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1-18 19:4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能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A.氧化铜 B.氢氧化镁 C.碳酸钙 D.硝酸银溶液
2.下列各组中的化学式与俗名、学名均一致的是( )
A.CO 水煤气 一氧化碳 B.CH3OH 酒精 乙醇
C.CaO 消石灰 氧化钙 D.NaOH 火碱 氢氧化钠
3.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滴加液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检查气密性
4.下了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小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 D.氯化钠
5.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隙
B.変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C.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阴离子都是OH-
6.下列各组物质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A.石灰石和盐酸 B.氧化铁和盐酸
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7.某溶液由盐酸、碳酸钠溶液、稀硫酸、氯化铜溶液中的一种或由几种混合而成,现向该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碳酸钠
B.该溶液含有硫酸或盐酸,也可能两种同时含有
C.该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铜不能确定
D.从上述信息可知该溶液的组成只可能有一种情况
8.由H2、CO、CO2、N2组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物质,澄清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浓硫酸(吸水),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
A.H2、N2 B.N2 C.CO2、N2 D.CO、N2
9.下表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这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转化关系
物质 甲 C Na2CO3 Ca(OH)2 Fe
乙 O2 Ca(OH)2 HCl HCl
丙 CuO NaCl CO2 CuCl2
丁 CO H2SO4 NaOH NaOH

10.下列离子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Mg2+、Cl-、 Na+、 Ag+ B.K+、 Na+、 Cl-、 NO3-
C.K+、 Na+、 CO32-、 H+ D.NH4+、Ba2+、OH- 、SO42-
11.以下是一些食物的近似pH,胃酸过多的人比较适宜的食物是
A.葡萄汁3.5~4.5 B.玉米粥6.8~8.0 C.番茄4.0~4.4 D.牛奶6.3~6.6
12.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二、填空题
1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___ ,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你首先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过一会儿,你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14.现有A?G七种物质,已知A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E的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G溶液为蓝色,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 F: ;
(2)在反应①②③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填序号);
(3)工业上常利用反应①的原理来炼铁,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物质A与E的稀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实验室提供下列药品:Na2CO3固体、CaCO3固体、稀H2SO4、稀HCl、和浓HCl;A、B、C、D、E、F、G、H等装置和试管等仪器。

(1)制取CO2的发生装置选 ,按要求连接好装置后,在装入药品之前必不可少的操作是 。制CO2的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_________气体,其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3)在四支试管中取等量固体和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现象如下表,由此推知,实验室用于制取CO2的药品最合理的是 (填序号);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反应物 ①碳酸钙粉末+稀盐酸 ②碳酸钠+稀硫酸 ③块状碳酸钙+稀盐酸 ④碳酸钙+稀硫酸
现象 剧烈,瞬间完成 剧烈,瞬间完成 有平稳气流产生 很慢,稍后停止

(4)若要制取干燥的CO2,所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
(5)若不慎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制得了CO2气体,要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所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
16.化学是认识物质、改选物质和应用物质的科学,从化学视角看食品添加剂,主要是从其元素组成与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在人体内的变化等方面,下表中给出了4种食品添加剂,试回答有关问题:
(1)请你在下表空白处填上物质的化学式.
物质的组成与性能 被用于食品添加剂
物质名称 物质组成 (填化学式) 主要化学性质及在人体内变化 类别或作用 法律规定
碳酸氢钠 无毒、弱碱性,易与胃酸反应 膨松剂 可用
硫酸铜 增色 国家严禁使用
铁(还原性铁粉) 抗氧化剂 依据国家标准可用
甲醛 CH2O 防腐

(2)从应用物质的角度,人们常常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其原因在于 ,从性质上看,国家严格禁止甲醛和硫酸铜作为食品添加剂,是因为 ;在研究或认识物质的性质时,又常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对物质进行分类,其原因在于 .
(3)还原性铁粉用于食品添加剂,除能够防止食品因氧化而变质外,还是一种营养强化剂,这是因为 .
17.某种氧化铜样品中混有少量木炭粉,为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N2不参加反应,不考虑外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①该实验需要测定的量:反应前后装置Ⅱ的质量和 的质量
②充分反应后,装置Ⅱ的质量增加了0.44 g,求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③为达到实验目的,对反应前取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要求是 g。

