年泉州市中考历史科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试的知识范围,并明确规定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例如:统一国家的建立 A.识记
陈胜吴广起义;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B.理解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通过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 实,说明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C.运用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四、试题难度
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8:1:1。
试题难度值约为0.8。
五、考试范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七——九年级教科书。
泉州市乡土历史。
六、题型结构比例选择题20小题,40分;
辨析题5小题,20分;
材料解析题2题,20分;
问答题2题,20分。七、命题、审题人员组成命题人员3位,审题人员1位。
分工明确。
八、初中历史新课程(北师大版)
中考命题的实践与探索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
A.炎帝、黄帝 B.尧
C.舜 D.禹
2.开始确立儒家学说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
的皇帝是 ( )
A.夏启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3.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创立于
( )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4.与图1所示人物(泉州 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抗击沙俄入侵
C.收复台湾
D.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图1
5.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中国同盟会
6.五四运动成为五四青年节的来源,主要是因
为 ( )
A.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B.运动的参加者都是青年学生
C.五四运动席卷了全国
D.运动的主力由工人转向学生
7.每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
的警报声。这是为了让人民不要忘记哪一国耻
( )
A.火烧圆明园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8.小明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的
地点,他应到 (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陕北吴起镇 D.甘肃会宁
9.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
谈判,是为了 ( )
A.创建黄埔军校 B.解决西安事变
C.争取国内和平 D.宣传抗日主张
10.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
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 ( )
A .土地归集体所有
B.土地归国家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11.图2所示人物的主要贡献是( )
A.发明联合制碱法
B.兴办民族工业
C.研制“两弹一星”
D.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图2
12.今年6月,台湾有一批食品在泉州市场上销
售,其生产日期是中华民国94年5月(注:中华
民国元年是1912年),保质期一年。这批食品
的保质期限到( )
A.2005年5月 B.2006年5月
C.2007年5月 D.2008年5月
计算方法是:
1912+94-1+1=2006
或 1911+94+1=2006,
答案: B.2006年5月。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和方法。
13.古代印度的国王在种姓制度中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14.图3是哪一宗教的经典 (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5.法国大革命中,明确规定财产权神圣不可侵
犯的法律文献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16.下列有关美国内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美国内战是两种制度的决战
B.林肯在电灯下审阅《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内战中林肯政府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经过内战,美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7.下列有关“一战”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德、意、日结成“三国同盟”
B.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C.凡尔登战役后德军转入战略进攻
D.“一战”的战火燃遍亚、非、拉三洲
18.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 )
A.复兴工业 B.整顿金融业
C.兴建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
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战”中,联合国为消灭法西斯发挥了重大作用
B.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
大国
C.北约轰炸南联盟没有得到安理会的授权
D.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0. 图4所示的是哪一机构的旗帜( ) A.欧洲共同体
B.北约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欧洲联盟
图 4
二、辨析题
本大题共5小题,第21——23小题各4分,第24小题2分,第25小题6分共20分。请写出试题中错误的史实或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例题: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错误:境内最早的人类。
理由:我国境内可能还有更早的未被发掘的人类。
(或答“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1.元朝时期,马可·波罗从中国乘坐蒸汽轮船
返回家乡意大利威尼斯。他随身携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4分)
错误:
理由:
(1)错误:马可·波罗乘坐蒸汽轮船返回家乡。
理由: 中国出现蒸汽轮船是在近代。
或答:“蒸汽轮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
(2)错误:马可·波罗随身携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理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出现在明朝。
22.1870年,英国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厦门销
售,清政府官员决定收取英商20%的税款。同年,日本人在厦门开办了许多工厂。(4分)
(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22.参考答案:
(1)错误:清政府官员决定收取英商20%的税款。
理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
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或《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关税要协定”。)
(2)错误:当时日本人不能在厦门开办工厂。
理由:日本取得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是在《马关
条约》签订以后。
23.1955年,亚非欧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
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4分)
(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23、参考答案:
(1)错误:亚非欧国家。
理由: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举行的会议,欧洲
国家没有参加。
(2)错误:毛泽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理由: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是周恩来。
24.有一电视剧本中这样写道:秦始皇统治时
期,大建佛教寺院,劳民伤财。(2分)
错误:
理由:
24、参考答案:
错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建佛教寺院。
理由: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中国。
学生答题举例:
有的学生把“秦始皇统治时期”改为“西汉末年以后的某位帝王统治时期”,并说明理由。
有的学生改“大建佛教寺院”为“大兴土木”,并说明理由。
25.小王写了一篇有关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小论
文,其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在 列宁的领导下,开展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6分)
