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 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倾听下面两个音乐片段:音乐一:情绪:悲愤激昂 《革命练习曲》
肖邦 (波兰1810-1849)
离开波兰赴巴黎的途中,突闻祖国争 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失败,
华沙重新沦于帝俄统治
的消息,悲愤难抑,于是,
创作了本曲。 倾听下面两个音乐片段:音乐二:情绪:激昂、辉煌的颂歌《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 (俄罗斯1840—1893)
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最终却
彻底溃败。 19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一批音乐家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属于民族乐派。民族乐派
在题材的内容方面,可分为以下4类作品:
第1类,是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了人民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作曲家借此影射现实,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第2类,是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
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民间的美丽传说。
第3类,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
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
第 4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直接表现现
实的民族阶级斗争的作品。
民族乐派的特征: 欧洲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捷克:斯美塔那 德沃夏克
挪威:格里格
芬兰:西贝柳斯
俄国:格林卡 强力五人组
柴可夫斯基
斯美塔那 (1824—1884) 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的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在李斯特的启发下,开始交响诗的创作;并把捷克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婉转地融化到音乐作品中,极少直接引用民歌主题,但作品却充满浓郁的捷克民族民间音乐意味。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以捷克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斗争历史和传说、波希米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习俗为题材,描绘了捷克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壮丽画卷。它由六首独立的交响诗构成 。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描绘了两条小溪,汇合后成为沃尔塔瓦河,流经了森林、田野、峡谷、首都布拉格,最后归入易北河的全部流程。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
《沃尔塔瓦河》
倾听沃尔塔瓦河流的主题
思考:
主题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伏尔塔瓦河和查尔斯四世大桥布拉格城堡 沃尔塔瓦河流的主题,优美甘甜充满了赞颂的意味。 沃尔塔瓦河主题:是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 宽广舒展、抒情如歌 两条小溪穿过寒冷呼啸的森林,汇合起来成为沃尔塔瓦河,向远方流去。 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欢乐的农村婚礼的声音传到了它的岸边,传说中的水仙女们在月光水面上歌舞。 保留着古昔光荣和功勋之回忆的古城废墟在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 。沃尔塔瓦从圣约翰大峡谷的急流中冲出,在岸边轰响,掀起浪花飞沫。在美丽的布拉格近旁,它更加宽阔,带着滔滔的波浪从古老的维谢格拉德旁流过,在这里,
它显示出一切瑰丽与尊严。欣赏提示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 完整倾听全曲后,同学们分组讨论:
1、写出音乐的结构
2、辨别出每段音乐的主要乐器及其作用
3、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力度、调性、音色)音乐色彩
4、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你对
作品的理解。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音乐有几个段落?音乐的结构?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源头: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流经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来自雪山,一条温和,来自平原。倾听作者用什么乐器和音色,哪种音型来描绘?(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
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配器清淡、用波浪式音型)。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主题: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赞颂的意味 音乐旋律:宽广舒展、抒情诗意
音乐色彩: 明亮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森林狩猎: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音乐色彩:浓重厚暗
号角的主题:小号和圆号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乡村婚礼: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舞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 乐器:单簧管和小提琴
力度: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
色彩: 明亮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月光水仙女舞蹈:夜幕降临,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的舞蹈。 大管代表夜幕降临,长笛和单簧管奏着起伏波动的音型,竖琴拨响, 小提琴加弱音器在
高音区咏唱出晶莹优美的象征水
仙女的主题.
音乐色彩:暗淡柔和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主题: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 黎明时分的沃尔塔瓦河
乐器:第一小提琴、双簧管
旋律:上下起伏
色彩:逐渐明亮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圣约翰大峡谷: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喻示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 乐器: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
力度:加强,情绪紧张 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巨流与尾声: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拉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沃尔塔瓦河主题由原本柔和、暗淡
的小调式转为明朗的大调,所有的
管乐器奏出主题。最后渐弱。沃尔塔瓦河主题林中狩猎乡村婚礼月光下精灵之舞次日清晨的沃尔塔瓦河圣约翰大峡谷源头 沃尔塔瓦河(主题)深刻的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这首交响诗体现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为捷克音乐树
立了里程碑。交 响 诗 交响诗,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音诗、音画、交响童话等,这些也是与交响诗相类似的音乐体裁。
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中,一般认为他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
(交响诗)西贝柳斯(芬兰)倾听:芬兰颂西贝柳斯(1865-1957) 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 他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7部交响曲,他的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以深邃的意境,内在的力量和严谨的构思而独具一格,获得了世界公认及崇高的声誉。西贝柳斯(1865~1957)芬兰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公园 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一组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的巨型管风琴和西贝柳斯的雕塑矗立在了西贝柳斯公园。这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西尔图宁花了6年心血完成的。 《芬兰颂》的创作背景 19世纪60年代,芬兰遭到沙俄的统治。1899年,沙皇发出文告,对芬兰国会的立法权和人民的言论自由,作出了新的限制,赫尔辛基的报纸被迫停刊,这样芬兰政府成为名存实亡的傀儡政权,芬兰人民发起了保卫宪法的运动。同年11月爱国人士则通过为报刊筹募基金而举行的盛大募捐演出 ——在赫尔辛基大剧院里演出图画剧《芬兰的觉醒》。由西贝柳斯配乐,该剧的终曲就是《芬兰颂》。
欣赏《芬兰颂》 引子(铜管乐器和定音鼓)(残暴统治)圣咏音调(木管乐器)(伤感)
斗争动机(铜管乐器)(紧张兴奋)
庆典动机(木管乐器)(进行曲风格)祖国赞美诗(弦乐) (庄严舒缓优美抒情)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