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 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送 别1=C 4∕4[美] J.P.奥德维 曲
李 叔 同 填词 歌曲《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歌曲的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节奏舒缓,速度中等,词曲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历史背景:
清末民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内环境
新型学校教育
1923年后“乐歌”词逐渐不用,称为“音乐课”
学堂乐歌沈心工 与 李叔同新音乐歌声初放 1880-1942是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1905年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再天津上海任教1918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发号弘一,它的作品文词秀美,富于意境和韵味,代表作品《祖国歌》《送别》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贡献:
最早把西方油画引进我国的中国人
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
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第一人
《国学唱歌集》(1905)
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音调老八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极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祖国歌李叔同作品赏析《祖国歌》1=F 4∕4《祖国歌》 1=F 2∕4民间乐曲《老六板》 1=F 1∕4学堂乐歌的特点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甚至有些曲调被不同的作者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
还有一些是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来填的。
内容多反映人民要求“抵御外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沈心工李叔同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歌曲号召儿童们“来做兵队操”采用日本童谣《手戏》曲调。体操—兵操沈心工作品赏析《体操—兵操》欣赏:
①? 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找一找旋律的特点?
③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第一首自己谱曲填词的优秀作品。约做于1905年。
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其在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同时又企图将外蒙古纳入其版图,激起了我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该曲既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径而创作,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首。黄河沈心工作品赏析《黄河》欣赏:
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②? 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 “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黄 河1=D 4∕4沈心工 词曲 填空: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内容包括 、 、 、
、 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 和提倡 的思想。
如 、 、 、 、
、 等 。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创作方法爱国主义填词歌曲亲友离别 填词歌曲 爱国主义创作歌曲 表现内容创作方法小 小 儿 童 志 气 高, 要 想 马 上 立 功 劳。两 腿 夹 着 一 竿 竹, 洋 洋 得 意 跳 又 跳。 竹 马
民间乐曲《马队喇叭调》1=F 2∕4 欢快、活泼地 沈心工 填词 意义与影响
1、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2、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3、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萌芽。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是我国近代音乐史的第一个里程碑,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我国现代音乐崛起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