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48年10月,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见,他感叹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进行不懈武装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请将下列四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 ③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④①③②
3.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③1937年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4.下列关于重庆谈判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发动内战,实现独裁统治而与共产党开展的假谈判
B.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亲日派与日本的谈判
C.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寻求美国经济援助而与美国开展的谈判
D. 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背景下,国共两党为组建南京国民政府的谈判
5.一座城市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毛泽东也欣然写下“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诗句。这座城市是( )
A. 南京 B. 锦州 C. 扬州 D. 北平
6.历史上,台湾曾“三离两回”祖国怀抱,第三次离别是在1949年。其原因是( )
A. 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B.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插手台湾事务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
7.上海纪实频道的讲述栏目《档案》越来越引起观众的追看与共鸣。它的选题很广,涉及了包括三大战役等中外关注的内容。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8.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 )
A. 中共一大 B. 西安事变 C. 重庆谈判 D. 第一届政协
9.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 )
①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②共产党人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国民党力量小 ④中共的正确领导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10.电视剧《潜伏》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保密局天津站吴站长很沉痛地告诉余则成等特务:锦州沦陷了。“锦州沦陷”和下列哪场战役有关(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1.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两只手伸过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60年前,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达成了( )
A. 《论统一战线》 B. 《论解放区战场》 C. 《双十协定》 D. 《论联合政府》
12.“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十日发表会谈纪要”。这里的民国三十四年是公元( )
A. 1934年 B. 1935年 C. 1944年 D. 1945年
13.1945年陪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是( )
A. 周恩来、叶剑英 B. 周恩来、陈毅 C. 周恩来、董必武 D. 周恩来、王若飞
14.1945年8月,毛泽东飞抵重庆。毛泽东将自己的作品《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先生。其中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特别气势磅礴。那么在当时“数风流人物”最重要的任务是( )
A. 打破围剿,战略转移 B. 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C. 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D. 发动内战,消灭红军
15.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
A. 避免内战,实现和平 B. 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C. 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D. 商讨恢复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
16.为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资政新篇》 D. 《土地改革法》
17.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渡江战役的开始
C.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8.如下图,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国民党一大 B. 西安事变 C. 抗日战争胜利 D. 重庆谈判
19.观察“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的场景和人物后,可以判断该照片应拍摄于(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重庆谈判时期
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最彻底的土地法令是( )
A. 《五四指示》 B. 《土地改革法》 C. 《平津土地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电文节录(1945.8.20)
材料:1945年11月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说:“回想这20多年,‘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材料三: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1)材料三中的“渝”指何地?
(2)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商谈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3)从材料二看,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材料中找出依据。
(4)从材料三看,对蒋介石的邀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持什么态度?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摘自《扬子晚报》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
(3)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有何历史意义?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23.近代百年,风云变换,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兄弟齐心]共图伟业,力挽狂澜!
(1)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在哪一战争中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北平获得和平解放发生在哪一战役中?
[制胜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依据上面图文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民族之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1949年4月23日,哪个地方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并逃往台湾。10月1日,什么会议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诞生。至此海峡两岸“骨肉分离”,台湾问题由此形成。
24.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他的一生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化解了一次次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重庆谈判达成的最重要成果是什么?有哪些问题没有达成一致?
(3)从周恩来经历的以上事件中,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5.阅读下列材料:
“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你可以判断毛泽东谈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既然知道“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去呢?
(3)这次和谈达成什么结果?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1948年10月”“锦州”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故选A。
2.【答案】C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南京解放于1949年4月23日,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③④,故选C。
3.【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在南京;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北京;日军大屠杀和蒋家王朝的覆灭均是在南京,所以答案是C。
4.【答案】A
【解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5.【答案】A
【解析】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所以答案选A。
6.【答案】A
【解析】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问题,是由于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败逃台湾造成的,故选A。
7.【答案】C
【解析】此题要求选出不属于三大战役的选项,关键词是“不属于”,可以用排除法,选项中A、B、D属于三大战役,排除,故选C。
8.【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的内战方针已定,但其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于是蒋介石玩弄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为了满足人民愿望,争取国内和平,更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所以此题选C。
9.【答案】C
【解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国共产党方面说,有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等等。从中国国民党方面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A
【解析】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题干“锦州沦陷”就是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以算出是在1945年,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均不是在1945年。
12.【答案】D
【解析】重庆谈判发生在民国三十四年,是公元1945年,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1945年陪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是周恩来、王若飞,故选D。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的内战方针已定,但其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于是蒋介石玩弄起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为了尽量争取和平,实现人民民主建国的愿望,中共决定派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所以此题选C。
15.【答案】A
【解析】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避免内战,实现和平,故选A。蒋介石的目的是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6.【答案】B
【解析】A项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时间是1853年定都南京后;B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故B符合题意;C项《资政新篇》颁布的时间是1856年;D项《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7.【答案】C
【解析】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摧毁了国民党政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共产党成立了新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结束了近代史。故符合题意的是答案C。
18.【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为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所以答案选D。
19.【答案】D
【解析】图片是1945年,毛泽东、蒋介石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重庆的合影,故D正确。
20.【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党把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为土地改革政策,随后各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0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彻底的、比较完善的土地纲领。故选D。
21.【答案】(1)重庆。
(2)共商国家大计;达成《双十协定》。
(3)对抗;“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4)支持谈判;为了和平,为了国家大局利益。
【解析】(1)材料三中的“渝”指重庆;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
(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商谈的理由是共商国家大计;国共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的结果是: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3)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对抗,坚决消灭共产党。材料中找出依据是:蒋介石对高级将领说:“回想这20多年,‘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由此可见是敌人的关系。
(4)对蒋介石的邀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持支持谈判的态度;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是:为了和平,为了国家大局利益。中共中央对和平表示出积极的态度,甚至作出一定的妥协。
22.【答案】(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渡江战役。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解析】(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材料二描写的是渡江战役的场景。
(3)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23.【答案】(1)中共一大的召开。
(2)北伐战争。
(3)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4)解放战争;平津战役。
(5)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保障,党的正确领导,及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等也是胜利的主要原因(答出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即可)。
(6)感悟: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得民心者得天下。
(7)南京;开国大典。
【解析】(1)结合课本,学生知道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一大)召开,会上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2)问题中提到:“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历史事件”,结合课本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
(3)从“战争中取得了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些文字可以判断。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4)题干中有时间提示:20世纪40年代,国共两党之间的战役,是国共第二次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5)从题中的文字,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图片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场景,可以看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
(6)国共两党合作打败了北洋军阀,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得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得民心者得天下。
(7)1949年,4月23日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并败逃台湾,台湾问题由此形成。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24.【答案】(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2)《双十协定》或《会谈纪要》。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一心为国为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维护和平;团结协作;爱国主义等。
【解析】(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2)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体现了周恩来一心为国为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维护和平,团结协作,爱国主义等精神。
25.【答案】(1)重庆谈判。
(2)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可能地争取和平。
(3)签订“双十协定”。
【解析】(1)根据材料“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因此,毛泽东谈论的是重庆谈判。
(2)根据(1)的分析可知,毛泽东去重庆的原因是: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可能地争取和平。
(3)根据(1)的分析可知,“这次和谈”的结果是:签订“双十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