三、推断题
18.A~I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俗称为烧碱,G是一种常见的酸且只含两种元素。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F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
(3)上述转化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19.A、B、C、D、E、F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可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B是酸溶液,C为黑色粉末,D为钡盐溶液,E俗称纯碱, F为盐溶液,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图中已略去部分物质)。

(1)在图中写出下列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3)C和足量的B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0.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D、E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A~C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NaOH溶液中的三个步骤。其中有一个错误的操作,请写出改正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仪器D~I完成下列实验操作:
①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仪器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主要成分CaC2)和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极剧烈,为控制反应速率,发生装置应选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又因为乙炔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可采用__________法收集。
(4)用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常混有酸性气体,为了得到较纯净的C2H2,可将气体通过________溶液后,用排水法收集,请在下图将除杂及收集装置补画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
21.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草酸晶体分解实验的研究,请你参与过程分析。

【查阅资料】
(1)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2)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H2C2O4?3H2OCO2↑+CO↑+4H2O。
【问题讨论】
(1)实验前应该先 。
(2)进入D装置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A,C装置中的试剂依次是 、 (填名称)。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B装置的作用是 。
(5)对D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都要进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
①加热前 ;
②停止加热后 。
(6)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存在CO的现象是 。
【实验评价】
反思:请指出上述实验装置的一个明显缺陷 。

五、计算题
22.在实验室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的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对该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定量实验分析:称取固体21.3 g放入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配制成50 g溶液,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0 g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及图像如下: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 20 20 20 20 20 20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 70 90 a 130 147.8 167.8



