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2(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2(西师大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2 18: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孩子们,在水调歌头美好的祝愿中,我们走过了难忘的中秋。现在,我们又将踏上崭新的旅程,随诗人一起漫步西湖,去触摸那如梦似幻的人间天堂,用心去感受一下祖国河山的美好。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首先让我们走进西湖,一饱眼福吧!(播放西湖风光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2.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板书:宋)
3.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生齐说,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4.再读、解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
2.师:同学们在读时有没有发现较难读的字词想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课件勾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其中“亦”和“妆”(师板书)是这课要求大家会认的字,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3.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是不是能读得更通顺了?齐读。
4.师:你们读得真好,如果能够好好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老师也想读一读,欢迎吗?
5.师:这样读会不会好些?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6.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7.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
(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帮助解疑。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潋滟”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读出晴天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感觉。课件出示;可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晴”。并板书“晴”;诗人如何评价晴天的景色?板书“方好”。④再读。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总结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教师课件出示。
(先读——提出疑问——借助方法解疑——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知识迁移,利用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5.师: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汇报,师随机问题点拨,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重点指导:这一句写什么气候下的景色?诗人如何评价?(板书:雨亦奇)奇在何处?(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
②结合第一句:想象感悟、理解情感、指导朗读。
前两句诗人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人独独写了水光和山色,是不是除此之外诗人就没看见别的任何景象呢?
假若你现在便是那泛舟西湖之上的诗人苏轼,你还能看见什么画面呢?相信不少同学曾外出旅游过,那时你肯定是在搜索四周美景,眼睛都忙不过来,苏轼也是如此呀, 大胆想象一下,他还能看见什么呢?
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那晴雨天的西湖是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美丽呢?一齐来欣赏——〈晴雨西湖〉。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强调要突出晴雨天不同的美,要重读‘晴’、‘雨’)
合作读。(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为什么?(正是因为喜爱才能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读!课件出示前两句)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晴雨天的西湖,你会怎么说?让我们也吟咏出对西湖的赞美吧,读!
过渡: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第三句,重点:出示西施图片,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第四句,重点: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 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这样读——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6.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能背一背吗?
7.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五、拓展学习,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