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0-21 09: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课程标准】 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史实; (2)掌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基本史实; (3)了解历史人物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 (4)探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归纳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事迹,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 2、“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 2、章西女王 【教学过程】 导入: 温故知新: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有哪几种方式?带来了什么后果? 一、“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投影《美洲地图》:明确“美洲”和“拉丁美洲”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 学生介绍有关印第安人的资料;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 回顾新航路开辟后先后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国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图《印第安人被迫在银矿劳动》,恩格斯的话) 小组讨论:(1)殖民者到拉丁美洲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 (2)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投影:《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和玻利瓦尔图 介绍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 人物介绍:玻利瓦尔 课堂讨论:(1)南美独立战争有何特点? (2)你说如何看待玻利瓦尔这个历史人物? 掠夺金银开辟种植园
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巴西的黑人在钻石矿洗矿巴西的奴隶买卖园西属拉美殖民地社会阶层示意图西班牙人土生白人混血人种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玻利瓦尔在战斗中玻利瓦尔在战斗中玻利瓦尔和圣马丁1、玻利瓦尔在南美洲北部战斗
2、圣马丁在南美中部、南部战斗Bolivar and San Martin阿根廷智利秘鲁祖国之父二、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 (充分利用教材中反映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情况的材料) 材料1:第15课克莱武掠夺印度的情况 材料2:第15课《英国对印度等地的侵略》示意图 这些反映出18世纪印度社会的一种什么形势? (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印度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材料3:第16课英国在印度剥削情况 材料4:第16课自由阅读卡《印度土兵》 材料5:第16课图《英国殖民者处死印度人》 这些反映出19世纪时印度的什么社会情况? (经济受到剥削和掠夺;国家司法权遭到破坏;宗教信仰的自由被侵害) 课堂讨论: (1)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和掠夺发生了哪些变化? (2)探讨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2、章西女王 展示口才:学生介绍章西女王的事迹? ? ? ? 【资料汇编】 1、聚焦要点: (3)章西女王 拉克西米·芭伊(Lakeximi bayi, Laksmi Bai 1835—1858)亦称詹西女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领袖之一。 原为印度詹西邦土王甘加达尔·拉奥的王后。1857年5月印度反英大起义爆发,6月女王率詹西军民响应,打败了英军,重登詹西王位。詹西成为中印度的起义中心。英军于1858年3月派重兵攻击詹西,女王亲临前线指挥保卫战。8天后,詹西城陷落。女王突围投奔唐提亚·托比领导的起义军。6月18日,女王率军防守瓜廖尔城东,立马横刀与英军骑兵厮杀,英勇战死,时年仅23岁。 (选自瞿林东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版。) (4)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文告(节录) (1858年11月1日) 本文告发表于1858年11月1日,是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英国殖民主义者吸引印度反动势力结成同盟共同镇压印度民族起义的纲领性文件。 朕对印度发生的祸害和苦难深为哀惋,这些祸害和苦难是由一些心怀叵测者的行动引起的,他们用虚伪的传闻欺骗他们自己本国人,因而导致公开的叛变。朕的武力在镇压这次叛变的战场上已经显示出来。朕兹愿特示恩泽,对于误入歧途而愿重返正路者的罪行加以宽恕。朕之宽宥将推及于一切犯有罪行的人,但对于那些已被判决或将被判决为直接参与屠杀英国人的凶犯,则罪在不赦。对于这一类人,正义禁止朕推恩及之。 对于其他一切以武装反对政府的人,朕于此特允无条件宽恕、特赦和大赦其对于朕躬、朕的王权和尊严所犯的一切罪行,只要他们回家和从事正常工作。 (译自《近代欧洲史选读》,第2卷,第312—314页。)(郭威白译,蒋相泽校。) (转引自周一良等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