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1)a的数值为____________,b的数值为____________。
(2)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通过实验数据和图像做出你的分析)______________。
(3)计算该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g(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23.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氯化镁。为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称量5.00g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水完全溶解,然后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58g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_____色。
(2)计算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试卷第8页,总8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酸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能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碱,故选B.
2.D
【解析】
【分析】
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水煤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不是只有一氧化碳,故A错误;B、CH3OH是甲醇的化学式,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故B错误;C、氧化钙的俗名是生石灰,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故C错误;D、NaOH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的俗名有火碱、烧碱、苛性钠三种,故D正确。故选D。
3.A
【解析】A.滴管应悬空竖直。故A错误。B.加热试管。故B正确。C.稀释浓硫酸。故C正确。D.检查气密性。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4.B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使质量增加,故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质量减少,故B正确;
C、固体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潮解,且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质量增加,故C错误
D、氯化钠化学性质较稳定,质量基本不变,故D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常见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仅要求考虑物质是否变质,还得分析物质质量的变化.
5.B
【解析】A、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正确;B、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构成气体的粒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增大,错误;C、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作保护气,正确; D、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均为氢氧根离子,正确。故选B。
6.D
【解析】A、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氧化铁是红色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溶液呈黄色;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故选D。
点睛∶只有那些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方可要借助酸碱指示剂石蕊或酚酞,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才能判断反应发生。
7.A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所给物质中只有盐酸和氢氧化钡不生成沉淀;因硫酸钡不溶于酸,如果有硫酸一开始就会生成沉淀,由图中信息开始没生成沉淀,后来生成沉淀可知,溶液中一定有盐酸,一定没有硫酸,B错误;碳酸钠和盐酸不共存,所以一定没有碳酸钠,A正确;除硫酸、碳酸钠外能和氢氧化钡生成沉淀只有氯化铜了,所以一定有氯化铜,溶液为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C错误,D正确。故选AD。
考点:物质的鉴别
8.C
【解析】将N2、CO2、H2、CO等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会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CO2被吸收;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一氧化碳和氢气具有还原性,会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分别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气被吸收,但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再通过干燥剂除去水蒸气,最后剩余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熟练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在反应中是否生成了新的气体,从而准确判断最后得到的气体.
9.B
【解析】
试题分析:A、C和O2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uO)和CO也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该转化对应关系正确;B、甲是Na2CO3,能够与乙(Ca(OH)2),但是不能和丙(NaCl)反应,所以该转化推断是不合适的.错误;C、Ca(OH)2能够与盐酸,二氧化碳都反应,且还能够与碳酸钠反应转化为丁(NaOH),NaOH与二氧化碳、盐酸都反应.所以转化关系对应成立.正确;D、盐酸Fe、NaOH)都反应,CuCl2和Fe、NaOH都反应.HCl能和氧化铜或氢氧化铜反应转化成CuCl2所以转化关系对应成立.正确
考点:物质之间的反应与转化
10.B
【解析】A、Cl-、Ag+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B、K+、 Na+、 Cl-、 NO3-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正确;C、CO32-、 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错误;D、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氨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1.B
【解析】
试题分析:胃酸过多的人比较适宜的食物是碱性的。故选B.
考点:物质的酸碱性
12.C
【解析】A. 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两者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B. 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反应完;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生成氢气多。C.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应逐渐减小;D. 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通常粉末状时,药品和盐酸接触更充分,反应较快;当块状石灰石反应时,速率较慢;但过氧化氢质量相同时,生成物的质量相同。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3.Fe2O3 铁锈消失,无色溶液变黄 Fe2O3+6HCl= 2FeCl3+3H2O
有气泡产生 Fe+2HCl=FeCl2+H2↑
【解析】
试题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化学式是:Fe2O3;能与稀盐酸反应,故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你首先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锈消失,无色溶液变黄;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 2FeCl3+3H2O;过一会儿,铁锈全部消失,铁会继续和稀盐酸反应,故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4.(1)FeSO4,Cu;(2)②③;(3)Fe2O3+3CO==2Fe+3CO2;
(4)Fe2O3+3H2SO4═Fe2(SO4)3+3H2O.
15.(1)B;检查装置气密性;O2(也可答氧气、氢气、H2);2H2O2 == 2 H2O + O2↑ (反应条件写MnO2或“催化剂”均对,;也可答Zn + H2SO4 = ZnSO4 + H2↑);
(2)CO2+ Ca(OH)2= CaCO3↓+ H2O
(3)③;2HCl+ CaCO3=CaCl2+ CO2↑+ H2O
(4)B C G
(5)B E C G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体常温下的反应,故选B作为发生装置;制取气体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B装置还能用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或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用氢氧化钙来检验二氧化碳:CO2+ Ca(OH)2= CaCO3↓+ H2O;
(3)①②的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收集气体;④的反应速率过慢,也不适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故选③,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2HCl+ CaCO3=CaCl2+ CO2↑+ H2O;
(4)要制取干燥的CO2,那么要要气体干燥装置,即要连接浓硫酸,故顺序 :B C G;
(5)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会发出氯化氢气体,故要由气体净化装置,一般顺序是先除杂再干燥:B E C G。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气体的净化
16.(1)NaHCO3,CuSO4,Fe,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不可使用;(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不同物质,其性质不同,甲醛和硫酸铜都是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不同,性质不同;(3)铁会和体内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为人体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铁,有益于身体健康.
【解析】(1)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CO3,硫酸铜的化学式为CuSO4,铁的化学式为Fe,铁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甲醛不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故填:NaHCO3,CuSO4,Fe,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不可使用;