(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3)错误:
理由:25、参考答案
(1)错误:在列宁领导下。
理由:当时列宁已逝世。
(或答为“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斯大林”。)
(2)错误: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
理由:苏联工业化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3)错误:“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理由:当时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或“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
三、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以上材料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P12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
有哪些?(3分)
材料二 图5是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碑文: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永乐十五年(注:1417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
——以上材料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P128
请回答:
(2)依据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
息?(答出两个要点即可)(4分)
图5(2)参考答案
(2)参考答案
郑和是钦差总兵;
郑和是一位太监;
郑和船队到过泉州;
郑和到泉州灵山行香;
郑和行香祈求神灵庇佑;
郑和有迷信思想;
1417年,郑和下西洋;
明朝初年的泉州港是全国的重大港口;等等。
(3) 今年是郑和首航西洋600周年。你认为郑和
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理由。(3分)[例1]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
和远航时间早、规模大。1405-1433年,郑和
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
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比欧洲航海家
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例2] 郑和船队设备先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
和罗盘针。纪念郑和远航,能激发我们的
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发奋图强,赶超世界
科技的先进水平。
[例3]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
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推动中国人移居南洋,
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这种开放意识及其作用最值得我们纪念。[例4]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利益,他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这样的航海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我们纪念郑和远航,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例5] 郑和的开拓进取、敢于探险的精神,以
及英勇无畏的气概,最值得我们纪念。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材料二 图6中,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到伦敦时挥 舞着文件,并宣称“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图6 ——以上材料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P3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6中张伯伦手上挥舞的
文件名称。(3分)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
政策的实质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张伯伦所宣称
的“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能够得到保证吗?
为什么?(5分)
四、问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8. 结合材料、图7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 对外开放的有关问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歌词 图7 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P62)
请回答: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指出1979年那个“春
天”的到来与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召开
有关? (2分)
(2)歌词中的那位“老人”指的是谁?(1分)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
分布在哪三个省份?(3分)
(4)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以后
的“开放”有何不同影响?(4分)
29.回答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关问题。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哪一个国家?文艺复
兴的先驱者是谁?(2分)
(2)文艺复兴运动在哪三个方面解放了当时
人们的思想?(3分)
(3) 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
为,文艺复兴是创新。
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5分)
29、(3)参考答案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鼓励考生有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其中的一种即可,如:
①创新;
②复古;
③复古基础上的创新;
(或既有复古,又有创新)
④创新为主,复古为次;
⑤复古为主,创新为次。看法一:创新。
理由1:
[例 1] 14-16世纪,欧洲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自由的愿望。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看法一:创新。
理由2:
[例2]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思想。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这些思想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或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自由的愿望)。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看法二:复古。
理由:
[例如] 14-16世纪,欧洲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人性回归的渴望。
文艺复兴是一场以再生古典文化为旗帜的运动。1、从考查的知识内容看严格依据历史科课程标准和《2005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进行命题。
立足课本,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2、从考查的能力要求看严格依据历史科课程标准和《2005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层次要求进行命题。
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准确掌握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
3、试题重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充分
体现新课程理念。
4、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
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体现了时代性。
5、设计了开放性试题及参考答案的开放性,
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6、试题的命制重视挖掘教材中与乡土历史
相关的内容。重视运用和渗透音乐、地
理、语文等学科知识,立意新颖。
7、试题的设计短小精练、图文并茂,读写量恰
当。
8、重视创设问题新情景。试题有较大的灵活性,
并具备相应的广度和深度。
9、试题的文字表述力求准确通顺,并体现人文
关 怀。
10、制定2005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
考试(省级课改实验区)历史试题双向细目表 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考试成绩以等级制呈现。
A(100--85分) B(84--70分)
C(69--60分) D(59--0分)
按考试分数折成四个等级记入学生中考成绩 。
谢 谢 大 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