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冼星海音乐作品中,震撼一代中国人的心扉、堪称我国音乐杰作的是( )
A. 《在太行山上》 B. 《保卫卢沟桥》 C. 《黄河大合唱》 D. 《游击军》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下表中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4.下图是199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福州船政学堂
C. 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 教育 B. 外交 C. 娱乐 D. 习俗
6.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 《松花江上》 B. 《黄河大合唱》 C. 《义勇军进行曲》 D. 《毕业歌》
7.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 )
A. 19世纪中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中期 D. 21世纪初期
9.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0.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现凋谢、萎缩的原因是( )
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
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的压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11.下列作品属于赵树理的是( )
①《小二黑结婚》②《李有才板话》③《太阳照在桑干河上》④《屈原》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12.京师大学堂的牌匾可用于考证( )
A. 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发展 B. 洋务运动的开展
C.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14.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 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 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 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15.面对民族危机,张謇的救国方案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
16.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该书及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 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 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C. 估计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D. 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17.报纸是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人们针砭时弊的重要媒介。中国近代的报刊最早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后来,中国人也开始自办报纸。请问,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是( )
A. 《中外新报》 B. 《申报》 C. 《人民日报》 D. 《民报》
18.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 )
A.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B.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C. 郭沫若--《孔乙己》 D. 鲁迅--《狂人日记》
19.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个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挽救中华民族 B. 实行君主立宪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建立民主共和国
20.“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 )
A. 陈独秀 B. 鲁迅 C. 郭沫若 D. 聂耳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 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 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国民教育、实 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 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 "小学废止读 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22.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方法一学会看历史地图并制作完成年代尺
(1)判断以上三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将事件名称填写在年代尺的空白处。
方法二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诛,杀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洗)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2)结合材料和所学,模仿示例,任选一则史料进行分析。
方法三辨析观点,并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
(3)八年级同学在课上讨论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你认为他们最有可能讨论的是谁?这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正确吗?结合所学,阐述理由。
2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增加了各种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裕国裕民之计”。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批准立案。遇有侵夺工商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查清妥为解决。
材料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材料四 民国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中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
(4)阅读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角度谈谈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24.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结合所学,请回答:
(1)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提出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今天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的方法有哪些?
(2)20世纪初,我国学习西方教育体制,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划分,逐步建立起各级新式学校,依据的教育法令是什么?
(3)近代日本的崛起,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在明治维新中对教育作何规定?
(4)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了哪些事情体现“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理念的?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说:天生之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材料二: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大学、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摘自《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謇进行过哪两方面的“有用事业”的实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在上述实践前开展的“有用事业”是什么?取得了怎样成效?
(3)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对“有用事业”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震撼一代中国人的心扉、堪称我国音乐杰作;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D
【解析】①清政府的推动,这个是可以排除的,因为在此时期满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了。所以答案选D。
3.【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912—1918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洋务运动时期是在19世纪60--90年代;选项B戊戌变法时期是在1898年;选项C辛亥革命时期是在1911年;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大学的前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并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因此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由此判断是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聂耳、冼星海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C
【解析】从两个方面理解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积极方面: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方面: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不意味着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排除B。所以应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征婚广告信息体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解放。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B。
9.【答案】D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近代”、“社会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中国近代,轮船和火车已经传入中国,①正确;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②正确;电视在中国现代才出现的,③错误;在中国近代,出现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的现象,④正确。故答案为D。
10.【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使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现凋谢、萎缩。故选B。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开启于洋务运动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下令开设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京师大学堂的牌匾可用于考证,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3.【答案】D
【解析】上述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故选D。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民国19年”,1912+19=1931年,此时,辛亥革命的成果已经遍布全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可能有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所以答案选C。
15.【答案】C
【解析】“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所以答案选C。
16.【答案】D
【解析】《狂人日记》是一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书。它号召人民起来斗争,打倒“吃人的礼教”,推翻黑暗的社会。所以选D。
1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 1858年,第一张国人自办的中文报纸——《中外新报》在香港创刊,随后,在上海、汉口、广州、福州等南方口岸城市,陆续出现了第一批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A项符合题意;《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不是最早的,B项不符合题意;《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C项不符合题意;《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1905年创办的报纸,也不是最早的中文报纸,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C
【解析】依据教材内容,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故A、B选项是正确的。鲁迅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故D选项正确。郭沫若的代表作《屈原》,故C选项是错误的,故选C。
1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主张,B是康有为的,D是孙中山的,张謇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但是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所以答案选A。
2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鲁迅所著,书中揭露的是封建旧礼教的罪恶,B项符合题意;ACD项中人物均与题干作品无关,故选B。
21.【答案】(1)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创办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废除科举考试的八股 文,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等。
(2)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建立新式教育体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等。
(3)有利于新思想传播,有利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培养了实用型人才;打击了封建思想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意思是变法的根本在于培育人才,要使人才兴盛则需要开办学校。可知梁启超认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根据所学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废除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2)依据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得出晚清政府的改革措施: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由“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 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 得出晚清政府的改革措施: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得出晚清政府的改革措施: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等。
(3)依据材料“蔡元培提出用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结合所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有利于新思想传播,有利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培养了实用型人才;打击了封建思想等。
22.【答案】(1)
(2)
(3)人物:孙中山。
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
理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以维护革命成果,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维护专制统治的法案,与孙中山无关。
【解析】(1)根据地图一中地名“天京”和“三河”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都天京;三河是天平天国后期三河镇大捷发生地。其他地点,如青浦和慈溪也与太平天国后期的战役发生地,太平天国的时间是1851年到1864年,故第一空应填太平天国运动;根据地图二和所学可知,地图中提到北京天安门开始的学生游行示威,以及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由此可知,此事件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第二空应填五四运动;根据地图三可知,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是1948年9也到1949年1月期间进行的三大战役,第三空应填入三大战役;
(2)材料二描述的是可知,“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说明了市民对电灯和自来水的恐惧,而后的变化说明人们开始接受电灯和自来水,结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新事物的传入发生了改变,观念也随之改变;材料三中军警为行人剪辫子,这反映的是民国政府下发了剪辫子的强令,辫子是旧时代的产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革除旧社会的风俗习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第一小问,根据题干可知,“三民主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均与辛亥革命有关,而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由此可知,讨论的人物是孙中山;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孙中山把中国同盟国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革命的思想;说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原因是他最先提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并且首先创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其后又组建中国同盟会,领导广州起义,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领导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孙中山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
23.【答案】(1)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繁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4)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发展缓慢。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解析】(1)阅读材料一得出有效信息“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阅读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法令,振兴工商业,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答对一个即可)。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数目,工人数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阅读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
(5)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社会性质方面看,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24.【答案】⑴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独立思考等(至少答出3点)
⑵《奏定学堂章程》
⑶强制实行义务教育
⑷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至少答出2点。)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教育教学理念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都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非常大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规定实施强制性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教育方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了高等教育等,体现了“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的理念。
25.【答案】(1)兴办企业或实业;创办教育机构或兴办各类学校。
(2)科举考试。考中了状元。
(3)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借鉴发展了前人的救国主张及实践教训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阅读材料,可以总结,“有用事业”为兴办实业和创办教育机构等。
(2)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张謇创办实业的成就,从时间上分析,在张謇创办实业之前,张謇是清末的状元。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所以“有用事业”指的是清朝的科举考试,而张謇是1894年考中的状元。
(3)结合所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列强纷纷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一些官员、地主、商人也开始了兴办实业的热潮,以抵制列强的资本侵略;张謇借鉴发展了前人的救国主张及实践教训,主张实业救国,回家乡创办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