(2)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不同,性质不同,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甲醛和硫酸铜都有毒,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故填: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不同物质,其性质不同,甲醛和硫酸铜都是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3)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盐,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故填:铁会和体内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为人体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铁,有益于身体健康.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健康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7.(1)放入Ⅰ中的样品 (2分)
(2)解: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CO2 + 2NaOHNa2CO3 + H2O (1分)
44 80
0.44 x (1分)
(1分)
x=0.8g (1分)
≥8g (2分)(答到8g给1分,答到“≥”给1分 )
【解析】
试题分析:为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可通过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反应前后装置Ⅱ的质量差值)来计算出样品中木炭的质量;所以还需要知道放入Ⅰ中的样品的质量。
② 充分反应后,装置Ⅱ的质量增加了0.44 g,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44 g。可通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在反应的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具体过程如下:
解: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CO2 + 2NaOH=Na2CO3 + H2O
44 80
0.44 x
44:80=0.44g:x
x=0.8g
③ 为达到实验目的,要求反应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而需要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最少为0.8g÷10%=8g。所以对反应前取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要求是≥8g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8.Na2CO3作干燥剂(合理即可)置换反应NaOH+HCl===NaCl+H2O
【解析】
【详解】
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C为碳酸钙;D俗称为烧碱,故D是氢氧化钠;G是一种常见的酸且只含两种元素,可知G为盐酸;由关系图可知,A和B反应能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A可能是氢氧化钙或者碳酸钠,C能分解成E和F,F可能为氧化钙或水,又因为F和H能生成A,故F为氧化钙,H为水,因此,综上可知,A为氢氧化钙,B为碳酸钠,C为碳酸钙,D为氢氧化钠,E为二氧化碳,F为氧化钙,G为稀盐酸,H为水,I为氯化钠。
(1)B是碳酸钠,其化学式为Na2CO3;
(2)F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故可用作干燥剂;
(3)反应一为复分解反应,反应二为分解反应,反应三为复分解反应,反应四为化合反应,故上述转化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4)反应③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19. CO2 H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复分解反应 黑色粉末表面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放热,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解析】A是可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故A为二氧化碳;纯碱是碳酸钠,故E是碳酸钠;C为黑色粉末,且能与B、F反应,则C是铁粉;D为钡盐溶液,B为酸溶液,B、D能相互转化,则D是氯化钡,B是稀盐酸;F为盐溶液,能与盐酸、氯化钡溶液、铁粉、碳酸钠反应,则F是硝酸银。(1)由上述分析可知A是CO2,B是HCl。(2)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2AgNO32AgCl↓+Ba(NO3)2。(3)铁粉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是黑色粉末表面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放热,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20. 铁架台 酒精灯 B操作,接近刻度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DEFG 2KClO32KCl+3O2↑ DFH 向下排空气 NaOH或碱性(碱)等可溶性碱
【解析】(1)仪器D是铁架台,仪器E的名称为酒精灯;
(2)其中的一个错误操作是接近量取液体体积时仍然直接倒入,改正方法:B操作,接近刻度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①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仪器铁架台D、酒精灯E、试管F和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G;?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②该反应极剧烈,为控制反应速率,发生装置应选仪器铁架台D、试管F和带有分液漏斗、导管的双孔橡皮塞H;?因为乙炔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4)为了得到较纯净的C2H2,可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酸性气体后,用排水法收集;除杂及收集装置补画如下图所示: 。
点睛: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21.
【问题讨论】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
(3)CO2+2NaOH=Na2CO3+H2O
(4)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5)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驱赶装置中滞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装置中碱石灰吸收
(6)D装置中的红色粉末慢慢变成黑色
【实验评价】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试题分析:
【问题讨论】
(1)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检查装置气密性。
(2)A在应该放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B中的氢氧化钙溶液用来验证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C中应该放浓硫酸,除去一氧化碳中的水蒸气。故填: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3)A装置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填:CO2+ 2NaOH =Na2CO3+H2O;
(4)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故填: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5)对D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①加热前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②停止加热后驱赶装置中滞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装置中碱石灰吸收。故填: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驱赶装置中滞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装置中碱石灰吸收。
(6)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将红色氧化铁还原为黑色的铁;故填:D装置中的红色粉末慢慢变成黑色;
【实验评价】实验装置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处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故填: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22. 110 2.2 滴加盐酸超过80 g时,开始时有气体生成,证明有碳酸钠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钠存在 设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 g

x=5.3 g(1分)
所以该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是21.3 g﹣5.3 g=16 g。
【解析】(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当加入稀盐酸时,HCl先和NaOH反应,后和Na2CO3反应。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1、2、4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中增加的质量,所以第3次加入盐酸后物质的质量就是2次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再加上盐酸的质量,故a的值为90 g+20 g=110 g。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6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增加的质量,说明了第5次加入的盐酸已将碳酸钠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20 g+50 g﹣167.8 g=2.2 g。(2)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滴加盐酸超过80 g时,开始时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证明有碳酸钠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钠存在。设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 g

x=5.3 g(1分)
所以该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是21.3 g﹣5.3 g=16 g
23. 蓝 81%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解答;(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氯化镁的质量,然后再计算氯化钠的质量及质量分数。(1)氢氧化钠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2)设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为x。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58
x 0.58g

x=0.95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5.00g-0.95g=4.05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81%
答:(2)该样品中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